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

來源:才華庫 3.32W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

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

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

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 第2張

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 第3張

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 第4張

幼兒春節手抄報內容 第5張

春節傳統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4.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勸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8.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9.看春晚

現在看春晚也基本成了全中國過春節慶祝的一個主要的活動了,在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到一起倒說著迎來凌晨的鐘聲的那一刻互道新年快樂,然後基本就開始下餃子,準備第二天的正式過年了。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看春晚包餃子過年。

春節的兒歌

1、舊北京春節童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

2、舊北京春節童謠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

3、紅燈籠

紅燈籠,高高掛,眨著眼睛要說話,它想告訴小朋友,很快就要過年啦!

4、新年到

新年到,真熱鬧,小朋友們哈哈笑。穿新衣,戴新帽,見了大人問聲好。

爺爺奶奶好,爸爸媽媽好,叔叔阿姨好,哥哥姐姐好,

新年還請多關照,我是有禮貌的好寶寶。

5、新年到

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熱鬧。

耍龍燈,踩高蹺,包餃子,蒸甜糕,

奶奶笑得直揉眼,爺爺樂得鬍子翹。

6、春節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我把財神請家裡,

你拍二,我拍二,春聯燈籠多喜慶兒;

你拍三,我拍三,全家來吃團圓飯;

你拍四,我拍四,圍坐一起看電視;

你拍五,我拍五,湯圓香甜真舒服;

你拍六,我拍六,走訪親戚和朋友;

你拍七,我拍七,美好祝福送給你;

你拍八,我拍八,逛逛廟會笑哈哈;

你拍九,我拍九,全家出門去旅遊;

你拍十,我拍十,過了春節更懂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