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成果培育與思考的論文

來源:才華庫 2.83W

摘要:教學成果是反映高等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指標。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學校的傳統重點專業,本文以該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為例,分析了該專業歷年獲得國家級、省市級教學成果獎的建設經驗,為進一步選擇和培育優秀的教改成果提供參考。

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成果培育與思考的論文

關鍵詞:教學成果;培育;海洋漁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2-0190-02

上海海洋大學的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源於1912年江蘇省立水產學校建校時的漁撈科。在100多年的歷史中,本專業與學校的變革和發展同步前進。專業名稱也從最初的漁撈科(1912-1951)、海洋捕撈專業(1952-1955),逐步演變為工業捕魚專業(1956-1970)、海洋捕撈專業(1971-1981)、海洋漁業專業(1982-1996)、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1997—至今)。本專業所依託捕撈學和漁業資源學學科,均是我校優勢特色學科,2000年兩學科均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全國水產院校中第一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學科。本文將從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制度保障、內涵建設等方面對本專業在教學成果培育方面的相關問題進行闡述。

一、教學成果與專業培養目標緊密聯絡

本專業在最初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考慮到當時社會具備駕駛和捕撈技術的船長人員的缺失,所以培養目標是漁船船長,隨著海洋漁業的產業發展和社會人才的多樣化需要,逐步調整為培養捕撈工程師、海洋漁業高階技術人才等。

1997年,根據社會需求對海洋漁業人才的變化和專業發展需要,並結合國家教委精簡合併專業目錄的精神,主要培養能從事海洋漁業資源開發、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及評估與管理、漁業水域環境監測與保護、漁業行政管理等複合型高階技術人才。

2006年,根據2005年教育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檔案,本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為培養在海洋生物資源高效開發、合理利用和科學養護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海洋漁業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領域從事資源開發與管理、教學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2014年,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以及學校《2014年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框架》要求,本專業培養目標調整為培養具備海洋科學、水產科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海洋生物資源高效開發、合理利用、評估與管理和科學養護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在海洋漁業及相關產業、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門從事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調查與評估、養護和管理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圍繞不同時段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做了大量的教學改革工作,獲得了相應的教學成果。例如,“海洋漁業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專案獲得1996年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實踐”專案獲得2001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管產學研結合,建設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國管專業”專案獲得2009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管產學協同創新培養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複合型創新人才”專案獲得2013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二、教學成果的培育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建設

本專業歷來重視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為了儘快提高本專業師資隊伍層次,本專業堅持教學名師的傳幫帶作用,實行新進教師導師制,因人而異制定進修、培訓計劃;建立課程群建設負責人制度,加強課程建設;堅持校、院、系三級教學質量檢查督導制度,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開展教學示範和研究活動;鼓勵青年教師自我進修;選派青年教師與特聘教授業務對接,發揮特聘教授的傳幫帶作用,提升青年教師的國際視野和業務水平。近年來,共有10人次分別在IATTC祕書處、澳大利亞南極局、東京海洋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美國緬因大學、美國歐道明大學等高校和機構訪學;27人具有政府、企事業單位工作經歷,9人才參與了FD班各類各級培訓。國內外訪學研修和企業實踐拓展了專業教師的學術視野,提高了專業技能和服務社會、行業的能力。在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專案的同時,還有效組織教師進行教學教改專案實踐。本專業一直走在全國專業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前列,在專業改革、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僅最近3年,承擔了10多項省部級教改教研專案,經費229萬元,校級專案12項,經費1549.39萬元。所有的教師都主持或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省部級及以上教研教改課題,70%以上的教師均有發表教研論文。同時,本專業高度重視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除要求並鼓勵本專業教師積極開展課程建設外,還利用相關質量工程專案給予本專業所屬課程,甚至其他教研室所屬本專業選修的課程建設經費資助。目前,本專業教學計劃中專業課、專業基礎基本都進行了立項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專業課程中有省部級精品課程7門,雙語課程2門。

三、教學成果的培育離不開學校制度的保障

教學成果是衡量學校辦學能力的重要考量指標,學校領導和教務部門高度重視,在歷次的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都明確和反覆強調,大力鼓勵一線教師開展教學改革與研究,分析總結相關經驗和實踐,思考和凝練教學改革的成果和經驗體會。在上海海洋大學關於本科教學工作的相關檔案中都重點指出要加大教學成果的培育和建設,每年都設立並資助了大量的教學改革培育專案和教學管理類專案。同時,聘請國內外有經驗的專家,從教改專案的立項、實踐和結題,以及教學成果獎申報的材料準備、質量提升、優勢特色等方面進行指導,為將來組織申報省級和國家級教改專案或教學成果打下基礎。

四、教學成果培育應採取的對策與措施

通過多輪的專業建設,本專業教學條件已有很大改善,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完善,師資隊伍的教育教學、科研、對外交流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創新性教學環境和平臺已基本形成,這為教學效果的穩步提高、高水平特色專業的建成以及教學成果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後,我們將根據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海洋發展戰略要求、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遵循邊研究、邊建設、邊實踐的原則,遵循現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不同層次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及合理的內涵,梳理和調整課程體系,充實教學內容,探索多通道培養多樣化人才的方案,構建現代的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多模式的人才培養體系,分析和總結教學改革實踐以培育優秀的教學成果。為此,我們將採取以下的措施:

1.爭取學校更多支援,加大對專業建設經費投入力度,以加強捕撈學基礎研究裝置和儀器的投入,突破學科基礎研究瓶頸,高起點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實踐實訓質量;常年設立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創新性專案和實踐性專案,完備主要課程的專業實驗室建設,提升研究和教學平臺。

2.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與青年教師的培養。充分利用學校對人才引進與青年教師培養的有效機制,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加強與國內外高水平學者的合作,切實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和對外交流能力,提高本專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學術水平。

3.加大專業綜合改革力度,繼續堅持專業特色,夯實數、理、英、計算機基礎,探索多通道培養多樣化人才的方案,構建現代的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多模式的人才培養體系。並著實提高本專業學術綜合實力、科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考研率和國外求學率。

4.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通過師資國際化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加強,加大本專業國際化程序,爭取在專業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師資隊伍、教育教學、課程設定與內容、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均達到國際知名。

參考文獻:

[1]陸國棟,徐展斌,張聰,等.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現狀分析及培育途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3):26-30.

[2]劉麗偉.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特點與趨勢——基於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情況的分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1164(2):51-53.

[3]段秀娣.談高校教學成果獎培育與申報——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J].亞太教育,2016,(7):11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