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女性意識

來源:才華庫 2.31W

李清照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一位堪稱大家的女性文學家,她毫無封建女性的卑順之氣,把典雅的東方女性美提高到一個新境界。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為您整理的李清照的女性意識,歡迎閱讀!

李清照的女性意識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個男權社會,文化傳統也是男子本位的文化傳統。多少聰穎秀慧的女性被這種傳統埋沒了靈性和才情,平平庸庸地生活,悄無聲息地逝去。而李清照,這位生於九百年前的中國最優秀的女作家,卻在這千古黯然的背景上怒放成一朵燦爛的奇葩。她以典雅優美、獨特而又多彩的詩、詞、文,在幾乎屬於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壇上卓然而立,成為唯一一個堪與眾多男性家媲美的女作家。正如譚正璧《中國文學進化史》所云:“中國文學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學作家。漢之蔡琰,唐之薛濤、魚玄機已屬鳳毛麟角,但不能佔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詞人李清照卻在有宋一代詞人中佔了個首要地位,獨自博得個大作家的榮名。”作為唯一一個享此殊榮的女性,李清照必然有著不同凡響的女性意識。關於女性的地位,關於女性的價值,關於女性的生存方式……在掙脫傳統束縛的可貴展現背後,這位曠古才女自然有她自己對這一系列問題的獨特思考和認識。但李清照的生平資料儲存下來的很少,她的作品也大多散佚。儘管流傳下來的佳作已足使她光彩照人,但這極少的資料和作品卻畢竟不能使人對她有一個完整的瞭解,她的形象又不免模糊。這份光彩使她備受關注,這種模糊又引起廣泛爭論,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竟對現有的資料做出大相徑庭的解說,尤其在她的婚姻問題上更是如此。本文試圖以一種今人應該具有的,較古人更加公正、科學的態度去揭示李清照的女性意識,以期更加接近真實的李清照。

男子本位的封建傳統極力宣揚男尊女卑,受這種文化傳統的浸染,女性也漸漸視此為天理。一些識文斷字、頗具才華的女性甚至著書立說,親自指定下條條戒規,大力闡發封建道義。東漢班昭《女誡》列“卑弱”為第一章,謂“古者女生三日,臥之床下”以“明其卑弱,主下人也”,並解釋說“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封建道德要求女性卑弱自處,甘居人下。生長於相對自由開明的書香門第中的李清照卻與這種封建傳統格格不入,她絲毫不以自己身為女子而自卑氣短,相反,她剛強自信,開朗疏放,甚至頗有爭強好勝之心。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詞,以三十三個字將其自在浪漫的閨中生活,活潑灑脫的少女形象表露無遺,全篇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熱情。她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詞,景象壯闊,氣勢磅礴,其渾成豪放,不讓蘇、辛。她的《詞論》歷評諸大家之短,率直大膽又多中肯綮,裴暢芝謂之“自恃其才,藐視一切……第以一婦人能開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詞苑萃編》卷9),“狂妄”之誣恰見出李清照難得的銳氣。《金石錄後序》記錄她與丈夫趙明誠于歸來堂中烹茶猜書,“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可見角勝後李清照那興奮不已的神情。《打馬圖序》言“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予性喜博”,“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晚年的李清照猶爭先喜博,不乏留名後世的壯懷。

李清照和傳統的封建女性的確迥然不同,無怪乎前人對李清照多有此等評語:“李有詩,大略雲……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也”(沈曾植《菌閣瑣談》);“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李調元《雨村詞話》卷3)。論者都是男性文人,不免以男子本位的文化傳統視角去看待李清照,而李清照無疑不符合他們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既定觀念。而李清照女性意識中最可貴、最基本的一點正是與傳統觀念截然相反的男女平等意識。才華過人、博通經史的李清照不言卑,不示弱,處處嶄露頭角,直欲與男性一決高低,終於贏得了“壓倒鬚眉”的讚歎!

同時,李清照又畢竟是個生活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女性,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陶冶了她,塑造了她,當她拋棄了封建傳統強加於女性身上的卑順之氣的時候,李清照便將典雅的東方女性美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脣》),這是可愛少女俏麗活潑、羞澀含情的美;“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響約重來”(《浣溪沙》),這是年輕姑娘嬌麗嫵媚,於矜持中寓萬鍾風情的美;“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這是美麗思婦清雅哀悽、風流蘊藉的美;“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荼蘼。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多麗》),這是高雅才女借詠菊以自喻,冰清玉潔、風韻拔俗的美;“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永遇樂》),這是老年嫠婦思鄉愛國,悲悽憂憤,讓人聞之涕下的美。

詞本有“男子而作閨音”的傳統,素以柔婉蘊藉為當行本色。傳統與女子天性的契合,使李清照創作起詞來更加得心應手。同時,她更以真正女性化的詞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含蓄、純真、深摯、細膩、清雅,使那些男性文人代擬的閨情詞相形見絀。可以說,李清照藉詞將東方女性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她的這些詞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達居高臨下的憐愛同情,甚或猥褻地觀賞玩弄之情的作品絕不相類,就是和那些男性文人客觀描摹和刻意體驗的作品也大相徑庭。李清照這些詞作透露出的是對女性那不可替代的體貌和心靈之美的真誠而嚴肅的讚美,是對女性情感世界和獨特品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是源於本真的對自身、對女性的真正認可。概而言之,李清照展示出既無附庸卑順之氣,又不失女性柔婉魅力的嶄新境界的東方女性美。

唐魚玄機《遊崇真觀南樓睹新及第題名處》雲:“雲峰滿目放春晴,歷歷銀鉤指下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自負詩才,又頗有詩名的魚玄機尚且以身為女子,不能登科出仕,建功立業為憾,那麼,少女時代便詩名遠揚,學識才華又高於魚玄機,且爭強好勝,“直欲壓倒鬚眉”的李清照更應該對這殘酷的性別歧視表達深重的遺憾和不滿。然而,易安之作中卻並未流露出多少這樣的情緒,這就牽涉到李清照生存方式的問題。筆者認為,李清照既欲壓倒鬚眉,又不以不能登第出仕為憾。客觀上縱然是因為強大的社會現狀難以改變,主觀上卻是因為李清照深受隱逸傳統的影響,又深知官場爾虞我詐的醜惡,故安於閨閣清淨雅緻環境,以保持獨立人格。

李清照生於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文名甚著,為人剛正耿介。李、趙兩家聯姻時,李格非任禮部員外郎,明誠父趙挺之任吏部侍郎。次年,即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趙挺之除尚書右丞。後進尚書左丞,時李格非坐元祐黨禍,李清照上詩趙挺之救父,有“何況人間父子情”,“炙手可熱心可寒”之句。趙挺之本依附蔡京得勢,後又與蔡京明爭暗鬥,互有升沉。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蔡京罷相一年後復相,趙挺之罷相,五日後病卒。蔡京隨即誣陷之,明誠兄弟、趙家親戚在京者皆被捕入獄。出獄後,趙明誠偕李清照歸青州屏居。是年,李清照24歲。可以說,年輕的李清照對官場的殘酷和險惡有著親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剛強率真的她對這一切十分厭惡,本就無出仕可能的李清照自然更不會再做出仕之想。

趙明誠、李清照青州屏居時曾建歸來堂,堂名本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可見經歷黨爭之禍的李、趙二人對隱逸思想的認同。之後,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詞和《曉夢》詩都清楚地表現出遊仙出世的思想。南渡後的《釣臺》一詩更是鮮明地表達了對漢隱士嚴光的崇敬之情。李清照對隱逸思想的汲取主要是基於不滿醜惡現實,力圖擺脫羈絆,追求個性自由和單純生活的精神要求,並非真的要去求仙訪道,笑傲山林。相對於“大隱隱朝市”(王康琚《反招隱詩》)的折中方式,李清照從女性的角度,把社會為其規定的狹隘的生活場所——閨閣,作為其疏離於社會的“隱”的場所。她的《感懷》詩又云:“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這首詩將作者厭倦俗世紛擾,願閉於深閨,在詩思虛靜中愉悅心神的心態生動地表現出來。而這種心態和傳統的隱士心態實無區別。這樣,李清照便以“隱於深閨”的方式在中國文人追求自由人格,讚賞隱逸的文化傳統中獲得一種平衡:既可以為不遜於男子的才華識見而驕傲,又不必為不能像男子一樣登科出仕而遺憾。

然而,這深閨中的生存到底有何價值呢?李清照並不甘心只為躲避官場的紛擾醜惡而與現實作徹底地疏離,就像對官場徹底絕望的陶淵明依然有“金剛怒目式”的詩歌透露出他心底報國無門的憤懣與悲哀一樣,中國的隱士實在極少有“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魯迅《題未定草(六)》)者。李清照《曉夢》詩有“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之句,這說明在她心目中,遊仙之樂實以“非助帝功”為大不足。那麼,李清照應該是把人生價值和輔君報國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既不能,也不願以科舉出仕的方式來實現此人生價值,那李清照又是以什麼樣的途徑來實現的呢?從現存的資料來看,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以詩作為武器,或總結歷史,或鍼砭時弊,或以曲筆影射現實,或直抒自己的政治主張,以求有補於時政。李清照《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深刻總結了唐安史之亂的歷史教訓,指出唐玄宗的荒淫昏庸,臣僚間的勾心鬥角和姦佞的使權作弄乃是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兩首詩大處著筆,識見超群,一反女人禍水論和歌功頌德的老調,將批判的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詩人以託古諷今的方式表達了她對北宋末年腐敗朝政的深深憂慮和對當權者的勸戒。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五月,樞密院事韓肖胄、工部尚書胡鬆年使金,李清照此時已是貧病交加的“閭閻嫠婦”,卻仍本著“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訊息”,“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的思鄉報國之心去“瀝血投書幹記室”,寫下《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直接發表對這一朝政大事的看法。而她“夷虜從來性的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勿輕談士棄儒生”,“長亂何須在屢盟”的分析和策略又實在是精闢之見。李清照確有幾分政治家的眼力,這兩首詩更不亞於熱血忠臣的諫書。

其二,借“閨房雅戲”培養兒輩抗惡殺敵的雄心豪情。面對南宋強敵屢犯,社稷危急的形勢,居於深閨的李清照特意提倡博弈遊戲。她親自撰寫規則,令兒輩繪圖,製成《打馬圖經》,通過打馬博弈培養爭先精神和戰爭智慧。《打馬賦》引用大量典故,熱情讚揚了桓溫、謝安等名臣良將的忠勇和將才,極力發揮打馬博弈的深層寓意,所謂“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賦末的亂辭曰:“佛狸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誰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將一片收復中原之壯懷和無限憂民愛國之大義借遊戲小道表白出來,這在賦史上是罕見的,同時,也正見出李清照身為女性報國方式的特殊性。

其三,輔趙明誠成《金石錄》,以補史之缺,正史之誤。趙明誠窮一生精力而成《金石錄》三十卷,李清照與其一道節衣縮食,蒐羅校勘,並“筆削其間”(張端義《貴耳集》捲上);趙明誠死後,清照獨自一人繼續校勘、整理,又歷十餘年,方最終完成,並表上之於朝。清李慈銘評曰:“趙氏援碑刻以正史傳,考據精慎”,“於唐代事尤多訂新、舊唐兩書之失。”(《越縵堂讀書記》卷9)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自雲:“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可見,《金石錄》之撰成實為“助帝功”之舉,而《金石錄》之得以行世,李清照之功甚著。

由上所見,李清照以自己的方式實現著輔君報國的人生價值,她心胸闊大,眼界寬廣,雖身隱閨閣,而心在社稷。她追求著於國於民有利的獨立價值,決不把自己當作男人的附庸,也決不把心智侷限於閨閣的相思眷戀、閒愁暗恨中。這正是她卓然特出於宋諸才媛,而能與男性大家比肩而立的`原因所在。

李清照女性意識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她的愛情婚姻觀。李清照的婚姻問題歷來備受關注,爭論亦十分激烈。對李清照和趙明誠,先前多有二人志同道合、伉儷情篤之論,近年方有人指出趙明誠實有冶遊納妾舉動,令李清照備感孤獨痛苦。關於李清照和張汝舟,則素有李再適張,後訟而離之,和後人誣李清白,並無再嫁一事,這樣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我們有必要先對基本史實作一下辨析。洪 《隸釋》卷二六載“趙君無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封建時代對子嗣一事甚為看重,而為避免無後之大不孝,且為封建倫理道德所認可的唯一途徑便是男子的納妾。《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言趙明誠臨終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分香賣履”,語出《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此文引曹操《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作履組賣也”。這一典故的運用更可視為趙明誠納妾的鐵證。宋代又倡導享樂,官私蓄妓成風,冶遊狎妓幾成士子風尚,連歐陽修、蘇軾這樣為人正派、品格高尚的文壇領袖,也曾涉足於章臺路上。趙明誠恐難免不落俗套。

李清照改嫁一事,宋人多有記載,已足為據。北宋前期承唐遺風,女子改嫁尚不為過。丞相王安石在兒子病逝後就力主兒媳改嫁,社會風尚可見一斑。北宋中期,程頤方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遺書》卷22下)的禁慾理論,至南宋初年,已頗有影響,李清照於此際改嫁,的確需要幾分勇氣。然其時另一理學大師朱熹尚在幼年,理學的影響較明清之際薄弱得多,故對李清照改嫁一事的記載有語涉譏諷者,亦有毫無微詞者。而明清時已將女子改嫁視為大節盡失,又有學者喜易安之詞,愛清照之人,感趙、李之情,故力辨其“誣”,雖不遺餘力,然實不足信。今人已不囿於封建倫理之束縛,自應以宋人之說為是。

澄清基本史實後,我們再來探討李清照的愛情婚姻觀。李清照和大多數人一樣追求真摯的愛情,渴望幸福的婚姻,而她高於常人之處在於將志同道合的愛情作為婚姻存在的基礎,她的幸運則在於她擁有過這樣一段封建社會裡極難得的婚姻。趙明誠雖是官宦子弟,卻嗜書篤學,決非紈絝兒郎。陳師道說他自幼頗好文義,又好蘇、黃文詩,不惜失好於父(《與魯直書》),可見頗有獨立見解。他對李清照也確有一份真情與愛意,他的《易安居士畫像》題雲:“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況周頤《蕙風詞話》卷4)可謂敬愛有加。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趙明誠《白居易書跋》等文都記載了夫妻二人在蒐羅天下古奇字,撰寫《金石錄》過程中得到的極大的精神愉悅。而歸來堂烹茶猜書更是封建時代少有的夫妻諧美的佳話。至於李清照那些優美的懷遠悼亡之作,更是千古流傳,為人稱道。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的確存在著“樂在聲色狗馬之上”(《金石錄後序》)的精神上的共鳴,這種高層次的志同道合的愛情使他們共同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歲月,給了李清照終生不能忘懷的幸福和不能割捨的情意。這正是李清照始終維持著這段婚姻的原因所在。

愛情都具有排他性,趙明誠的冶遊納妾不能不使較常人更為敏感多情的的李清照備感孤獨痛苦。但在封建社會裡,男子的這類行為司空見慣,根本不受什麼譴責,而妒忌卻被列為女子“七出”之條。也就是說,如果妻子不能容忍丈夫納妾一類的事,丈夫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將其休掉。在面對社會的時候,李清照可以更多地本著男女平等的意識,鋒芒畢露,灑脫疏放,去做一個獨立的人;而在面對家庭的時候,她卻必須迴歸到一個女性,一個妻子的角色上來,去做一個女人。“無嗣”已在“七出”之列,她又豈能再妒忌?況且李清照畢竟是趙明誠的正妻,是趙明誠精神學術上的同志,是真正終生相伴的友人,是危難中堪託重負的老妻。冶遊納妾在趙明誠只是生理、倫理層次上的暫時行為,他的情感還是系在能和他產生精神共鳴的李清照身上。因此,應該說,即使在趙明誠冶遊納妾的行為發生之後,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愛情的。當然,這種愛情不能和今天一夫一妻制下絕對忠誠專一的愛情相提並論,但對李清照來說,這段婚姻卻沒有破裂的理由。所以,她只能婉言相勸:“買花載酒長安市,又爭似家山見桃李。不枉東風吹客淚。相思難表,夢魂無據,惟有歸來是。”(《青玉案》)而更多的時候,她只是無奈地慨嘆“酒意詩情誰與共”,而後“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蝶戀花》),含悲隱忍,以度時日。李清照身上也體現著封建社會裡女性最普遍的悲劇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李清照不過是個信奉“夫為妻綱”的封建女性,她之符合妻德的客觀表現,更多地還是源於珍惜愛情的主觀追求,封建禮教的影響實在其次。

如果說,在和趙明誠的婚姻中李清照還有幾分柔弱的話,那麼,她和張汝舟的短暫婚姻則充分體現出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強個性和追求愛情與婚姻統一的高潔心志。張汝舟本是一無恥小人,他覬覦李清照的書畫古玩,便乘其病重境苦之際,以“如簧之說”、“似錦之言”(《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騙得婚姻。婚後即露出凶惡面目,對李清照“遂肆欺凌,日加毆擊”(《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這婚姻裡實無半點志同道合的愛情可言,李清照便以決絕的態度,不惜受身陷牢獄之苦,甘心冒世人譏笑之恥,毅然訟告其夫,與之離異。只要我們不受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就會從這段給李清照的身心都帶來重創的婚姻中更深入地體察她進步的女性意識。李清照不但有勇氣再嫁,主動追求現實的情愛,更有勇氣離異,自覺掙脫丈夫的虐待,哪怕代價慘重。從一而終的觀念既為她所摒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道德更與她格格不入。這段婚姻一直被看作是李清照的一個汙點,不但在封建時代如此,在今天仍有不少持這種態度者。其實,這段婚姻正從多個方面展示出李清照進步的愛情婚姻觀,應該說,這是李清照的不幸,卻更是她人格、觀念的一個亮點。

綜上所述,李清照有著進步的女性意識:她追求男女平等,剛強灑脫,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厭惡俗世,心志高潔,卻又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實現著輔君報國的獨立的社會價值;她真誠地對待愛情婚姻,既隱忍大度,極盡為妻之道,又勇毅決絕,斷不與無恥小人苟且為伍。這位曠古才女的女性意識至今仍不乏啟迪意義。

【拓展】李清照

人物評傳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女詞人。著名學者李格非之女。十八歲時,與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婚,生活安適美滿。他們以詩詞互相唱和,並共同整理、收藏書畫、金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後,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誠病逝。金兵南下,她隻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晚年境遇更加孤寂悽苦。她論詞強調協律、典雅、情致,反對以作詩之法作詞,嚴分詞與詩的區別,重視詞自身的藝術特點,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見《詞論》)。其詞現存七十多首,前期作品多寫閨情相思,內容缺乏深意。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脣》(蹴罷鞦韆)、《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等都表現對愛情的嚮往和對自然景物的喜愛,韻調優美,風格熱情明快。後期(南渡後)作品多抒發孤寂淒涼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對中原故土的懷念之情,風格曲折深隱、哀婉美女涼。如《武陵春》(風往塵香花已盡)、《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念奴嬌》(蕭條庭院)、《水遇樂》(落日熔金)等,在對故鄉的懷念中,表達一定的愛國感情。著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連用七個疊字,準確自然、深刻細緻地表達了慘遭國破家亡後的孤寂悽苦的情懷。其詞善用白描手法,狀物抒情,細膩精巧,曲折盡意,語言清新自然,音律諧和優美,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吶,被稱為“易安體”,把婉約詞推向高峰??對後世影響很大。王灼《碧雞漫志》說:“易安居士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況周熙《蕙風詞話》說:“易安筆情近濃至,意境較沈博,下開南宋風氣。”其詩今存十五首,多感時、詠史,抒發愛國情懷,風格豪邁遒勁。如《題八詠樓》、《上樞密韓公、兵部尚書胡公》、《詠史》等。《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幾句,頗為人所傳誦。其散文《金石錄後序》介紹他們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婉轉曲折,細密詳實,語言簡潔流暢。生平詳見《山東通志》、田藝蘅《詩女史》等。有《漱玉詞》、《李清照集》。

本文選其《金石錄後序》一篇,選其詩《絕句》一首,選其詞十二首,為《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紅藉香殘玉簟秋)、《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蝶戀花》(淚溼羅衣脂粉滿)、《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永遇樂》(落日熔金)、《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傳世名篇

漁家傲

【題解】

見《漱玉詞》。題為“記夢”。約作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趙明誠被罷官後偕清照避居青州(今山東益都)故鄉時所作。起首兩句狀夜空景色,意境壯闊優美。此詞吸取《離騷》“上下求索”和李白“夢遊天姥”的浪漫主義精神,憑藉豐富想象,體現作者的不凡理想和豪邁氣概,是《漱玉詞》中獨具豪放風格之傑作。清黃蓼園評:“此似不甚經意之作,卻渾成大雅,無一豪釵粉氣,自是北宋風格。”(《李清照集》引《蓼園詞選》)

【原文】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夢令

【題解】

這是一篇追述往事之作,寫的是少女時代的一次郊遊。調子活潑輕快,語言明淨,畫面優美,是首絕妙的好詞。

【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題解】

見《漱玉詞》。李清照在北宋滅亡之前,頗多飲酒、惜花之詞,風格清俊、曠逸,反映其早年悠閒風雅之生活情調,此即其一。此詞蘊藉了對春光一瞬,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體現女詞人的高雅情趣。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沈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剪梅

【題解】

見《花菴詞選》題為“別愁”。此詞當作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已(1101)。相傳李清照結褵不久,其夫趙明誠即負笈遠遊,清照殊不忍別,覓錦帕書此詞以送之。(伊世珍《嫏嬛記》)此詞抒寫伉儷深情,傾吐相思之苦,感情真摯深篤,態度坦率大方,後之論詞者,無不為之折服。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鳳凰臺上億吹蕭

【題解】

這是李清照一首吟歎離愁別緒的名作。應屬於詞人早期作品。語言委婉含蓄,曲盡其妙。

【原文】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選,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蝶戀花

【題解】

這首詞作於宣和二年。是李清照隻身赴萊州途經昌樂縣時寄語姊妹之作。這在她眾多的惜別詞中是筆致較為坦率的。

【原文】

淚溼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題解】

這首詞從內容上看大約寫於詞人婚後不久,趙明誠遠出,李清照作此詞以排遣寂寞。

【原文】

暖雨晴風被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醉花陰

【題解】

見《漱玉詞》。題為“重陽”。《花菴詞選》作“九日”。宣和二年(1120)趙明誠出守萊州(今山東掖縣),次年重陽,李清照由青州(今山東益都)書寄此詞。此詞在描寫重陽節天氣、時令、氣候、景物之中融和作者淒涼寂寞心情。“莫道”三句一氣呵成,點明主題,暗示相思之苦,憂愁之深,為千古名句。

【原文】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永遇樂

【題解】

李清照晚年住臨安(浙江杭州),當時南宋已較安定,元宵節日,臨安呈現一派熱鬧繁榮景象,作者在飽經憂患之餘,撫今思昔,作此詞以抒發故國之思,流離之感。看似乎淡,卻包含多少人生感慨。此詞所表現的故國之思,身世之痛,引起過不少愛國者的共鳴。

【原文】

落日溶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多門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翠,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知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武陵春

【題解】

見《漱玉詞》。題為“春晚”,一作“暮春”。紹興四年(1134)李清照卜居金華,次年春作此詞,抒發了家破之苦,國亡之恨,無比愁悶的心情。

【原文】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

【題解】

建炎三年(1129)七月,明誠在行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感疾,病亟。清照自池陽奔建康。八月十八日,明誠卒。清照葬明誠畢,大病。金兵南下之勢日迫。清照獨留建康,撫今追昔,不勝身世之感,因作此詞。此詞反映作者丈夫死後的悲傷愁苦心情。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攤破浣溪沙

【題解】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以純熟的筆法抒發了亡夫、流徙的個人遭際和對山河破碎、國勢日危的憤慨。

【原文】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我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題解】

見《李清照集》。《金石錄》三十卷,為李清照丈夫趙明誠撰,著錄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本二千餘種,目錄十卷,考證、題跋二十卷,為我國金石史上的名著。政和七年(1117)河間劉(左足右支)曾為此書作序,趙亦有自序。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後六年寫了此文,因有劉、趙之序,故題為“後序”。記敘了《金石錄》編撰之由來和作者夫婦早年的生活、志趣藏金石書畫聚散經過。通過悼念死者,追思舊物,側面所映社會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