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試題

來源:才華庫 3.23W

《清平樂·村居》詞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整理了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試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試題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試題

(1)詞下片中“臥”字可謂一字千金,試簡析其妙在何處。(2分)

(2) 全詞充滿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情趣?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4分)

(3)“溪頭臥剝蓮蓬”中“臥”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譽(一字用得恰到好處,給全句或全詞增輝)。你同意此說嗎?為什麼?

(4)你怎樣理解“最喜小兒無賴”一句中的“無賴”?(4分)

(5)詞人在詞中勾勒了一幅怎樣的畫面?(4分)

答案:

(1)(2分)“臥”字把小兒的天真、活潑、頑皮和盤托出,躍然紙上。(答出天真、活潑、頑皮任意一詞1分、任意兩詞2分)

(2)(4分)全詞充滿了和諧閒適,其樂融融的農村生活情趣(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表現出詞人對和諧快樂、閒適恬淡的鄉村生活的喜愛讚賞之情(2分,答到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讚賞即可)。

(3) (6分)“臥”字確實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2分)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3分)如不同意此種說法,但能夠自圓其說,可根據具體情況考慮給分。

(4)這裡是“頑皮”的`意思,褒義(2分)。形象地刻畫出小孩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於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歡喜之情(2分)。(意思相同,亦可給分。)

(5)這首詞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1分)。上片勾勒環境氣氛,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1分)。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詳,精神愉快的神態(1分)。下片勾勒一農戶的三個兒子,形象地刻畫出孩子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1分)。(答案不要求統一,合乎以上意思,即可給分,如答案不完整,只要合乎其中一點,可酌情給分。)

《清平樂》鑑賞

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本篇是一首描寫農村田園生活的著名詞作。 作品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的三個兒子的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詩人對安逸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嚮往和喜愛之情。

這首詞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

上闋寫的是兩位農家老夫妻在茅簷下喝酒談天的情景。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開篇就為讀者呈現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滿著田園色彩的大環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緊挨著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邊岸還長滿了碧綠的青草。環境幽雅恬淡,令人想往。在這裡,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作品接下來些寫房子的主人,一對滿頭白髮的老夫妻,剛剛喝了點兒小酒,親暱地坐在一起嘮家常。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裡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 這是一個充滿了幸福與快樂的家庭。從短短的文字中,我們似乎望見了小溪兩岸綠油油的莊稼,在草地裡啄食昆蟲的成群的小雞,溪頭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場面清新,人物形象鮮明,充滿了濃郁的田園樂趣。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裡的“臥”字正是如此。

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簷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作品在寫法上一方面是善於抓住農村生活的特徵描寫環境和人物,自然生動,風格樸實。另一方面是質樸的.語言,簡練的白描手法。作品筆墨雖少,卻能做到農村生活的場景優美明晰,人物形象鮮活,自然,生動,活潑,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這與作者長期深入農村生活體驗民俗民風是分不開的。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這並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