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心理學相關論文

來源:才華庫 8.81K

文藝心理學是研究文學藝術的創作過程、欣賞者的感受、理解藝術作品等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性的心理學分支。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文藝心理學相關論文,歡迎檢視借鑑,希望幫助到大家。

文藝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一:淺談對美的理解

摘要:

“生前寂寞,死後留名”的梵高、曹雪芹、卡夫卡等人,作為美的創造者,終其一生不得志,卻因其作品流芳百世。

關鍵詞:

美、審美、美術之務

對於初學文藝心理學的人來說,面對的第一個難題便是:什麼是美?記得高中時我的一位歷史老師說:“漂亮的女人連女人都愛看。”當時我就在思考什麼是美,直至現在還是覺得很朦朧。泰戈爾在《飛鳥集》裡寫道:完美為了向不完美示愛/把自己裝扮得美麗之極。生活中,我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一個女子的美,用“貌比潘安”形容一個男子的美。對於美的認識,都顯得那麼淺顯。 都說“女為悅己者容”“男為悅己者窮”,古今中外有多少男子為悅己者“窮”其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唐玄宗為了一個能讓花自殘形穢的楊玉環誤了國;長達十年特洛伊戰爭,起因於海倫的傾城之美;厄庇修斯的心智被潘多拉的美迷倒,打開了魔匣,疾病、饑荒、災難散步人間……

既然美是客觀存在,那麼什麼是審美呢?在朱光潛先生看來,審美作為一種心知物的活動,不帶實用的目的性。審美是審美者純粹的去觀賞事物,孤立絕緣,遺世而獨立。先生說:審美是一種極端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美會使審美者超然於物的厲害之外,而忘記物與我的關係,逐漸達到物我合一,最終進入物我交往的境界。有的人常常會因為美而進入忘乎所以的境界。有很多人會嘲笑他的迷狂,卻理解不來其中的奧祕。藝術家常為美達到“手之,舞之,蹈之”,忘記了自己。這是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梵高到死都沒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對於他來說,別人的看法並不那麼重要。正如唐寅所說的,“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而自我實現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我們被稱為“凡夫俗子”,其本質的原因是我們都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飲食男女”。 先生把生活的本質歸結為“欲”,所以“銜玉而生”的賈寶玉是“銜欲而生”是這個世俗世界裡飲食男女的代表。但是,賈寶玉最終尋求到了真正的解脫。多少人終其一身,都只能停留在生理上的追求,未能達到自我實現。

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而藝術?古代人認為“為道德而藝術”;近代人認為“為藝術而藝術”;勞倫斯則認為“為自己而藝術”。王國維先生在《紅樓夢》 評論中寫道:“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與此桎梏之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慾之爭鬥,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 “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但是在我看來,美之為美,美在其本身。我們搞不懂美,就對美有越來越多的界定。我們何不給予美足夠的自由,讓美在自己的花園裡創造自己。

一幅美的畫會令我醉心於它營造的意境。但是,若這幅畫讓我看到了瑕疵,美的意境便會被破壞。凝神的境界瞬間化為烏有,徒留下一聲嘆息。評判一個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只有時間才能證明。時間能沖刷掉時代的氣息,深化其真正的價值。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先生提出了“八事說”要求文學改良應: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文學創作不應該是急功近利的文字拼湊,而應該是“我以我手寫我心”。被李澤厚先生稱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的蘇軾在杯盤狼藉之際,靈感隨之而來。思緒似行雲流水般傾瀉而出,洋洋灑灑,作前後《赤壁賦》,千古傳唱。

反之,似郭沫若後來的歌功頌德的作品體現不出美的價值。在這個文學家領導化的當代,創作顯得並不那麼嚴肅。我曾讀過一本近期出版的書,在講到蘇格拉底的妻子是,述其喜穿高跟鞋。我不禁想反問作者,高跟鞋的歷史才多少年?蘇格拉底又是什麼年代的人?當時我倍感悲涼。現在的作家,從事文學創作帶有太多的功利性。文學成了他們謀財謀利的工具。現代人崇尚科技,網路文學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網路上的寫手們玩弄文學,寫出的作品太浮淺,卻以文人自居。孰不知,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在傷害文學,與美背道而馳且漸行漸遠。文化沙漠席捲了中國大陸。

篇二:淺談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思想

摘 要:

出版與一九三六年的《文藝心理學》是朱光潛先生早期的一部美學著作,是以心理以及生理學為背景來闡釋美感經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美學上的貢獻之大,是很值得我們推敲與學習的。文章從審美欣賞與人生的關係,是否帶有名理思考,且從美感經驗的特徵著手,我們想闡釋它對藝術創作與欣賞的一些賦予遠見性的指導。

關鍵詞: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的美學家。被譽為“中國美學史上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式的人物,融會中西的美學開拓者。生於安徽桐城縣陽和鄉吳莊。名光潛,字孟實。他是我國把西方美學系統地引進到中國來的人,其間,先生用中國的視角來將西方的學說融會貫通。《文藝心理學》洋洋灑灑前後20餘萬言,涉及到許多美學的重要命題,核心上說是對“美感經驗”的分析。所謂美感經驗就是在欣賞或創造藝術的時候人們內心的心理活動,即克羅齊美學中的形象直覺,這一觀點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學的切入點與立足點。之後,由於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的引入,朱光潛先生對他早前的形式美學的思想做出過批判,在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之後,先生打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之間的橋樑。關於朱光潛先生的美學,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給《談美》的序中所說的:“他散佈希望在每一個心裡,讓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訴你美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裡。”

一、藝術審美欣賞與人生的關係

朱光潛先生在《文藝心理學》的序言,就開章明義地說道:“從前,我受到康德到克羅齊一線相穿的形式派美學的束縛,以為美感經驗單純的是形象的直覺,在聚精會神中我們觀賞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不旁遷他涉,所以抽象思考、聯想、道德觀念等都是感覺範圍以外的事。現在,我察覺到人生是有機體,科學的、倫理的和美感的種種活動在理論上雖可分辨,在事實上卻不可分割開來,使彼此相互絕緣。”朱光潛先生後來受到歌德與黑格爾學說的影響,因為他們的學說都是非常注重人的整體性的。繼而,看到了克羅齊學派的是在機械地把直覺與人生割裂開來,朱先生認為“他的毛病在太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並沒有完全推倒形式美學,而是在批判地繼承形式派美學思想。具體的來說,朱先生是認為,在藝術活動之中,存在一個前因後果活動,這其中所謂的“前因”即聯想的階段和“後果”即名理的思考的階段是分列在審美經驗的前後的,也就是人們在進行藝術創造與欣賞的時候,那一霎時的心理是不摻雜任何在那個孤立絕緣意象以外的意識活動的,即“美感經驗和名理思考不能同時並存”,但是在直覺的前後是帶有抽象思考的。亦及朱先生在《“慢慢走,欣賞啊!”》裡面提到的,“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體人生的隔閡。”

這也是和馬克思主義觀點有相通之處的,部分之和並不等於整體,因為整體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屬性。而一味的直覺思維觀就是割裂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把周圍看成是單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體,這個整體也只是平面上與把雜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體罷了,這種觀點是根本無法體會到整體裡蘊含的那層有機聯絡的深層屬性的。我們要知道,美學是人的美學,人是審美里重要的主體。所以,如果在論說美的命題的時候,把人的因素給丟棄了或沒有放到主導的因素上去,這些學說都是偏頗的。這也是我們研究朱光潛先生美學一個基本的邏輯起點。由此我們才能將後來的書朱先生的卷慢慢展開,細細品讀。

二、文藝心理學裡的美感經驗的特徵

我們說朱光潛先生是把西方美學帶入中國的先鋒人物。他的書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長,出去糟粕,淘洗出精華,並把它們融匯在一個體系裡面的之後再為我所用,這是朱先生在美學史上具有卓越貢獻的地方。《文藝心理學》中,他成功引用克羅齊的“直覺說”,布洛的“距離說”,立普斯的“移情說”,加以批判繼承,繼而昇華對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現在對美感經驗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對於欣賞中的心理事實作出了五個方面的精當的概括:第一,美感經驗是一種凝神的境界。在這一時刻,我們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局面。那個所欣賞的藝術物件就立馬成為了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這種無所為而為之的境界就是所謂形象的直覺,純粹不受打擾的直覺活動。第二,如之前說到的,這種美感經驗與名理的思考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的,這種距離是若即若離的才好。第三,從物我兩忘的境界上升到我們同一的境界,產生了移情。物與我的之間形成了往復迴流的,相互澆注的迴盪。第四,美感經驗不光與心理有關,其實與生理的關係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們的心跟隨物在搖擺,我們的筋肉與呼吸等會隨之發生變化,這是這種變化看不出來,是隱在內的模仿運動,即“內模仿”。第五,美感經驗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隨每個人的個性而異的,直覺就是每個人憑著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顯現出的形象,所謂的創造。

三、總結

其實,先生把西方几百年的美學思想進行分類與解析,也對西方的文字做中國式的解讀。先生曾說,他是無意於建立一個以思辨哲學為基礎的美學體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紹西方的理論,能對中國美學界有一些啟蒙與借鑑就好。這也是日後我們要帶著這一問題去閱讀的原因,找到文化與文化的切合點,無疑會加強我們對文字與語境的閱讀和審視的能力。(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 《朱光潛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篇三:論文藝的社會心理分析法

摘要

本文以文藝心理學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首先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文藝和社會心理之間的關係,然後又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以馬克思、恩格斯以及普列漢諾夫獲得的研究成果為切入點,針對“文藝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確立”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希望可以在某些方面為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和學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

社會心理分析法;文藝心理學;基本原則;方法

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沉睡在人類內心深處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現階段所開展的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逐漸開始對人類的心靈空間進行探索,文藝心理學也由此而成為了構成文藝學的重要部分。對我國而言,針對文藝心理所開展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西方國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作為基礎,西方心理學又往往過於簡化人類的心理,這一現象的存在制約了文藝心理學的發展,因此,基於社會心理分析法對文藝心理學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文藝和社會心理之間的關係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如果文學藝術開始通過不同形式對人類的心理現象加以反映,那麼人們關注的重點就應當放在審美主體所具有的社會心理方面,當然,這裡說的審美主體包括群體和個體,所以研究的主體心理也包括群體心理和個體心理兩個方向。對文藝心理學來說,屬於巨集觀角度的群體心理和屬於微觀角度的個體心理均在研究過程中佔據著一定的位置,並且呈現出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狀態。對上文所提及內容具有獨特見解的人主要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但是對群體和個體而言,能夠產生心理現象的前提都是實踐活動,作為在社會環境中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實踐活動的社會性決定了心理的社會性。以藝術創作為代表對其進行分析,藝術家能夠進行藝術創造的前提在於其自身固有的生理特性,但並不代表只要具有生理特性,就可以進行相關的藝術創造活動,想要完成由“可能”向“現實”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則是藝術家的社會生活條件。可以說藝術家身處於所生活社會的關係和生活條件,決定了其所具有的創造潛能能否轉變成為現實,以及能夠轉變成為怎樣的現實。當然,對主要用於刻畫人物心理的文學作品而言,作家在對其進行創造的過程中,應當藉由所創作的作品對自己想要揭示的社會關係、人物性格、心理和種種行為加以呈現,因此,作者如果無法對不同人物所對應的社會關係和心理變化歷程進行準確的`瞭解,也就無法對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人物的心理加以掌握,那麼自然無法創作出直擊人心、富有獨特魅力的藝術作品。

2、文藝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確立

在恩格斯晚年的時光裡,曾經就自己與馬克思論戰一事多次指出,他與馬克思在對唯物史觀進行闡發的過程中,往往出於反駁論敵的目的,而重複強調已經被他們明確否認的多項原則,從而將論述的重點向經濟作用方向進行轉移,用恩格斯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過於關注“以經濟事實為基礎,對法權、政治和其他所涉及的思想觀念進行探討,並延伸至由於上述觀念的存在而被制約的種種行動”,卻由此而忽略了“對這些觀念的產生方式進行探究”。恩格斯始終為自己與馬克思二人“並沒有將關注的重點始終放在對參預到互動作用過程中的其他因素進行探究的方面”而感覺到遺憾,也正是因為如此,恩格斯才在認識到這一點後,時刻提醒人們在開展研究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將唯物史觀作為參考指南,就是說不僅需要對經濟因素和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思想之間存在的相互關係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還需要將關注的側重點放在對“參預到互動過程中的其他因素”所對應的“中間環節”方面。雖然上文所敘述的內容到目前為止仍舊沒有得到清晰、具體的研究成果,但是恩格斯還是認為“仍舊有大量與理論相關的工作需要去完成,尤其是經濟史,以及經濟史和文學史、法律史、文化史和宗教史之間存在的關係,只有對這部分內容具有清晰、科學的理論分析,才能保證在極其複雜的事件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上文提出了一個理論,即“中間環節”的理論,該理論的問世可以被看做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補充,普列漢諾夫則在此基礎上將“中間環節”進行了具象化,並形成了“社會心理中介”理論,這一理論主要說明的內容是:社會心理存在的主要作用在於為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以及思想體系的溝通搭建橋樑,也就是說對社會資訊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經濟基礎,而對社會心理具有間接影響的因素是政治制度,除此之外,社會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思想體系產生影響。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心理中介”主要講的是能夠對歷史發展產生影響的社會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具有的相互作用。

通過對普列漢諾夫的生平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普列漢諾夫始終將研究的重心放在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展研究工作尚未涉足的領域,因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對“中間環節”的內容進行了延伸,並隨之形成了“社會心理中介”理論,普列漢諾夫指出,“中間環節”作為存在於經濟基礎與意識形態互相適應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從本質上來說是對處於某種特定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環境中的人類心理所呈現出的一種狀態,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文藝和社會心理之間具有的關係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普列漢諾夫所進行的研究中,曾就“文藝和經濟基礎的關係”進行了反覆的論證,並得出“在討論文藝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對中間環節加以考慮,保證對通過文藝作品所反映出的社會生活進行準確揭示”的最終結論。可以說,作為第一位對文藝和社會心理學具有的關係加以明確的人,普列漢諾夫通過對文藝問題考察過程中適時參考社會心理因素具有的實際意義進行闡述的方式,真正實現了文藝領域和社會心理學的結合,並且為社會心理分析法的提出和確立提供了便利,從“社會心理中介”理論提出至今,人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對社會心理分析法進行了完善,針對文藝心理學展開的研究工作也實現了質的飛躍。

結論

綜上所述,上文所論述的重點始終落在“文藝心理學”方面,通過對文藝和社會心理之間存在的關係可以看出,文藝的產生和發展均無法離開社會心理而獨自存在,因此,在對文藝心理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應當對社會心理分析法的應用引起足夠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工作取得應有的進展,也才能為文藝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援。

參考文獻

[1]劉鋒傑. “文藝心理學”的命名之難--新時期以來“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學術考察之一[J]. 文藝理論研究,2012,05:13-20.

[2]張娟娟. 創作與接受:文藝心理學視角下的英語電影片名漢譯[D].蘭州大學,201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