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詩詞賞析

來源:才華庫 1.83W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於是乘舟東下夔州。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吐蕃、回紇經常犯邊,地方割據勢力的爭鬥也愈演愈烈,時局頗不太平。代宗大曆二年(767)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百病纏身,耳聾齒落,年已56歲的杜甫獨自登上長江邊上的一座高山,面對洶湧奔騰的長江水,詩人感慨萬端,於是寫下千古名作《登高》。

登高杜甫詩詞賞析

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寫眼前具體景物。作者選擇了風、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種景物後邊加了一個形容詞,十分準確地寫出夔州清秋獨有的特點和淒涼的韻味。頷聯則由近及遠,虛實結合,滲入作者的想象,從大處著筆,寫出夔州無邊無際的秋色。無邊,見其遼遠;蕭蕭下,不僅寫秋聲,亦可見秋色之深。不盡,寫長江源遠流長;滾滾,寫長江風急浪大,波濤洶湧。這兩句寫景,雄渾壯觀,境界闊大。以上兩聯,把萬里山河的秋空、秋氣、秋聲、秋色一一寫出。當年孔子曾在長江邊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從此,千古文人站在長江邊幾乎都要發出對於時間的興嘆。杜甫也不例外。他本來懷有救濟蒼生、致君堯舜的抱負,但卻生逢亂世,半生窮困潦倒,四處漂泊,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如今年齡老大,卻一事無成,現在面對滾滾東逝的江水,百感交集。因此,借景抒懷,無形中傳達出流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喟。

後四句抒情。頸聯寫登高的感慨。宋羅大經說:萬里,地遼遠也。秋,時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此評頗中肯綮。詩人離家萬里,常年作客他鄉,時逢令人傷感的秋季,年過半百,身體多病(據考,他患有肺病、糖尿病、風痺等症),無親無故(其時,李白、高適等大詩人皆已去世),孑然一身,登上高臺。十四字把登高的感慨寫得深沉感人,又與頷聯相照應,讓人覺得詩人的感慨秋思像不盡的江水和無邊的落葉一樣驅趕不掉。尾聯承接頸聯,繼續抒發無窮無盡的無法排遣的秋思。上句寫國難家仇,詩人一生艱苦備嚐,故而兩鬢白髮蒼蒼,這是詩人一切不幸的根源。下句寫詩人生活窮愁潦倒,本可借酒澆愁,可是因為多病,最近罷飲,愁何以堪?

總之,這首詩通過秋江秋景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半生艱難的身世之感和憂國傷時的情懷。是詩人晚年重要的代表作。

這首詩在藝術上也有著極高的成就。

首先是它的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前四句寫景,由近及遠,由高到低,詩人馳騁萬里,上天入地,為我們畫出一幅遼闊高遠的秋景圖畫。頸聯從空間(萬里)和時間(百年)橫縱兩個方面,由異鄉漂泊,寫到衰病殘生,幾乎概括了詩人的一生。尾聯則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愈寫愈深。這樣巨大的藝術概括力在古詩中實在少見。

其次,詩人善用深秋景物渲染蒼涼的氣氛,烘托沉鬱的感情。這與後面的抒情遙相輝映,情景交融。

另外,律詩本來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而此詩八句皆對,不僅有上下對,也有當句對(如首聯)。格律嚴謹,屬對精工,而又一氣貫注,流暢自然。

這首詩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代胡應麟評價說: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