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兩首

來源:才華庫 6.29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辛棄疾詞兩首,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註釋】

①建康:今江蘇南京。

②遙岑:遠山。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盤結的髮髻。皆形容遠山秀美。

⑤斷鴻:離群失侶的孤雁。

⑥吳鉤:指吳國製造的一種兵器。

⑦流年:流逝的時光。

⑧倩:請託。

⑨紅巾翠袖:代指美人。

⑩搵:擦拭。

【譯文】

楚地一片清秋,水光連線天邊,秋色無邊無際。我向遠山望去,山都皺著眉,彷彿在向我傾述著無限怨恨。面對著落日,我一個人獨立樓頭,聽著南飛鴻雁來來往往的聲音。我這位江南的遊子啊,把吳鉤看了又看,將樓上的欄杆都拍了數遍,可又有誰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說鱸魚膾的鮮美,西風吹,我卻不能像張季鷹那樣歸去。我更不願像許汜那樣求田問舍,我羞於見人,怕被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時光年年,大好年華在風雨中白白過去,就連樹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這裡,我不禁傷感不已,落下眼淚。好心的佳人用紅巾綠袖,為我擦掉英雄淚。

【賞析】

這首詞大約寫於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臨周覽以抑鬱悲憤之情。詞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寫出了沒有人瞭解他雄心壯志的苦悶。詞的下片借歸典抒懷:他決不願學晉代的張翰為了貪戀家鄉鱸全味美就想歸隱,更鄙視像三國時的許汜專為個人打算而不管國家大事。只可惜時光流逝,恢復中原汪是無望,他的憂國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詞中深刻地表達了他的這種悲憤情緒。下片連用三個典故,正反兩面見意,用張翰之典,既有故鄉難歸之慨嘆,也有不忍置國事不顧而隱居的責任感,這正是作者性格的兩個重要方面。許汜之典,對那些只知購田買房自私自利的官員表示極大的鄙夷之情。結尾六句抒發舉世皆濁我獨醒,世無知已之深慨,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遙相呼應,章法謹嚴。本詞寫盡英雄失路之感,如垓下悲歌,動人心魄。全詞借景抒情,意境悲壯而深曲,或比興,或用典,貼切靈活,豪氣濃情,沉鬱淋漓。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註釋】

①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

②北固亭:在鎮江東北北固山上,雙名北顧亭。面臨長江。晉人蔡謨為儲軍備而建。

【譯文】

江山依舊,卻無處覓求英雄豪傑,像孫仲謀一流。昔日繁華的歌舞臺榭。英雄的業績風流,總被歷史的風雨只得化為烏有。一抹斜陽映著叢密的草樹,平常的街巷,伴侶說劉裕曾在這裡寄住。想當年,他指揮的金戈鐵騎,氣吞萬里,威猛如虎。元嘉年間劉義隆草草出兵北合伐中原,夢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壇癸天,作為全勝的紀念,卻不料只落得驚慌敗北狼狽逃竄。隆興北伐失敗對今四十三睥,我遙望中原,揚州路上烽火殺逢的情景歷歷如在眼前。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燾祠廟香火盛燒,一片神鴉鳴嗓,社鼓喧鬧!靠誰問顧我:將軍年老,飯量可好?

【賞析】

本詞作於寧宗開禧元年(1205),時作者任鎮江知府,已66歲。當時宰相韓 胄準備北伐,作者一方面堅決主張抗金,同時又擔心主事者輕敵冒進而致敗,對當權者不能真正理解他,重用他表示憤慨。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之主聯想到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即孫權與劉裕,對他們的業績表示無限的嚮往和懷念。下片用劉義降草率北代失敗的史實告誡當政者,接下宕開。回憶43年前率兵南歸時如火如茶的戰鬥場面。“四十三年”戰鬥場景的插入,也有深意,當年自己滿腔愛國熱血,在極艱危的情況下血戰南歸。結果43年過去,一切依舊,佛狸祠照樣在金人統治之下,而且一派和平景象。43年的時間卻一事無成。結尾用廉頗自喻,抒發有志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憂傷與苦悶。全詞將多種感受都委婉地抒發出來,慷慨悲歌,千古後讀來仍令人迴腸蕩氣,全篇蒼勁沉鬱,豪壯中有悲涼。全篇蒼勁沉鬱,豪壯中有悲涼。楊慎在《詞品》中評曰:“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詩人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藝術風格】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達、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幹、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範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書法成就】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辛棄疾的《行書去國帖》為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祕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理等鑑藏,《書畫鑑影》著錄。

【早年經歷】

辛棄疾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時,祖上為狄道人,自始祖辛維葉時遷居濟南歷城。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無法南下,遂仕於金國。儘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黨懷英一同受學於劉瞻(《宋史》作蔡伯堅),並稱“辛黨”。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創作背景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採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閒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創作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後, 一方面積極佈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壇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援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冑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