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開學的自我評價

來源:才華庫 2.22W

中學生開學自我評價(一)

本人自入學以來,一直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各方面表現優秀。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工作責任心,堅持實事求事的原則。

中學生開學的自我評價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勞,有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目標,注重個人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樂於助人,關心國家大事。

在校期間,本人一直勤奮學習,刻苦鑽研,通過系統地學習掌握較為紮實的基礎知識。由於有良好的學習作風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曾獲得優秀團員、三好學生等榮譽,得到了老師及同學們的肯定,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

在課餘時間,本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也熱愛勞動,積極參加校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參加社會實踐,繼承和發揚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也參加了校文學社和書法協會,豐富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本人堅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挑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我畢生的力量。

中學生開學自我評價(二)

時光如梭,轉眼即逝,當畢業在即,回首三年學習生活,歷歷在目:

三年來,學習上我嚴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適合自己情況的學習方法,積極思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強,學習成績優良。

我遵紀守法,尊敬師長,熱心助人,與同學相處融洽。我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努

力為班為校做好事。作為一名團員,我思想進步,遵守社會公德,積極投身實踐,關心國家大事。在團組織的領導下,力求更好地鍛鍊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

性格活潑開朗的我積極參加各種有益活動。高一年擔任語文科代表,協助老師做好各項工作。參加市演講比賽獲三等獎。主持校知識競賽,任小廣播員。高二以來任班級文娛委員,組織同學參加各種活動,如:課間歌詠,班級聯歡會,集體舞賽等。在校文藝匯演中任領唱,參加朗誦、小提琴表演。在校辯論賽在表現較出色,獲“最佳辯手”稱號。我愛好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力求德、智、體全面發展,校運會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賽中均獲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長了知識,也培養了我各方面的能力,為日後我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通過三年的學習,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夠,具體就體現在學習上“鑽勁”不夠、“擠勁”不夠。當然,在我發現自己的不足後,我會盡力完善自我,培養吃苦精神,從而保證日後的學習成績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作為跨世紀的一代,我們即將告別中學時代的酸甜苦辣,邁入高校去尋找另一片更加廣闊的天空。在這最後的中學生活裡,我將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學習成績,為幾年來的中學生活劃上完美的句號,也以此為人生篇章中光輝的一頁。

九年級開學自我評價一

時光如梭,誰能相信,轉眼間,九年級開學已經一個半月了,期會考試在即。回顧從開學以來的學習生活,有很多感觸和值得反省的地方。

九年級,我們多了兩門學科,物理和化學。因為是新學科,於是我一開始便嚴陣以待,生怕功課在這兩門落下。於是上課時便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可是讓人感覺鬱悶的是小測成績卻不能每次都拔尖,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便差一點。於是心裡就開始打鼓,問自己是不是學得不夠認真?沒有認真聽老師講題?還是自己太笨?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努力程度。尤其是看到比自己成績好很多的同學便開始有些沮喪。於是我便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一次不好,還有下一次,一定要努力。

可今天,剛剛考完化學的一張卷,一下課,便去找老師問成績,結果考砸了,我看著那張卷有些苦笑不得,心裡不是滋味。因為大部分都是馬虎粗心,沒有讀懂題目要求而錯的,可越是這樣,就越是難受。想一想,那些考得不好的時候不都是因為馬虎了嗎?每一次都告誡自己一定要認真,認真,可總是因為這一點而無法考個好成績。但換個角度想想,粗心寫錯題不還是因為學的不夠紮實嗎?熟能生巧,當對每道題都無比熟悉的時候,就不會再錯了。

反省一下,難道自己就沒有偷懶的時候?當然有,肯定有。特別是作業少的時候回家就不怎麼複習了,但是作業多了反而就能堅持複習了,對自己定的目標和要求不能持之以恆、日復一日的堅持下來。這就是老師說的人的惰性吧。希望,這一次的小測失敗,是對自己的激勵,讓自己趕快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對症下藥。

加油!

九年級開學自我評價二

暑假期間,劉潤陽同學用一週的時間閱讀了《浮士德》。開學之初,學校要求學生填寫高二第一學期自我評價,在“綜合實踐·記錄”一欄,該同學記錄了通過閱讀《浮士德》,浮士德精神帶給自己的震撼與激勵。從劉潤陽同學的文字中我瞭解到,她讀懂了《浮士德》,不到16歲半,該同學不僅啃下了這本書,還得到了啟示,獲得了一種內在的自主驅動力,令我歎為觀止。

浮士德精神源自於德國著名作家的歌劇《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種篤於實踐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將希伯來文的《聖經》譯成德文時,決定將“泰出有道”轉譯成“泰出有行”,體現了他實踐意識的覺醒。於是他充滿自信,敢於與魔鬼訂賭,走出象牙塔,最終找到滿足與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還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正像浮士德所言,“有兩個靈魂在我胸中,它們總想分道揚鑣;一個懷著一種強烈的情慾,以它的卷鬚緊緊攀附著現世;另一個卻拼命要脫離塵俗,高飛到崇高的先輩居地”。任憑魔鬼百般以惡誘惡,浮士德雖有暫時的踟躇,但絕不棲息止步。他的瑰偉之處在於那不竭的活力總是攜著人性的善審判內心的惡,這種審判橫亙人類的文明程序,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難以言盡的魅力。

由於與魔鬼的約定,浮士德不可以對事物有所滿足,一旦他說出“停留一會吧”這樣的話,他就會墮入地獄。正是由於這樣一種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去追求愛、美、禮、實踐,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範圍內成長。於是人們將這樣一種對事物永不滿足的精神視為浮士德精神。

這種精神是一種對自我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國《易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反映了人們不斷要求突破自我,力爭上游的願望。從形象學來說,他概括了西歐資產階級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300年來間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氣節。

整個一部浮士德給我們的啟示是歌德已經把藝術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浮士德,一種內在的自主驅動力。從小我到大我的進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去完成偉大的歷史使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