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論文

來源:才華庫 2.67W

現在,經常聽到一句話就是“看你那德行”,“這人太缺德了”,人們說的這種“德”指的是社會公德。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有必要在教學當中重視“德育教育”。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論文

我國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把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問題,其前提是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進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凝聚一個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階段,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從學生抓起,充分發揮中國傳統道德積極進步的作用,首先就要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

在我國,傳統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創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從自己的政治理念出發形成他全面系統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學說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義最基本的解釋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就是說要把人當人看,而且要愛人,在孔子看來“仁”是社會規則和人文精神的基礎,學生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才能創造和諧家園、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董仲舒根據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綱”《春秋繁露》,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 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常”《舉賢良對策》說。宋元時期 ,人們在管子的禮義廉恥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

張岱年先生在《道德與文明》1992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在總結傳統道德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九個主要規範:公忠、仁愛、誠信、廉恥、禮讓、孝慈、勤儉、勇敢、剛直的“九德”。

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編寫,羅國傑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多卷本《規範卷》中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範分為四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範,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範,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範,選取了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它們分別是關於親子關係的規範,關於夫妻關係的規範,關於長幼關係的規範;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範,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

這些道德規範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綱目,道德規範體系,充分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人類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貢獻,當然,中國傳統道德規範又具體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要求,成為統治階級實現統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對待中國傳統道德規範既要繼承也要批判。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特點 :

第一,歷史悠久,良莠雜陳。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政治性明顯,它必須服從並服務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要讓學生有所鑑別,融入社會主義道德觀。

第二,緊密結合社會政治,服務於宗法等級制度。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另一基本特徵。這一基本特徵,反映了先哲們所具有的自覺為社會政治服務,為社會的安定和諧服務的務實精神,中國古代社會制度有兩個基本特點,一個是宗法制度,一個是等級制度。在中國社會中,家庭是一個最基本的單位和社會細胞,在一個“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間的.血緣關係,還有主人與奴僕之間的社會政治關係。社會治理得如何,從一定意義上說,其關鍵在家。

第三,入世尚仁,重義輕利。任何社會都需要用道德規範、行為準則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形成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引導人們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在社會中共同生活。“仁者,愛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以及“恭、寬、信、敏、惠”等都是人情世故。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堅持其入世性質的同時,卻又在世俗生活中尚義不尚利,提倡先義後利,以義制利。孔子告誡人們要“見利思義”,見到利益要想到道義,只有通過節制人對利慾的追求,自覺“存義去利”,才能保持國家清廉和公平。

這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特有的義氣:對國家民族——盡忠義,對父母長輩——行孝義,對親人——重情義,對朋友——講信義。人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施行道義直致捨生取義。“為義”已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信條,“捨生取義”的高尚境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

承襲、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倫理道德更重要的是要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面向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實踐。正如羅國傑先生所說“一旦一個民族拋棄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傳統,或者被別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麼,這個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