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詩歌中的“長安”

來源:才華庫 2.18W

劉禹錫詩歌中,表現有關長安的詩篇佔其全部詩作的百分之四十三,而且這樣的作品貫穿詩人一生的各個階段。

劉禹錫詩歌中的“長安”

在唐代,幾乎所有的詩人都到過長安,都在長安或長或短的居留過;也就是說,凡是到過長安的詩人,都有與長安相關的詩歌,詩人劉禹錫亦如此。劉禹錫一生著作頗為豐富,但散佚的情況也很嚴重。從他現存的800餘首詩歌來看,劉禹錫創作的與長安有關的詩歌可分成兩類,一是作於長安的詩歌,二是異地追憶長安的詩歌,而這兩類詩歌主要包括:描寫長安城內坊裡建築、風景名勝的詩歌;描寫長安政治、日常生活的詩歌;寄寓著詩人對長安特殊感情的詩歌。這些作品分佈於劉禹錫一生的各個階段,可以說,有關長安的內容,無論是其居京還是離朝時間,都是其詩歌中不變的一個主題。長安特有的文化以及長安的生活經歷,都時刻在激發著詩人劉禹錫的創作感情,所以從他的長安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不同時期不同的複雜心態。因此,通過對劉禹錫詩歌中長安的解析,我們可以看到長安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形象,以及長安是怎樣影響著詩人的創作心態的。

對詩人來說,長安雖然只是一個匆匆的驛站,但詩人卻在詩歌中多次提到長安。據筆者統計①,劉禹錫描寫長安的詩歌(包括作於長安以及異地思念長安的),共有312題352首,佔詩人現存696題813首詩歌的43首左右(我們姑且稱之為長安詩歌),其中在長安創作的共140題164首,佔長安詩歌的47首左右,在異地創作的追憶長安的詩歌共172題188首,佔長安詩歌的`53�左右。詩人在詩歌中直接稱都城為長安或是使用長安代稱的詩歌共57首,佔長安詩歌的18首左右,在其長安詩歌中,詩人直接提到的長安地名就有78處、273次之多。由此可見,長安在詩人心中的分量以及對詩人創作強烈的影響。

劉禹錫明確提到長安的詩歌就有57首,其中最為直接就是在詩中徑呼長安,如《謫居悼往二首》其二“鬱郁何鬱郁,長安遠於日”,寫其幻想重回長安而不得的鬱悶心情。但更多的是使用一些代稱,有的是用“國、上國、都、上都”來指代長安,如《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去國十年同赴召”,此處“去國”就是離開京城;《令狐相公見示新栽慧蘭二草之什兼命同作》則以“上國庭前草”中“上國”一詞稱呼京城長安。而《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別》以“上都”來指代長安;《送如智法師遊辰州兼寄許評事》“都人禮白足”,此處“都人”就是指京城長安之人。

劉禹錫還有很多詩以“西京”、“玉京”、“京華”等來指代長安,如《送李策秀才還湖南因寄幕中親故兼簡衡州呂八郎中》:“前人秉懿文,高視來上京。”用“上京”指代長安;《歷陽書事七十四韻》:“容華本南國,妝梳學西京。”《鶴嘆二首》其二:“寂寞一雙鶴,主人在西京。”用“西京”來稱呼長安;再如《曹剛》:“一聽曹剛彈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晚步揚子江遊南塘望沙尾》:“悠然京華意,悵望懷遠端。”詩人則借“京城”、“京華”表達出了自己對長安的悠厚深長的眷戀之情。

詩人在眾多的長安的指代名稱中,有幾種稱呼是比較好聽的,也比較有特色,那就是“鳳城”、“鳳凰城”,許多詩人都在詩中這樣稱呼過長安,劉禹錫也是如此,如《路傍曲》:“春入鳳凰城。”《曲江春望》:“鳳城煙雨歇,永珍含佳氣。”詩人把風雨之後的長安城美麗的景色、宜人的風光,表現得淋漓盡致。傳說中,秦穆公的女兒弄玉非常喜愛吹簫,並且吹簫技藝也十分高超,能模仿鳳凰的聲音,以至引來了一群鳳凰降於京城。因此,人們將鳳城比作長安,後來,文人們將鳳城泛指京都。從這個傳說中,我們也可以體味到這個代稱所包含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京城是吸引、招募人才以及人才匯聚之地。②類似的稱呼還有“九城”、“九重城”,如《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雙綬重,夢入九城偏。”詩人表達出了自己貶謫時期夢迴長安而不能得的心理;又如《觀棋歌送儇師西遊》:“藹藹京城在九天,貴遊豪士足華筵。”詩人描述了自己初貶連州期間,長安距自己的身、心都很遙遠,他常常回想起自己在長安城的交遊生活,內心充滿了嚮往,感嘆自己遭逢不濟,表達追憶往昔之感慨。因古制天子所居之處有九門,所以詩人藉此義來比喻朝廷之門難入,自己距離朝廷如隔九重天地之遠,難以觸及,也正是因為宮門難入,朝廷拒自己於千里之外,詩人使用這一稱呼也可能寄予了對長安的特別期待,希望自己能突破九重之障礙,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因為地屬於古代周朝的雍州地區,因而長安城又被稱作“雍州”③,劉禹錫的詩中便常常用“雍州”來指代長安,如《答東陽於令涵碧圖詩》:“遠寫丹青到雍州。”《和令狐相公春日尋花有懷白侍郎閣老》:“芳菲滿雍州,鸞鳳許同遊。”都是借“雍州”來指代長安,表現出了這樣一個小場景:春天的長安城裡,百花盛開,芳菲滿城,花香宜人,景色令人陶醉。詩人藉此表達出了對長安城的無限嚮往。同樣,由於長安也地屬於古秦國,因而也被詩人代稱為“秦京”、“關中”等名詞,如《武陵抒懷五十韻》:“就日秦京遠,臨風楚奏煩。”是說詩人第一次遭貶謫居朗州期間時,自己想念朝廷,但距離長安路途遙遠,心裡悲傷,當聽到當地的音樂時,勾起了對朝廷的思念之情,更加心煩意亂。《謁枉山會禪師》:“弱冠遊鹹京,上書金馬外。”則寫出了自己年輕時交遊於長安,謁取功名的豪情壯氣。

詩人還用長安的一些標誌性建築來指代長安,如《寄陝州姚中丞》“旌旗闕下來”、《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稍當雲闕正”,就是用大明宮主殿含元殿前的棲鳳、翔鸞二闕來指代長安城的。其他的稱呼還有“帝王州”、“白雲鄉”、“斗城”等。

在以上這些描寫長安的詩歌中,詩人把長安稱作“帝城”、“上京”、“九城”、“上國”、“王城”等,表現了長安城的整體風貌和王者之氣,比較直接地表達了詩人對長安的思念和神往。詩人心中的長安城,就是國家的象徵,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舞臺,詩人一直懷戀長安就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即是對扭轉大唐帝國的頹勢、實現國家中興的期盼。劉禹錫的長安情結是他詩歌創作的深層特質,詩人對京城長安的特殊感情,長安對詩人一生的影響,都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有深刻地反映,無論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何事何物皆有詩,“長安詩歌”已經成為詩人表情達意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劉禹錫詩歌與長安的關係,不僅僅是具體的、物質層面上的,同時也是無形的、精神意識上的,同時這些因素促成了他詩歌的特殊風格。

拓展:

詩詞故事(劉禹錫罵蚊)

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劉禹錫,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黜為連州刺史,接著又貶為郎州刺史,使他失去了在朝廷中發揮才幹、實現抱負的機會。於是,只好寄情於筆墨,用詩歌和散文來抒發心中的苦悶和不滿。

唐憲宗元和年間,劉禹錫懷著對宦官、權貴的不滿心情,來到江西南城麻姑山遊覽散心。他居住在一個叫“仙人洞”的山洞裡。附近的鄉民聽說是鼎鼎有名的劉禹錫來了,紛紛來洞中問候,許多鄉民還給他送來野草“門井焰”。劉禹錫見鄉民們送來這麼多的“門井焰”,心裡納悶,就問其中的一個老翁。那老翁說:“這‘門井焰’是專門用來薰蚊子的。這洞中的蚊子又大又毒,所以將‘門井焰’贈送先生。”劉禹錫聽了老翁這番話,心想,老百姓憎恨惡蚊,猶同清廉正直之士憎恨宦官權貴一樣。待鄉民們走後,劉禹錫又把隨行的僕人也打發走了,獨自一人點燃蠟燭,盤坐洞中攻讀。

二更剛過,洞內嗡聲四起,一群群蚊子飛舞盤旋,左一口,右一口,咬得劉禹錫心驚肉跳,全身疼痛。不得已,只好將鄉民送來的“門井焰”點起來。頓時,洞內濃煙滾滾,飛蚊四竄。面對這一情景,劉禹錫心潮起伏,詩興大發,隨口吟詩一首:

沉沉夏夜黑洞洞,罵汝群蚊欺我單。

聚鬧喧鳴驚夢醒,歡騰關舞見愁煩。

亂音謗耳似箭毒,利嘴傷人比刀殘。

且待清霜秋日曉,煙山灰燼屍骨寒。

這首詩只是劉禹錫觸景生情,脫口而出的。在他自己看來,近乎“俚句”,卻是一種最真實的寫照。這惡蚊,不就像那些吮吸民脂民膏的權貴嗎?後來,劉禹錫多次對此詩修飾、充實,成為聞名後世的一首著名長詩《聚蚊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