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論文

來源:才華庫 3.21W

[摘要]二十一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幹冒險、勇於探索、善於競爭、富於創造是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文中分以下幾個部分闡述對學校心理健康的研究認識:一、 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原則 ; 三 、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過程;四、目前中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反思。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以期對中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開展有所助益。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論文

[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原則、實踐措施。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範圍內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迎面而來的資訊社會,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當前學校中、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教育問題或與教育有關的問題,人的創造力、理性選擇能力、責任感和合作性受到空前的挑戰。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長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途徑、一種教育技術,同時也作為促進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髮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即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養健康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當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生存環境相適應、相和諧時,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質是學生素質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學生的一切發展都是在此基礎上、以此為背景來展開的。心理素質的發展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全面素質教育的歸宿。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當前中國小教育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佔有重要地位。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中國小就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國小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殺、犯罪等,迫切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原則

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和推進,需要更加規範它的開展過程,故我們要合理有序地進行,就必須遵循以下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啟發、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擾和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從全面發展的角度,關注學生知、情、意、行協調發展,關注學生品德、學業、情緒、社交、體能、事業、審美各方面的綜合發展,著眼於學生整體素質的優化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揚民主,信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基本需要,調動學生行為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獨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強。

3、科學性原則: 在實驗中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學、教育學、輔導學的原理、方法和技術開展教育活動,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推進實驗改革。

4、差異性原則:重視和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採取個別化的有針對性的教育與輔導措施。

5、實踐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於一般課堂知識傳授,良好的心理與行為必須通過親身實踐、參與活動、體驗學習才能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具有可操作。

6、主動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發展為主、預防為本、治療為輔,必須主動開展工作。在多種形式的服務中爭取對有困擾的學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防患未然。

7、情感性原則:任何課堂教學都是伴隨情感進行的,沒有無情感的教學。

8、全員性原則: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義不容辭的責任,全體教師共同參與,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心理健康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寬鬆的氛圍。學校、家庭、社會是教育的一個整體。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學校應通過多種渠道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教育。

9、創新性原則: 以創新的精神開展實驗工作,充分 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潛能,做好實驗工作。

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措施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是深遠的,它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在這些年的教學過程中,本人見過不少學生在成長中遇到一些挫折而產生的一些心理矛盾,因無法妥善地解決,進而出現一些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假如我們每位教師和學生能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解決辦法,那麼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就會培養出身心都健全的學生。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體的'實踐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構建心理素質發展目標體系

心育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心育內容等要素有機構成的主體。我們構建的心理素質發展目標體系是一個三維結構,一維是構建內容,即德、智、體、美、勞、心六育並舉;二維是構建結果,即知、情、意、行、個性協同發展;三維是構建過程,即學生自定目標、計劃,自我實現、自我激勵、自我監控,也就是要把愛學、會學、會思考、會創造、會關心、會自我教育納入教學目標,並通過學生的自主構建,把外在目標內化為內在目標,從而實現心理的自我教育。它強調“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要求,體現心理素質全面、協同、自主構建,注重發揮心理的能動作用,帶動整體素質的全面、協同發展。

(二)調適教師心理,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

1、除錯好教師自身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於現代教育發展迅猛,教師舊的心理素質結構的調適狀態受到衝擊,因此,要使教師的個人心理特質和個人行為同社會需要能相應配合,使之有效地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就必須做好教師心理特質結構的調適工作。

(1)以師德教育淨化教師的精神境界。

師德教育的出發點應著眼於“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教師的潛力,為教師創造條件,發展自我。首先是加強引導,對教師進行理想和道德教育,使教師在無私奉獻中思想得到昇華,明確人生價值的實現,會經歷確定目標,實現價值和體驗價值等過程,每一個過程既有辛苦的勞動,也有深刻的感悟和思索,幫助教師樹立“獻身教育”的價值目標,並使之轉化為內心堅定的信念,形成精神的動力,行為的約束力,不因名利得失而嘆息,不因不被人理解而苦惱,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其次,提供資訊。關於學校的、世界的,全國的,使教師明瞭形勢,幫助教師找準自己的位置,產生前進的內驅力。再次,樹立榜樣,以教師中的模範人物為榜樣,突出他們的可學性,而且把學習模範教師的高尚師德與學習他們的教學經驗結合起來,進行由於社會變革和教育更新引起的新舊優秀教師標準的討論,建立新的心理調適狀態,向21世紀所需要的新型教師榜樣自覺地努力學習。

(2)注意人格訓練,提高教師的認知水平,克服心理負效應。

西方社會學家認為,根據人性格的不同特點,人格可分為外傾型、內傾型和中間型。同時,根據人格的取向,又可分為進取型人格和保守型人格。作為教師,肩負著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工作特點具有複雜性、創造性和藝術性,其人格特徵應該是更加鮮明的富有社會影響力的進取型人格。要培養進取型的人格,一要注重自我意識的培養和協調,克服影響進取型人格培養的心理負效應。要培養群體歸屬的自我意識,樹立學校群體職業信念。二是明確社會賦於教師的權利和義務的自我意識,形成高度的職業責任感。三要增強行為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明確自已的職責,四要加強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識地、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善於自我調整,五要注重學習心理理論,以理論指導,促使自己做情緒的主人,在調節、控制情緒上下功夫,保持積極進取的樂觀心境。

(3)營造民主寬鬆的氛圍,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種比較平靜,持久而具有感染性的情緒狀態。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積極樂觀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增強資訊和希望。學校要為教師們創造良好的條件,協調人際關係,營造和諧氛圍,改善工作環境,形成領導和教師,教師和教師之間彼此關係融洽、互相尊重、相互協作的良好氛圍。同時,學校要引導教師正確對待心理挫折,幫助教師以積極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正視現實,承認挫折,冷靜地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還要加強有效的思想工作,幫助教師脫離困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滿足教師們的合理要求,耐心幫助教師調整切合實際的目標,使教師精神愉快地投入工作。又因為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大多數教師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學校要為教師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調適教師的心理環境,如節日活動,午間娛樂活動,暑期休養,春遊等,使教師們在活動中增進團結,相互理解,促進相互間的心理相容。

(4)為教師的成功創造條件

首先,鼓勵教師掌握現代化技術,讓教師通過運用,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又通過課件製作,選擇、創造課堂教學方法。其次,組織示範教學觀摩。教師的創造性活動主要以課堂為舞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自身價值。在聽課活動中,發現教師工作的創造性,並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對於教師的成果,要及時在教師會上總結,反饋,組織觀摩,使教師的創造性得到認可。再次,提供良好的辦公條件,如設立教師機房、為教師配備電腦、設立課件製作室、教師資料室等。開闢教改資訊窗、科研論壇,向教師輻射國內外教改動態、提供科研資訊、評比優秀論文、開闢發表渠道等,為教師的成功創造條件。

(5)協調學校、家庭、社會關係,加深相互間的理解和信任。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家長、社會的教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不再一味地強調分數,開始重視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加之一些輿論的導向,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大。因此,學校一方面要開設家長學校,統一思想,使家長的觀念統一到育人的目標上來。二是要召開家長座談會,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學校工作。三是可開設家長開放周,讓家長到校聽課,瞭解教師的教育情況,隨時溝通思想,達成共識。這樣,隨著學校、家庭聯絡的加強,社會上的偏見將減少,教師對偏見帶來的不良暗示的抵禦能力將增強。因此,教師良好形象的確定一方面取決於由心理素質而匯出的意志行動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家校聯絡的增強,取決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信任和理解,形成教師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良性迴圈。

2、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

(1) 學理論,提高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在學習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注意引導教師開展討論,讓教師暴露出認識上的種種不足和錯誤,請有關專家給老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再進行討論,讓老師們通過學習,提高認識。讓教師真正理解,一個好教師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教師應當用自己真摯的愛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為此,要做到班主任人手一冊“心理健康教育”叢書,從理論上提高認識。此外,開展以研究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科研活動,讓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與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與作用。

(2)找原因,瞭解學生的心理問題。

通常,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問題。學生的交往需要隨著他們年齡增加而不斷擴大,但他們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於交往不當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比如矛盾不能及時處理解決,就容易形成暴力對抗、封閉孤獨、派別流動或不良的心理。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所處的客觀環境(家庭的、社會的、學校的)的影響,比如家庭的糾紛、父母的離異造成孩子抑鬱和焦慮;社會不良風氣,人際複雜關係造成孩於內心矛盾衝突與困惑疑慮;學校不得法的教育與教師嚴厲或放任,造成孩子對抗情緒或退縮畏懼等心理問題。

三是在平時學習中的心理問題。由於應試教育流毒極廣極深,家長或者學校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孩子們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影響了他們創造能力的發揮,學生把學習視為畏途,恐學、厭學的心理加劇。

(3)講方法,保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正確引導:心病必須心藥醫。學生在平時生活、交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有經驗問題、方法問題、心理問題,要依據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問題,較多的是屬於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過分地批評指責,更不能諷刺打擊,要朋友式地談心,要針對性地梳理,要耐心啟發,正確引導。

其次,善於等待:心理問題解決需有一個過程,甚至是比較緩慢的過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需善於等待,堅持不懈。這不僅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也是鍛鍊教師教育能力,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最後,對症下藥: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過程中,有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這就要依靠心理醫生和專家會診解決,如孩子的多動症,要視程度的不同,區別對待。總之,要做到對症下藥。

(三)營造輕鬆和諧、自主創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馬克思曾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學生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因此,心理環境的建設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高效、獨特的途徑。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家庭教育環境的創設,營造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育人氛圍。

1、優化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要做到淨化、綠化、美化,還要 重視整個校園的佈局,力求產生整體美,還要重視人文環境建設。讓學生每天一清早來到學校,深深地受到定期更新的良好氛圍的薰陶,精神為之振奮,情緒為之快樂。

2、幫助家長改進教子方法,形成理解、激勵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學生賴以生存的搖籃,不同的家庭背景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有些父母由於生活中的煩惱形成關係不和使孩子產生壓抑感;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長不大,一味地剝奪他們操作家務的機會,使孩於產生依賴感;有些家長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使孩子產生恐懼惑;有的孩子因興趣愛好得不到家長的支援,反而受到批評產生委曲感;有的孩子是與老人在一起生活,年齡上的差異,性格上的差異,缺少溫馨感。

鑑於上述情況,學校要在全校家長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首先讓家長了解每一個孩子心理問題的症狀,如多動、孤僻、敵意等。通過家長學校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具體地講給家長聽,進而又具體地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心理教育的內容。

在複習考試階段,對家長具體宣傳孩子在這期間容易形成的心理問題;如孩子的是非觀念模糊,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學業負擔過重,有厭學的情緒;學習能力差,依賴性強,寵愛過多,自尊心太強,容易激動,比較任性等。並針對這一階段孩子身上的種種傾向,要求父母給予更多的理解,同時要重點輔導家長對孩子加強四個方面的教育:集中注意力的教育、學會觀察的教育、增強記憶的教育、發展思維的教育。通過家長的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期末的考核當中去,並且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拓寬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1、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心理輔導活動課要堅持發展性、主體性、活動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協同性等教學原則。每週利用一節課時間進行教學和心理訓練,要注重心理品質培養,防止將心理輔導課上成心理學知識課。重視發揮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心育功能,強調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將心理知識轉化為能力,發展個性和特長。

2、加強學科心育。

學科心育,即在學科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讓學科心育佔領課堂教學主陣地,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

(1)抓教學內容協同。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心育內容,如語文的情感教育內容、數學的思維訓練內容等,實現學科內在協同;二是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核心,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協同,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絡,優化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構建知、情、意、行、個性協同發展的心理結構。

(2)建立自主構建的教學過程,形成協同、有序、樂學、高效的課堂教學執行體制。教師的“教”只有建立在學生自主構建的基礎上,才能收到實效,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要推動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之間的協同,要建立教學過程自我調控的機制,要形成自主構建的課堂教學結構,即學生認同教學目標、自學質疑、自主討論評價、自主練習應用、力求創新、自主反饋調控、自主總結提高的教學結構。

3、開展心理諮詢和輔導,加強個別心育,因材施教。

(1)要建立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並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綜合分析。對全校學生進行心理問卷調查。

(2)要完善心理諮詢室工作,心理諮詢工作普遍化、經常化。要有專職教師負責,全體教師參與,廣泛接納諮詢學生,對他們進行個別心理輔導,並結合學校教育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因人而異地矯正和疏導各種心理問題。

(3)要建立心理鬆弛室,開展心理鬆弛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訓練和心理指導,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行為的控制和調節,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

(4)要開通心理熱線,為所有求助學生提供心理指導,幫助學生髮展積極、正確的自我觀念和自我意識,學會客觀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5)設立知心信箱,有專人負責,認真回覆學生來信,並與有些來信學生進行了談話交流。

(6)對多數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和熱點問題進行講座,輔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見解,讓學生有話直說,勇於發表意見。幫助學生提高自我心理行為的控制和調節。

(7)以自我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國小高段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是進行自我教育的大好時機。

綜上所述,通過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我們也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體會到要全面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而素質教育,只有讓學生身心愉快地去學習、去生活,才能培養二十一世紀需要的人才。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反思

鑑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學校心理教育工作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處於空白狀態,直到八十年代初,學校心理教育這棵幼芽才破土而出。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心理學教育方面有許多東西是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心理學的發展往往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國外一些已開發國家對心理學、包括學校心理學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較成熟,國外圍繞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有一門學科叫學校心理學,本世紀初產生,30年代後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歲-18歲這一年齡段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和有學習不良、學習困難、學習障礙或行為障礙等的兒童、青少年。現在國際上已專門成立了一個學校心理學聯合會。在美國,學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較完整和成熟的體系,並且每5000名至7000名學生中必須有一名學校心理學家,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是一致的。

由此,作為當代的教育者,不得不反思一下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從全國範圍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城市快於農村,沿海快於內地,有的地區至今仍未有學校開展這項活動。即使是在一個地區,也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導致盲目發展,各校發展失衡且沒有應有地位和時間保障。

其次是理論研究薄弱,學校的教育實踐得不到應有的理論指導。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研究大大滯後於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一些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必然聯絡,也沒有弄清二者的區別,實踐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來。

再次,科學化水平不高,缺乏規範。科學的評估技術的應用不足,濫用不規範的量表,忽視測試信度與效度,僅憑測試結論來斷定學生心理。另外,教師的培訓尚未正規化。90年代以來,北師學、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舉辦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師培訓班,但由於數量有限,仍很難滿足實際需要。

總之,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迅速,形勢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個有機運作的系統,也未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為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執行系統及其支援系統的運作都有待進一步規範。

由此可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如要獲得新的質的發展,需要把它納入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劃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規範化程度。因此,有幾個問題需要進行討論。

第一,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若從總體來把握,在內容上無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健康發展;發掘潛能,增強耐挫力;解決心理困擾,及時治療。方式上主要包括課堂授課(作為學科課程,以自然班形式進行)、團體輔導(分類組合,具體輔導)和個別諮詢輔導。長期以來,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較多,如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心理指導、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等。很顯然,以上各種提法的側重點是有所差異的,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則全面涵蓋了整個範疇。

第二,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有了十多年的經驗積累,現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規劃發展要求的時候了。日前,教育部發出《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從2000年秋季開學起,大中城市有條件的中國小要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鎮及農村的中國小也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此,教育部還將制定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委託部分省、市和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與實驗,併成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委員會。這為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整體規劃,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關於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係

顯而易見,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於包括德育在內的所有教育過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備的。其實,從發展的眼光來看,目前階段多思索和傳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聯性,更有助於二者的共同發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經普及到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如果充分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聯絡,也比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視,獲得更多的支援。

很顯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個心理素質良好的人並不一定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來看,它並不能解決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問題。同樣,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給心理教育,而是要改變傳統的模式,注重學生心理活動規律,使德育工作科學化;心理教育也應有明確的目的,它不僅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和治療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包括“德”在內的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

就學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夠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有助於增強德育的科學根基,使學校德育有可能躍上一個新的層面以獲得進一步發展。我們知道,學校德育主要是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負責,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對學生個體的發展與終身幸福負責;學校德育的主要方法還是倚重於先入為主的科學灌輸,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則是調動起學生內在的心理能量,來發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如果學校德育能夠合理吸收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論與技術的話,那就如國家教委有位領導同志所稱:勢必帶來中國學校德育的一場革命。

第四、關於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有一種偏頗的認識,即把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等同於心理諮詢,以為開設了心理諮詢室就是重視和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鉅的、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毫無疑問要包括心理諮詢,而心理諮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絕不是一個“心理諮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就不只是心理諮詢所能完成的,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發展和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應該看到,當前中國小心理健康諮詢剛剛起步,培養一支高水平的心理諮詢隊伍,是搞好諮詢工作的關鍵。但目前就中國小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為非“專業人員”,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領導、老師、班主任、校醫等組成。兼職心理諮詢教師存在一個多重角色的問題。作為諮詢人員,面對服務物件採取的是傾聽,所提建議、指導一般是非強制性的,而要讓一名班主任這樣做就會與其習慣了的角色行為模式產生衝突。另外,面對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師,又會影響學生對這些老師的信任。兼職心理諮詢教師固有的角色衝突,不僅妨礙他們涉及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即使在學生一般性心理問題的解決疏導方面,也帶來一定困難。

第五、關於心理測量

心理測量是通過由專家編制和實驗檢驗的量表和問卷來測定被試,以發現被試的心理問題,併為其提供必要心理輔導和諮詢依據。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常常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心理測量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對使用者的資格有一定的要求。測驗工具的選用、使用以及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必須採取規範、科學、慎重的態度。由於心理測量與測量者、測量環境、測量時間、被試心境等因素有關,為了保證心理測量的客觀、正確,量表和問卷常模必須是科學的,必須考慮其適用範圍,並且當被試和被試地區發生變化時測量常模必須作適當修改。因此,當我們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量時,就必須認真選擇合適的量表和問卷,儘可能減小外因對心理測量的干擾,遵循量表規定的使用範圍和要求,嚴格測量。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因此心理測量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要有利於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一般說來,對學生心理測量的結果有些可以讓其知道,有些就必須保密。例如像學習情況自測、學習情況問卷(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環境)、人際矩陣、學生消費問卷、學習興趣、氣質量表等,學生知道這些結果能達到了解自己,改變自己的目的。有些量表如智力量表、精神衛生量表、行為量表等,結果就不宜讓學生知道,只能給心理工作者提供參考。但由於一些學校或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上的偏差,在實施心理測量時或者因工具或者因方法的不科學給學生心理亂下結論,隨意評價,從而造成了學生心理問題的加劇,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為此,教育部在其《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對心理測量的結果解釋要慎重。要慎用測試量表或其他測試手段,所用量表和測試手段一定要科學。對心理測試的結果、學生的心理問題要嚴格保密。等等。《意見》還明確指出:心理測量不能成為唯一的手段,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結束語: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偉大工作,它是競爭時代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點,在我國大力提倡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穩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時刻,加強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以及對心理素質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構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長城,無疑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