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居秋暝》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29W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王維《山居秋暝》教學反思

  《山居秋暝》教學反思

首先,組內教師們肯定了七班學生的課堂表現,認為課堂氛圍較好,學生積極性較高,能參與到展示當中。這一點,一方面得力於學生對公開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不錯,只要能多加引導、鼓勵,他們也可以表現的很好。

其次,時老師與王老師都提出了一點,就是《山居秋暝》作為一首詩歌,學生讀的不夠多,僅僅是在授課之初分小組進行了齊背,有感情的示範性朗讀缺乏,未能將誦讀貫穿於整堂課中。這個意見非常中肯,點明瞭我授課的一大不足。平時上課,對於誦讀的引導就有缺陷,機械的將背誦與講授分開,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成了死記硬背,對於文字美、意境美無法真切感受。因此,在日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把誦讀與講授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感情,把握詩歌。

再次,李老師與秦老師還對導學案的設計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尤其是對於“志趣”、詩歌具體意象等問題做了討論,並就如何設定導學案上的問題做了探討。通過與老師們的探討,才發現導學案上個別題目的設定不夠準確,個別問題的表述不夠明確。因此,在以後準備導學案的過程中,對於設定的題目要有針對性,所問所指要具體明確,同時,還要保證課堂連貫性。

第四,課堂上教師的語速過快。針對這一點,必須自己從心底做出重視,一年多的教師生涯,聽課老師曾多次反映我講課語速過快的問題。以後上課,開口之前,要首先告訴自己,說話慢一點,再慢一點,保證每個學生都聽到明白再繼續往下說,畢竟,進度不是最重要的,讓學生學會聽懂才是目的。

最後,是我個人對自己課堂的一點反思。這節課,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展示,暴露出我準備的仍舊不夠充分,雖然課前查閱了大量資料,並在八班展示過一遍,但具體細節自己還是把握的不好,對於學生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不能很好的'調控引導,這不只是因為自己課堂掌控能力不足,更是知識經驗缺乏的表現。一堂成功的課,靠的不僅僅是三四天的準備,而是知識的日積月累,因此,平時一定要加強專業學習,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廣泛涉獵,多讀多思,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為順利授課打好基礎。

作文課上,曾經不只一次的告訴學生,寫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力爭讓筆下的每句話每個字都能令自己自豪。作為老師,平時授課,又何嘗不是這樣?每堂課都應該成為我們努力的結晶,下課鈴響起的那一刻,我們都應該在心裡自豪的說一聲,這節課,展現了我的最大能力,我上的很好,值得我驕傲。

  《山居秋暝》教學反思二

《山居秋暝》選自語文出版社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基礎模組上冊第五單元唐詩宋詞選讀第十六課,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作者從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兩個角度詮釋了令人嚮往的隱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蓮花、漁舟為意象,描繪了一幅山中秋雨後黃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寧靜而又充滿勃勃生機,動與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隱居山林,閒怡自適的心境。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職業高中的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相對較弱,如何教會學生鑑賞詩詞,提高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呢?我以《山居秋暝》這首詩為切入點,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導、“知”、“賞”、“練”、“評”相結合的學習步驟,使學生學會鑑賞詩詞,為本單元其他詩歌的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讓學生弄清一首詩歌的主題並不難,關鍵是要讓學生會提取詩中的意象進行想象、賞析和理解。因一節課時間有限,今後要進一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多給學生時間去想象、品味和交流。美好詩意的課堂,行雲流水的筆觸,剛柔並濟的氣勢,滄海桑田的回味,是我追求的目標,我相信,只要耕耘,一定會有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