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鄉村社會實踐報告

來源:才華庫 1.79W

緊張又充實的社會實踐又告一段落了,回顧過去的實踐活動,倍感充實,收穫良多,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實踐報告了!那麼實踐報告有什麼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助鄉村社會實踐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助鄉村社會實踐報告

助鄉村社會實踐報告1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絕大部分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農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黨領導廣大農民進行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探索的結果。短短三十年走過的歷程讓中國感到振奮,讓世界感到震驚。但是,我們應當看到,隨著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在不斷擴大,相比較而言,雖然農民手中有了餘糧,有了可支配的零花錢,可廣大農民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仍然處於弱勢,他們在知識構成、經濟地位、社會關係、尋找就業機會、子女接受教育、醫療保健、市場競爭等方面仍然處於弱勢。

長期以來,他們的狀況得不到明顯的改善,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穩定,影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如何幫助農村弱勢群體擺脫困境是我們當前需要研究的一大課題。為增強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研究能力,學校開展了“六看六想六教育”寒假社會實踐活動,針對自己本身的特點,我利於業餘實踐對農村弱勢群體進行了一番調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農村弱勢群體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這一群體的狀況如何,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狀況如何。如果我們縱向比,確實感到農村的變化可喜,過去的農民完全依附在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終日勞作,卻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現在的農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而且還有不少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過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大多數農民仍然僅僅是解決了溫飽問題,生存的保障十分脆弱,發展的希望非常渺茫,大部分農民在社會活動中無優勢可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部分農民一直在溫飽線上徘徊。中國農村的改革是成功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農民能夠吃飽穿暖了,這是黨的政策在農村的成功。可我們應當到農戶去看看,農民在最低的生活保障解決之後,卻一直很難再向前發展一步,土地利用到了極限,無論再勤勞,有限的土地不可能產生再高的效益來,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民,在風調雨順的年境,解決溫飽稍有節餘,到了災害年境,基本生存問題又擺在了面前。農民面對有限的土地,除精耕細作,科學種田之外,想不出別的出路來,農忙時忙一陣子,農閒時坐在南牆根太陽底下晒暖,“夜裡想的千條計,白天還是眼巴巴地看著兩畝土地”,想不出什麼絕招來。農民面對看似無風險的莊稼活,看不到發展的希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順其自然,在溫飽線上徘徊。

2、天災人禍使一些農民生存問題受到危脅。在溫飽問題剛剛解決之後,農民應對其他風險的能力還很低,特別是在面對天災、疾病時,總是顯得孤立無助,山東濟南市一山區鄉某村,有一家因孩子患白血病而將所有積蓄4萬元花完,另借親友2多萬元,病還沒有治好,在付不起醫療費的情況下,無奈從大醫院將孩子拉回家中等待“奇蹟出現”。這個家庭,本來剛剛解決溫飽,可因疾病使這個家庭一下子又回到了貧困線以下,若依靠自身力量重新富裕真起來,恐怕十年內沒有可能。另外一些農民,因殘致貧、因傷致貧,或因養殖業經營不善致貧,在這些天災人禍面前,一些農民抵禦風險的能力很弱,常常是手足無措,破罐破摔,給農村穩定帶來潛在的隱患。

3、知識構成偏低,無致富門路而致貧。不少農村一個共同的問題是農民的知識構成偏低。多年以來,一些農民總認為“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重複著古老的耕作方式,特別是邊遠山區,仍沿用著老祖先的“刀耕火種”耕作方式,對一些新知識,新的技術,因文化水平低,難以接受。即使有些農民有一點文化知識,也試圖應用新技術,可由於需要投資,且有風險,而不敢去實踐,其結果是越貧越膽小,越膽小越貧,形成了惡性迴圈。

4、觀念落後,思想保守,小農意識很濃,影響致富。農民很容易滿足,越是落後地區,農民的滿足感越強,只要有飯吃,有衣穿,有些零花錢,和以前相比就十分滿足了。一個人只要感到滿足了,就沒有什麼進取心了。我走訪了不少貧困地區的農民,家中人氣很旺,田園氣息很濃,可進到屋裡,家徒四壁,除幾把小凳子和吃飯的方桌子之外其他沒有什麼東西了。但這些農戶顯得十分滿足,他們圍著小桌子一家人招呼呼地喝著糊塗飯,或者與親朋好友弄兩杯劣質酒對飲一番,顯得十分愜意。()如果與其談到今後有什麼打算問題,他們會提出一大堆困難,面對困難,有些是無力克服的`困難,有些是可能克服的困難,可是無論大小困難,都不願去克服,目前有吃有喝就行了,況且往前跨一步是要擔風險的。

5、惰性思想嚴重,失去發展機會。我走訪的不少農村,無論是城市近郊或是偏遠農村,一到農閒季節,大家都聚在一起閒聊,或喝酒,或打牌,其樂融融。而農閒時節,好多事情需要做,比如,房前屋後,可以將荒地開墾一下種些菜,解決一年的吃菜問題,可是,眼看地荒著,而不願動手。有一次,我到一農民朋友家吃飯,正值夏天,青菜很多,然而飯桌上只有幾根鹹菜和稀飯配饃。我吃了他家這頓飯之後,心裡很不是味,我想如果這戶人家稍勤快一點,屋周圍荒地裡灑些菜籽,一年就有吃不完的菜。幾天之後,我帶著菠菜籽、香菜籽、小油菜籽等好幾種菜籽,親自幫他家開荒種菜,幾個月後,再去他家時,看著滿院綠色,主人很不好意思地說,幾十年了,為什麼不知道種點菜呢?

由於惰性思想嚴重,導致了家庭狀況不能有大的改觀,即使有了發家致富的機會,也總是持觀望態度,不願去帶頭往前跑,再加上缺資金,缺技術,缺資訊,不少人有畏難情緒,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還是感到躺到南牆根晒太陽好。

二、如何幫助農村弱勢群體走出困境

農村問題是我們國家整體發展需要解決的大問題,而農村弱勢群體,更需要我們去拉他一把,使他們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給他們提供一個起跑線,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共同去為農村發展做貢獻。我通過對不少農村情況的考察,認為幫助農村弱勢群體走出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幫助其理清思路,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自強,自立是關鍵。在廣大農村,我們根據抽樣調查,感到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一些因病等致貧的農戶,精神一個子垮了下來,面對鉅額外債,依靠幾畝莊稼,一輩子也還不清,也就是俗話說的“躺倒一身泥,起來泥一身”,前途沒有什麼希望,再折騰也沒什麼結果,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躺著”舒服,徹底失去了進取思想。鑑於此,鄉村幹部要不失進機地給予關懷,幫助其理清思路,找出從新站起來的切入點,幫助其制定近期遠期的發展計劃,使這些弱勢群體看到希望。人有了希望才有信心,才有盼頭,才能夠堅強地站起來,這是內因,這是弱勢群體走出困境的關鍵。

2、給其必要的扶持,使其能夠站立起來。一些弱勢群體,在遭受打擊之後,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站起來的,我們在幫其理清思路的同時,還要給予必要的扶持,比如資金扶持等,應當把一些特困戶登記造冊,時刻關注他們的情況,並幫助其聯絡小額貸款,幫助其尋找專案,幫助其培訓技術,使他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使他們敢於面對現實,使他們感受到希望就在腳下。這樣以來,在鄉村的幫助下,才能逐步走出困境。否則純粹的思想引導是不行的,要雙管齊下,要給其提供一個站起來的支點。

3、政策幫扶和農村互助相結合,引導弱勢群體走出困境。對一些貧困鄉村來講,財力有限,對農村弱勢群體的幫助往往是杯水車薪,難以從根本上奏效。面對這種局面,需要走政策幫扶的路子,並且將政策幫扶與村民互助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所謂政策幫扶,要根據特困戶的情況給予政策傾斜,比如資金支援和就業幫助等,為他們提供儘快站起來的機會。所謂農村互助,就是動員廣大村民伸出援助之手,給特困戶的儘可能的幫助,這種幫助可以是無償的,也可以是有償的,目的是幫助特困戶度過難關。

綜上所述,農村弱勢群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群體,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姊妹,他們目前的狀況是由於社會分工和歷史原因等諸多因素造成的,他們替我們承擔了痛苦,所以,關心他們,就等於關心我們自己,農村是整個社會群體的母體,農村弱勢群體是母體的一部分,我們要採取一切措施去幫助他們,使他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這樣,我們社會才會穩定,經濟建設才有後勁,社會各項事業才會健康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夠實現。

助鄉村社會實踐報告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紮實穩步地推進。當前,應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域性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為了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些理論問題需要深化認識,有些政策問題需要認真把握。

新農村建設新在哪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黨的檔案中曾多次使用過這個提法。儘管是同一提法,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而是指從用農業積累支援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找文章,到]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與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重申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說法一以貫之,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也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更全面的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在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使農村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體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明顯改變村容村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紮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援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援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哪裡“十一五”時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要開好局、起好步,必須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程序。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權益。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對進口農產品的衝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培育新型農民。

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20**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3萬億元,而中央財政用於同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六小工程”建設方面的資金約為293億元,尚不足財政收入的1%.與此相對照,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萬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達2萬多億元。應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地支援農村中小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看病難、醫療費用高、醫療保障程度低,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準,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障方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