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

來源:才華庫 9K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

贈郭將軍

將軍少年出武威,入掌銀臺護紫微。

平明拂劍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歸。

愛子臨風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羅衣。

疇昔雄豪如夢裡,相逢且欲醉春暉。

譯文:

將軍少年時即從軍邊塞,在武威鎮守邊疆,現在銀臺門守衛皇宮。

天明時佩著長劍上朝去朝見天子,到了晚上便騎馬垂鞭醉酒而歸。

在家中看著愛子臨風吹笛,看著美人在月下翩翩起舞。

昔日疆場的雄姿豪氣,都宛如夢中。且與君趁這大好春光卉醉飲一場。

註釋:

⑴郭將軍:名不詳。或以為郭千里。郭千里曾為左武衛將軍、左衛將軍、金吾衛大將軍。

⑵武威:唐時的涼州,亦名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

⑶入:一作“昔”。銀臺:宮門名,宮中有左銀臺門,右銀臺門。唐時的翰林院、 學士院均在右銀臺門內。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極星,古人認為北極星是帝星,此處用於比喻皇帝。《大明官圖》:天子所居之宮也。天有紫微官,王者象之,故亦謂之紫微。“入掌”句意為,掌管銀臺門,護衛著皇宮。

⑷平明:天大亮時,唐朝盧綸詩《塞下曲》:“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拂劍朝天:佩帶著寶劍去朝見天子。拂,意為揩,拭。此為掛、佩意。

⑸薄暮:太陽將落山為薄暮。垂鞭:垂吊著馬鞭。

⑹形容人像玉樹一樣風度瀟灑,秀美多姿。出自《世說新語·容止》,常用玉樹臨風形容男士帥氣。

⑺向:一作“騰”,一作“嬌”。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⑻疇昔:以前,過去,日前。《禮記·檀弓》:於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左傳·宣公二年》: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雄豪:英雄豪俊之士。

⑼春暉:春日的陽光。李白在《惜餘春賦》中曾寫道:“見遊絲之橫路,網春暉以留人。”

賞析:

首聯說郭將軍從武威發跡,又晉升到銀臺門擔任起護衛皇帝的重任。這兩句主要是讚美郭將軍不僅功勳卓著而且位高權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寵愛。武威武威郡即涼州(今甘肅一帶),是唐朝軍隊與突厥、回鶻、吐蕃、吐谷渾等少數民族作戰的主戰場之一。有人說此詩的郭將軍是郭子儀。考郭子儀系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入京供職前,曾歷任左衛長史、單于副都護、振遠軍節度使、九原太守等,均與武威其地不相屬。可見,詩中之“郭將軍”顯系另一人,並非郭子儀。這裡提到銀臺。據唐人韓偓詩《雨後月中玉堂閒坐》:“銀臺直北金鑾外”,可見銀臺門內為翰林學士供職之所。李白曾奉詔翰林,此詩雖以去職,但還是忘不了那裡的一段生活。

頷聯兩句說郭將軍早上擦拭寶劍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著馬鞭回家,主要是讚美郭將軍不僅工作順利而且生活愜意。從這裡可以聯想到李白奉詔翰林時對自己受到唐玄宗禮遇的那種滿足與自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幸陪鸞駕出鴻都,身騎青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這裡對郭將軍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對自己人生得意之時的回憶。

頸聯兩句寫將軍心愛的兒子玉樹臨風瀟灑地吹著玉製的笛子,姬妾對著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讚美郭將軍不僅兒子很帥而且姬妾更美。這兩句是寫郭將軍家庭生活的美滿。這一切其實與前二句是密切相關,在朝廷上的得意才會有家庭生活的愜意。到此為止,前六句都在頌揚郭將軍,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寵、生活愜意、瀟灑豪放的將軍形象。

尾聯筆鋒一轉,從得意直落到失意,過去的豪雄事蹟如同在夢中一般,如今失去權力和職務,成為一個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襯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懷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是李白的慣用手法,詩的關鍵就在最後兩句,前六句都是鋪墊,都是為最後的落差作準備。因最後的失意,過去的輝煌都成了雲煙。李白自己也是這樣,從奉詔翰林到賜金放還,也是一個從高峰跌落的過程。“今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此詩格律為平起首句入韻式,但出律甚為嚴重,說明李白詩歌不為格律所約束的特點。從內容和形式上,此詩都充分表現了李白豪邁、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詩歌中一貫蘊含的浪漫主義色彩。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註釋:

①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③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遊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賞析: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讀者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地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裡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3

七絕·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古詩簡介

《贈李白》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給偉大詩人李白的兩首贈別詩。其一為五言古詩,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和對隱居山林的羨慕之情;其二為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作者自嘆失意漫遊,憐惜李白興致豪邁卻懷才不遇。

杜甫與李白相互敬重,交誼深厚,七絕《贈李白》,就是杜甫以心靈的筆觸所刻劃的一幅李白肖像。它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構成一幅生動的藝術形象,李白的風采、氣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翻譯/譯文

秋天離別時兩相顧盼,像飛蓬一樣到處飄蕩。沒有去求仙,真愧對西晉那位煉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飲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這樣意氣豪邁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為了誰?

註釋

飄蓬,草本植物,葉如柳葉,開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隨風飄蕩。故常用來比喻人的行蹤飄忽不定。時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遊,無所歸宿,故以飄蓬為喻。

未就,沒有成功。丹砂,即硃砂。道教認為煉砂成藥,服之可以延年益壽。葛洪,東晉道士,自號抱朴子,入羅浮山煉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煉丹藥,並在齊州從道士高如貴受“道籙”(一種入教儀式)。杜甫也渡黃河登王屋山訪道士華蓋君,因華蓋君已死,惆悵而歸。兩人在學道方面都無所成就,所以說“愧葛洪”。

飛揚跋扈,不守常規,狂放不羈。此處作褒義詞用。

賞析/鑑賞

此詩作於公元745年秋,此時李白遭奸佞排斥、遠離京都、漫遊齊魯,與杜甫相會。李白也在這年秋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詩云:“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中流露出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與杜詩中的“秋來相顧尚飄蓬”句,可以參照。李白被賜金放還,與杜甫幸會于山東之時,由於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詩表面看來,似乎杜甫在規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於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實際上,杜詩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視權貴,拂袖而去,淪落飄泊,雖盡日痛飲狂歌,然終不為統治者賞識;雖心雄萬夫,而何以稱雄?雖有濟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讚歎之餘,感慨萬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將自己的憤懣之情,訴之筆端,乃至於運用反詰的語氣,發出似在埋怨、實則不平的詢問。他的感慨既是為李白而發,也是為自己而發的。

此詩突現了一個狂字,顯示出一個傲字。傲骨嶙峋,狂蕩不羈,這就是杜甫對於李白的寫照。在七絕《贈李白》中,正突現出狂與傲的風采、骨力、氣度,顯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精神,這正是此詩的詩眼和精髓。它不僅同杜甫歌詠李白的其他詩篇是一脈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氣質特徵。

這首七絕,沉鬱有致,抑揚頓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詰口吻,把全詩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錢謙益在評註此詩時,獨注“飛揚跋扈”句,其餘一概略而不論,可謂獨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詩中的重要價值:“按太白性倜儻,好縱橫術。少任俠,手刃數人,故公以飛揚跋扈目之。猶雲平生飛動意也。舊注俱大謬。”(《錢注杜詩》卷九)是說從新的角度和側面頌揚了李白的豪俠精神,並突出“飛揚跋扈”的飛動性。仇兆鰲注云:“飛揚,浮動之貌。跋扈,強梁之意。考《說文》:扈,尾也。跋扈,猶大魚之跳跋其尾也。”(《杜詩詳註》卷之一)此雖就字注字,就詞注詞,但在《贈李白》中,卻是用來象徵李白豪放不羈的精神。

此詩言簡意賅,韻味無窮。為了強化全詩流轉的節奏、氣勢,則以“痛飲”對“狂歌”,“飛揚”對“跋扈”;且“痛飲狂歌”與“飛揚跋扈”,“空度日”與“為誰雄”又兩兩相對。這就形成了一個飛動的氛圍,進一步突現了李白的傲岸與狂放。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

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

虜箭雨宮闕,皇輿成播遷。

英王受廟略,秉鉞清南邊。

雲旗卷海雪,金戟羅江煙。

聚散百萬人,弛張在一賢。

霜臺降群彥,水國奉戎旃。

繡服開宴語,天人借樓船。

如登黃金臺,遙謁紫霞仙。

卷身編蓬下,冥機四十年。

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

願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

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

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

譯文:

月亮化為五條白龍,飛上了九重雲天。

范陽叛軍如胡地黃沙飛離北海,閃電一般橫掃洛陽。

胡虜的箭雨一般射向宮闕,皇帝的車駕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謀劃,執掌兵權靖清南邊。

軍旗漫卷,如大海波濤;武器森列,似江上的雲煙。

一人指揮百萬大軍,張弛聚散,號令森嚴。

御史臺來了眾多英賢,在南方水國,舉起了軍旗。

繡衣御史宴集一起,傑出的永王借給樓船。

好似登上黃金臺,謁見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於茅屋裡面,不問世事四十年。

豈知隱居草澤的人,腰裡有著鋒利的龍泉;

一劍揮去,劈開浮雲,發誓要掃清幽燕。

如今很想與諸位御史.靜心討論金匱兵書。

大家都感謝王子的恩德,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亂,功成身退,追隨魯仲連。

註釋:

1.“月化”句:《十六國春秋·後燕錄》載,後燕慕容熙建始無年,太史丞樑延年夢月化為五白龍。夢中佔之曰:“月,臣也;龍,君也。月化為龍,當有臣為君。”比喻安祿山稱帝。

2.皇輿:皇帝坐的車,代指唐玄宗。播遷:流亡。

3.英王:指水王李璘。廟略:指朝廷的謀劃。

4.秉鉞:持斧,借指執掌兵權。

5.霜臺:御史臺,御史職司糾彈,嚴肅如霜,故名。此處藉以讚美永王幕府諸侍御。

6.戎旃(zhān):軍旗。奉戎旃,謂參加永王軍隊。

7.繡服:指傳御。

8.天人:才能傑出者,謂永王璘。

9.黃金臺:又稱金臺、燕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北易水甫。戰國時,燕昭王築此臺,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賢士。

10.編蓬:編結蓬草以為門戶,喻平民居處。

11.冥機:息機,不問世事。

12.龍泉:即龍淵,古代傳說中著名鑄工歐冶子干將所造的利劍。

13.決:劈開。《莊子·說劍》:“上決浮雲,下絕地紀。”

14.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遼寧西部一帶,是安祿山的根據地。

15.眾匱篇:兵書名。《隋書·經籍志》有《太公金匱》二卷。

16.旄頭:即昂宿,胡星。旄頭滅,指平定安史之亂。

17.魯連:即戰國時魯仲連。曾為趙國退秦軍,事後不受趙國賞賜,功成身退。

賞析:

奚祿詒日本篇:“首序祿山之亂,次入永王,次入諸侍御,次自序,末勉諸公以報國。”正道出了全詩的結構及其主題。

開頭六句敘寫安史叛軍的囂張氣焰及其叛亂的主要過程。其中“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虜箭雨官闕”等句對當時的`形勢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皇輿播遷”四字則道出了唐王朝腐敗,不堪叛軍一擊的可悲情況。詩句間詩人的愛憎感情是很鮮明的。

接下六句敘寫永王承朝廷委任,率軍南下的情景。“雲旗卷海雪,金戟羅江煙’’兩句,是描寫永王的旌旗舒捲有如海濤,武器羅列有如江煙的雄壯氣勢。“聚散百萬人,弛張在一賢”兩句是對永王璘的熱情讚美。

再下六句讚揚諸侍御才華出眾,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身赴宴會“如登黃金臺,遙謁紫霞仙”的暢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寫自已的愛國之志。表明他儘管是一個“草間人”,但是他的腰下卻有“龍泉”寶劍,意在強調自己有非凡的才幹,“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兩句是緊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達自己願為國家平定叛亂的雄心壯志。這幾句寫得詞情慷慨,意氣揮放。

最後六句勉勵四座諸公要齊心協力,不惜微軀,盡力報國。這幾句既是勉勵大家,也是激勵自己,所以最後又歸結到自身上來,表明自己平素所懷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詩共分五層,每六句一轉,結構井然,氣韻流動,有力地抒發了愛國的豪情。詩中先敘安史之亂,次述永王的率軍平亂;再次讚美諸侍御的清正嚴明;最後表明自己渴望為平定叛亂貢獻出一切力量,並勉勵大家盡力報國,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5

贈錢徵君少陽

李白

白玉一杯酒, 綠楊三月時。

春風餘幾日, 兩鬢各成絲。

秉燭唯須飲, 投竿也未遲。

如逢渭水獵, 猶可帝王師。

白玉一杯酒, 綠楊三月時。

這兩句是說,錢少陽在風光明媚、景色秀麗的暮春時節,手持白玉杯獨自飲酒,悠閒自得。一上來就寫酒,然後交待時間,起勢突兀,設定了一個恬淡閒靜的隱居氛圖,語意自然,明白如話。

翻譯:

端起白玉做的杯子,在暮春的季節獨自飲酒行樂。

春光將盡餘日無多,你我已經鬢髮斑白風燭殘年。

把燭飲酒獨自尋歡,遇明君賞識出仕還為時不晚。

像呂尚一樣被重用,也可成為帝王之師建立功勳。

賞析:

《贈錢徵君少陽》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給友人錢少陽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贈詩讚揚錢少陽年老而仍懷出仕建功的抱負,同時也反映了詩人晚年壯心不已的氣概。

此詩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徵君,指曾被朝廷徵聘而不肯受職的隱士。錢少陽其時年已八十餘,李白在另一首詩《贈潘侍御論錢少陽》中說他是“眉如鬆雪齊四皓”,對他很推重。這首贈詩,讚揚錢少陽年老而仍懷出仕建功的抱負,同時也反映了詩人晚年壯心不已的氣概。

“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詩一上來就寫“酒”,然後再交待時間,起勢突兀。兩句詩,畫出主人公在風光明媚、景色秀麗的暮春季節獨自飲酒的圖景,設定了一個恬淡閒靜的隱居氛圍,緊扣住錢的徵君身分。“三月”暮春,點明季節,為頷聯寫感慨作伏筆。

“春風餘幾日,兩鬢各成絲。”此聯上承第二句。前句詞意雙關,既說春光將盡,餘日無多;又暗示錢已風燭殘年,這樣,後面的嗟老感慨就一點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絲”,和杜甫《贈衛八處士》“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的“各已蒼”詞意相似,是說錢和自己的鬢髮都已斑白,一個“各”字,不動聲色地把兩者聯絡起來。自此而下,詩意既是寫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懷,渾然而不可分了。三、四二句抒發了由暮春和暮年觸發的無限感慨,而感慨之餘又怎麼辦呢?於是引出下面兩句。“秉燭唯須飲,投竿也未遲。”第五句近承頷聯,遠接首句,詩意由古詩“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演化而來,帶有更多的無可奈何、不得已飲酒避世的味道,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為後面寫錢的抱負作鋪墊。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對,句意也相似,都是寫典型的隱居生活,渲染及時尋求閒適之樂。更重要的是後句寫水邊釣魚,牽引出詩末有關呂尚的典故,為詩歌最後出現高潮蓄勢,這說明作者寫詩是很重視呼應轉折之法的。

尾聯“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如果錢少陽也象呂尚一樣,在垂釣的水邊碰到思賢若渴的明君,也還能成為帝王之師,輔助國政,建立功勳。此處的“如”字和“猶”字很重要,說明收竿而起,從政立功還不是事實,而是一種設想願望,是虛寫,不是實指。唯其虛寫,才合錢的徵君身分,又表現出頌錢的詩旨。而在這背後,則隱藏著詩人暮年的雄心壯志。全詩款款寫來,以暮春暮年蓄勢,至此題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盡。

這首五律,不拘格律,頷聯不對,首聯卻對仗。李白是不願讓自己豪放不羈的情思為嚴密的格律所束縛。正如清代趙翼所說:“蓋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然有對仗處仍自工麗,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位行墨之外。”(《甌北詩話》)此詩任情而寫,自然流暢,毫無滯澀之感;同時又含蓄蘊藉,餘意深長,沒有淺露平直的弊病,可以說在思致綿邈、音情頓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氣勢,兼有古詩和律詩兩方面的長處,是一首別具風格的好詩。

贈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樑宋遊,方期拾瑤草。

註釋:

客,旅居他鄉。歷,經過。厭,厭惡。機巧,機智靈巧。習俗難居也。東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廢。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號洛陽宮,公元657年(唐顯慶二年),詔改東都。

腥羶,則臭味弗投。草食曰羶,牛羊之屬。水族曰腥,魚鱉之屬。對,對頭,敵手。

豈,難道。無,沒有。青精飯,《陶隱居登真隱訣》:“太極真人青精乾食(飠迅)飯法。採用南燭草帶有露水的葉及莖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飯作青碧色,高格曝乾,當三蒸曝,每蒸輒以葉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補髓,消滅三蟲。久服可延壽益顏。”飠迅(xùn音迅),鳥飯。

苦,因某種情況而感到困難。大藥,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藥,嘆避世引年之無術也。

金閨,金馬門的別稱,亦指封建朝廷。彥,舊時士的美稱。《孔安國傳》:“美士曰彥。”幽討,謂尋討幽隱。

瑤草,仙草,也泛指珍異之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精華,共輕擧耳。”

翻譯:

旅居東都的兩年中,我所經歷的那些機智靈巧的事情,最使人討厭。我是個居住在郊野民間的人,但對於發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連粗食都吃不飽。難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飯,使臉色長得好一些嗎?我感到最困難的是缺乏鍊金丹的藥物(原材料),在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掃帚掃過了一樣,連藥物的痕跡都沒有了。您這個朝廷裡才德傑出的人,脫身金馬門,獨去尋討幽隱。我也要離開東都,到樑宋去遊覽,到時我一定去訪問您。

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贈李白》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寶三載)所作。此詩共分兩段,前八句為一段,後四句為一段。第一段八句自敘,表達厭都市而羨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贈李,表明欲遂偕隱之志。公元744年,李白受詔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譖言,帝賜金放還。李白託鸚鵡以賦曰:“落羽辭金殿,是脫身也。”是年,李白從高天師授籙,同時事華蓋君,隱王屋山艮岑。因此說“脫身事幽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