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體育教學的調節途徑論文

來源:才華庫 1.4W

一、運動量的概念

國小體育教學的調節途徑論文

運動量是指,學生在一節固定的體育課中或者一個練習週期中,所要完成的練習任務,運動量包括練習密度、練習次數、練習強度三個層面的意思。這個概念中有兩個主要的定量,一是時間,二是任務的多少。通過情況是,時間越長,運動量就會越大,任務越多運動量也就越大。但這不能證明運動量的大小。所以,在運動量這個概念中所包含的練習密度、練習次數、練習強度這三個因素,才能決定這節課的運動量是不是合適,是大還是小。練習密度決定了在一定時間內練習的頻度,練習的越是頻繁,密度就越大;練習次數也是對運動量的一個可變數,通常情況下,運動的次數越多,運動量就會越大;練習強度是運動量的另一個可變得,運動強度越大,通常認為運動量就會大,反之,運動強度不大,起不到鍛鍊效果,我們認為運動量就會越小。所以,我們在安排一節課的運動量時,要合理的考慮這幾個變數,讓運動量合理。

二、運動量安排的注意事項

1.運動量綜合考慮。運動量的`安排並不是隨意的,也不是區域性的,而在各種因素都要考慮的基礎上制定的。我們在上體育課之前,要對運動量這一因素進行綜合的設計,各個方面都要儘量考慮周全,進行全盤制定運動量。最先考慮是的所教的對像,不同的不級,不同性別的學生,不同年齡的學生,學生的特點是什麼,他們有沒有一定的運動基礎等等,另外,場地、器材、氣候等這些客觀的因素也要考慮。以上的綜合因素我們有所瞭解,下一步就可以從整體上設計運動量了。第一,練習密度是考慮的第一步,還有學生的與老師的因素。在學生方面,練習時間,與間歇的時間,另外還有糾正錯誤與保護與幫助別人的時間多少。在老師的方面,老師講解用了多少時間,示範用了多少時間等。第二,練習次數是考慮運動量的第二步,主要是從內容的安排了些什麼,安排了多少,安排的什麼內容,還有就是練習這些內容時練習的了多少次等等。第三,要考慮練習的強度,我們對於國小生練習強度來說,也就是運動負荷,有的專案運動強度大,比如跑,有的練習強度比較小,比如投擲等。強度還與完成的距離遠近、時間的長短、專案難易程度等。所以,我們在運動量的安排時,一定要考慮這些細節,從全面的角度來分析安排。

2.運動量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定。一節體育課上,光考慮安排運動量了,老師認為很合適,可是,我們發現,在不同的班級效果不一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的班級的學習非常喜歡體育課,他們樂於運動,而有的班級整體上不喜歡體育課,體育課上起來總是死氣沉沉的。如果出現這兩種不同的情況,我們給他們的運動量也要做適當的調整。所以說,運動量安排是以學生樂學為基礎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的參與運動,積極的學習,從而起到更好的鍛鍊效果。

3.注意巧妙的安排運動量。我們發現,同樣的運動量在不同的班級卻發生了不同的現象,有的班級很快就完成了,而且學生不覺得累,而有的班級學生既感覺累,又沒有完成任務,那就是老師對學生的組織發生了改變,如果我們運動好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玩中學,那麼,學生就會不覺得累,而是積極的配合老師練習,而且練習時體驗到了快樂,那麼,這樣的運動量安排是科學的。我們可以運動分組練習、競賽練習、情境練習、遊戲練習等方法。

4.安排運動量時要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總體運動量進行了安排,並不一定會不出情況,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與規律,簡單來說就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的安排內容,並及時對運動量進行合理的調控,使學生能在承受的範圍內進行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讓運動量更好的落實下去。

5.注意對運動量監控。運動量什麼樣才能合適呢,老師沒有參與到活動中去,對於學生的判斷要有一定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對運動量科學的掌握,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調控。可以用測心率的形式進行,在課前測量一次,這是平靜時的心率。然後每隔十分鐘一次,看期有沒會變化,再就是在學生剛剛完成一項運動時測量,看期是否超過了規律的心律,這樣,就可以從全域性知道了學生的所承受能力。總之,運動量的安排,是一個運動的過程,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要從其他各方面綜合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合理的運動量,為學生的學學習做好保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