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創新改革研究論文

來源:才華庫 2.2W

第1篇: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開展與教學設計探討

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創新改革研究論文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適應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具有現代衛生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一定獨立工作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為衛生事業管理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此專業學生應該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系統地掌握管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使學生畢業後成為既懂醫學業務、又會現代化管理的衛生管理專門人才。因此,此專業要求其學習管理學類的相關基礎課程,管理心理學即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它是研究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是使用管理學、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為和人際關係、人的積極性為研究物件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同時也是一門邊緣學科。①它具有內容廣泛、應用性強、綜合性強等特點。

以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和規律作為研究主題的管理心理學,成為培養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必修課,為後續專業課程的講授提供基礎知識儲備,為管理類專業學生培養起基礎鋪墊性作用。目前全國各類衛生管理專業均已開設這門課程。

1管理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種種原因,在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和課程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課程內容與實際培養需求相脫節

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已經有了相對比較明確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為主,容納了心理科學和管理學的新興研究成果。但是由於衛生管理專業的特殊性和特定培養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考評標準等各個方面予以特別對待,將學科內容與衛生管理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然而,這一點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課程建設中並沒有明確體現,有很多衛生管理專業雖然開設了管理心理學,卻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在課程建設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衛生管理這一專業的培養要求,沒有突出衛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側重點,使得管理心理學在衛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建設中特色不突出,與實際培養的需求相脫節。

1.2教師隊伍、教材和教學機構亟待建設

由於其特殊的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對教師隊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現在在衛生管理類專業承擔管理心理學教學任務的教師隊伍,大體上有以下三種。一是專業背景為心理學的教師,此類教師心理學知識基礎牢固,但對管理學、衛生學、醫學、醫院管理學等領域涉獵不多。二是專業背景為管理學的教師,此類教師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學、衛生學、醫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三是由心理學、管理學等之外的其他專業轉過來的教師,此類教師半路出家,學習幾本教材之後就開始講授管理心理學,問題更加突出。這三種背景的教師隊伍在課程講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處就是對衛生管理的物件——醫學、衛生學等知識的缺乏,課程講授中勢必缺乏與衛生管理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和閱歷。

管理心理學開課歷史不長,教材選擇和建設比較落後,突出的缺點就是缺乏針對性。從教材選擇上看,開課的醫學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適用於公共管理或企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心理學教材,其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專業講授中都有一定的適用性,但畢竟是針對企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的,不完全適用於衛生事業管理,更沒有概括和分析衛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缺乏針對性。從教材建設上看,現在還缺乏一部公認的、較為全面完整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衛生管理專業使用的衛生管理心理學教材,教材建設也較為落後。

從教學機構和管理體制上看,很少有衛生管理類專業單獨開設管理心理學教研室,管理心理學教師有不同的歸屬,有的歸於管理學教研室,有的歸心理學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或者基礎醫學院管理,這種不確定的教學組織和機構歸屬,會直接影響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也使得此門課程在醫學類院校或管理類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話語權。

1.3教學模式與專業性質要求的實踐性相脫離

在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為主,教師主要採用講授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講解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實踐性、自主性都較差。這樣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與衛生管理專業所培養的管理類人才的實踐需求是脫離的。任何管理類專業,都要將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在教學模式選擇中也要側重管理能力的培養。然而,大多數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只侷限於理論的闡釋和概念的理解,而輕視使用理論來分析管理中的具體問題,管理心理學理論的實踐性被忽略了,衛生管理專業所要求的能力培養的目標也被忽略了。學與用相脫離,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懂理論,卻缺乏實際管理能力,無法適應現代衛生管理領域的需求。

1.4教學設計忽視學生參與,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時,必然會導致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講授方式。雖然大部分院校已經引進了多媒體教學裝置,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無法充分開發其功能,沒有能在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只是將原來的板書變成了可以翻頁的、事先準備好的電子板書,沒有根本上改變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這種教學設計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處於從屬的地位。這樣忽視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學習方式,未能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意識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動性,無法鍛鍊學生主動思考、探尋問題答案的能力,使得學生慣於接受而惰於質疑,慣於記憶而惰于思考,最終只能形成單調、片面的知識,而無法吸引學生主動的參與,更談不上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發展。也正為如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傷和壓制了。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理想。

2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與創新探討

為了解決當前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藉助課程建設專項課題的契機,從衛生管理類專業培養目標和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特點,提出如下幾個在教學設計和創新方面的建議:

2.1精選和不斷更新課程內容,使其貼近培養需求與目標

首先就是要根據衛生管理類專業的實際需求和專業培養目標,結合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精選課程內容,形成與衛生管理實際問題緊密結合的、適合衛生管理專業學習的、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內容體系。這種結合不是要改變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系統,拋棄學科基礎知識,而是在課程重點講解、示例分析、案例選擇等各個方面,更多選擇貼近衛生管理實際的內容,側重衛生管理專業的性質和培養目標,特色突出,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目的性更強,更易於理解,從而更易於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

其次還要根據衛生管理實際的變化和衛生改革的推進,不斷更新和替換教學內容,適時替換陳舊教學內容和理論知識,修訂和更新新興知識、熱點內容,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滿足時代需求。

2.2全面開展教師隊伍、教材和教學機構建設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要重點加強教師融會貫通管理心理學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其基礎理論和知識來源於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更是要包括衛生學、醫學、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因此,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的講授教師一定要具備融會貫通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另外,還要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著眼於學生管理實踐能力培養的學科,因此,講授教師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教師在講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加強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加強課堂講授知識與衛生管理實踐的結合,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參與,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

其次,要選擇或者編寫合適的衛生管理類專業專用的管理心理學教材。現在世面上已經有了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衛生管理類專業的管理心理學教材,可供教師進行選擇。但是現在這型別教材還缺乏認可度,依然還缺乏一部公認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衛生管理心理學教材。那麼有條件的教學單位,就可以自行編寫一本具有中國衛生管理特色的、適應衛生管理專業教學和衛生管理類人才自學的教材,探索中國特色的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教材建設。

再次,從教學機構和管理體制上,有條件的衛生管理類專業應該單獨開設管理心理學教研室。有了確定的教學組織和機構歸屬,有利於教師專心進行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建設,能夠促進衛生管理專業管理心理學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能促進衛生管理專業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2.3引入先進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性與能力建設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學教學研究中,已有教學實踐者提出了多種可以在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予以探索和實施的新型教學模式。

(1)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他認為認識是一種連續不斷的建構過程,個體認知結構通過與環境的同化和順應作用,從“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迴圈中不斷得到豐富、提高和發展。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同時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建立新型教學和學習環境。

(2)情境主義教學模式。情境主義教學模式脫胎於情境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是BrownClooins和Duguid在他們的論文《情境認知和學習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種獲得知識的一般理論教學模式,它強調學習者具有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學習是人與環境雙向互動的歷程,知識、技能與情意的建構發生於學習者與情境之間的互動,使學生習得的知識能活學活用,以適應社會,解決問題,學習的實質是個體參與實踐,與他人、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形成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提高社會化水平的過程。③

以上列舉的是兩種以實踐性和能力培養見長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建設為目標,要求教師和學生轉變角色,轉變灌輸知識和接收知識的基本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實踐性為基本培養目標的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4不斷加強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加強教學設計,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創新、多用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經過教學實踐證明,以下幾種方式在學生能力培養和學習積極性調動中具有較好的效果。

(1)適當增加案例教學比重。案例教學法最早應用於社會科學、軍事和醫學等教學中,自20世紀20年代起,哈佛商學院首先把案例教學法應用於管理教學中。④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而做的舉例子的活動,而是一套完整的、有著嚴格要求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所選擇的案例內容真實、無虛構,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問題,而且案例必須有明確的教學或培訓目的。案例教學的主要功能不是在於瞭解一項特定的知識或理論,而是在於在學生自己探索怎樣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自己特點的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邏輯方法,從而讓學生學會如何獨立地解決問題,做出決策,這種學習是親驗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分析決策能力。同時,在參與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其在小組活動中與其他人的頻繁交往,還能夠獲得溝通、說服及群體協調等寶貴的管理技巧。⑤這種方法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已經被實踐所證明,且由於這種方法所提供的案例豐富多樣、形式活潑自由,學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討論,其吸引力遠大於傳統的課堂講授,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因此,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通過精心挑選案例、精心設計討論程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分析問題、勇於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2)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部分的學校已經引進了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和便利,充分開發其功能,合理利用現代教學工具所支援的一些教學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設計教學課件時,將一些適合進行動態演示的、畫面感強的內容,設計成為動態演示的動畫或者選用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以及視訊資料,讓原本死板、單調的理論知識“動”起來、“活”起來,必然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比如,有條件的學校科研建設和利用一些先進的網路教學軟體,讓學生實際操作課堂上所講解的各類知識,充分動手,實際演練,讓知識更好地轉化成為實際動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擬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崗位,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自己對職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從而從多方面加深理解,鍛鍊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走進實際的工作機構、部門和單位,親身體驗實際工作流程,這樣得來的體驗和感受,是課堂教學無可替代的。

這些設計,可以逐步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高低,與課程體系的建設、教學內容精選、教學隊伍的培養及管理、教學模式及教學技巧的現代化均息息相關,此外,決定教學效果的因素還包括教師個人的素養、社會和學校對課程的評價及重視程度等。要想提高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充分認識到此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專業中的作用,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入手,不斷的進行努力和嘗試。

第2篇: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一、緒言

結合過去的教學實踐經驗和目前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要求,在講授《管理心理學》課程中,做到“教學做體化”。向大師學習管理心理學的理論和精髓。

由於管理心理學研究物件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研究管理心理學的方法就有幾種:案例分析法、實驗法、社會調查法、訪談法。屬於採用實證分析,認知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實質和特點,在過去前人的理論基礎,研究人的個性心理行為特點;研究群體心理行為特點;研究組織心理行為特點;最後研究環境因素對心理行為的影響。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企業對就業者,尤其未來的工商企業管理人員素質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必備的組織協調與適應能力是就業人員素質能力的重要方面,對企業組織的持續發展和管理人員的健康成長髮揮了重要的作用。

管理心理學課程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必備的組織協調與適應能力。

本課程在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必備的組織協調與適應能力培養與訓練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了認知管理心理學、知覺與管理、個性差異與管理、社會態度與管理、情緒、情感的形成與調節、激勵理論及其應用、挫折的形成與調節、外在壓力與心理健康、群體動力機制、群體>中突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設計與變革發展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形成個較為完整的體系。課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本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將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向大師學習管理心理學的理論和精髓

心理學的知識在工廠和企業中的運用是從心理技術學開始的。1912年美國心理學家閡斯脫博格的《心理學和工業生產率》講述用心理學測驗方法選拔合格工人。梅奧的霍桑實驗以及其提出的“人群關係理論”;勒溫的“場”理論研究“群體動力”,對研究群體行為作出很大貢獻。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以及其發表的《人的動機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己實現。需要從低向高,形成金字塔的層次。

1958年斯坦福大學教授黎維持出版的《管理心理學》專著,開啟管理心理學的新篇章。從20世界80年代起,我國翻譯出版了

些有影響力的著作,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夏恩的《組織心理學》、麥考密克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

我國的管理心理學在這三十多年來得到快速健康發展,時代背景和競爭激烈環境,中國經濟增長,全球化國際市場開拓,中國企業面對現實的挑戰和機遇。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和學習普及,越來越迫切。以前主要是解決人與機器的關係問題。現在“以人為本”新理念,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活動,成就顯著。

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著重向大師學習,從他們身上學習有益的知識。

教授給學生許多20世紀傑出管理學大師的理論,同時這些人也是心理學家,認知他們的理論著作和大師生活故事。

20世紀管理心理學的五大觀念變革:

觀念變革一: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觀念變革二:管理中的“有限理性”。

觀念變革三:管理中的“權變”。

觀念變革四:“企業文化”。

觀念變革五:“組織學習”

這些大師可以這樣分類:

科學管理論學派大師。“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論”法約爾;《效率12項原則》埃默森;《效率提高工作績效的12種途徑》斯科特;等等;瞭解他們怎樣運用心理學原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用傑出判斷力管理員工,用管理心理學觀點指導公司經營運作。

(一)行為管理學派大師。利克特的“領導系統理論”四種方式:壓榨式集權領導、仁慈式集權領導;協商式民主領導;參與式民主領導。以及斯金納:基於“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激勵理論。

(二)人際關係學派大師。管理學家的人本主義者甘特的工作進度控制表一甘特圖;創立16種“性格型別”測試量表的母女布里格斯和麥爾斯;“人際關係學說之父”梅奧;“動機激勵理論”麥克萊蘭德。成就需要理論,成就動機;權力需要;勝任力模型。

(三)有限理性學派大師。西蒙“有限理性”理論,“權變”概念,“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LPC問卷”表格的應用;賈尼斯“群體盲思”現象探討;費斯汀櫛‘認知失調”改變態度與行為的有效方法。

卡尼曼“人類理性的沉思一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決策”;

(四)權變管理學派大師。菲德勒“權變管理理論”;赫塞‘‘情境領導理論”;特別是弗魯姆的偉大理論“期望理論”;弗魯姆“七項基本法則”:資訊法則、目標合適法則、非結構性工作問題法則、接受法則、衝突法則;公平合理法則;可接受性優先法則。

(五)戰略過程學派大師。安德魯斯“企業戰略理論”;哈默“企業再造理論”。

(六)學習型組織理論學派大師。沙因“企業文化理論”;聖吉“學習型組織理論”。聖吉認為,如果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等五項修煉匯聚起來,使學習型組織變成項創新。用名師的理論精髓照亮學生的心痱,投身管理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探索之中。

三、理論聯絡實踐

管理心理學對管理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幾乎每本管理學的教科書都包括大量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各種參與企業管理實踐的`管理心理學專家,把測驗、目標設定、績效考核評估、態度調查、組織發展計劃、報酬制度、職工參與、社會技術系統等措施和方法普遍應用於各類組織管理中。

管理心理學過去的研究往往側重於個體和職務變數;現金更側重於社會和組織變數。過去往往只注意單變數的分析,現在更重視變數的綜合;過去較注意基層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現在更注重高層管理的運轉以及基層管理的效益。也更加關注與管理沒直接關係的些問題,如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壓力、情緒、精神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之問的聯絡和影響。

四、明確管理心理學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理論聯絡實際,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知識、能力、經驗和健康多方面發展。

課內實訓,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心理學如何應用到企業管理和工廠管理上來。選擇人才,性格測試、能力測試、氣質分析,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有:

(一)讀人心

課程認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管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心,那如何管心引起了我的思考,並由此感恬:管心需先讀心。“讀心”即瞭解員工的內心。

(二)抓人心

當我們瞭解員工的內心後,我們還,必須做出行動,牢牢抓住員工的內心。

(三)治人心

在實際管理中很多問題都歸咎於員工的內心,因此要解決還得立足於人心。

(四)安人心

其目的就是能讓員工長期心向崗位、心向部門、心向公司,在種無需管理的狀態下自覺地就把工作做好、做快、做精。

五、在教學中堅持“教學做一體化”

課內實訓,還可以通過拓展訓練來實現能力的培養。

例如,專案一、根據你所接觸到的日常生活領域及網上搜索的典型案例,分析說明心理的實質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辯證統。

在教師指導下,同學們上網蒐集典型事例,分析說明心理的實質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辯證統。形成1000字左右文稿;學生隨後上臺講解,主講教師對實訓總結點評。

每個相關專案教對應相關課內實訓。這樣提高學生們的“做”能力。

總之,我國管理心理學的教學需要都隨經濟發展而不斷髮展,教學的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和探討中。

第3篇: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研究

1管理心理學學科概況

管理心理學是管理學和心理學這兩門獨立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它是一門邊緣科學,它的產生離不開企業管理的需要和實際管理工作經驗的總結。它是研究各種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和規律的一門科學,是一門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科。

因此,對本學科的教學而言,管理中的實際案例和心理學理論之間應取得一個平衡。但目前我國管理心理學教學中,卻往往出現失衡現象,即側重心理學內容,過分以心理學理論為中心,忽視了管理學案例作為心理學理論的載體作用。①

管理是一種實踐活動,而不是抽象的思辨。無論是管理學或者管理心理學都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這種學科的特點決定了管理心理學的課程不能單純採用“從理論到理論”的傳統教學方法,而應加強貼近經營管理實踐、具有生動性和可操作性、能夠系統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實際管理問題能力的案例教學。管理心理學課程如果不能有效採取案例教學法,那它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我國高校開設本學科課程名有的稱“管理心理學”,有的稱“組織行為學”,但基本內容並無很大區別。在教材上,大多沿襲本學科傳統體系分為個體心理、群體心理和組織心理三大部分,以“人性假設”為理論基礎,內容重視心理學理論的闡述,涉及現代企業管理實際案例的內容甚少。②有些教材甚至與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內容多處重疊。在教學過程中,以課堂講授法灌輸心理學理論為主,並未有效結合管理實踐案例,即使有結合,那也是非常牽強,導致學生感覺在重修普通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無助於解釋管理實踐中的心理現象。

本文旨在解決上述問題,達到以下目的:

(1)探索在管理心理學教學內容中以管理學實際案例為主要線索,在每一案例中貫穿多角度、多層次的心理學理論。

(2)探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管理學理論和技術,例如目標管理理論、組織承諾理論、無領導小組討論等等,作為課堂教學的管理方法。

(3)探索在管理心理學教學中如何系統運用研討法、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模擬法等等案例分析教學方法。

2本課題研究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管理心理學教學處於不斷改革之中,人們不斷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本課題改革思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針對教學內容少而陳舊。目前,各院校選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版本,內容大同小異,而且內容主要集中在個體心理、群體心理、組織心理、領導心理、激勵理論等。因此,本學科教改課題集中在引進新的心理學成果,擴大課程中出現的心理學理論範圍。

(2)針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陳舊。目前各院校在管理心理學教學中主要通過教師講授,用黑板、PPT、書本等作為展示手段,而學生單純是作為接收方在臺下聽課,兩者缺少互動。近年教改研究主要針對該問題,探討採取多種教學手段,改變教師和學生缺少互動的現狀,例如採取互動的教學模式,又如採用視訊作為展示工具,提高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通過多通道接收資訊從而有利於知識建構。③

(3)針對考核和教學管理。針對考試方法和內容缺少案例、重記憶輕運用,探討考試方式和內容的改革。結合本課程的學科特點,進行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目的。案例單純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以往本學科的課程案例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將案例作為一種具體的教學輔助手段。以案例和問題為導向,促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發展。其實質是幫助學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例項,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可以參照過去的經驗,從實際情況、措施和結果中學到東西。

3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具體方法

3.1改革內容

(1)教學內容的結構性改革。不再將管理學案例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工具,而是直接以管理學案例為中心和主要線索組織教學內容。研究如何跟蹤理論前沿和現實資訊,追蹤和引入合適的現代管理案例,適當介紹學術界和企業界最新的發展動態。

(2)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探討如何實施新型的教學方法能有效體現以管理案例為中心的心理學理論教學。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路、視訊、音訊等不同技術手段,加大教學內容的資訊量和直觀性,建立內容豐富、使用方便、易於隨時更新的管理心理學教學資源系統。

(3)考試模式的改革。確立以管理案例為中心的考試模式,注重在試題中通過實際管理案例考核多種心理理論的靈活運用。確立以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的考試模式。發展多種考核方式,儘量採取計算機網路作為媒體的考試形式,例如用計算機呈現管理例項,學生可採取記錄視訊音訊,或者上機操作答卷等各種方式,全方位考核各種素質和能力。

(4)運用研究成果,實施具體教學,觀察分析教學效果,形成實施報告,提高學生對管理學案例的心理學原理的分析能力,並通過抽樣對比研究,問卷調查等量化的方式評估課程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3.2改革目標

豐富管理心理學的內容,通過管理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案例為中心和線索重組教學架構。拓展多種教學方式,應用多種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考試模式改革,更有效對學生學習成果作出評價,同時對教學和學習起到正面導向作用。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心理學理論,提高解決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3.3擬解決關鍵問題

如何解決既能以管理學案例為中心和線索組織管理心理學課程,而又不致教學內容和結構的零亂。如何有機統一以上改革內容和措施,達到對該學科的理論、實踐教學,對學生的考核評價等方面都比舊教學模式更加有效。如何使得學生在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維持教學秩序,增加個別化教學的時間,以及深化學生對本課程內容和理論的整體理解。以上都是要解決和具備實施可行性的關鍵問題。

4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和評價

4.1總框架

結合以往積累的經驗,構建一個以管理學案例為中心和線索組織起來的管理心理學教學課程,同時以培養學生心理學理論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培訓操作程式和執行策略,且具有相應的評價機制,革新學生考核機制。

4.2實施步驟

具體內容包括:

(1)以管理學案例為中心和主要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重新組織教材。

(2)實施新型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路等技術手段,建立教學資源系統,實施教學。

(3)教學過程中應用管理的方法,例如:無領導小組討論、目標管理、管理遊戲、情景模擬等等。

(4)確立以案例為中心的考試模式,注重在試題中通過案例考核多種心理理論的靈活運用。

(5)運用研究成果,實施具體教學,觀察分析教學效果,評價案例教學的效果,形成實施報告。

4.3對教學的評價方法

本研究可採用調研、諮詢、教育經驗總結法、統計法、實驗對比法等方法,對本文所提教學方法實施評估,以瞭解其效果和價值,為進一步推廣或者修改提供資訊。

5本研究的價值

本研究的最直接價值在於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有利於管理實踐,對管理心理學教學的改革乃至同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都有著較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操作意義。無論是對於學生的課程學習和教師的課程教學,都能夠從本研究受益。

本研究同時具備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課程案例教學並不侷限於管理心理學,它對於所有學科尤其是應用性強的各門社會科學的教學有普遍意義。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對其他學科有啟發意義,課程案例教學可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推廣至其他學科,從而使得研究有更廣泛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的價值並不侷限於高校的課程教學,它可推廣至企業或者各種機構的培訓課程的組織和編制,以及各類拓展訓練專案的實施。

第4篇:高校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研究

案例教學法是當前國內外高校管理學類課程所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管理心理學作為大學本科管理類課程的基礎課,在經濟管理類知識體系結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導地位。在管理心理學授課過程中,科學、有效地運用案例教學方法能夠實現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目的,能夠充分地、深入地闡釋學生所學的相關知識理論,激發經管類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案例選擇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對部分高校經濟管理類學生管理心理學案例教學情況的調查,發現很多教師的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選擇過於平凡和普通,更多體現在普通企業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會經濟管理領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響力的企業及個體案例等,導致降低了用案例來解釋和分析所學專業知識的說服力,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也阻礙了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學習和吸收。

2.教學案例的“一例多用”現象明顯,影響案例教學的針對性。通過調查發現,高校經管類學生普遍認為管理心理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感到困難,而且很多教師又在案例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現象,即一個案例被使用在2—3個章節的理論教學之中,影響了案例教學的針對性,導致出現了學生學習疲勞,新鮮感缺乏,互動參與率下降,知識重視程度開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學案例內容脫離學生實際,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代大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個性鮮明、喜歡探求身邊事物的特點。社會的大環境和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徵造就了其在大學的學習中,不僅注重理論知識學習,更注重社會實踐的良好習慣。高校經管類學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觸與自己工作相關聯的案例教學內容。調查顯示,佔調查總人數85%以上經管類學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案例與自己的企業社會實習,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長方面相脫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企業實習的效果與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進的建議

1.結合課程知識體系,有效進行教學案例內容選擇,體現案例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案例內容的選擇過程中,不論是組織中個體、群體的心理認識與行為管理,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與心理調節,都需要高校教師選擇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經典的、有意義的案例進行教學,不能脫離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應熟練地運用有效案例對管理心理學的知識進行正確的解釋和引導。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自己在企業中開展橫向科研專案的寶貴經歷對同學們進行管理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傳授和解讀,這樣就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2.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編寫相應案例進行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是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它必須隨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而有所側重,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調研結果發現,高校經管類學生在企業實習及自我管理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相關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比如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缺乏動手實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調查的經管類學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實習問題、就業困難,以及自己身邊發生的自我認識與管理問題才應該是最適合教學的真正案例。上述情況要求高校教師在案例編制與使用過程中,需要把理論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拓展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接受新知識的新式課堂,引導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才是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

3.結合內外環境變化,及時、動態更新教學案例,提高課堂案例教學質量。管理心理學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教師應該注重案例自身的時代性和教學物件的適用性,這就要求高校經管類教師不能夠再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及過時案例來教導學生學習新的管理心理學知識,而是應該在課程案例教學方面做出創新,能夠與外部環境(社會變革、企業發展等)、內部環境(教學環境、學生需求等)結合起來,與時俱進,體現案例教學的動態性、創新性和及時性,充分體現管理心理學知識體系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特點。

第5篇:行政管理專業中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開展與創新探討

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在於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並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並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相關單位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學研究工作的專門型人才。在當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管理心理學課程處於專業基礎課的建設平臺,屬於為後續專業課程提供基礎知識儲備的課程代表,對於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專業模擬實習及畢業實習的完成起著基礎鋪墊性作用。

然而,在當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卻存在著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或多或少的無所謂、缺乏學習動力與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理想等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試從教學實踐中總結與拓展出管理心理學在行政管理專業開設中如何解決好為什麼學、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以期在行政管理專業培養中為本科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獲得提供專業課程的幫助與保障。

作為行政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管理心理學在行政管理專業培養計劃中屬於與管理學同類、管理學的後續課程而開展;因行政學立基於管理學、政治學、法學三大學科基礎,因而,該課程在專業培養計劃中是起著夯實管理學基礎的作用。同時,在行政管理學的研究程序中,對於行政管理過程中的人的行為及基規律一直受到行政學研究者的關注。因此,在管理心理學教學開展過程中如何針對行政管理專業的專業特點進行課程創新成為該課程任課教師更為關注的課題。

1課程理念創新

學生之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存有這門課程跟學位關係不大的思想,部分原因在於這門課程在名稱上似乎與行政管理專業沒有太大關係。認知影響著行為,因此,想要讓學生對本門課程有學習的重要性,就必須讓他們在認知上轉變看法,自我意識到此課程與該專業的相關性以及該課程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實現這些,必須起始於專業教師在理念上的引導。

首先,管理心理學的課程性質是行政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部分老師存在著一開學就講課的習慣,而這種講課是指直接教授課程內容。這樣的教學看似抓緊時間來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任務,但易於帶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性質及在專業中的位置不清晰的問題。因此,在行政管理專業中教授管理心理學課程時,教師應首先從專業培養計劃的角度去解讀這門課程與該專業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從專業學習的起點就瞭解到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建立於政治學、管理學、法學三大學科基礎之上,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應建立於這三大學科基礎之上。只有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才能進一步學好相關的專業主課程及專業選修課程。

其次,管理學的理念及實踐方法對行政管理的變革起著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學發展到今天經歷了若干次的正規化轉變與實踐改革,從傳統公共新政到新公共行政、從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務,無不體現著管理學的發展理念對行政學研究及發展的推進。傳統公共行政正規化的建立緣於三大理論基礎: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官僚制及科學管理理論,當時管理的重點在於任務的完成及效率的實現,因而,行政管理的重點也在於制度的設計及效率指揮棒的指引。20世紀30年代後,管理學的研究重點由原先的泰羅主義向人際關係與行為科學時期轉變,人際關係與行為學派認為,員工的積極性依賴於他們的情緒和積極性、正式組織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新公共行政的研究者正是著眼於人際關係與行為學派的管理基礎去解釋行政管理中的現象,強調政治與行政的二分不可能實現,注重管理中的道德觀念與行為準則的存在及其對管理的影響,樹立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的價值準則。

最後,從當前國外行政管理研究的熱點看,著眼於行政管理過程中的人及其行為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行政管理的研究從最初傳統公共行政時期的制度框架的設計隨之轉向組織設計及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而當前開始越發關注行政管理過程中的人及其行為。傳統行政學研究中強調人的完全理性,到現代西蒙的決策理論中認為人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決策中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遵循決策結果的滿意原則;伴隨著多學科的研究推動及交叉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行政管理過程中的非理性行為。由此,可以看到,國外行政管理的研究熱點已開始部分關注行政管理中的人及其心理研究。

2課程內容創新

從當前學科及課程的發展來看,關於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材的內容相對來說都有些陳舊,同時內容上相對單薄,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從管理中的人出發,分為個體、群體、領導及組織來進行教材內容設計;另一種是從管理學的職能進行劃分,分為決策心理、組織心理、領導心理等。兩種劃分將管理心理學的內容傾向於心理學部分或者管理學部分,但都沒有從內容上很好地反映管理心理學本身的課程性質,因此基於課程內容的創新十分必要,這也是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的關鍵點。

首先,完善課程內容,著眼於管理職能與管理主體分類的內容創新。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無論是著眼於管理職能的劃分還是著眼於管理主體的劃分,課程內容都稍顯單薄,並且偏重於管理學或者心理學中的某一部分,並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心理學課程的研究內容是著眼於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及行為規律的研究定位。因此,在課程內容創新中,課程組致力於將兩種傾向性的內容進行整合,既包含管理主體中的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研究,也包含管理職能中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研究。這樣課程內容既保證了完整性,又體現了充實性,對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熱情十分有幫助。

其次,課程教學內容中關注當前的研究前沿。隨著社會資訊化與網路化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如何保證將最新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以緩衝教材與現實研究之間的時差,成為課程組探討的重要問題,也是課程教學內容創新的主要問題。比如,無論是基於行政管理專業的背景,還是基於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決策理論及其發展都會得到關注。當前的教材中主要關注的還是從古典決策理論的完全理性決策到現代決策理論的西蒙為代表的有限理性決策再到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但當前無論是關於決策理論還是關於決策中理性的研究都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因此,我們在決策中會將最新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如前景理論、決策中的非理性因素等作為課程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以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

3教學方法創新

首先,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源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哈佛商學院,該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單向度由教師向學生傳播知識的教學方式,而變為在確立教學目標的同時,由學生主動從案例本身去發現、學習,教師在課程中扮演著鼓勵學生學習的角色。傳統教學方法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更多關注理論與知識點,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於感覺疲倦,因而學習效果並不理想;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的知識傳授方式及學習效果,因為學生親身參與到案例的學習、討論及解讀過程,在知識點及相關理論的掌握上更容易結合案例而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案例教學法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引入課堂。

結合本課程的特點來看,案例教學法主要運用於相關管理職能中心理行為的解讀。因為,有關於管理中人的心理及行為,即管理中的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及組織行為是為解讀相關管理職能中的心理行為提供理論奠基,在瞭解了管理中的人的心理之後,再去分析管理職能中的心理行為及其規律就會有知識點、有理論基礎、有案例,這對於鞏固第一部分的學習內容也十分有益。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轉變教師的角色,由“我來教,他們來學”變為“我們共同學習”。這是指案例教學法實施中教師不再扮演知識廣博、學問深厚、正確答案的擁有者,而變身為與學生平等、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只是組織者或學生學習激勵者的角色。第二,案例的選擇應有代表性。案例選擇上時間要新、內容要較為豐富,同時具有典型性。第三,案例教學的時間與次數應提前作好規劃。案例教學法一般包含學生自己準備、小組討論準備以及集中討論等幾個步驟,因而一般耗時較多,因此,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法時必須控制好時間及案例討論的次數,以便在周全安排教學時間的基礎上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情境教學法的實施。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主講教師有目的地安排、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使學生在更為形象生動的情境中以親身的心理感受去理解教學內容。在管理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我們會以情境教學法來學習與理解這樣幾方面的內容。第一,管理中的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的成長每個人都會經歷,在這樣的教學內容中,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的成長曆程、也有話可講。因而,在這個教學內容中,安排講演的教學情境,來談對各自個性成長影響最大的人和事,以達到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個性成長的影響因素的教學內容。第二,管理中的群體心理。安排一個測試的場景,以真實的課堂測試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群體心理中群體行為對個體心理及行為的影響,尤其是群體壓力的存在及從眾現象的產生與形成。第三,管理中的人際關係與角色衝突。設定一個相互衝突的情境,雙方扮演不同的人際關係角色,以現實的心理感受讓學生們瞭解人際關係處理中角色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以提升學生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