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維送別詩

來源:才華庫 1.08W

王維,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在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情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

詩人王維送別詩

送別詩在王維詩歌中佔有不小的比重。據趙殿成《王右丞集箋註》所輯,王維現存詩四百二十餘首,送別詩有七十餘首之多,並且也很出色,有著不容忽視的思想與藝術價值。

送別時的離情別恨是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具有普適性。不同的只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人們的表現方式不同罷了。在唐代,詩便是人們表達離情的不二選擇。雖然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但交通、通訊條件仍比較落後,一次分別,很可能會經歷長時間的跋涉以及種種風險,所以我們的古人常把生離和死別聯絡起來。

從送別的物件看,王維送別詩的主要內容是:送人赴邊、就任,慰人落第、貶謫,以及送友歸山隱居等。不同內容的送別詩,王維所表現的具體感情是不同的。

一、淒涼傷感與離情相融

與至愛親朋的離別對人而言是一種情感上的折磨,特別是在交通、通訊不便利的條件下,由離別所帶來的空間阻隔,常使人們在面對離別時不禁黯然神傷,“人世死前唯有別”,典型地代表了古人對離別的普遍強烈感受。凡是送別詩多少都有一種淒涼之情、傷感之意。如王維的《臨高臺送黎拾遺》:“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和《齊州送祖三》:“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前一首詩歌以高臺送友時的即目所見,經“飛鳥還”與“行人去”相對舉,別情自見。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寫離情能不露情態,最高。”[1]徐增《而庵說唐詩》:“此純寫‘臨高臺’之意。飛鳥還,則行人可息矣,而猶去不息,日暮途遠,在行人恨不得即到,而送者則願其早歇,念之深,愛之至也。”[2]徐增說得透徹。後一首寫天寒日暮之際,詩人於湍流側畔送友,佇立沉思,久久不願離去,含蓄地表現不捨的別情。正如劉永濟先生所說:“善寫情者,不貴質言,但將別時的景象有感於心者寫出,即可使誦其詩者發生同感也。”[3]這的確道出了王維送別詩真誠感人的奧祕,寄情於景,景中含情。

二、豪放樂觀與真情交織

王維的送人赴邊之作把哀怨之情完全撇開,變淒涼傷感為豪放樂觀。詩人受時代精神的感染,往往用大丈夫以功名事業、百姓朝廷為重的思想,代替離別時的兒女情長。淒涼傷感一變而為通達樂觀、慷慨激昂。如王維的《送趙都督赴代州青得字》:“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詩歌借送戰將出徵的場面,敘寫出唐帝國三軍於邊患驚警之時,浩蕩開出井陘,奔赴沙場的雄壯聲勢和煊赫軍威,將士們在不怕艱苦、不怕死、忘身報國、蔑視平庸、建功立業之中,充溢著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這其實也是王維心願的一種寫照。

三、勸勉慰藉與友情同在

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這是一首送人赴任之作。在此詩人不寫送別時的情景,而是遙想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風光以及民風的質樸。詩人勉勵李使君應當像漢代蜀郡太守文翁那樣,翻新教化,做出自己的成績,而不要依仗先賢的政績而泰然無為。詩歌情緒開朗,格調高遠,在惜別中鼓勵勸勉朋友,情真而意切。在這一方面,王維送人貶謫的詩大不同於一般的貶謫詩歌,很少悲情苦意,傷感悽婉,而以溫暖的友情、理解來撫慰友人的愁懷。

四、失意憤懣與傷情並存

唐人的送別詩,有不少是詩人困厄失意之際的傷情之作。這些詩歌不僅記錄了離別時的離情別恨,同時也記錄了時代風雲變幻的印記,特別是那些作於遷謫、下第或歸隱時的送別詩,往往借送別來傾吐心中壘塊,或借別情來明心見志。王維的'《送別》看似明白如話、平淡無奇,實則是語淺情深的佳篇:“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前四句明白如話,妙就妙在後兩句,難也難在後兩句。該怎麼理解?且看王堯衢先生在《唐詩合解》中的說法:“送友歸山而先為問答之詞,其用意在結句。蓋白雲無盡,山中之樂亦自無盡,以視世之富貴功名,希寵怙勢,何者不有盡期!知得此意,則歸臥南山,可以蕭然於世味矣。莫復問,言不須問也,是承上問答之詞。鍾伯敬雲:感慨寄託,盡此十字中,蘊藉不覺,深味之自見。此與太白七絕《山中問答》意調彷彿。”王先生的評價中肯至極。王維的《送丘為落第歸江東》一詩,為失意而歸的丘為感到惆悵怨憤,同時也為自己無力薦賢而感到慚愧。在誠懇寬慰的言語中,隱含著對舉子明珠暗投、仕途崎嶇的激憤與不平。

縱觀王維的送別詩,雖然內容各異,表現的情感也不盡相同,但形諸於筆端,處處可見其時其景下詩人送別時的心緒和情景。王維的送別詩把人情美、社會美與自然美有機地融合,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純潔真誠的心靈;積極用世、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同時也看到了詩人對現實的隱約批判以及渴望歸隱的心情。從王維的送別詩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真誠、善良、積極向上的詩人,同時也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