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小生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

來源:才華庫 1.08W

如火的石榴點綴著初夏的陽光,淡霧瀰漫成朦朧的溫暖。順著時光的小路走向前去,我們觸到了五月的尾音——端午節。小編收集了2017年國小生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歡迎閱讀。

2017年國小生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

2017年國小生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2017年國小生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二】

如火的石榴點綴著初夏的陽光,淡霧瀰漫成朦朧的溫暖。順著時光的小路走向前去,我們觸到了五月的尾音——端午節。

古老的節日傳載了千年,前人將端午遞送到我們的手中。它依舊保持著古樸的面貌,被歷史沖淡的哀傷凝固成堅定的曲調。

提及端午,浮現在我們腦海的,是這樣一個佇立在浩蕩江岸的背影。他沉默地望了一眼身後的山川,緩合上雙眼,像滄涼的人世告別,寫盡了離騷的屈原,以這樣絕望的方式給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冷豔的句號。

伴隨著屈原投江的悲壯,端午節來到了華夏兒女的生活。後人為端午節的淒涼漸漸注入了愉快的氣息,彷彿想為屈原抹去生命中的哀愁心酸,祭奠著,惜憐著屈原短暫的生命。然而,他的身軀落入汨羅江,化做一股至明至澈的水,他的靈魂,帶著對祖國的赤誠、對百姓的責任,在中華國土上空熠熠生輝。

愛國、責任、忠誠、堅貞——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精神,因端午節的代代傳承,銘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

今天,端午的氣息正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屈原的靈魂在明朗的天空中停佇,向我們宣讀著的誓言,抬起頭,望向天,對著他堅定地眼神,讓我們也大聲呼喊:屈原你的品格讓我們敬佩,我們的人生,是你指明瞭方向。

愛國、責任,我們並不陌生。

xx地震,所有的中國人民的在行動,慷慨捐獻自己的心血,向災區的人民寄去溫馨的牽掛,滿目瘡痍的土地,因為我們的心手相連而風貌重現。

xx奧運,從曲折的火炬傳遞到精美絕倫的開幕表演,從國家領導到人民群眾的全員參與,積極配合,為xx奧運空前絕後的精彩,鋪墊了一條奪目的階梯。

這是愛國、是責任,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具備的精神。

對祖國的赤誠之心凝結在一起,引領著中國走向強大。而責任,則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責任存在於生活的點滴,不僅有對同學、朋友無微不至的關心幫助,對於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對老師、父母殷切希望的答覆。

會考即將來臨,絢爛的未來正等待我們觸及,二十幾天的艱辛,汗水將會換來成功的喜悅。在端午節燦爛的陽光下,伸出雙手,展開雙臂,深呼吸,向天空呼喊出自己的信心:不拋棄,不放棄!憑藉對父母老師和自己的責任,邁出夢想的第一步。

端午,是屬於我們的節日,讓千古傳承的信念,在我們的花樣年華中永不淡卻。

2017年國小生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三】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姥姥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姥姥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姥姥已把廚房裡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臺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臺上放著的幾個小碟,裡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紅糖。

於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姥姥忙碌著。

把蛋放在鍋裡,不一會兒,蛋煮好了,姥姥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乾布擦拭乾淨,裝進絡子裡,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姥姥就往我兜裡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又有好吃的了。

姥姥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著要我快些回來吃粽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找小夥伴玩了。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姥姥家的廚房裡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裡,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粽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粽子吃得乾乾淨淨,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著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姥姥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很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著的不多。

系百索子。姥姥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係上了。不用說,是姥姥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

貼符。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姥姥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一乾二淨了。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粽子卻不能忘記。

粽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粽葉摺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粽子,小米包的蜜棗粽子,還有江米包的什麼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姥姥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

馬上,這些噴香的粽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裡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後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粽子的。。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端午節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矇矇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晒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雖然沒見過賽龍舟,但是我想賽龍舟時一定很熱鬧。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可以吃粽子,粽子香噴噴的、甜絲絲的,真香!真好吃!哎呀,還是不要說了,我一說就流口水了。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姥姥一起呆在鄉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