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來源:才華庫 1.53W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希望能幫助到你!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一

關於“中秋節來歷”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2張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3張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人有關月亮的詩詞:

1.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獨酌唐 李白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4張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二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5張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6張

中秋傳說之四——玉兔搗藥

月亮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稱為“玉兔”.據說玉兔跪地搗藥,製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於玉兔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3位神仙,化身為3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願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告訴老人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說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為感動,於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併為百姓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著祥雲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一定非常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於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女兒陪伴嫦娥。雌兔捨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被孤獨地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獨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三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7張

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8張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9張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四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0張

中秋節黑板報內容——中秋經典句子

1. 中秋月,故鄉圓。團圓夜,心相連。明月明,思念彩。團圓節,望月圓。中秋節,祝福滿。祝願你,閤家歡,百事樂,生活美,比蜜甜!

2. 我把我所有的思念和對你的關懷寄給明月,希望中秋的月亮給你帶去了我所有的祝福,希望你看見那皎潔的月光,也會開心快樂

3. 月很亮,天空很美,天天快樂很重要;花在開,草在長,願你天天喜洋洋;杯裡送真情,資訊送祝福,祝你好運天天有,歡樂多,憂愁少,祝你中秋快快樂樂!

4. 月亮=嫦娥+玉兔,月餅=把月亮拍成餅,代入:月餅=把嫦娥+玉兔做成餅,結論:月餅=嫦娥的純情+玉兔的精靈。送你此月餅,願你變成人中精。中秋快樂!

5. 中秋來了,思念“月”濃了,團圓的心情“月”急切了,也“月”想著吃月餅了。祝你在中秋節也“月”來“月”幸福,“月”來“月”快樂!

6. 中秋到,祝福到,一祝心情好,二祝沒煩惱,三祝步步高,四祝財源廣,五祝容顏俏,六祝所有快樂統統將你圍繞!中秋快樂!

7. 家人是太陽,朋友是月亮。晒晒太陽生活安康,看看月亮心情舒暢。中秋佳節裡,享受陽光版溫馨,品味月光版溫情。“泉州瑞和英菲尼迪”祝福我的“月亮”們中秋快樂!

8. 月兒圓圓東海邊,拋灑銀光滿人間。世人舉頭盡望月,品嚐月餅樂歡顏。我心依舊不曾變,掛懷好友在心前。值此佳節送祝福,願你中秋樂數冠。

9. 天蒼蒼,野茫茫,圓月一輪懸天邊,垂洩銀光滿世間。心幽幽,情切切,中秋佳節人人歡,祝福簡訊在眼前。口中念,心喜顏,願你中秋樂歡顏。

10. 中秋到了哈,祝福簡訊收了不少吧,看得眼花了吧,分不清誰發的了吧,為了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那啥,把你收到的祝福都轉發給我一遍,這樣才能靈驗哈!

11. 月兒圓圓人兒歡歡,月餅甜甜口水連連,祝福串串簡訊傳傳,願你好好開心團團,中秋佳節好事不斷,祝你幸福永不斷線。

12. 圓月高懸在天邊,影影幢幢樹梢間。中秋佳節月如鬥,拋灑銀霜洩人間。敢託嫦娥送我情,敢派吳剛傳我言。祝福聲聲不止步,願你幸福常香甜。

13. 嫦娥:把月光灑在你身上,讓你美麗無比;簡訊:把祝福送到你枕邊,讓你快樂無限;我:祝你中秋快樂,好事圓圓好夢連連。

14. 山迢迢水迢迢,十五共聚樂逍遙;明月如盤當空照,中秋良宵念摯交。祝願友人多好運,中秋佳節樂陶陶!

15. 圓圓的月餅包含著濃濃的思念,思念牽連著你我;短短的資訊包含著重重的祝願,祝願保佑著你我。中秋佳節,我祝你花好月圓人團圓,開心幸福到永遠!

16. 如鉤般的月牙兒,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滄桑鉅變,在秋夜裡成為人們心中的永恆,為紀念它的圓滿,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吃月餅,也是為了能記住那些陰晴與圓缺的日子。今天你吃月餅了嗎? 祝中秋快樂!

17. 讓秋風捎去我對你的祝福,讓繁星點綴你美好的生活,你問我思念你有幾分,月亮代表我的心,中秋夜語寄相思,花好月圓盼團圓。

18. 天上有明月,心中有故情,我心寄友人,中秋月兒明。閤家團圓時,簡訊送心聲,字元簡短,祝福不淺,厚意濃情在裡頭,祝中秋快樂!憂愁煩惱“月”過“月”少,工資薪水“月”來“月”高,開心事兒“月”多“月”妙,中秋祝福“月”早“月”好。祝:中秋節快樂!

19. 四目相視本無言,一別便是三四年;舉杯望月長抒嘆,你我明日分揚鑣。明年今日盼君歸,吟詩作對仍風流;依稀如舊情至深,與君共飲到天明。祝君中秋節快樂!

20. 潛伏了一年的中秋終於再現江湖。在這個充滿傳說洋溢著幸福團圓的夜晚,動動你的手指,給身邊的親朋好友發個資訊表示一下你的關心和祝福吧!哪怕是最簡單的: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五

1、中秋佳節月兒圓,圓出全家聚一堂;桂花散香飄祥瑞,嫦娥送福美萬年;願你福圓滿家園;花好月圓人團圓;事業順利步步高,闔家幸福永平安。祝你中秋節快樂!

2、清風送去了我的祝福,明月帶來了我的問候,流星記載了往日的故事,玉兔留下了永恆的吉祥。祝你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3、八月中秋月兒圓,對著嫦娥表思念,心中的人啊你可看見,嫦娥也在默默祝願,願你生活比蜜甜!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1張

4、今年中秋節不送禮,發條簡訊祝福你,健康快樂唱伴你,好運和你不分離,還有讓我告訴你,財神已經跟隨你,鈔票珠寶都給你,幸福人生屬於你!中秋假日快樂!

5、月兒圓圓掛天邊,荷葉圓圓水中間。夢想圓圓都實現,成功圓圓舞翩躚。快樂圓圓永不變,祝福圓圓情無限:中秋花好月又圓,幸福與你兩團圓。

6、又是一年落葉黃,一層秋雨一層涼。整日工作挺辛苦,天涼別忘加衣裳。保重身體多餐飯,珍惜友情常想想。信短情長言未盡,唯願朋友多安康。中秋快樂,閤家團圓!

7、圓圓的月兒天上掛,圓圓的月餅香天涯,圓圓的快樂美如花,圓圓的祝福到你家:美滿日子玉潤珠圓,幸福生活花好月圓,閤家吉祥永團圓。

8、以真誠為半徑,用尊重為圓心,送您一箇中秋圓圓的祝福!祝願:愛您的人更愛您,您愛的人更懂您!好事圓圓!好夢連連!祝中秋快樂,月圓人更圓!

9、讓最圓的明月陪伴你和我,讓明月傳達我的心願與祝福。祝你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10、草兒箐箐,花兒幽幽,月兒圓圓,夢兒綿綿,心兒甜甜——此刻情飛千里——明月寄相思——中秋節

11、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人雖不至,心嚮往之。衷心祝願您和家人團圓美滿,幸福安康!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六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2張

【中秋節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到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油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儲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七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由來

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五,人們都會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你知道這從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麼?

中秋節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就已經與元旦的被重視程度一樣了,成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由帝王祭月節演變而來,第二種說法是源於百姓慶豐收節。

中秋祭月,是我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會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分別在日壇、地壇、月壇、天壇進行祭祀活動。並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如今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祭月的場所。《禮記》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其中的夕月之夕,便是指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起初只被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傳到了民間。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3張

而另一種說法中談到了“豐收”,即與農業生產相關。“秋”字其實也指莊稼成熟,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叫做“中秋”。這時,各種作物相繼成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和寄託美好願景,便把八月十五定為豐收節,而八月十五又包括在“中秋”之中,因此又叫“中秋節”。看來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我想中秋節應該是兩者結合的產物,因為文化總是不斷地在融合的。

中秋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據記載,古代帝王在農曆八月十五祭月,正好是三秋之半,所以叫做“中秋節”;又因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因為此節日有全家團圓之意,因此也稱“團圓節”、“女兒節”。還因為中秋節與“月”分不開,故又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到了唐朝,中秋節又被叫做“端正月”。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4張

中秋節有賞月的風俗,此風俗也來源於祭月。民間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活動才盛行起來,在很多著名的唐代詩人的詩中都可以找到詠月的詩句。宋時,真正形成了賞月的中秋民俗,並正式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宋人賞月多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無盡傷感。不過中秋節對於宋人來說卻是歡愉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 宋代的中秋,夜市通宵營業,遊人達旦不絕。

中秋節的一個最重要習俗是吃月餅,據說“月餅”以前叫“胡餅”,在一次中秋節,唐太宗和楊貴妃一邊吃胡餅,一邊賞月,太宗覺得“胡餅”二字不雅,恰巧貴妃舉頭望月,脫口說出“月餅”二字。從此“月餅”取代了“胡餅”的名稱。北宋皇家過中秋,也喜歡吃月餅,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已經十分普及了。心靈手巧的餅師,開始給它加上好看的藝術圖案,使得月餅更加賞心悅目了。清代月餅已經品種繁多,製作工藝也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餅象徵著團圓和祥瑞,至今也是中秋節人們不可缺少的食品。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八

中秋節的來源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九

中秋節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裡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5張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6張

中秋民謠

關於中秋節的民謠、童謠眾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餅》;臺灣民謠《中秋旅思》、《月夜思鄉》、《煎熬》等。

諺語

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

中秋月餅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7張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孃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節,教學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為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中秋歇後語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餅——節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共團圓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氣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篇十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8張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19張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黑板報相關素材及圖片 第20張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傳說之四——玉兔搗藥

月亮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稱為“玉兔”.據說玉兔跪地搗藥,製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於玉兔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3位神仙,化身為3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願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告訴老人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說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為感動,於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併為百姓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著祥雲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一定非常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於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女兒陪伴嫦娥。雌兔捨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被孤獨地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獨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伴嫦娥去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