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賞析

來源:才華庫 3.33W

張九齡的詩格調清雅,興寄深婉,較出色地繼承了漢魏詩歌的優良傳統,骨峻神竦,思深力遒。下面是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賞析,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賦得自君之出矣

朝代:唐代

作者:張九齡

原文: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譯文:

自從你離開家鄉遠行,我再不去動破舊織機。

想念你猶如天邊圓月,一夜一夜減弱了光輝。

註釋:

⑴賦得: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樂府詩雜曲歌辭名。

⑵君之出矣:夫君離家。之,助詞,無實際意義。矣,了。

⑶不復:不再。理殘機:理會殘破的織布機。

⑷思:思念。滿月:農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⑸減:減弱,消減。清輝:指皎潔的月光。

賞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離家遠行而未歸,表明了一個時間概念。良人離家有多久呢?詩中沒有說,只寫了“不復理殘機”一句,發人深思:首先,織機殘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離家已很久,女主人長時間沒有上機織布了;其次,如果說,人去樓空給人以空虛寂寥的感受。那麼,君出機殘也同樣使人感到景象殘舊衰颯,氣氛落寞冷清;再次,機上布織來織去,始終未完成,它彷彿在訴說,女主人心神不定,無心織布,內心極其不平靜。以上,是對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紹,接著,詩人便用比興手法描繪她心靈深處的活動:“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古詩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婦的消瘦形象,寫得相當具體突出。這裡,詩人則用團?的皎皎明月象徵思婦情操的純潔無邪,忠貞專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顏都憔悴了。宛如那團團圓月,在逐漸減弱其清輝,逐漸變成了缺月。“夜夜減清輝”,寫得既含蓄婉轉,又真摯動人。

拓展閱讀:張九齡後代

白雲區石井街張村,目前全村有一千五百來人,為唐朝賢相張九齡的後裔。目前,張村人大力弘揚張九齡文化,走在張村,處處有他的影子,許多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諡來命名的。比如風度路、文獻裡、風度牌坊、風度國小等等,都是跟張九齡緊密聯絡在一起的。走在這些道路巷子,你會發覺,唐朝的張九齡離你並不遙遠,彷彿就在身邊……

白雲區石井街張村,因聚居張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嶺南第一相”美稱的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後裔。

張德巨集老先生是張村的退休村委書記,他把一本發黃的《張氏文獻公裔屯田使族譜》擺在記者面前說,來張村開基立業的是張九齡的第十二代孫,七百年前任廣州屯田使時,因看中了張村的優美環境,任滿之後沒有離開廣州,帶領子孫在張村繁衍下來,時至今日,張氏一脈在張村枝繁葉茂,張村也因為張氏聚居而“姓”張。

張九齡又名博物,字子壽,諡文獻。唐朝韶州曲江(今韶關)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玄宗曾譽他為“曲江風度”。張九齡雖未來過石井張村,但是張村中處處有他的影子,許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諡來命名的。比如風度路、文獻裡、風度牌坊、風度國小等等,都是跟張九齡緊密聯絡在一起的。走在這些道路巷子,你會發覺,唐朝的張九齡離你並不遙遠,彷彿就在身邊。

2.張村人會背張九齡詩句,都以張九齡後人而自豪

張九齡是廣東乃至嶺南地區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為唐朝開元賢相,他為政有遠見卓識,為人忠耿率直,被譽“曲江風度”,遺風惠及後世。作為一代文宗,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膾炙人口,後世人認為唐朝的詩歌中,張九齡上承陳子昂,下啟孟浩然、王維、李白,首倡山水田園派。

張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歲,原任張村的會計,對於張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歷史底蘊尤為痴迷,他帶著記者走遍張村的大街小巷如數家珍說:“每一個張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張九齡的後人並以此自豪。張九齡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學成就高,是我們張家的驕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兒女學習張九齡的詩文,繼承張九齡的'遺風!”

3.張九齡文化深化了白雲的文化底蘊

白雲區石井街張村經濟聯合社黨支部書記、主任張健盈說,張九齡的特殊身份為張村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一份無價的瑰寶,張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揚。除了張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學校帶有張九齡的印記之外,張村還有專門的丞相祠紀念張九齡,此外還興建了面積達2.34萬平方米的村級公園——張九齡紀念公園,這個公園是一個紀念性主題公園,裡面有休閒觀光區、老人活動區、兒童活動去、紀念區共四個功能區,其中紀念區是專門用來展示張九齡的生平事蹟、詩歌,以及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的,總之,通過公園,讓遊人更近一步走近張九齡。此外,還不定期舉辦或者支援以“張九齡”冠名的各種活動,諸如,石井街2007年“張村張九齡賀歲杯”足球賽就是我們村贊助的。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把張九齡文化打造成為張村乃至整個白雲區的文化亮點。現在許多外地遊客來廣州旅遊,知道張村有這麼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都喜歡到張村來走一走,走在張村,感受張九齡文化的薰陶。

4.專家評說:張村是中國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見證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陳歷明先生說,張村的張九齡文化是中國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見證!唐朝的張九齡距離現代將近一千三百年,但是張村人通過族譜將這一千三百多年來的繁衍記錄得一千二楚,使得後代人可以上溯淵源,尋根問祖,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現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一個突出的優秀人物,他距離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很遙遠,但通過張村,我們可以感覺其實他離我們很近!張村確立了以張九齡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淵博為榜樣,這對於引領整個社會好風氣是起積極作用的。

5.張九齡資料連結

張九齡(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壽,諡文獻。唐朝韶州曲江(今韶關)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

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宰相的嶺南人,有“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稱。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後任職20餘年,歷任左拾遺、左補闕、中書舍人、祕書少監、中書令等職,“開元之治”凝結著張九齡的不朽功績。在位期間,張九齡為政清廉、剛直不阿、敢於犯顏直諫,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積極推行務實而有遠見的改革,為鞏固“開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轉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現等作出了相當重要的歷史貢獻。後世稱譽張九齡的歷史功績、剛直氣節以及政治遠見為“曲江風度”,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張九齡不僅是一位審時度勢、銳意改革的政治家,還是繼張說之後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詩中山水田園詩派,是唐詩由初唐進入盛唐的橋樑與標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