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來自巧設問題教學論文

來源:才華庫 2.76W

摘 要:主要從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和深化,營造一種創新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創新思維的發展。

創新思維來自巧設問題教學論文

關鍵詞:創新;創新思維;問題;新課改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是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思維的開發固然有很多途徑,但最根本的動力的還是源自問題,問題本身的提出、解決和拓展的過程就是思維的發展過程。由此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和深化,營造一種創新氛圍,從而實現創新思維的發展。

一、“懸念”的問題

懸念是創新思維產生的重要條件,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動力源泉。教學過程就是不斷質疑、解疑的過程,激發求知的慾望,渴望認識“懸念”背後的答案。如,在演示噴泉實驗時,為了使學生理解噴泉實驗的原理,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設定了一個“懸念”,即在演示時先用注射器噴入極少量的水,結果學生沒有如願看到美麗的噴泉,心中更激起想看到噴泉的慾望。這時丟擲問題請學生思考產生噴泉的原理。學生為了解開這一“懸念”從物理原理和化學物質性質的角度尋找答案。然後又讓學生思考如何彌補剛才實驗的不足,實現噴泉。於是學生從產生噴泉的原理著手,很快找到了不少方法。

二、“類比”的問題

類比指具有相關性的幾個物件中,利用其中一個物件推測其他物件的邏輯推理過程,是創新思維中必不可少的思維方法。

化學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類似的知識內容,適時地加以概括不僅有利於知識本身的掌握,而且還能據此舉一反三,實現創新。同樣化學中也有“貌似神異”的知識,運用類比來認清物質的結構特徵和現象背後的實質,把握事物本質與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絡。如,在做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實驗後,學生容易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實驗和乙醛能與氫氣加成的事實上得出加成反應的原因,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使學生經受思維的洗禮,並能在實踐中進行創新。

三、“發散”的問題

發散是創新思維的一種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多向的和開放的思維模式。

從較低的要求來說,指作用於某一問題時能沿著這一問題發散出去,形成同一方向的豐富內容。從較高要求來說,指從某一問題能發散到其他問題,從單向到多向的擴充套件,形成創新。教學過程就是力求全面認識事物和認識事物的全部過程,啟迪學生求真創新的思維模式。如,在讓學生回答怎樣收集NO氣體時,學生當然毫不費力地回答用排水法。然後隨手在黑板上畫了如下這個裝置,請學生設計如何利用這一裝置進行收集。學生經過短暫的討論就發現:只要先在集氣瓶充滿水,再按短進長出進行收集即可。此時順勢利導請學生為這個裝置開發一下它的功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相互補充共列舉開發了不少功能,現歸納如下:若是a進b出有:①洗氣或除雜;②收集密度大於空氣的氣體;③醫院供病人吸氧時用於調節供氧速率的裝置。若是b進a出有:④排水法收集氣體;⑤收集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⑥排水間接測量氣體的體積;⑦防止倒吸的安全瓶。

四、“探究”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就是創導探究性學習,把原本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驗證性實驗用探究的方式重新設計,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歷程,寓教於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思維。如,在進行《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教學前,針對該實驗操作比較簡單,可靠性、安全性比較高。根據學生的建議作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這節課從課堂的探究和推理延伸到課前與課後。在教室專供演示實驗的小桌上預備實驗裝置和試液:盛有稀硫酸溶液和硫酸銅溶液的燒杯各一隻;鋅片、鐵片、銅片、炭棒若干;導線若干及電流計、濾紙等。

為了保證實驗順利實施和規範操作,特提出如下要求: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6~8人為一實驗小組,由平時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管理實驗過程。注意觀察現象,隨時記錄並及時停止實驗,每次使用時要先洗擦乾淨。鼓勵各小組積極思考,比一比哪個小組實驗現象最多、最清晰,實驗規律分析最透徹。同時組內加強合作,可以查閱資料或向老師探討諮詢。這樣開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積累探究歷程,豐富探究閱歷。在課堂上,各小組都把本組的探究記錄與大家交流探討,不僅課堂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由學生自己得出構成原電池的三個條件,嚐到了實驗探究的甜頭。教師趁機循思利導,把課堂的探究繼續下去,延伸到課後的實踐中去,要求每個實驗小組利用學到的知識和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材料製作一個原電池,評比出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實用獎,使學生的思維在實踐中贏得創新,效果很好。

基於此,巧妙地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營造學生創新的氛圍,通過對問題的探索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又通過對問題的連續思考引導學生走向思維的深處,繼而提出對問題的反思和新的看法完成創新思維的發展歷程。在新課程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師的思維更應開放。相信通過廣大教師細心大膽的開發,這樣的“問題”便“隨處可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