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文藝道德思想

來源:才華庫 6.14K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曾祖時遷居鞏縣。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7歲開始吟詩,20歲後漫遊吳越。24歲至洛陽,舉進士落第,遂漫遊齊趙樑宋間。35歲入長安應試落第,困居十載,至44歲始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乾元二年(759)棄官入蜀成都,歷盡艱辛。一度因軍閥戰亂又流亡梓州、閬州。廣德二年(764)回成都,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離成都南下出蜀,漂泊於嶽州、潭州、衡州一帶,生活貧困,病死於湘水中一小舟上。杜甫是我國古代的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今存詩1400多首、文20餘篇。他的詩廣泛反映了唐代社會由盛到衰的急劇變化,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的許多重大事件。他同情人民,真實地表現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是杜甫的內心寫照。

杜甫的文藝道德思想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同前)揭露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馬》);“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晝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反映了杜甫關心人民疾苦的`強烈願望。他的許多詩篇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飽含著深厚的愛國熱忱。對統治者窮兵黷武,驕奢淫佚,杜甫作了嚴厲的譴責和抨擊。對於詩歌藝術性,杜甫極為重視。他7歲學詩,直至死前,從未停止寫詩。“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反映出杜甫刻苦創作的不懈精神,遂使他的詩登上了詩歌藝術高峰,被後人稱為“詩聖”。今存《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