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期詩詞風格

來源:才華庫 2.78W

李清照以活潑、清淅、淺俗的語言表現了一個少婦嬌羞動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閒適、幸福的生活及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李清照前期詩詞風格

李清照前期詩詞風格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土,祖籍山東濟南。出生於一個有名的學者仕宦家庭裡。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精諳經史,擅長詩文,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母王氏也是一個通文墨,懂詩書的大家閨秀。李清照十八歲前,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息十分濃厚的家庭裡。她所受到的教育並不是普通女子所能比的。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侷限於閨房繡樓之內,而是常常走出重門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少年時的李清照,性格活潑開朗,是個無憂無慮的樂天派。一個初夏露濃壓得花低垂的早晨,李清照來到後花園打鞦韆。正當她打過鞦韆,正欲回房梳洗的時候,只見有人影影綽綽走進了花園。此時的她衣衫不整,披頭散髮,不好見人,只得含羞而走,慌亂中,顧不得穿鞋,頭上的金釵落地。回到樓上,她突發靈感,便將剛才發生的事情寫成了一首小令《點絳脣》: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青衣透。見有人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詩寥寥數行,將閨門少女突然見到生客來訪時的天真嬌憨之態寫得逼真自然。嗅梅觀客,將少女羞澀中又帶新奇的心理描寫得大膽明朗。一個天真活潑、熱情、聰毅、多情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如寫於十七歲的《如夢令》一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中一次夏日結伴舟遊,姑娘們因為“沉醉忘路”而“誤入藕花深處”這一誤,卻“誤”出了一個美妙的藝術境界:“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沉寂的蓮花池因為這一群誤入者一下子沸騰起來,從姑娘們的驚呼聲,劃漿聲和水鳥驚起拍翅聲中,我們親切地感受到了詞人那種從心中迸發出的,不可名狀的歡快之情。在這首小詞中,作者運用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的語言,創造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優美意境,勾出了一幅生機盎然的荷湖日暮圖。而透過這幅圖,一位活潑開朗、無拘無束、率真灑脫的少女便飄然從畫面深處走來。這便是年輕時的李清照。正如今人薛祥生所說:“這是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讚歌……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盪舟晚遊圖,熱情洋溢地讚美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抒發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濃厚情趣,具有喚起人們追求自然美的巨大作用。①

徽宗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為伉儷,開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歲月。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甜美的愛情使得新婚燕爾的李清照文思泉湧,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在詩作中大膽表露自己的情感,表達了一個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摯纏綿的柔情。在《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一詞中就塑造了一位閉月羞花的美貌而嬌憨純真的情態的女子形象。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露痕。怕郎猜透,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寫她愛春愛美,在賣花擔買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鮮花,又生怕“郎”說她不美,最後,將那鮮花斜插在髮簪上,讓“郎”比比,到底哪個更美?

作者以活潑、清淅、淺俗的語言表現了一個少婦嬌羞動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閒適、幸福的生活及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趙明誠是一個聰明好學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訂金石刻詞。熱愛文學藝術的李清照嫁給這樣一個醉心於文學藝術品收藏與鑑賞的丈夫,自然是如魚得水。夫婦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滿,但她畢竟是生活在一個封建時代,又是嫁給了一個宰相之子。在嫁給趙明誠七年之時(大觀元年即公元1107年),便遇公公趙挺之去世。李清照隨趙明誠遷居山東青州故家。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年,後來趙明誠復仕,連任山東萊州和淄州多年。在這前後二十來年的時間裡,李清照便過著一種多愁善感的閨怨生活。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吧,李清照已由天真無邪,活潑快樂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青年。青春情懷和各種人生的滋味,漸漸潛入她的心頭。此時李清照的詞流露出自己所處深閨的淡淡哀愁和閨怨。她以她特有的女性視角和女性筆觸去感悟人生,去抒發內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詞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如她新婚不久後寫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州。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是李清照重陽佳節寄給丈夫的,詞中描寫了她孤寂悽清的處境和對丈夫的思念。前兩句以景為主,沒有明寫相思之意,但從“紅藕相殘”的秋景中,隱約透露出作者愁悶的心情:送別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舉目所見,不管是白雲、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皆與丈夫聯絡起來,這種感情既執著,又纏綿,擺脫不開,擱置不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夫妻間的相思之情被描寫得細膩委婉,使我們彷彿看到女主人公眉頭的一顰一蹙,心頭的一震一顫,離愁別恨躍然紙上,使婚後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斷,理還亂”,一旦萌發,難於消失;它刻骨銘心,像遊絲一般縈繞於心。它可以從外在情態的“眉頭”上消失,卻又不自禁地鑽入“心頭”。李清照對這種感情作了獨特、深細的體察和把握。女詞人一路寫來,或融情於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隱或顯,時露時藏,於詞中的結尾猛然出現,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燈蕊,令讀者震動、深思。從中可見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溫柔、善良、細膩的特點,也有作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留情話”。在這首詞中所有景物的'描寫都包含作者情思,“紅藕”、“玉簟”、“蘭舟”、“雁字”、“月”、“花”都融進了作者的相思之情,離別之苦。用話慰貼切,坦率深摯;表情熱情、大方、毫無扭捏之態。在此我們可見一個少婦在真摯地剖白內心,純真而又無計排遣的愛情軻知其愛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隨著明誠離家日子的無情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於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此時此刻,花開花落,四季更迭,秋風春雨,都會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動,女詞人坦率地描繪了相思的苦楚和對丈夫的真摯感。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抒發了與丈夫的離別之情。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首詞,從周圍環境和物品的細節刻畫中,我們已可以品味到隱藏於詞人胸中的沉痛的離別之恨。“這樣曲曲折折、藏藏露露的心理刻畫,寫出了思婦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片痴情,讓讀者看到一個情深意篤、多愁善感、迴腸千轉、深沉內向的女子的內心世界”。②示了作者動人心絃、撼人心魄的離別閨愁。

《醉花陰》則從更深的層次刻畫出了詞人深切懷念丈夫的離愁別緒。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