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驛》文天祥翻譯及賞析

來源:才華庫 2.31W

文天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都在致力抗元。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金陵驛的翻譯及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金陵驛》文天祥翻譯及賞析

金陵驛二首

作者: 文天祥

其一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其二

萬里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塗。空流杜宇聲中血,半脫驪龍頷下須。

老去秋風吹我惡,夢迴寒月照人孤。千年成敗俱塵土,消得人間說丈夫。

詞句註釋

⑴金陵:今江蘇南京。驛:古代官辦的交通站,供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吏休憩的地方。這裡指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由廣州押往元大都路過金陵。

⑵草合:草已長滿。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時臨時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離宮。

⑶舊家燕子: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意。

⑷別卻:離開。

⑸啼鵑帶血:用蜀王死後化為杜鵑鳥啼鵑帶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國,只有魂魄歸來。

⑹金甌:金屬製成的盛酒器,後借喻疆土的完整堅固。

⑺袞衣:袞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繡龍的禮服。

⑻惡:病,情緒不佳。

白話譯文

其一

夕陽下那被野草覆蓋的行宮,自己的歸宿在哪裡啊?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原來沒有什麼不同,而人民已成了異族統治的臣民。滿地的蘆葦花和我一樣老去,人民流離失所,國亡無歸。現在要離開這個熟悉的老地方了,從此以後南歸無望,等我死後讓魂魄歸來吧!

其二

江山淪喪在於沒有巨集偉的謀劃,連德祐皇帝也向異族下拜稱臣,就像從天上落入泥塗。德祐已是亡國之君,即使杜鵑啼到嘴角流血也是無家可歸了,小皇帝也死於非命。人已老去,秋風吹得我心情不佳,夢中醒來,寒月照著孤寂的人。在歷史長河中,暫時的成敗不算什麼,最值得關注的是讓人稱道自己是一個大丈夫。

《金陵驛》賞析:

金陵驛 即 金陵驛二首 。

《金陵驛二首》是南宋末期詩人文天祥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從景物寫起,運用象徵和對比的手法,抒寫詩人的亡國之痛和殉國之志;第二首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黍離之悲,並告誡自己,在生死關頭要以大丈夫自勉。全詩巧妙化用前人成語舊句,描寫婉曲,風格悲壯,用典貼切,語言精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介紹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文天祥給人民留下的精神財富是豐富的。雖然他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於當是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天祥在文學創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於多難之秋,朝內執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鬥力的隊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鬥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鬱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闕》一詩。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裡似乎已經看到前途已呈現光明,復興有望。後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後顧之憂。苗再成通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說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後拒而不納。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並未氣餒,而是鬥志昂揚接新的戰鬥。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後身歷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後大有渾灝流轉的感覺,難怪後人讀此詩後,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到了福安之後,情況起了根本性的變化。皇帝仍被陳宜中等人把持。雖然文天祥由行朝給了官職,但是不允許在行朝工作,連要求開府於永嘉(溫州)也不允許,最後決定讓其開府於南劍(福建南平縣),不久已移開府於汀州再至漳州,於此可知文天祥這個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這個職銜,不過是一個形同虛設的官銜名稱而已。這一時期,文天祥在詩詞寫作上,開始顯露出後期階段的特色,大都有對人生旅途多“險阻艱難”未盡人意的感嘆。

特別是在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張弘範集中軍力破崖山,強制文天祥與之隨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軍被元軍打敗的慘景,心中猶如刀割,深恨豎子大不爭氣,致有此敗,造成行朝覆滅。乃作長詩以哀之。詩題為《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一首,表達了當時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對賈似道、陳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惡果無比痛恨。文天祥這一階段寫的詩詞,既悲壯、沉痛,又秀腴,典雅。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宋末帝祥興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次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徑金陵(今南京),時值深秋,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餘,金陵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經過舊地,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兩首沉鬱蒼涼寄託亡國之恨的'詩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其一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蹟,大宋政權的象徵,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離宮”與“孤雲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雲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舊,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元無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定,揭露出戰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繫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滿地蘆花”和“舊家燕子”表達了家國滄桑之感。他們猶如遍地哀鴻,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無處安身。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悽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詩人決心以一死報效國家。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的語意和望帝死後化為杜鵑的神話,表示雖被迫離開故鄉,決無生還之望,但一片忠魂,終歸南土。這種心志,可謂哀苦之至,同詩人《過零丁洋》裡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堅定不渝的民族氣節,感動了後世的許多人。

其二

“萬里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塗。”頭兩句從宋高宗當年的行宮,寫到此時亡國的現實,連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稱臣了。

“空流杜宇聲中血,半脫驪龍頷下須。”從德祐皇帝寫到小皇帝昺,兩句分寫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國的悲慘。

“老去秋風吹我惡,夢迴寒月照人孤。”兩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強自寬”詩意,進一步寫出了自己國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敗俱塵土,消得人間說丈夫。”最後,作者告誡自己,要為後世作出榜樣。的確,四年後,詩人受盡種種折磨和苦難,戰勝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就義,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中華兒女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歷知瑞、贛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東下,他在贛州組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後脫逃到溫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敗退廣東。次年在五坡嶺(在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拒絕元將誘降,於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屢經威逼利誘,誓死不屈。編《指南錄》,作《正氣歌》,大義凜然,終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