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讀後感(通用14篇)

來源:才華庫 2.1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十日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十日談》讀後感(通用14篇)

《十日談》讀後感 篇1

在一段並不短的時間內。我閱讀了一本名著,那就是義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談》。這本書藉助十位年輕男女的十天生活,敘述了一百個關於獸 性的人的假醜惡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這一百個故事中,字裡行間所滲透出來的不免是對殘暴的人的批判,對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書本的開頭所描寫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羅倫薩的一場瘟疫,那時候的人民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會置之不理,還有不少人是被誤以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這樣的景況,七位年輕少女和三位年輕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著一棟遠離瘟疫的別墅前進著。他們選出了伯姆皮內婭當他們的女王,就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一個個故事拉開了序幕。

在書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切伯雷諾達普拉託的人,他是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他一生做盡了壞事,他在為穆夏託做事時來到了佛羅倫薩但卻病倒了,但他得了不治之症,已病入膏肓。他請來了一為純潔得修士,他害怕自己的罪行得不到赦免,所以用一大串謊言矇騙了他,最後,他在臨死前受了聖禮和塗油禮,那位純潔的修士八他所懺悔的謊言信以為真,將他的聖行告訴了人們,他的聖潔也越穿越遠。切伯雷諾達普拉託就是這樣活著,這樣死去,這樣成了聖徒。他雖然一生作惡多端,但在臨死的一刻良心發現,真心悔罪,獲得天主得寬恕,把他收進了天國。從這個故事可見作者薄伽丘對棄惡向善的人也懷有崇尚之心。

但書中不免也體現出了這樣一個真理: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在於本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是不容易轉化的東西。但所謂好人和壞人,雖然品質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為都是人,都有作為人所應有的需要,只是滿足需要時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壞人的區別。

《十日談》讀後感 篇2

我讀書習慣於直接看內容,最後再讀後記和序言。於是,當我津津有味的把本書中的所有內容全部讀完,十分納罕:薄伽丘的這本書為什麼會世界著名?

我真心認為,書中的故事和我們平日看的童話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是取材單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試卷上,我則會這樣回答: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當時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純淨實則骯髒的靈魂。但是,僅此一點,恐怕難以成為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於是看序言,才瞭解,這本書是“在一個個打趣逗笑或男歡女愛的故事中,沒有忘記捕捉反應人類智慧的閃光點,正因如此,《十日談》被評論家譽為‘人類智慧的史詩’,尤其是那種急中生智的敏捷反應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極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來,這才是本書真正值得稱讚的部分。

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優秀文學作品就以神為中心轉為了以人為中心。本書正是宣傳了符合時代的人道主義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縹緲,轉為了人得實實在在。況且,以前我總覺得,高深的、賦有深刻思想的巨集大作品才能成為傳世鉅著,現在看來,真是錯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為書中故事的短小、淺顯、易懂,而對它不屑一顧,則更是大錯特錯了。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進更多人的心,而宣傳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安徒生童話讓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讀,而類似《世界是平的》之類的書讓部分學生讀到一半就不得不放棄,這是一樣的道理。

好的東西可以高深,但這樣的特點會使它的傳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東西更可以簡單,讓每個人都可以張開雙臂,輕而易舉的給它一個熱烈的擁抱。所以,請不要忽略簡單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澀難懂,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簡單通俗,智慧機敏,宣揚人道主義精神,批判當時教會的醜陋,這些特點的綜合,應該就是本書跨越歷史、紅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十日談》讀後感 篇3

儘管這段時間已經逐漸習慣了,讀完一本書之後寫讀後感的習慣,但是前面僅僅是簡單的總結而已。我不得不承認,我從來沒有如此強烈願望,寫一篇讀後感。我真的好想把整本書貼到自己部落格上,因為我覺得裡面的經典太多了。簡練而富有哲理,如果把這本書歸結到勵志類書籍裡面,那麼這本書是我讀的第一本。感受頗多!

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先將在看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話。

——認識自己,超越自己

——燈塔不像太陽那樣給世界光和熱,但它總是在人找不到方向時,給人以指導

——營銷的廣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營銷的深度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它強調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懷疑,學習,行動,超越

——當你常識去欺騙這個世界的時候,聰明的你,最後欺騙的只是你自己,當你嘗試去為所有人付出的時候,太傻的你,最後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其實,這些話單獨摘出來可能並沒有放到文章裡面更加的令人震撼。我就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自覺的就拿起便籤,把他們記了下來。隻言片語,這幾句話帶給我的遠沒有書中提到的例子更讓我震撼,這些例子我會在後面講到。

很偶然的機會,碰到了這本書。我當時買的時候,因為快遞的原因,我在等的過程中,甚至有些懷疑我是否該買這本書,我是不是衝動了。但我是三本書一起買的,我也沒有太過於計較這麼多。

《十日談》整個書十部分,我幾乎是每天一部分,我大部分時間是在賓館裡讀的。有早上、有中午、有晚上,甚至是凌晨。不得不說的一句是,遠遠沒有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之所以有凌晨是因為我這段時間生活不規律,有時候半夜才睡,中午才起。我還是一樣的正常生活,吃飯、出去逛街、轉商場、在外灘呆到半夜等倒計時···我覺得自己真的還很年輕,我在我生活的圈子裡,不管是以前的學校,還是現在的單位。跟同學、同事相比較,我是年齡比較小的。可能是從小就跟比自己年齡大一點的夥伴們一起讀書,一起玩的原因。儘管他們比我大個那麼三兩歲,跟他們在一起,我甚至覺得我的心態非常的成熟。當然,這是對於外界事物在我心中很難激起波瀾而已,在有些問題的處理上我還是像個孩子。畢竟,二十出頭的年齡,算個半大孩子吧。說這麼多,就是想表達,書是很不錯,但我還是按部就班的讀的吧!

《十日談》讀後感 篇4

關於本書的最大特色,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此書肯定了人性,宣揚了人文主義,反對禁慾主義,痛批了當時歐洲教會的陰暗面。歐洲在專制和教會的統治下,“人性”受到摧殘,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和性慾之事,也被視為是褻瀆上帝和神的行為而打壓。而《十日談》中,卻隨處可見青年男女為了忠貞的愛情,克服了種種磨難,擺脫了種種障礙,終於獲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對宗教的批判和諷刺,則更加辛辣和厲害。

第二,作者薄迦丘尊重女性,維護女權,提倡男女平等,這在之前是無法想象的。在男性作為社會主導的中世紀,薄迦丘的這種女權思想卻是很另類。在本書的序中,作者就開門見山地說:“有誰能夠否認,把這樣一本書獻給美麗的女郎們,比先給男人們更合適呢?女人們因為膽怯、害羞,只好把愛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裡,這一股力量比公開的愛情還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體驗的人,對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們又得聽從父母、兄長、丈夫的意志,順他們的心,受他們的管教。他們大部分時間總是帶在閨房的小天地裡,閒坐著,百無聊賴,情思撩亂,老是怏怏不樂。”又說:“對於像柔弱的女郎那樣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運女神卻偏偏顯得特別吝嗇;為了部分的彌補這一缺陷,我打算寫著一部書,給懷著相思的女人們一點兒安慰、幫助和消遣。”由此可見,作者對婦女們的同情,而《十日談》這部書,主要是為了婦女而寫作的。

第三,可以說,《十日談》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推動了整個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發展。薄迦丘的《十日談》第一次運用了現實主義手法,繪聲繪色的勾勒出一幅龐大而壯麗的社會生活圖景。記得老師上課說過《十日談》與《神曲》相媲美,被譽為“人曲” (或是“人間喜劇”)。可以說愛和智慧是整部書的兩個基本中心思想。

通過閱讀《十日談》,發現與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國也有倫理思想:三綱五常,婦道。當然,也有像《金瓶梅》這樣的奇書,但是大多都淪為流氓文學和地下文學了。而主導的則是一大堆“機器人文學”。這也許能說明中歐的市民社會整合程度的差異和民主化差異了。

《十日談》讀後感 篇5

《十日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說集。全書近70萬字。其主要內容是抨擊14世紀義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題是揭露教會、僧侶的腐和虛偽。還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對禁慾主義,同時也有小部分作品讚揚商人、手工業者的才幹、智慧和進取精神。這些優美動人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對塵世歡樂的追求和對生活得無比熱愛,既鞭撻了禁慾主義,又揭露了教會上層人士的奸詐和虛偽,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彩。

這本書說的是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從3月到7月的短短几個月內,就死了十萬多人。有一個禮拜二的早晨,幾個僥倖沒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聖馬利亞諾維拉教堂不期而遇,他們相約去郊區一座別墅居住以躲避這場瘟疫。他們帶著7個男女僕人,每天在這座環境幽靜、景色宜人的別墅裡祈禱、散步、玩耍、唱歌跳舞。為了排憂解悶,在天氣最熱的時候,他們圍坐在蔭涼之處開故事會,約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人10天共講了100個故事,所以這本書取名《十日談》。

《十日談》對十六、十七世紀西歐文學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例如,納法爾《七日談》,賈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談》。莎士比亞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終》、萊辛的《指著納旦》等都受到其寫作格局和寫作思路的影響。

這本書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個主旨,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寫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諷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會的醜陋和罪惡。像第一則故事的切帕雷洛,一個靠編造假文書發財的公證人,最後通過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無恥之心,騙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為了“聖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運對人們的束縛。像第三則故事開始女郎說的“如果要探明運作弄人這個題目,那真是越談越有話說。第三天,作者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智慧來戰勝命運。像第九則故事中,吉萊塔的命運,雖然自己和心愛的男人節了婚,但是丈夫不愛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萊塔卻不屈服命運,利用了騙局使自己懷孕,從而重新贏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強調了愛情的悲歡。像入獄,情人去世,但是我們看到最後結局都是大團圓。第六天,強調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則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諾河啊”,第三則故事諾娜夫人的反脣相譏,都是辯論的技巧典範。第七天和第八天,說的是人們之間相互捉弄。第九天沒有固定的主題。第十天則宣揚人們的寬容和忍耐等等。

像第二則故事中基諾十個臭名昭著的殘暴強盜,但是得知院長有胃病時基諾盛情款待並只好了病。院長也非常高興向教皇說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個故事的開始作者都有通過十個人的話語表達自己對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說是故事的主題思想的最佳歸納。

《十日談》讀後感 篇6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叫《十日談》的世界文學名著。這本書讓我的寒假生活又增添了些趣味,讓我不再感到無聊。當翻開它時,就會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你繼續讀下去。

這本書以當時的佛羅倫薩瘟疫大流行為背景,講述了十個青年男女,為躲避災難,逃到城外居住了十幾天,其中的十天,他們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來消遣,共講了一百個故事。這些故事涉及上至國王。貴族。教士,下至商人。手工業者。農民等各階層社會人物,敘述語言生動活潑,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薄伽丘在這本書中旗幟鮮明地反對封建主義。提倡人文主義。他抨擊了虛偽醜惡的封建社會,揭露了貴族官僚的罪惡。

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很精彩,但我覺得其中的一個叫《懺悔》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

這個故事是講一個無惡不作的壞蛋,臨死前做了一番假懺悔,騙得神父的信任。神父向人們宣傳壞蛋的懺悔,結果,壞蛋成了聖徒。這個故事既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醜惡,又告訴了我一個道理:不管你做過什麼樣的壞事,只要你能改正錯誤,不再幹壞事,是一定可以讓別人對你有好的評價的。

其次就是一個叫《畫慷慨》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一位貴力木先生用一句話諷刺了吝嗇鬼,使他成為了大方的人。這個故事告訴了我:遇事要想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這樣才能做到事倍功半。

十日談這本書裡寫的故事既生活化有形象化。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陶冶情操,這真是一本好書呀!

《十日談》讀後感 篇7

國小讀的,我很強悍吧,讀的時候只看男歡女愛了,其他的我也讀不懂~又沒接觸過文學史,年齡又小。

故事很精彩,世間百態,嬉笑怒罵,跟我能接觸到的小說或者生活面貌很不一樣,衝突轉折很多,很有時代風貌,而且開始的楔子給我很美麗的意象,那種N個青年男女帶著桂樹之冠不理外務的每天聚在一起輪流說故事(我果然是Partyanimal),有種伊甸園一樣原初樸素的美。

後來我爸看到我在看這書大驚,你怎麼能看這個呢?

傳統的未接受過正統文青教育的老爹完全視這為色情讀物呀~還好我當時不明白~

《十日談》讀後感 篇8

國中的時候看的,和簡愛那一批書一起看的。這一本和名利場,看的我頗為氣悶。

為什麼呢?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

掩面裡面有很多東西還是不適合小的時候看的,當然也可能現在的孩子早熟。

現在回想起來,這本書大概就是那些文藝復興初期的時髦少男少女的床頭讀物吧(個人感覺),尖酸刻薄,但勝在有趣兒。

《十日談》讀後感 篇9

今天總算把《十日談》讀完了。義大利的薄迦丘著。

此書寫的是七女三男十天內每人天天講的一個故事。重要講的是命運、愛情、教會、神父、修女等在友情、愛情、親情等方面的故事。中間少不了對宿命的認同;對愛情中男歡女愛勇敢描述;對神父們當面正直卻在情色方面和普通人都是一樣的。揭穿了社會的黑暗,以及在黑暗中人類抗爭黑暗的智慧,金錢對男人女人的誘惑等。算起也是六七百年前的事情,和現在的社會上產生的事情也差不離。但描述和寫出來的總要誇大。也許這樣才幹提起觀看者的興致。那男人都是那樣的俊朗蕭逸,女人都是那樣的貌美如花,神父也是那樣的痴情,修女也會有猖狂的愛情甚至不惜聲譽往偷 情。和那巴奇龍族人的醜態。可說是蠢人一堆,智者一團。只是為了信仰神聖的天主,但私下裡該幹什麼幹什麼。有些故事簡短几頁,有些故事可以長到幾十頁,或波折或悲痛或簡短或圓滿的結局。裡面講的人物個性鮮明,如帕姆皮內亞28歲像一個大姐姐慎重成熟;迪奧內奧個性也夠強,請求每次最後一個講故事等。

裡面的故事在我讀完後,可能需要一段時光來沉澱,也許不久後我便會忘卻其中的很多情節,但總會有沉澱。諸如對美妙愛情圓滿的結局憧憬,壞人終會得到應有的處分。神父總回是神父,他們或許狡獪,或許聖潔。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率領教徒走向所謂聖潔的天主教堂,歌唱人類的巨大、英勇。暢言命運的公正與不公。洗禮齷齪的心靈,走向光亮天堂。很多故事無非最後要到達一個作者或讀者想看到的成果。作者在最後結語中,寫了自己對此書面世之後的事態種種想法,我很懂得,我以為並不是人們所以為的汙穢之書,反而是人類天性最直面的剖白,我想要是沒有接近產生的故事情節,是講述不出如此活潑的故事來。

我信任多數是真實的。凡人總要過凡人的生涯,可以居心靈往過上帝的生涯,心靈的天堂。但總歸要回到現實中,接收愛情、友情、親情、歌唱人類美妙的.一面。同時也會分析壞人狠毒的一面。好與壞我們總要面對,仁慈終回要克服邪惡。痴情總會博得不該有的冷淡。忠貞有時在愛情眼前顯得無力,友誼在金錢眼前顯得蒼白,命運在現實生涯中顯得卑微。一切只憑當事者的智慧,榮幸的光顧。一切只憑往天馬行空,才幹拋開現實與宿命的羈絆。沒有誰會成為神仙,只是做好自己而已。

一切回回現實,感恩現實,面對現實,就像《旬日談》的結尾,十五日後,十位佳人回到有瘟疫的佛羅倫薩一樣。

《十日談》讀後感 篇10

《十日談》在西方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譽為開啟了人性復甦的新時代。但我怎麼看,都覺得文中十位男女嘴上排拒低俗,骨子裡卻少了貴族應有的高貴之氣,他們只不過比醉生夢死的神父們略好一點。

第一,我反對因為一個男人貧窮但是智慧、有學識便是一個出生卑微、內心崇高的人。好像他們使用計謀偷來別人的醃肉飽食一頓或是捉弄吝嗇鬼就是正義的行為。吝嗇鬼固然值得批評,你卻不應該侵犯他的私有財產。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反而這群打著貴族紳士淑女的人好好讚揚。

第二,愚笨的丈夫捉姦不成,反而被妻子好好教訓一番,從此,狗男女更加肆無忌憚“享受生活”——百個故事中多少有這樣的結局,我呸!自己做了不忠於婚姻的事卻理直氣壯,這是什麼邏輯。何必畏畏縮縮,既然彼此喜歡,何不向原配言明,正大光明地重結連理,反而在這偷偷摸摸。

第三,憑什麼那麼多故事中,潔身自好的寡婦要自己的侍女去應付衝動的蜂蝶?難道侍女就比你第一等、她們就不是你們虛偽的天主教所說的上帝的孩子?因為她們貧寒,所以就應該為主人出賣 自己的身體?

第四,為什麼要歌頌外出破產的商人反過來在當地劫持當地人商船再次富裕?這是什麼手段,就因為當地人是異教徒,這一切就不涉及公平正義?

西方人自己歌頌人權,此書為證,不少於700年前所謂的人性光輝閃爍的時候,他們有多少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們追求權益,卻總是上層社會的專利。

《十日談》讀後感 篇11

我看十日談,是源自一位老先生的推薦。那是一位教哲學的老師,他說,你們應當去看看,非常有意思。於是我看了。

可是卻絲毫沒有覺得哪裡有意思,手中拿的分明是一部半黃色的小說。好在有些故事情節還算有趣,我這才順利的讀完了它。

合上書卷,我想,這本書為什麼能被叫做經典呢,為什麼如此盛名之下的著作我卻只看到了些幾近無聊的故事?

仔細想想,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畢竟與我們不同了。在他的當時,能夠想到這些內容,看到本質,並且冒著危險寫出來一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如同,牛頓對重力的思考,如此偉大對現代人看來卻稀鬆平常。

所以,我想到,我們看書,不僅要思考,更要從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出發去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清晰的看到書的價值。

如此,十日談的確可稱上經典。因為從裡面,我們看到了對權威的批判和揭露,還有在汙穢的風氣中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歌頌。至於作者對道德和愛情衝突的理解,只能說,見仁見智罷了。

另,建議讀者找一本好的譯本來看。據說作者的語言十分有特色,可惜我讀的版本譯文糟糕透了,充滿了翻譯腔,實在可惜。

注:我讀的並非此本。

《十日談》讀後感 篇12

人家畢竟是寫在文藝復興之前,為的就是披露教會教條的虛偽,歌頌生活的美好,所以包括了大量青年男女愛恨情仇的故事(愛和情比較多,恨和仇比較少)。基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儘管被當時人說成是比較荒誕,可和現在一些小說比起來算還好的了,而且還充滿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少許歐洲特色的美德風範。如果是初入世事的年輕人讀,估計會被本書挑逗得心潮澎湃,躍躍欲試啊。待人餵養的母鵝,為人歌唱的夜鶯,欲入地獄的魔鬼,滋潤萬物的甘露,哈哈,真是奇妙的比喻啊。

發現人類是很有才的,每個時代都有各自時代特色的隱語,替害羞的人類遮上不便明言的事物。故事裡面出現了大量出軌的教士,估計當時的教宗氣得半死,人還是人啊,無法克服自身原動力的驅使。雖然內容讓一些保守人士所不齒,可總體風格是光明開朗活潑的,比起現代那些內心陰暗的恐怖小說,要健康多了。

《十日談》讀後感 篇13

在書本的開頭所描述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羅倫薩的一場瘟疫,那時候的人民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會置之不理,還有不少人是被誤以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這樣的景況,七位年輕少女和三位年輕青年走到了一齊,一行人朝著一棟遠離瘟疫的別墅前進著。他們選出了伯姆皮內婭當他們的女王,就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一個個故事拉開了序幕。

這本書給我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兩個字:猥褻,其中尤其以“‘變馬’把戲”登峰造極。而且作者把私通和愛情混同起來,這使那些聖潔的愛情佳話也受到了玷汙。固然,有些私通也是可以諒解的,但“救夫責妻”中,並沒有交待丈夫有什麼過錯,可那位義士主人公在義正詞嚴地痛斥教會中人的虛偽之後,同樣義正詞嚴地維護自己的私通之權。因為這些文字,十多年前,我從姐姐同學手裡接觸到這位貴客時,最終以敬而遠之而結束。——我並非有多麼高尚或裝高尚,而是天生對這種文字過敏,它對我的作用也如同對木頭一樣。

另一方面,同樣是私通,但只要是教會中人,作者卻毫不諒解,最輕也是調侃,例如“床頭‘地獄’”中那位並無“前科”的修士。這種區別看上去很不公平。但是需要考慮到:當時正是這些最有資格捍衛天主教道德的人,私下卻在大肆破壞道德的根基,而人前的精神控制 仍然 毫不含糊,這本身就極不公平,以不公對不公,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也有類似的現狀。

而在《十日談》中,教士、修士成為最主要的被批判諷刺物件。在薄迦丘筆下,教士驕奢淫逸、無恥下流。如董?費利斯修士教俗家弟子普息奧一條修成正果的途徑,自己卻這位苦修者的妻子尋歡作樂(第三天故事之四);修道院院長使用各種手段將讓莊稼漢以為自己進了地獄,然後與莊稼漢的妻子尋歡作樂(第三天故事之八);教士里納爾多和情婦風流痛快,兩人還齊心協力讓她的丈夫相信應該對這位教士心存感激(第七天故事之三);一個教士用一件斗篷做抵押,勾引別人年輕漂亮的妻子貝爾科羅裡。最後還拿回了斗篷,讓他白白佔了貝爾科羅裡的便宜(第八天故事之二)等等等等,無一不揭露了教會的黑暗,諷刺了當時所謂的“教士”。

《十日談》中的一些舊的倫理道德觀念,以至一部分糟粕,可以從這裡得到說明。當然,新觀念的表達,對新世界的嚮往,是這部傑作的主要一面。所以義大利近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桑克提斯(DeSanctis)才會說:“但丁結束了一個時代,薄迦丘開創了另一時代。”

《十日談》讀後感 篇14

這本書不是闡述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而是替弱勢群體發聲,向我們闡述我們潛意識下的弱勢群體的不同一面……

《十日談》有十章,每一章有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啟示……

(一)

有個女性受訪者,59歲,她說自己是精神病,走到哪裡都會被人冤枉,被人趨趕,在她心裡,已經認了這樣的命運,她說:“因為自己有精神病,所以被歧視是應該的。”

看到這裡,突然覺得非常心酸,就如作者在書上寫的,她心裡非常難過,她想告訴那個受訪者,其實是不應該的,世界不該是這樣的,這樣是錯的。精神病人或者在別人看來不同的人,你有什麼錯,你只是跟平常人不同而已,如果這個世界連“不同”這個詞都承載不起,那麼怎麼載得起萬千事物的所有悲歡離合?

其實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如果那個“不同”的人,就是你的親人,你會怎麼想?是不是希望他們能得到同等的公平對待?

那麼,難道因為是別人,所以我們就要去歧視?

到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她的人生中,她希望得到的是我們平時容易擁有的快樂,只是很簡單的快樂啊!

(二)

這是我最為感動的一章,這章的主人翁是一箇中年受訪者,芳芳,沒有病之前是一個美女,熱愛跳舞,有濃烈的藝術情結。

結婚以後,原本圍繞在她身邊的幸福霎時由一個個厄運所取代,突如其來的病,抑鬱症和精神失常,這使原來愛她的老公漸漸不回家, 在外面花天酒地,在她得病後,得到的不是溫暖的祝福,而是世人所給予的冷漠,在醫院被禁錮,被放出來後,只是她孤身一人,什麼都失去了……有時覺得世界可以很殘忍,殘忍到在你的世界只剩下孤獨,冷漠……

就這樣,跳舞漸漸成為芳芳唯一的依靠。她說,藝術是世界上最美的。在訪問的過程中,芳芳曾失聲哭了起來,她說:“自己沒希望了,什麼都沒了,自己過得根本不開心,只能用跳舞來醫學專用自己,自己沒兒沒女,無父無母,沒了什麼都沒了……”

每個人都試過孤獨的滋味,但是她的孤獨人生路是漫長的,是沒有盡頭的,想到這裡,我們是多麼的幸福!為什麼我們還不滿足現有的生活呢!

看著芳芳翩翩起舞,她笑的很開心,越跳越有感覺,好久都沒這樣盡情地展示著藝術的魅力?她在這個陌生人面前居然能顯得那麼自在,或者是她也根本感受到了來訪者對她的深深關切和慈悲之心。

而我們身邊,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景,一個人,弱勢,需要我們給與關愛?你給予了嗎?你付出了嗎?當你把快樂和關愛分享給別人時,是不是充滿了幸福和滿足感?

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句說話或小小的幫助,我們都值得去做。

天下為公,靠攜手相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