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居住環境研究論文

來源:才華庫 2.75W

摘要:從人居環境學和建築設計的生態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環境及居住建築的基本內涵,分析了人居環境及居住建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出健康建築體系是未來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模式,最後提出建築師在推廣居住建築設計中的任務。

人居居住環境研究論文

關鍵詞:人居環境;居住建築;基本內涵

1 居住建築人居環境的範圍及其要求

居住建築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體生活、起居用的建築物,包括各種型別的住宅,如別墅、低層住宅、多層住宅、高層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館等。其人居環境的主要範圍包括居室、個體建築、建築群和住宅小區。

人居環境應包括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物理環境等)和人文環境(包括藝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兩個方面。在進行規劃與設計中,要求把這兩方面的環境和諧的協調好,以達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適、工作便利、鄰里和睦、身心健康、環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環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築地域的生態環境。居住區的建設離不開土地,它與建築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關,規劃設計要充分注意保護環境,防止汙染,防止見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樹就砍,致使青山綠水不斷地遭到破壞的行為。其次,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在現代化的城市裡,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劇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網,機動車來往頻繁,綠地、水面嚴重不足,以致空氣汙濁,噪音干擾,溫度高,較乾燥,在這些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的聲、光、熱和空氣的環境惡化,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與身體的健康,所以在建築規劃與設計以及建築的措施與構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環境方面:

建築要美觀,環境要美化。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築就是為了解決人類“住”的問題的。建築不僅只是滿足人們物質方面的要求,而且還要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築不僅是科學,也是藝術,在建築形式的創作中,要認識到形式要追隨功能、環境、材料、構造與技術、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與文化傳統等因素而定。構成建築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築群體和單體的體形、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組合、立面構圖、細部處理、材料的色彩與質感以及光影和裝飾的處理等等。建築形象是反映建築內容的建築空間藝術形象和建築外形構圖。一個完善的建築,其內容與形式應該是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它們是相互聯絡、相互依賴的脫離內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築美,缺乏藝術表現力的內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築。

2 從人者有其居到花園小區和生態城市

二十世紀的最後20年,是我國的人居環境發生鉅變的20年,也是人居觀念不斷更新的20年。改革開放後,社會進入轉型階段,但由於歷史原因,城市基礎設施欠賬嚴重,人們的居住條件還相當不理想,許多人沒有自己的住房,擁擠在環境惡劣的棚戶中。於是,“人者有其居”成為一種理想,也成為各級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發點。在此觀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適度及其周邊環境,由於各種原因並不是政策的主要考慮內容。儘管這個觀念很傳統,但在當時的'背景下提出,還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對於解決群眾的住房問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許多人因此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決了人的基本需求,並未反映出入們的全部願望,與社會整體的需要也有相當的距離。伴隨著改革的深入,物質積累的增加;也伴隨著思想的解放,人們接受了諸如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等廣泛流行於當今時代的理念。於是在住宅問題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僅住宅本身的設計要更人性化,更舒適合理,住宅之外的環境也變得重要起來,小區的設施要配套,環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進而言之,整個城市的環境也被與人居聯絡起來,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城市的環境要綠化美化,生態要平衡,城市要適宜人居住。

3 居住建築人居環境創造與改善的對策和途徑

認識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環境建設遭遇困難。我國的人居環境建設成就巨大,這一點有目共睹,但同時也有許多遺憾,而造成遺憾的原因,相當一部分是觀念認識上的問題。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聳而相互間毫無關聯的樓房,一個個大而無用的廣場,一條條不斷拓寬仍然擁堵的道路;再如,外觀華美的建築內裡則簡陋粗糙,居民眾多的小區裡缺水少電等等。良好的人居環境,在小環境上體現在每一個細節的完美,每一處設施的適用;在大環境上要體現系統和綜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築物、聚居區、城市群孤立看待,單獨設計,而不與其他相聯絡,就會出現上述問題,這與人居環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4建築師在推廣健康型居住建築中應起的作用

健康型居住建築及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要有利於促進人造居住建築環境及人居環境與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利於形成自然環境的良性迴圈,一般要採取多學科(包括地理、生物、醫學、植物、能源等)各專業人才共同探討,由建築師進行綜合設計,這就意味著建築設計要超越單一建築設計的範圍,走向設計整個環境。無庸置疑,建築師在推廣設計建設健康型住宅及規劃、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築規劃與設計不能只偏重於空間形態、形式視覺等方面的研究,而應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問題。

二十世紀內這一深刻內涵仍未提上日程,由於我們一直忙於真實的建造,無暇反思。自二十世紀交替以來,我們習慣於敏銳地捕捉前衛新奇的先鋒藝術,同時也為自己日新月異改造土地的技能挺進而感動。所有這些無疑強化了我們對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實建造的意識和能力,但這是否體現了人類“土地恩怨”愛恨之根本情結,惟有敏銳思辯方可賦予其意義。我們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觀,就為今後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與創新指明瞭方向,要遵循當地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居住區與住宅的規劃和設計,要敢於改革與創新,為居民創造舒適、美好、科學、衛生的生活環境,造福於後代。

參考文獻

[1]住宅設計原理編寫組.住宅建築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林其標,林燕,趙維稚.住宅人居環境設計[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3]柳孝圖.城市物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杜.

[4]齊康.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5]鮑家生.可持續發展與建築的未來[J].建築學報.

[6]聶遊昆.遵循氣候的建築設計[J].建築學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