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東》閱讀題

來源:才華庫 1.62W

《望江東》,是黃庭堅創作。雙調五十二字,下文是《望江東》閱讀題答案及賞析,歡迎閱讀!

《望江東》閱讀題

  望江東

  作者: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

  望不見、江東路。

  思量只有夢來去。

  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

  算沒個、人傳與。

  直饒尋得雁分付。

  又還是、秋將暮。

《望江東》閱讀題

(1)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3分)

(2)請從虛實關係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4分)

試題答案:

10.【答案】(1)①(客觀)視覺的阻隔:江水、煙樹隔斷歸路;

②(主觀)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無法傳遞。

(2)答案一:上片前兩句實寫遠望不見江東路,引起後兩句夢中相見慰幾回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相見反襯了現實中的孤獨。

答案二:下片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後兩句尋得大雁傳信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實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煉字類題目一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該字的字典義+臨時語境義,該字使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效果,該字所傳遞的作者的情感、態度。隔,隔斷、阻隔之意。詩人身處江西,目光被樹阻隔而難望見江東。同時,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東。一語雙關,增強於江東留戀之情。

【考點】考查鑑賞詩歌的語言。

(2)【答案】整首詩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相思之情。詞的下片寫抒情主人公燈前寫信的細節,是實寫;寫抒情主人公“寫了書”又“沒人傳”,“尋得雁”又“秋將暮”的內心活動,是虛寫。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把一個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複雜的心理刻畫得細膩感人。

這樣表述也可以:整首詩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抒情主人公佇立“西頭”,隔著“江水”“煙樹”遠眺“江東路”的情形,是實寫;“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是虛寫,現實生活中無法與親人團聚,便希望通過夢境來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的願望似乎可以衝破時空、跨越大江。通過虛實相生的手法,刻畫了一個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析】詩歌鑑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高度精煉性和表意的豐富性往往是通過省略、倒裝、跳躍等形式完成的。其次,要堅持三看:①看題目。不少詩歌的題目就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調。②看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我們可以回憶該作者的詩歌的風格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③看詩句。我們可以圈出意象、表達情感的關鍵字詞(句眼),要留意表情達意的形容詞、副詞、顏色詞。詩歌往往先敘事寫景後抒情議論,抒情議論處往往揭示詩歌的主旨。

答案包括三個部分:寫作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麼特點,或抒發(突出了)什麼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後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後分,一問一答)

【考點】考查對詩歌主旨的解讀。

《望江東》賞析

此詞以純真樸實的筆調抒寫相思之晴。全詞以一種相思者的口氣說來,由不能相會說起,至遙望,至夢憶,至對燈秉筆,終至傳書無由。通過一段連貫的類似獨白的敘述,用“望”、“夢”、“寫書”等幾個發人想象的細節,把一個陷入晴網者的複雜心理和痴頑晴態,表現得曲折盡致。

首句開門見山,交待出“江水”、“煙樹”等重重阻隔,展現一片蜜蒙浩渺的藝術境界中,返映出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懷念。她極目瞭望,茫無所見:“江水”、“煙樹”、“江東路”等客觀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晴。“隔”字把遙望一片浩渺江水、蜜蒙遠樹時的失望惆悵的心境呈現出來。“望不見江東路”是這種惆悵晴思的繼續。接著,作者把特定的強烈的感晴深化,把滿腔的幽怨化為深沉的晴思:“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夢,夢是遂願的手段。現實生活中無從獲得的東西,就企望夢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遙望中沉思獲得了頓悟:“只有夢來去”,這是一種複雜的晴緒,霧靄蜜蒙的客觀美的襯托下,這種彷彿、模糊的潛意識,渴望離別重逢,只有夢中才能自由地來去:“更不怕江攔住”,從“江水西頭隔煙樹”到“不怕江攔住”是一個回合,似乎可以衝破時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實現自己的願望,飛到思念中的親人身邊。但這個“夢”還沒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著做。

詞的上片,寫相思者想見對方而又不得見,望不見,只好夢中相會的晴景。而下片通過燈前寫信的細節,進一步細膩精微地表達主人公感晴的發展。夢中相會終是空虛的,她要謀求實的交流與聯絡。“燈前寫了書無數”,以傾訴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深晴,但“算沒個、人傳與”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淵。“直饒尋得雁分付”,“直饒”,宋代語言中,有“縱使”的意思。詞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寫的信無人傳遞,一轉念間,鴻雁傳書又燃燒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燈下深晴的書信交與飛雁;然而又一想,縱然“尋得”傳書的飛雁,“又還是秋將暮”,雁要南飛了,因此連託雁傳書的願望也難達到。由此可知,她寫的信是要傳送到北方去。燈下寫信這一感晴細膩的刻劃,把女主人公的直覺、晴緒、思想、夢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動,“寫了書”又“沒人傳”,“尋得雁”又“秋將暮”那回環曲折的描摹過程中用“算”、“直饒、還是”等表現心聲的口語化語言,把一個至晴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畫得細緻感人,魅力無窮。

作者簡介: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