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質工程實習報告三篇

來源:才華庫 2.94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質工程實習報告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地質工程實習報告三篇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1

~海陽地區,魯中南地區的斷陷盆地內也有分佈,與下伏的上侏羅統地層及上覆的第三系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工程地質實習心得。下統青山組為一套火山岩系。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組成,厚度1089~6007米。上統王氏組為頁岩、砂岩、砂礫岩、礫岩,厚度1196~6681米。

(一)、魯西地層分割槽

1. 下白堊統青山組(k1q)

青山組主要分佈於魯西地區的蒙陰、平邑、萊蕪、鄒平、臨朐、沂源等盆地中及沂沭河流域的郯城、莒縣、沂水、安丘等地,其中以蒙陰盆地發育較好。

青山組以中基性巖為主,火山岩系發育。按巖性分為三段:

第一段:由火山角礫岩、火山 集塊巖、火山角礫凝灰岩及礫岩組成,與下伏地層分水嶺組呈假整合接觸。

第二段:在蒙陰地區由凝灰岩與粉砂岩互層組成,上部及下部粒度粗,中部細,為青山組的重要層段。

第三段:由火山角礫岩、集塊巖夾安山岩、玄武岩組成。

2. 上白堊統王氏組(k1w)

王氏組分佈於臨朐、馬站、莒縣、安丘等地。

王氏組按巖性分為三段:

第一段:以紫紅色、灰綠色砂岩、砂礫岩、礫岩、凝灰質砂礫岩為主,間夾頁岩、粉砂岩,屬河流相,區域性屬洪積相沉積,厚42m。

第二段:以黃綠色、灰綠色、灰黑色及紫色頁岩、砂岩為主,屬河湖相及湖相沉積,厚500—1600m。

第三段:主要為灰紫、灰黃、灰綠色的砂礫岩,屬河流相沉積,厚300—500m。

(二)、魯東地層分割槽

魯東地區也分為下白堊統青山組(k1q)、上白堊統王氏組(k1w)。

1. 下白堊統青山組(k1q)

青山組主要分佈於魯東地區的諸城、膠州、即墨、萊西、萊陽等地,尤以諸城、萊陽一帶出露良好,心得體會《工程地質實習心得》。按巖性分為三段:

第一段:主要巖性為安山岩、安山集塊角礫岩等,厚度1000—3700m。

第二段:主要以流紋質角礫岩為主,厚度400—2840m。

第三段:主要巖性為安山岩,厚度260—1340m。

2.上白堊統王氏組(k1w)

王氏組主要分佈於諸城、萊陽等地。王氏組按巖性分為三段:

第一段:由棕紅色、灰綠色及紫紅色粉砂岩、細砂岩、礫岩組成,屬河流相沉積,厚274—827m。

第二段:由棕紅色、灰綠色泥岩、粉砂岩、礫岩組成,屬河流、淺湖互動相沉積,厚527—1389m。

第三段:上部由灰色、灰綠色及紫紅色泥岩、粉砂岩、細砂岩組成;下部由棕紅色、灰色礫岩及粉砂岩、細砂岩組成。屬河流相及牛軛湖相沉積,厚369—1457m。

第五節 新生界

新生界除缺失古新統地層外發育均比較齊全,主要分佈在魯西南、魯西北平原區及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內。地層的分佈和巖相受構造及古地理控制較為明顯,以陸相沉積為主,夾基性火山岩。近年來在濟陽坳陷中發現海相沉積夾層。

一、 第三系

山東省第三系地層十分發育,全省三個地層區均有出露。

(一)下第三系

1. 魯西地層分割槽

本區下第三系十分發育,分佈在蒙陰、平邑、泰萊、汶口、肥城等盆地中。

1923年將新泰官莊附近的一套紅色砂岩命名為官莊組(e2-3g)。巖性為礫岩、砂礫岩、砂岩、粘土巖,中段夾泥灰岩,厚度1545~2386米。

2. 魯東地層分割槽

下第三系僅發育黃縣組,分佈於膠東半島的黃縣(今為龍口)一帶。

黃縣組是一套含煤巖系,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煤、油頁岩、泥質灰巖組成,最厚可達1600m。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2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實習目的與任務:按照學校的安排我們在本學期學習了《土木工程地質》,緊接著我們就進行了地質野外實習的過程。我們進行這次實習的目的在與: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瞭解岩層產狀及其形成過程和發展情況,分析沿途所見的岩石的性質以及該地區的地質發展演變簡史;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實習,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瞭解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學習後續課程、從事專業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實習時間:20xx年6月24日至6月26日實習地點: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天津市北部薊縣山區,屬燕山山脈中段南翼,沿津(天)圍(場)公路東側(薊縣段)呈南北走向,毗鄰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園東面與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隔山相望,黃崖關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橫臥於剖面之上;南面是漁陽古城,縣城東側的翠屏湖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和重要的水資源基地;北面是河北省興隆縣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面有京東第一山、全國十五大名山之一的盤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居京(北)、津(天)、唐(山)三市腹心地帶,素有京、津、唐“金三角”之稱.古老的地質構造奠定了現代地貌發育的基本框架和發展方向。地勢北高南低,地質公園北端與興隆縣交界處的九山頂,海拔1078.5米,是天津市的最高峰。而座落在地質公園南端的府君山,海拔只有350米,海拔高度相差728.5米。保護區的地貌型別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寬谷、盆地和坎谷等構成。中、低山主要分佈在長城沿線及其以北地區的石英岩分佈區,山高、坡陡,氣勢磅礴。丘陵主要分佈在縣城以北的石灰岩、白雲岩、砂頁岩分佈區,海拔一般在300、500米。山體渾圓,坡度緩,土層較厚。是我國惟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其範圍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分為7個景區:

1、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

2、八仙山石英岩峰林峽谷景區;

3、盤山花崗岩地貌景區;

4、九龍山碳酸鹽巖峰叢景區;

5、黃崖關斷崖地貌景區;

6、九山頂石英砂岩峰林景區;

7、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蹟景區。總面積342.0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40.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53.6平方公里,北緯40°00′~40°15′,東經117°15′~117°35′。處於京、津、唐交會地帶,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實習物件:河北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07級全體學生(劉焱)實習活動:(如下)6月24日早上我們從西生活區坐大巴一路奔波來到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下車後,我們稍作整頓,然後老師開始介紹地質情況,我們的地址野外實習考察也就開始了。1.礦物、岩石的認識和地質構造的認識實習首先講的是沉積岩。沉積岩是在地表環境中,先前存在的化石(岩漿岩、變質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積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物質、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地址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積岩是地殼表面分佈最廣的一種岩石,雖然它的體積只佔地殼的5%,但是露出面積約佔陸地表面積的75%。沉積岩主要由碎屑物質、粘土礦物、化學沉積物、有機質及生物殘骸等一些物質組成。沉積岩的結構按其組成物質、顆粒大小及形狀等方面的特點,一般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及生物結構四種。

1)碎屑結構碎屑結構是指岩石中由50%以上的碎屑顆粒被膠結物所膠結的結構,是沉積岩所特有的結構。按碎屑粒徑的大小,碎屑結構可分為:

a、礫狀結構(碎屑粒徑>2mm

b、竹葉狀結構(碎屑形態多呈扁平狀)

c、砂質結構(碎屑粒徑介於2~0.05mm之間)

d、粉砂質結構(碎屑粒徑為0.05~0.005mm)

1)泥質結構該結構由粒徑上發生變化,從會而顯示出成層現象。由於形成層理的條件不同,層理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常見的型別有:水平層理、斜層理、交錯層理和波狀層理。

2)塊狀構造岩石層理不清楚,礦物顆粒排列五一定規律。

3)鮞狀構造具有同心圓狀的圓形或橢圓形顆粒,形似魚籽。鮞狀構造直徑一般在0.5~2mm之間,鮞粒的形成系膠體物質圍繞沙粒、碎屑在淺海淺水環境中沉積而成。

4)層面構造沉積岩岩層面上的特徵如波痕、泥裂、雨痕等,這些特徵同樣反映了沉積岩生成條件和形成環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標誌。其中的波痕特徵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積岩的肉眼鑑定:在鑑定碎屑岩時,除觀察顏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別注意觀察碎屑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膠結物的成分。在鑑定泥質岩時,則需仔細觀察他們的構造特徵,即看有無頁理等;在鑑定化學巖時,除觀察其物質成分外,還需判別其結構、構造,並輔以簡單的化學試驗,如用冷稀鹽酸滴試,檢驗其是否起泡。接著我們考察了岩漿岩。岩漿岩又叫火成岩,佔地殼總質量的95%,在三大類岩石中,岩漿岩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岩漿岩是由岩漿冷凝形成的岩石。岩漿岩上升侵入圍巖,在地殼深處結晶形成的岩石,稱為深成岩(形成深度大於3km)。在地面以下較淺處形成的岩石稱為淺成巖(形成深度小雨3km)。兩者統稱為侵入岩。由噴出地面的岩漿凝固形成的岩石成為噴出巖,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岩漿岩的礦物成分岩漿岩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等氧化物組成。其中SiO2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它是反應岩漿性質和直接影響岩漿岩礦物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常依SiO2的含量,將岩漿岩劃分為不同的型別:超基性岩(65%)。岩漿岩的結構和構造岩漿岩由於形成的環境不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結構和構造。岩漿岩的結構是指岩石中礦物的形態、大小和結晶程度,以及顆粒之間的關係。岩漿岩的構造是指岩石中礦物的空間排列及其填充的方式。瞭解結構和構造可以瞭解岩漿岩的形成環境。如噴出巖由於冷卻快,來不及結晶,形成玻璃質,稱為玻璃質結構。其中一些氣體尚未逸散,形成氣孔構造。岩漿一面流動一面凝固形成許多流紋,做流紋構造。深成岩在地下緩慢結晶,它的顆粒在空間分佈比較均勻,形成塊狀構造;在深處,各種礦物結晶的大小相近,這樣的結構叫做等粒結構。而淺成巖中由於礦物結晶時間不同,造成先結晶的晶體粗大,後結晶的晶體細小,從而形成斑狀結構。岩漿岩的簡易鑑定方法:首先,觀察巖體的產狀等,將定是不是岩漿岩及何種產狀型別。然後觀察岩石的顏色以初步判斷岩石的型別。含深色礦物多、顏色較深的,一般為基性或超基性岩;含深色礦物少、顏色較淺的,一般為運算元那個或中性巖。相同成分的岩石,隱晶質的教顯晶質的顏色要深一些。應注意岩石總體的顏色,並應在岩石的新鮮面上觀察。接著觀察岩石中礦物的成分、組合及特徵。並估計每種礦物的含量,即可初步確定岩石屬何大類。進一步觀察岩石的結構構造特徵,區別是噴出巖還是淺成或深成岩。最後綜合分析,據《土木工程地質學》“岩漿岩分類表”確定岩石的名稱。最後,考察了變質岩。變質岩是指地殼中已存在的岩石,由於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原來岩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根據變質作用的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因素,將變質作用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岩的結構可分為:變餘結構(殘餘結構);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岩石經變質作用後常形成一些新的構造特徵,這是區別於其他兩類岩石的特有標誌,是變質岩的作重要特徵之一。原巖變質後仍殘留有原巖的部分構造特徵者叫變餘構造。通過變質作用形成的新的構造叫變成構造:

a)板狀構造岩石具有平行、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劈埋面,沿此面岩石易於分裂成板體,原岩基本未重結晶,僅有少量絹雲母或綠泥石。

b)千枚狀結構岩石常呈薄板狀,其中各組分基本已重結晶並呈定向排列,但結晶程度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分辨礦物,僅在岩石的自然破裂面上見有強烈的絲絹光澤,系由絹雲母、綠泥石小鱗片造成。常具撓具和小皺紋。

c)片狀構造在定向盈利的長期作用下,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狀、柱狀礦物如雲母、角閃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各組分全部重結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礦物顆粒。

d)片麻狀結構以石英、長石等礦物為主,期間夾以鱗片狀、柱狀變晶礦物,並呈大致平行的斷續帶狀分佈而成,他們的結晶程度都比較高。

e)塊狀結構岩石中的礦物分佈均勻,結構均一,無定向排列,這是大理石和石英岩常具有的構造。變質岩的簡易鑑定方法:鑑別變質岩時,可先從觀察岩石的構造開始,根據構造,將變質岩區分為片理構造和塊狀構造兩類。然後可進一步根據片理特徵和結構以及主要礦物成分,分析所屬的亞類,確定岩石的名稱。2.水流的地質作用認識實習河流普遍分佈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帶,是改造地表的主要營力之一。河流的地質作用主要有侵蝕作用和搬運作用。1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流在運動過程中對河谷岩石進行的破壞作用稱為侵蝕作用。其主要通過沖蝕磨蝕和溶蝕三種形式對河底及兩岸進行侵蝕

1)下蝕作用下蝕作用的強度首先與流速和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有關。此外,還與河床的岩石性質及地質構造有關。下蝕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時又使河流向源頭伸長。分水嶺不斷遭到切割剝蝕,河流的長度不斷增加,以及河流的襲奪現象都是河流溯源侵蝕的結果。

2)側蝕作用河流一攜帶的泥沙為工具,並以自身的動能和溶解力對河床兩岸的岩石進行侵蝕,使河谷加寬的作用稱為側蝕作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平原區的河流,由於河床坡度較為平緩,側蝕作用占主導地位。2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流主要通過對碎屑物的懸運躍運和推運三種方式來進行搬運。碎屑物以何種方式被搬運,主要取決於顆粒的沉降速度與上推力的對比情況。

3河流的沉積作用河流搬運物從水中沉積下來的過程稱為沉積作用。4河流沖積土1)河床沉積2)河漫灘沉積3)牛軛湖沉積

4)三角洲沉積5)山區河流沉積土6)由冰川補給的河流沖積土3.風化作用認識實習影響風化作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和地質因素。

一、氣候因素:影象風化作用的氣候因素主要指降水量與溫度。降水量豐富且水迴圈快的地區有利於化學風化的進行;而溫度則影象化學反應的速度,水中游離氧的含量和水的離解度隨溫度增高而加大,水中CO2含量雖隨溫度增高而減少,但溫度增高十度,反應速度卻加快一倍,因此,氧化作用和水溶液的作用都隨溫度增高而加快,有利於化學風化作用的進行。而且,氣候控制著數量和型別,它們對風化作用產生各不相同的影象。地球氣候的分帶性決定了風化作用速度及其產物型別的分帶性。

二、地形因素:在相對高程很大的中低緯度山區,可以看到不同高程上有不同的氣候帶因而有不同型別的風化作用。地形陡緩的不同,風化作用也不同。陡坡地下水位低,植被稀少,物理風化相對強烈,產物不易保留,未風化岩石不斷暴露接收風化;緩坡平地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相對強烈,礦物分解徹底,風化產物殘留原地,母巖被覆蓋,不利於物理風化,最後形成大量粘土和殘餘礦床。坡向也有影象,中低緯度陽坡晝夜溫差大,冰凍風化比陰坡強烈,以至陽坡比陰坡更凹凸不平。

三、地質因素:主要有岩石的礦物成分、岩石結構構造和構造運動的影響。

不良地質現象認識實習山區公路地質選線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質現象的制約,主要的不良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巖崩、岩溶、巖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土、溼陷性黃土、凍土、水害、採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因此在施工前優選出工程地質條件最好、地質災害最少、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不利影響最小的路線走廊帶,真正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對於滑坡、崩塌、巖堆、泥石流、岩溶、軟土、泥沼等嚴重不良地質地段和沙漠、多年凍土等特殊地區,路線應設法繞避。其次,當工作中發現仍有重大的地質病害存在或有潛在的重大地質病害時,必須及時調整線位。對於重大的地質病害應儘量繞避,實在無法繞避的要考慮工程措施的可能性與可靠性,並且應減少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對地質病害應以防為主,以治為輔,能避當避,即使增加工程造價也是值得的。

實習總結:在3天的實地考察中,我們和老師走在一起,學在一起,老師給我們進行的詳細舉例說明,增強了我們的實踐能力,並且這些都加深了我們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對三大類岩石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讓我知道了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如果你不和實際聯絡起來的話它只能變成無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應該儘量多的去實踐。這次實習也讓我認識到團體協作的力量,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一定要注意團隊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在這次實習中我所收穫的這些為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基礎,在我以後的工作中定會給予很大的幫助。在這期間,我們面對烈日當頭曾汗如雨下,汗水浸透了我們的衣服,但是我們堅持了。在堅持一下,在挺一會兒,一切都會過去,等待我們的只有勝利。同時感謝李老師和郭老師不畏酷暑給我們進行的生動講解,而兩位老師的這種敬業精神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尊敬。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瞭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瞭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岩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型別、分佈及其演化規律,及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等,並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

二、實習地區概況

主要實習地點是古武當山,京娘湖,蓮花洞。

三、實習內容

(一)5月9號 實習前準備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馬上就要去野外實習了,我們都很興奮,都在為實習做準備。首先我們上網查了實習地的概況(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大概瞭解到:約在距今19億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顯著的地殼運動,叫“呂梁運動”,使中元古界與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觸,呂梁運動以後,相對穩定地層的範圍不斷擴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較複雜。有些地層在久經腐蝕以後,開始下沉,形成地質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浸,無脊椎動物和菌藻類植物開始出現,一直到距今大約8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京娘湖地區還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約兩億五千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由於地殼斷層,大部分海水向東消退,京娘湖地區仍處於大海的邊沿,洶湧的海濤沖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態的溝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叫“喜馬拉雅”運動,西部地殼相對隆起,東部地殼相對下沉,海水向東消退,整個太行山脈的雄姿也由於海水的消退展現出來,這裡形成了北臺、太行、唐縣三層夷平面,培養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西嶽的石英砂岩峽谷峰林景區。古武當山岩石主要為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

(二)5月10號 古武當山實習

上午坐車到達古武當山,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沿山路向上爬,觀察當地的地質組成,地質構造。

老師給我們介紹到古武當山地區的岩石主要為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砂岩是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矽、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裡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變質岩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1.岩層的節理

它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岩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岩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岩石的裂縫。 這是由於岩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岩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以節理與岩層的產狀要素的關係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岩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岩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於岩層層面。

2.斷層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型別的斷層是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衝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岩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型別。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岩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型別的斷層中,不同的岩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岩石將咬合,因為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岩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3.尖滅

“尖滅”指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現象。地層的尖滅指的是沉積層向著沉積盆地邊緣,其厚度逐漸變薄直至沒有沉積。超覆是海侵時隨著沉積範圍的擴大,上覆岩層的沉積範圍大於下伏岩層的現象。

4.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岩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岩石塑性變形的表現。它在層狀岩層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5月11號 京娘湖實習

今天我來到京娘湖,將對波痕、泥裂進行觀察,對河谷形態、河谷的發育形成進行認識性的學習。

1.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徵,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誌,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後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於岩層的頂面.並可在上覆岩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岩層的頂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稱乾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乾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3.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四、 實習感想

通過本次野外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岩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緻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瞭解到各種岩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岩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著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總的來說,本次實習不輕鬆,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麼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其次,本次實習對我們的體力也是一個小的考驗,但作為土木工程的學生,本次實習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學校學習之餘多參加這些室外實習有助於我們從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質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們對知識的瞭解更加深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