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手抄報的內容

來源:才華庫 1.75W

冬至為節日的傳統,可以朔源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當天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至手抄報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1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 第2張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2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 第3張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3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 第4張

  冬至手抄報的內容4

冬至吃餃子和張仲景的故事

張仲景是南陽糧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捨“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裡的百姓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人們,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著鄉親們的心意去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染重病,長沙的老人說,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於長沙。南陽的人哪裡肯依?兩下爭吵起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去,靈繩在哪裡斷了,就把我葬在那裡算了。”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張仲景壽終了,長沙來了許多人弔喪,你一挑,我一擔,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廟供奉,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氣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當年張仲景辭官回鄉時,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於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品(就是現在的“餃子”)。在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要吃百味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餛飩是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香,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樣,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鬆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

冬至緣何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