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這個人怎麼樣

來源:才華庫 1.01W

作為一名著名的唐代詩人,元稹多情也有才華,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對元稹詩人的評價,歡迎閱讀。

  元稹這個人怎麼樣

元稹雖輾轉於仕途,但骨子裡是個詩人。古往今來的詩人,有幾個在情感上不是五彩繽紛的呢!

元稹是中唐時期傑出的詩人,與白居易齊名,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並稱“元白”。元稹的詩歌創作成就毋庸置疑,但他一生對感情的態度卻被後人所不齒。

為了功名,拋棄“崔鶯鶯”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在家排行第九,世稱元九。祖籍洛陽,六世祖遷居長安。元氏是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後裔,隋朝以前顯貴輩出,唐代以後家族日漸衰落,到了他的祖父元悱,僅當了個縣丞。元稹的父親元寬尚武多才,卻長期沉淪不遇,在元稹八歲時,父親過世。他隨母親鄭氏居鳳翔親戚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

他的母親鄭氏是個了不起的女人,那時家中“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元稹根本無錢上學,鄭氏就親自教元稹讀書識字,擔當起教育兒子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裡借書。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歎於長輩。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冬天,十三歲的元稹回到長安。第二年應試明經科及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而明經科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元稹為儘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考成功。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閒居於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

貞元十五年(799年), 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長安應試。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祕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所以權衡得失,最後還是棄鶯鶯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元稹還寫了《離思》詩五首,以“懷念”崔鶯鶯,其中第四首中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句子,為後世所傳誦。“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意思是他對其她女色絕無眷戀之心,除“君”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元稹到了長安,為了求取功名,竟無情地把他的初戀情人崔鶯鶯拋棄了,娶了對他有“幫助”的韋叢。透過這些華美的詞句,我們看到了一個虛偽的元稹,一個把感情當兒戲的元稹。

  後世評價

李肇在《唐國史補》裡曾說:“元和以後,詩章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

李戡說:“嘗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豔不逞,非莊人雅士,多為其所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女父母,交口教授,淫言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杜牧《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誌銘》:當時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元和體詩 。

白居易《酬微之》:“聲聲麗曲敲寒玉,句句妍辭綴色絲。”《重寄微之詩》雲:詩到元和體變新,自注雲:眾稱元白為千言律,或號元和格。《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制從長慶辭高古”。

《滄浪詩話》:“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於元白皮陸,而本朝諸賢,乃以此鬥工,遂至往復有八九和者。”

《唐音審體》卷一五:“要之,元白絕唱,樂府歌行第一;長韻律詩次之;七言四韻又其次也。”

《舊唐書·白居易傳》曰:“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

王若虛《滹南詩話》:“情致曲盡,入人肝脾。”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豔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於後來之文學者尤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