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溫庭筠教學教案

來源:才華庫 2.19W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代表詞作。此詞寫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以及妝成後的情態,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下面小編收集了菩薩蠻溫庭筠教學教案,供大家參考。

菩薩蠻溫庭筠教學教案

篇一:菩薩蠻溫庭筠教案

一、教學目標:人物形象的解析

二、教學重難點:

1.學會通過抓關鍵詞來分析人物形象;

2.挖掘人物形象背後詞人想表達的深層意蘊;

3.學會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來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學時長: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預習,學生收集關於這首詞的作者和寫作背景的相關資料。)

(一)新課匯入:以畫入詩,明確畫是用線條和色彩來塑造形象,而我們詩詞是以文字來塑造形象。

幻燈片展示圖畫:柳宗元《江雪》

師:欣賞這幅畫,同學們有沒有聯想到我們曾經學過的一首詩呢?

生:……

師:你們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應該能抓住畫中的人物)

師:同學們很聰明,畫是用線條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們的詩詞是以文字來塑造形象。二者之間有沒有某種聯絡呢?這個問題咱們暫時擱置,今天我們新學一首溫庭筠的《菩薩蠻》,看看這首詞中又塑造了什麼形象。

(二)初讀課文,析形象

師:咱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詞。

生:誦讀課文,進入詩詞境界

師:讀完這首詞,說說這首詞寫什麼呀?

生:(各抒己見,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妝……

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迴文本抓字詞)

師:噢……原來這首詞是刻畫了一個人物形象,而且還是個女子形象,同學們還知道了詞中寫到這個女子起床梳妝打扮的全過程。那這個女子有什麼特徵呢?來,咱們再來讀一讀,同學們再關注得深入一點。

生:齊讀課文。

師:再讀課文之後,說說該女子形象有什麼典型特徵?

生:美、慵懶……

師:何以見得?(指導學生回到詞中去找一些刻畫人物最具表現力的詞。)

生:……

師:(幻燈片展示關鍵字詞)

重疊:(相同的東西)一層層堆疊。

明滅:時隱時現,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用“顰”字來加深對“重疊”和“明滅”的理解。)

度:飛越,這裡是紛披、散落之意。(這裡形容頭髮蓬亂,絲絲嫋嫋,

半掩著面容,呈飛飄之狀。)

懶:慵懶。

遲:動作遲緩。

師:師(總結歸納):同學們,經過剛剛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用得精妙的字詞在詞性上都有規律可循。比如他們大都是些什麼詞?

生:動詞、形容詞。

師:很好!剛才品讀的經驗告訴我們,分析詩詞的形象、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把握詩詞的主題情感,要重點關注詩句中的那些能夠傳情達意的動詞和形容詞。

換而言之,把握住詩句中的精妙的動詞和形容詞,將有助於更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題情感。

(四)三讀課文,悟情感

師:比如,三、四句寫主人公起床後的行動:懶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同學們帶著詞中主人公的情感,反覆的誦讀三、四句,找出最能體現主人公情感的兩個字。

生:大聲誦讀,應該較容易的尋找到。

“懶”字和“遲”字,其詞人雖無一字寫情,卻句句含情,言有盡卻意無窮,這就需要我們在鑑賞時能夠充分調動想象和聯想的能力,竭力去體會其中豐富的意蘊。同學們試想想,自古女子都愛美,詞中主人公卻懶得打扮,這“懶”和“遲”透露了她怎樣的心情呢?(該形象傳遞出怎樣的情感?)

生:(惆悵、鬱悶、抑鬱)

師:如此絕世美人為何惆悵?

①深閨寂寞。

②青春易逝。“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本句化用唐五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的詩句: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道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人面固然美,但紅顏易老,青春難駐,只怕跟花兒一樣,易開易落啊!

③盛年獨處。“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詞人沒有精工刻畫女子穿衣的動作,而是把視角停留在了女子身上“羅襦”的圖案上,為何?有道是“只羨鴛鴦不羨仙”。

師:由此可見,對於刻畫人物形象的詩詞來說,那些能夠傳情達意的關鍵詞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它們才是詩歌的靈魂所在。

師:同學們剛剛分析得很深入,很到位。那請諸位不妨再想想,溫庭筠一大老爺們,怎就如此瞭解女兒心思呢?而且刻畫的還是個極美卻極惆悵的女子?

生:……

師:同學們鑑賞詩詞不要忘了其根本——“詩言志”,所有的詩詞無論塑造什麼形象,最終都是藉以表達詩人自己的情感、志向。我們分析詩歌的形象,不僅要分析詞人刻畫的主人公形象,更要深入理解詞人自己這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始終記住言為心聲,詩山詞海,聲聲傳情。那麼剛剛那個問題,同學們可否結合詩人生平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談談你的認識呢?

生:……

師:詞人表達了:對這種女性慵懶之美的讚賞,對青春年華虛度的感傷和惋惜,對自己抑鬱不得志的苦悶。別忘了“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五、朗誦全詞,練表達:

經過剛才一番探討,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詞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回到上課初擱置的那個問題。畫是用線條和色彩塑造形象,而詩詞是以文字塑造形象,二者之間有無關聯呢?後人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其實每一首詩都應該是一幅畫,讀者讀詩時,浮現在腦海中的那副畫。請同學們在此基礎上,展開充分的聯想和想象,用心裡最美的語言,描寫這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畫面,尤其要注意重點將剛才我們分析過的最精妙的字詞突顯出來。

生:創作,選取兩三個同學來展示。

師:評價(對學生創作中,表現出重點字詞,突出主題情感的地方要重點評)。

六、課外拓展:

賞析溫庭筠的《望江南》,並分析詞中哪些詞用得精妙?詞中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主人公形象?

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篇二:菩薩蠻溫庭筠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對溫庭筠的鑑賞,初步瞭解花間詞的藝術風格。 準確把握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唐五代詞在情感基調、藝術風格、審美趣味等方面發生的變化。 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分析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複習舊知匯入,集體背誦學過的唐五代詞韋莊《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點出花間詞特點,引出花間鼻祖溫庭筠,賞析他的菩薩蠻,進一步感知花間詞派的詞風:綺麗香豔,婉約柔媚

二、瞭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溫庭筠,唐書作廷筠,本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晚唐詩人,約比白居易晚50年。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溫李」,詞與韋莊並稱「溫韋」。每依新興曲調作歌詞,開五代宋詞之盛,花間集收溫詞六十六首。 文學史上,溫庭筠(約812-866)可稱第一位專業詞人。其詞名壓倒詩名,而其《金荃集》亦為第一本詞的別集。他流傳下來的詞近70首,主要儲存在趙崇祚編的《花間集》中。多寫閨婦或x女們的愛情,也有少數寫邊塞題材之作。 據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載:唐宣宗李忱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綯央溫庭筠代作若干首。詞成後,令狐綯冒稱是自己的作品,暗地裡獻給宣宗,並叮囑溫庭筠不要聲揚出去。溫庭筠卻很快地說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終生不被重用 。

2、背景

溫庭筠的《菩薩蠻》是一組詞,共有十四首。這裡選的是第一首,它寫一個閨中女子從起床、梳洗、畫眉、簪花、照鏡及穿衣的一系列動作,從中展現出她的處境和心境。這首詞,為了適應宮廷歌妓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裡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彷彿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唐五代詞的創作手法,以溫庭筠的詞為代表。

三、置身意境 找出全詞的物象:

小山、金、鬢雲、香腮、蛾眉、鏡、 花、人面、繡羅襦、金鷓鴣

構成了一個富於視覺之美的境界 。 誦讀體驗——美好而又綿密的意象

四、理解詞的內容,整體感知

(一)賞析上片“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1、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於屏風是摺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

2、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塗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

3、鬢雲:像雲朵似的鬢髮。形容髮髻蓬鬆如雲。

4、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雲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在詞人的聯想中,髮鬢如雲,故生飛度之感。“欲”度,則把無生命的“鬢雲”寫活了。 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6、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鬚,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後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8、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分析“懶”、“遲”、“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應,刻畫人物神態、動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傳達出閨中女子嬌慵、惆悵、百無聊賴之情。 女子化妝為人欣賞,無人欣賞愛悅,所以慵懶

用個“遲”字,說明女主人公對梳妝打扮並無興致。因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給誰看呢?又“妝”字上著一“弄”字,便含百無聊賴而藉此消遣的意味。 9、張燕瑾《唐宋詞選析》:《菩薩蠻》不僅稱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約,其詞微”的特點,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產生種種聯想。說說你從詞人“約文微詞”中所體會到的女主人公情懷?其中是否有所寄託?

——閨中女子內心的寂寞空虛。 ——聯絡作者累舉不第、坎坷終生的遭遇,我們有理由認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詞人懷才不遇之感。

譯文:小山重重疊疊,晨曦閃閃或明或滅,像雲一樣的鬢髮披拂,微掩如雪香腮。慵懶的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儀容,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

上片從素妝寫起,到起床後的梳洗。寫女主人起床前後的情態、動作。

(二)賞析下片“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1、羅襦:絲綢短襖。

2、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3、梳洗打扮過後,為了看頭上的花飾是否插好,拿出兩面鏡子一前一後地照著瞧。鏡子裡交叉出現了她的臉孔和花飾。花與人相互輝映,顯得格外好看。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紅顏易老,青春難駐,只怕也跟花一樣易開易落啊!

4、這首詞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閨中女子形象,試分析其表現手法

——細節描寫。描寫閨中女子懶起後梳洗、畫眉、籫花、照鏡、穿衣等系列動作,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襯。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 ——比喻、借代。“鬢雲欲度香腮雪”,鬢髮密如雲,香腮白如雪,表現閨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疊金明滅”,以“小山”借指眉妝,以“金”借指額黃,表現閨中女子之嬌美。“雙雙金鷓鴣”借指繡羅襦上用金線繪製之圖案,反襯閨中女子之孤獨。

譯文:以兩鏡前後相映,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紅花和容顏交相輝映。穿上剛熨平的綾羅群襦上,繡著一雙雙金鷓鴣。

下片梳妝已罷,照鏡觀看及穿衣登活動及內心的感觸。

五、課堂小結

上片刻畫女主人公醒後嬌慵之態,下片寫妝成後的情態,全詞通過描寫閨中女子懶起後梳洗、畫眉、籫花、照鏡、穿衣等系列動作,併成功運用反襯、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個嬌美又滿懷幽怨的女子形象。

六、思考討論:為何歷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確:在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中,夫妻的倫理關係和君臣的倫理關係,是相當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沒有自由的,丈夫可以喜愛她,選擇她,拋棄她。她的一切都操縱在男子手中。君臣關係也是如此。那個在家中唯我獨尊的男子漢大丈夫,一到君臣關係中,就變成“臣妾”了,就跟那妾連在一起了,相當於女子地位。他可以被選擇,被拋棄,被貶謫,被賜死,甚至殺身,還要謝恩的。與夫妻關係極為相似。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詩來,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個女子,沒有找到一個託付終身的人。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蒐集歷代文人以女子意象寄予情感的詩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