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後感(精選21篇)

來源:才華庫 8.43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讀後感(精選2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讀後感(精選21篇)

《人生》讀後感 篇1

記住人生這條路需要我們好好的走,要記得曾經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變化,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記住生命裡,對你好的人。這句話,說的真對啊!

帶著一種自省的心情,懷著對路遙的作品的敬仰。再次重讀路遙的《人生》,那句話說得對了,有時候,往往經歷多了,看得多了,每次的收穫都是與眾不同的。

情感總是在內心裡流淌,壓抑久了,那感情也許就會升華,思考也會慢慢變得沉重。

於是,在一週裡二次遨遊在《人生》這本書裡,是準備寫下點什麼的,就當勉勵自己,勉勵思考下當下自己不知道是不是頹廢的,荒蕪的大學生活,算給自己一點思考的餘地吧!

往往人生如同我喜歡的那個透明的玻璃杯,容不得一點汙垢,那樣你就可以很清楚容易的看到你不喜歡的某些東西。因為人生的路漫漫,漫漫的求索的人,真的還多嗎?也許很多,有夢想的人生,值得讚許的,值得肯定的,人活得光景,也就是這樣,讓你給你的精神注入了一種動力。

人是一個矛盾體,糾結中沉淪,糾結中丟失自己,大概這是對此的一種解讀吧。

二十元買一本值得讀的書,值得。

我是喜歡這本書的,喜歡那種文字,樸素。

封面的淡雅的水墨畫卻像一縷青煙在腦海中縈繞。是那句“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我記住了這句話,這不正是我現在的人生道路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遭遇什麼挫折和遺憾。

當你有一天你真的接觸了得到了這本在無數人嘴邊提起的鉅作——《人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那麼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無論哪一個,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於是你渴望繼續讀下去這本書。

一個寂靜的夜晚過去了。一個早晨來了,我合上書,腦海中還浮現著《人生》中一幕幕動人的畫面。我是認為這本書沒有結尾的,人生的路很長,很長,他們都還有很多路沒有走呢?

回憶這本書,高加林曾是一個老師。《人生》從他被退回農村當農民開始,他在懊惱中相遇了一個美好的女子劉巧珍。他們有過一段浪漫的故事。然而,幻想終究被現實打破。高加林因為叔父回鄉當官,通過縣勞動局副局長馬佔成為縣裡通訊組的記者。巧珍並沒有放棄對高加林愛的追逐,但高加林卻覺得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高加林恰好遇見在縣裡當播音員的高中同學黃亞萍。兩個年輕知識分子有共同崇高的理想,於是在一起。高加林也在糾結中放棄巧珍,選擇亞萍。

人生,聽起來多麼華麗莊重地詞語。在這本書中,給了不同的詮釋。如同《致青春》中的臺詞“你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就註定要失去另一樣”。生命中很多人註定無法預見。很多人,一旦錯過了,就是陌路。就如同高加林自己選擇了亞萍,放棄了巧珍,那巧珍不會傻傻的在原地等他。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珍貴的,沒有誰可以蹉跎別人的青春。

給我最多感動的還是那個沒讀過書卻有金子一般心靈的劉巧珍。她對生活有著深深的熱愛,對土地也有深深的熱愛。高加林拋棄了她,她並沒有因此埋怨他。她外表柔弱,但內心卻堅強的讓人佩服。她沒有放棄生活,反而轉為對農村的熱愛。

高加林一樣,我覺得需要同情。其實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選擇的。但他走的並不瀟灑。人生這條路需要我們好好的走,要記得曾經對我們好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變化,保留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月光明亮,終究冰涼。朦朧的月光中,在我不一樣的年代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或許很多年之後我仍然會想起這本曾感動過我的《人生》,或許我也終將面臨人生的抉擇,不管人生走的是否和想象中的一樣瀟灑。

正如路遙所說,書中的高加林的故事還沒有結局,他只不過是人生長途中艱苦跋涉的探索者,而不是絕對的失敗者或者成功者……重要的是堅定和積極地心態,生活有時會開玩笑,但是人生還要繼續,為了理想,為了愛我們和我愛的人們。

致我親愛的,尊敬的路遙先生,謝謝你在我的年輕的時候,給予我這本好書。

《人生》讀後感 篇2

人生就是這樣,如此的變幻莫測,人好像總處在一個怪圈中,一個希望誕生、爾後希望破滅這不斷迴圈的怪圈。一種希望的產生使人生霎時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與難走;一種希望的破滅又使人生突然間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可我們也許還不能弄清楚什麼才是我們的希望,我們其實仍困惑於希望的真實含義,我們不懂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追求屬於我們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們走的並不平坦。

高加林就是處在這個怪圈中的一分子,命運不斷地戲弄著他抑或是因為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則因此註定要被命運打倒。巧珍的樸實、可愛、百依百順沒能最終留住高加林,高加林離開了巧珍而投入亞萍的懷抱,高加林與亞萍的結合與其說是兩個人之間舊情復熾更確切的說是高加林為他的前程而作的鋪墊。高加林與亞萍的愛情遠不如與巧珍的那般純潔,他注入了地位、家庭背景、學歷在婚姻中所以使得這段婚姻變得不純粹因而禁不起考驗。高加林在面對兩個女人而作出抉擇時,實際上是在為他的前程與人生作抉擇,這種加入功利性的婚姻令人厭惡與唾棄。因為他追求著他的希望,一個飛黃騰達的希望、一個他自以為是的希望。於是他拋棄了愛他勝過愛自己的巧珍,那個時時刻刻為他前途著想的女子、那個有著楊柳般搖曳身段和粉嫩臉龐的女人;於是他走向那個城市中的女子、那個有著高學歷的女子、那個有著很好家庭背景的女人。是的,他的那個希望實現了可他並不幸福,這也註定了這個不合適的希望終究會破滅的。一個有高學歷的女子是否就是妻子的最佳選擇?一個沒受過教育但心地善良、一生無怨無悔的女子是否更佳呢?時間車輪留下的車轍向我們證實了亞萍與加林感情的脆弱和巧珍金子般的心。高加林遺棄生他養他的土地去追求城市裡帶來的希望,最後又在那光怪陸離的城市中絕望以致不得不重新回到原點。可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巧珍———這個原本是他人生的一個希望的女人早已為他人之妻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曲折蜿蜒、他掙扎在幸與不幸的邊緣,這兩個女子讓他歡喜讓他憂讓他擁有希望讓他希望破滅。他詮釋了一種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實有著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有很多機遇和挫折,這就要看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去迎接它們?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誘惑,我們又該以何種方式去抗拒呢?這些就是路遙向我們提出的問題,而高加林並非結局的結果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適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頭。農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積極向上加上黨的政策,在農村這塊地方也能開墾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誕生出新的希望。我們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卻漠視身邊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於是我們不斷期盼、絕望、希望直到我們身心疲憊、悔不當初。我們都無法掙脫這個怪圈,我們束縛著自己。

或許這就是人生……

《人生》讀後感 篇3

不同的選擇,就此有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各自的人生中,無一例外,要時時做出人生選擇,太多的抉擇。而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伴隨著舍與得,失去與得到。重要的是我們在給出這道選擇題的答案時,是不是沒有丟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初的夢想,使身隨心動。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不要說當時社會因素的紛雜,使他失去本我,沒了自我。失去本心,縱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機遇,也無法實現超我的境界。

自始至終,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此錯過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終。由此,他的人生得以與茶具為伴,不乏“悲劇”。

起初,我與同上帝一般、眾多讀者一樣偏愛著高加林,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卻在讀完此書之後要說,才子固然討人喜歡,討我喜歡,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為重要,更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些問題顯得又格外重要。

《人生》讀後感 篇4

昨晚看完了平凡的世界,今天看了人生,路遙先生的書都是悲劇,可能是悲劇更能引人深思吧,喜劇都是一笑而過,但是人生不總是喜怒參半,蔡康永老師說過,開心和難過不是生活,平和才是生活最好的情緒。

說回這本書,很短的一篇小說,男主角高加林本來是農村的教室,被別人走後門擠成農民之後,每天鬱郁不得志,總惦記著自己在當時可以說是光鮮亮麗的教室工作,對務農趕集這種農民生活嗤之以鼻,卻在期間收穫了巧珍這個單純善良,用情至深的純真感情。不久其叔父從軍歸來在地方當官,叔父的手下人自以為是的幫高加林安排了縣上記者的體面工作,加上高加林本來外形不錯,會打籃球,也有墨水,在縣上都成為了明星,和以前高中的舊相好亞萍重新相遇,亞萍不比巧珍,是城裡孩子,見多識廣,談吐高階,於是高加林決定拋棄巧珍和已有男友的亞萍走到一起,巧珍在傷心欲絕之下嫁給了自己並不愛的一個老好人。後來高加林走後門被曝光失去了工作,和亞萍分手,回到了鄉里,巧珍還是為著他好,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我不知道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什麼,不敢妄自猜測,也覺得對讀者來說並不重要,要緊的是你從中讀到了什麼,我覺得還是有一些點值得思考的

首先是站在高加林的角度,他在失去一切之後才發現自己真正愛的是巧珍,那如果他沒有被舉報走後門了,他會哪天醒悟嗎?我覺得應該不會。當他失去一切,他覺得自己又是個農民了,巧珍的好才被無限放大,佔據他所有的心,如果他和亞萍去了大城市,他級別越來越高,他就會覺得自己當初和不識字的巧珍分手是正確的,哪怕巧珍多麼愛她,可是他們沒有共同話題啊,巧珍不會和他聊國際衝突能源危機啊,這時候如果再出現一個人,比亞萍還見多識廣,談吐高階,講的都是火星移民,飛船動力,他是不是又會變心?那愛情究竟是什麼?難道換一個環境就要換一個能聊的來的伴侶,你進步快了伴侶沒跟上就要換一個?那人一輩子如果不斷進步,不斷遷徙,得換多少伴侶?人生有太多問題沒有答案了,哪怕沒有答案生活也會繼續,你的答案也會被時間所翻譯。

巧珍,好姑娘,嫁給了不愛的老好人,也許結婚生子有一天終會被感動,就像潤葉一樣;和高加林在一起也許有一天人老珠黃就會被厭棄,加林在我眼中還是比較好高騖遠的,你說哪一種好?都不好!有更好的嗎?沒有,哪有那麼多選擇啊人生!

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說了,路遙先生寫的書很現實,也許我過幾年再看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哪怕到時候的體會不一定是對的,人生真的沒有絕對的對錯,有些東西,你今天覺得是對的,明年的今天可能又不對,難怪詩人要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對月了。

我們總是想尋找人生的標準答案,總是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們標準答案,可是人生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如果有,只能時間來告訴你了。

《人生》讀後感 篇5

我是個男子漢,我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來變成一條死狗。

讀罷《人生》,心中五味陳雜,不禁感慨:人在命運面前就像是一隻小螞蟻,渺小,不堪一擊!

《人生》描寫了農村青年高加林兩出兩進農村的故事,故事開頭,主人公高加林教師工作被撤。他沒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豁達,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於是,他一蹶不振。

那次父母讓他去縣城趕集賣饃,母親對他說:“賣東西要吆喝,不然別人怎麼知道你是幹什麼的?”他的自尊心太強,他做不到。就在這時,那團讓他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出現了:那個叫巧珍的女人。

漸漸的,他們戀愛了。他們每晚都在麥地裡約會,此時此刻,高加林覺得也許這就是幸福吧!他不再賭氣的折磨自己,他開始認真面對生活,日子好像好起來了。

他的叔父高德智的歸來使他人生經歷了一次三百六十度的大轉折——他要去縣城裡當記者了。他很優秀,工作不久就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曾經的同學知己黃亞萍也對他表達了深深地愛意。他漸漸地在燈紅酒綠中喪失本心,迷失自我,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決定和巧珍分手。每當我讀到這裡,我總是止不住的心痛,就像德順老漢說的一樣:“巧珍是一塊金子啊,你怎麼把她弄丟了!”

是的,巧珍是一塊金子。

惡有惡報!不久,高加林被張克南的母親舉報走後門,他被撤職。

黃亞萍和劉巧珍兩個女孩子同樣漂亮,同樣善良,同樣愛慕高加林,巧珍大字不識一個,一輩子與土地離不開關係;黃亞萍有文化,家庭背景好,渴望大千世界的高加林必然更親近與他有種同樣思想交流的黃亞萍。這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啟示。

老光棍爺爺德順老漢的愛情故事雖然簡短,但足以催人淚下。就憑那兩句“取個不如意的媳婦如同喝白涼水,寡淡無味,不如不娶。”“我活著,她就死不了,她一直揣在我的心裡。”

好多路要自己走,不是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德順爺爺。

其實,高加林是無數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徘徊的青年縮影;是無數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的青年的縮影。他有一定的實力和野心。他的能力和驕傲不允許他一輩子生活在這貧窮落後的`地方,但是他沒有獨自掙脫的能力,當他有機會做出選擇時,他必然不擇手段讓自己爬得再高些。所以他必然接受巧珍,必然接受後門,必然丟棄巧珍選擇黃亞萍,然後走向那早已註定的結局。

最後,高加林撲倒在德順爺爺面前,兩隻手緊緊的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兩聲:“我的親人吶……”是的,他本來就是大地的孩子,正是這些讓他看不起的土地,供養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曾兩次選擇背叛土地,如今潦倒歸來,大地又以寬闊的胸襟重新接納他。

相信命運的人,跟著命運走;不相信命運的人,被命運拖著走。網上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往後餘生,且行且珍惜!

《人生》讀後感 篇6

故事不是很難懂的故事,道理也是很明白的道理,但是卻很有分量。做到的人大多都是出眾的人,即使沒有獲得物質的極高享受,最起碼也是得到了靈魂的安穩。

民辦教師被大隊書記兒子三星奪取以後的高加林,在家裡渾渾噩噩呆了幾天,暫時迴歸了農民本身,和土地打交道。此時一直鍾情他的劉立本的沒有讀過書的二女兒劉巧珍,勇敢地向他表達了她的心,從此二人私下裡開始聯絡。黑暗轉為光明。高加林有了對生活新的信心。高玉德的弟弟高玉智轉業回來,任職縣勞動局局長,為人正直。時任勞動局副局長的馬佔勝自以為的討好局長,安排了高加林的工作,通訊幹事。光明再轉光明。進入縣城的高加林,才華橫溢的他將才華髮揮了出來,本就是農民的兒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他身上體現了出來。慢慢的,他與在縣廣播站的黃亞萍聯絡密切起來。兩人甚至商討好了為了的出路,一起去南京,去更遠的遠方,去實現各自的巨集圖偉業,高加林心動,與巧珍分手,和黃亞萍在一起了。黃亞萍為了高加林,為了自己所謂的追求愛情,拋棄了在一起兩三年的張克南,張克南的媽媽為了報復高加林,將高加林“走後門”的事情向紀委舉報,高加林被撤職,馬佔勝也被撤職等待重新分配工作,高加林再次回到農村。此刻的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失去了一份最真摯的情感,但村裡的人並沒有對他橫眉冷對,而是用土地般厚重的情感去安慰他,使他寬心。

這大概是我看過的最明白曉暢的故事了,平凡的故事情節,平凡處的一兩點,人的命運就這麼來回翻轉,誰知道會翻轉成什麼樣子。於是,我慢慢的回想,想起了一些關於生存的話語。

生存的環境。我其實一直在想“人不能忘本”中的“本”到底是個什麼,是抽象還是具象。有的時候它會變成很具體的事情,但絕大多數它是抽象的。在《人生》中,“本”是根基、大地、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塊田地。路遙的書中,大概很重視土地的作用,土地是生長一切的載體,沒有它萬物談不上形體,土地不僅要我們成長,還要我們成為土地般的人,廣袤無垠、厚重而又有生機。“本”還是良心。人活著的良心,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是其一,遵守道德是其二。自己得有真感情,也得對得起別人的感情。高加林對待感情太隨意了,沒有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考慮感情。但關於他對自己未來的考量,在我看來,是對的。人不能忘本,但是人依然要向前看。農民的兒子對得起一切,也依然有高飛的可能。

生存的心態。是善良、是堅韌不拔。巧珍的善良、玉德的寬容、德順的疼愛以及鄉親們的關心,這些所有都是難得的。高加林第一次回到農村的時候,他的父母對他的無限憐愛,他拋棄巧珍之後,他父親和德順去找他,給他講的那段大道理,我也是記在了心裡。人要有根,人的根應該在各自的土裡,根上沒土。那是長不大的。

生存的希望。高加林的兩度跌下來,希望的兩次變為絕望。但是這些並沒有使高加林絕望,第一次他變態式的像是在發洩一般的投入了農民的行列中,第二次他雖然一樣投入到了農民的行列中,但是他丟失了巧珍,可愛的巧珍已經是別人的妻子了。但高加林是絕對不會放棄的,不會自暴自棄的,他會重新站起來,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不會被生活的苦難打敗的。時代在變化,政策也在變化,他一定會重新把握時代,成為時代中的佼佼者。只是談起巧珍,始終是個遺憾。

《人生》裡的人,沒有一個讓我很討厭,即使是為了讓自己兒子教書而下了高加林的民辦教師的大隊書記高明樓。高明樓可以說是思想覺悟很高的一個人了,他能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一些良心上的不安,能有政策變化而帶來的時不待我的思想,能夠直接的明白自己身上的缺陷,這是很難得的。當代的一些人,是對自己的錯誤都視而不見的,他們的良心似乎永遠都過得去。我還喜歡德順爺的豁達,雖然一輩子沒有娶妻,但是他所蘊含的道理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別看他整天瀟灑恣意,他有的是普通人所缺乏的東西。其實有的時候“知識分子”反倒不如一輩子紮根土地的農民。他們瞭解時令,勞動帶給他們的,他們一樣也沒少,他們的根扎的很實。

其實對於高加林所經歷的一切,我是抱著同情的態度的。至始至終他只做錯一件事,那便是對待感情牽扯其他的雜質太多了,不純粹了。感情就是感情,容不得摻雜一些其他的東西。其餘的,上進、向大城市發展,我都能理解。

《人生》讀後感 篇7

《人生》是我看路遙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是《平凡的世界》,路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四十歲的年紀活到了六十歲的經歷,不敢相信,路遙的人生究竟經歷了什麼,他似乎是為數不多的作家裡面把人生看透了的。從孫少平到高加林,都記敘的是文革期間黃土高原人民生活的現狀。

《人生》,記敘了高加林從高中畢業回到黃土到離開黃土,在回到黃土的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也反應的高加林內心的變化以及與農村姑娘、城市姑娘之間的感情瓜葛的一生,讀完這本書對高加林的評價我不敢說不好,只能說是遺憾,人都會敗給現實,導致高加林悲催命運的,只是這個社會,有的人普普通通,平平凡凡過完一生,而我卻欣賞高加林這種敢於反抗命運,即使結局是悲慘的,即使他拋棄了巧珍,即使他最後失敗,但是他是那個敢於反抗命運的戰士,在那個年代想要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他還能做什麼,他只是一個文化人,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即使他對不起巧雲,但是你成功了,別人不會在乎曾經是怎麼樣,他也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成功,他可以讓他們村裡的人為他感到自豪。

最後書籍《人生》帶我們走進不一樣的生活,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可以這麼說,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了什麼樣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 篇8

假日無聊,偶然在抽屜中翻到一本書,拂去灰塵。雪白的書上赫然印著兩個大字“人生”。作者路遙,想起之前曾看到過其另外一本書——《平凡的世界》,讓我收穫良多,於是便帶著性子看了下去。

終在某一日,我看完這本書,忽然感慨萬千,寫下此讀後感。

講述了70年代,一位叫做高加林的青年。他本是一位民辦教師,他熱愛學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能吃苦。立志做一個有用之才。可是村長卻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位置。於是乎,高加林失業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成為一位農民。剛開始他拼了命的去幹活,拼了命讓自己適應拼了命,讓自己遺忘。他開始沉淪。這時候一位農村姑娘出現了。她樸實善良,而且他一直深愛著高加林,她陪高加林度過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候,然而當她開始幻想與高加林的幸福生活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高加林去了附近的鎮子工作。

他完成的很好,便就此留了下來,並且重新從新認識自己的昔日戀人。在這裡,高加林真真真正開始了新生活。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小夥子,受人敬重,昔日戀人重求複合,一下子擁有了名譽,金錢,地位,愛情。他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從前的追逐,放棄了愛他的農村姑娘。他開始適應名人的生活。最終犯下大錯,回到以前,開始做農民,剛到家,便看見那個曾經愛他的姑娘再出嫁。故事寫到這裡,便戛然而止。

他高家裡人聯絡那麼踏實,上進,為夢想拼搏的青年,為什麼說變就變了,他在名利權勢面前迷失了自己。他為了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放棄了自己的初心,或者說,忘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純心,可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部分人被其他東西所矇蔽,從而忘記自己的那份初心。就像現在我們坐在教室裡,心中所念腦中所想莫不是可以站上那三尺講臺,能夠桃李滿天下。但是親愛的同學們啊,若有一天,你或你們出息了,身旁有了許多讓人眼紅的東西,請不要忘了當初的那份心。

人這一輩子,總會迫不得已放棄一些東西,可是初心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人生》讀後感 篇9

人生有無數的選擇,我們總希望選擇正確的道路。就像做題總想做一百分一樣。

但是成年以後才發現,哪有那麼多是非對錯,黑白分明,生活大多是灰色地帶,每種選擇都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了走下去就對了。

當然,為了避免重走前人路,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前輩會給我們無數告誡,但是年輕氣盛的小青年們總是聽不進去的,千人言萬人語不如實實在在的跟頭最教育人。第二種就是多讀書,經歷並體會別人的人生,增加間接經驗也可以避免多走彎路。

關於愛情,這玩意無法捉摸,沒有特點可循。高加林和亞萍是相似的一類人,張揚聰敏有大野心。有共同語言有共同理想,三觀非常合適,但同樣自私。愛自己比愛別人多。

巧珍如同金子般的女人,溫柔賢惠,善解人意。因為環境侷限導致沒有文化,和加林沒有共同語言更沒有相同的三觀,更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加林在最初失意的情況下是巧珍給了他溫暖,所以相愛相戀,但加林更愛自己和自己的前途。所以有機會成就自己的時候他選擇了亞萍,三觀合適,物質樂觀,事業愛情雙豐收,又有多少人能抵得住這種誘惑?

命運愛開玩笑,人生跌宕起伏。加林再次跌入人生谷底才看明白了一切的真相。亞萍愛他,但更愛她自己,本就是一類人。至於他自己,真的愛巧珍嗎?還是愛巧珍對他的愛?

物是人非,愛情如煙,說不清道不明。不如像巧珍那樣,選擇了就努力去熱愛,熱愛生活,熱愛身邊對自己好的人!

《人生》讀後感 篇10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人生通過講述高加林的愛情故事,向人們展示如何走錯人生這條路。僅以此愛情故事告誡人們,做人不能忘本。

“萬事皆有定數,福禍皆因果”。高加林錯誤的認知註定了他要承擔無知帶來的惡果。

在人生風光無限的時候,高加林迷失了自我,在物慾橫流中忘記了自己是黃土地的兒子。高加林三代貧農,父母以種地為生,在落魄潦倒的時候,巧珍給了他自信,他們不顧世俗的眼光,驕傲的向世人展示他們的戀愛關係。在高加林以非正規手段獲取國家公職人這個職位後,他的才能獲得了極大的展示,此時的他開始心浮氣躁得意忘形了。在黃亞萍的瘋狂追求下,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深愛著他的巧珍,選擇了與黃亞萍在一起,他急於擺脫農村的桎梏,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而走進生活中的黃亞萍似乎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她任性而又喜歡支配對方,物質上獲得極大滿足的高加林發現,一切似乎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

在高加林走後門的事件被揭發後,他與黃亞萍的愛情也隨之走到了終點。黃亞萍無法放棄城市優沃的生活環境,無法去過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而巧珍雖已為人婦,卻在背後幫助高加林苦苦哀求自己的父親幫助他謀求一份工作。正如德順爺爺所說,巧珍是一顆閃閃發光的金子啊,這種好姑娘哪裡去尋找的到啊。高加林迷失了了自我,喪失了初心,最後變得一無所有。

人生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不能一味的只顧眼前利益,殊不知冥冥之中,因果迴圈。人生是需要苦心經營的,認真做好自己面臨的每一個選擇,腳踏實地的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 篇11

本書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讀過高中但未考上大學的農村人,本在學校當老師的他突然被人(關係戶)頂替回到農村,因丟失了體面的工作而要淪為一名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村人令他痛苦萬分,開始消糜度日,與此同時,他懈垢了愛情,與一位俊俏且深沉喜愛他的農村姑娘巧珍(沒文化)開始了一段甜蜜的戀情。原本以為就這樣度過往後餘生,沒想到,卻因在外當官的叔叔回鄉的關係人生有了很大的反轉。受人巴結有機會去縣城工作,也開始有了點小名氣,由於與巧珍話不投機,對原先的戀情厭倦,就移情別戀與生長在富裕家庭的亞萍相愛,本以為即將走上人生巔峰,生活似乎又跟他開了個玩笑。關係戶的身份被揭露,一下子又淪落為了農村人,而昔日的戀人也已轉嫁他人,人生似跌入谷底。萬幸的事,家鄉的親人們並沒有打算對他冷嘲熱諷,反而給予親切的問候,使得這顆落寞的心靈得到了一絲溫暖。

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了起起伏伏,那麼,當我們身處高光時刻時,是否能堅持初心不改,砥礪前行;而遭遇逆境與挫折時,是否又能重拾信心,勇往往前。《人生》這本書很短,可“人生”這條路很長,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我們,在面對種種境遇時,又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人生》讀後感 篇12

一次偶然機遇,看到路遙的《人生》,便很快被它樸素、平實的語言吸引,被它生動、曲折的情節感動。工作後,又重新翻閱了這本書,此時已從故事情節中脫離出來,更能理解其中的內涵,看到的想到的更多,憐憫中有一絲悲憤,湧起很多感觸。

《人生》主要講述一個叫高加林的年輕人,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民辦國小教師,他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才能而又充滿希望的職業,然而這份職業都被大隊支書的兒子取代。於是,他回到了土地。在那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裡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劉巧珍走進他的生活。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負的農村青年,既自尊、自信、自強,又有自卑、自負、自私;既樂觀、堅強、有追求,又悲觀、懦弱、虛榮;既敢於反抗,又不斷妥協。那個年代,中國經濟迅速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日益優越,對於農民出生的高加林來說,自然是一種衝擊和誘惑。他渴望走出那座束縛他思想,抑制他生命力的大山,他對城市生活充滿渴望,對個人發展有所追求,他骨子裡不甘平庸,執著地追求好的生活。所以,當高加林叔叔調回地區勞動局當局長時,一些人的見風使舵他就理所當然地進城在縣委當了一名通訊幹事。

在縣城的工作生活中,他有了施展才能的舞臺,通訊稿寫得頂呱呱,機關裡籃球賽他又是主力,一切都得心應手,沒多久就成了備受矚目的人物,完全融入了城市的生活。與此同時,他也更清醒地察覺到與巧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對一直追求他的城市姑娘黃亞萍產生好感。

到這裡,書中已埋下了兩個伏筆:非正常渠道進入了縣城機關;移情別戀。兩個伏筆糾結到一塊,就發展為情敵的母親告發了他非正常渠道進入縣城機關,於是他被辭退了,一無所有地回到了農村。此時,農村戀人已嫁他人……

高加林是幸運的也是悲劇的,曾經有一個展現自己能力的平臺,又失去了平臺;有那樣一個那樣全身心愛他的女子又失去了她。

我相信,大多讀者從感情傾向,都是站在巧珍這一邊的,我也一樣。她對高加林無怨無悔的愛著,甚至當高加林要結束愛情,告訴她自己要到很遠的地方工作了,她也只是哭著說自己配不上高加林,讓他到外面找個更好的物件。就是這麼一個善良的姑娘,讓大家覺得高加林悲劇結局是理所應當。是啊,高加林不應當離開巧珍的。讀書筆記m其實,這樣的錯,從一開始就釀造了吧。當他們的談話集中於家裡的豬下了幾隻小豬崽時,就註定兩個人心靈上本就難以共鳴,我想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是出於對當時現狀的妥協,對命運的妥協。高加林是一個對精神生活要求極高的人,他有自己的堅持與想法,但他未能一直堅持,所以接受了巧珍,所以離開了巧珍。

換個思路,如果高加林接受巧珍後,巧珍對他百般控制,不尊重父母,不支援他理解他,那麼他提出分開對於讀者又是什麼感受呢?或許會覺得他早就應該跟巧珍分開了,會認為他與亞萍才是最合適的吧。但是,就是因為我們很容易被樸素的情感打動,所以經常會忽略最本質的屬性。我們潛意識裡,並不在乎高加林的感受的。人們往往是同情弱者,忽視人性,總喜歡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去指點,但哪知道當事人的生活冷暖呢?因為我們也很容易被表象迷惑,因為我們也容易丟掉自己的堅持。

也許這就是人生,如同書的扉頁引用的一句話: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是作家柳青說的,卻很好地點明瞭本書的主題。人,因為無數可能所以有不同人生。人生,因為無數可能所以精彩紛呈。但是,人還是需要有信仰,應該有原則的。如果一味地遷就、妥協,懷著僥倖的心理,就很容易迷失,甚至會丟掉自己。

《人生》讀後感 篇13

何為人生?這是我看完路遙的《人生》後第一個想到的問題。人生,從字面上理解是人的一生。但人的一生需要面臨很多選擇,並且這些選擇決定著你未來的道路。因此,在我看來,人生,也是指人們選擇的道路,至於這個選擇是對是錯,是需要用時間去檢驗的。

高加林,作為小說中的男主人公,說實話,我挺同情他的。他在不斷奮鬥,不斷向命運挑戰的過程中,也選擇著自己的道路。然而,故事的結尾,他又回到了高家村,卻失去他所愛的人。

在事業和生活方面,他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是一個極其有學問的人。但卻因為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在失去和得到中徘徊。大學聯考的落榜讓他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卻得到了民辦教師的職務;三年過後,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係讓自己的兒子當了教師,高加林便失去了當教師的職務,卻收穫了一份愛情,成為他治癒痛苦的良藥;接著高加林叔叔的回鄉,讓高加林得到一份在城裡當新聞記者的工作,又因遭人舉報“走後門“重新回到農村,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失去工作的同時也失去了愛人。這一過程,高加林離開農村又回到農村,再離開農村後還是回到農村。生活似乎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又回到了農村,但失去的也永遠失去了……

在感情方面,本來,在人生的低谷,巧珍的告白成了一劑良藥——她的溫柔﹑善良和理解讓高加林走出痛苦。伴隨著高加林進入城裡工作,文化的差異終究讓他們產生了隔閡,最終令高加林拋棄了巧珍,選擇了一個和他有共同語言的城市女孩黃亞萍。在“走後門“事件曝光後,再加上巧珍已經嫁人的訊息,讓他意識到自己愛的人是巧珍。這次,他不再像與巧珍分手時那麼遲疑,果斷找黃亞萍分手,回到了農村,剩下的只有一聲後悔的喊叫——”我的親人哪……“高加林失去了愛情,在他重新回到農村時,巧珍還幫他在高明樓面前央求讓高加林繼續教書,正如書中所說,高加林是丟了一塊金子呀!

小說中的高加林是一個自強,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的人。他愛好廣泛:喜歡看書,寫文章,也喜歡打籃球。但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正如人們所說的“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也如書中所言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盲目去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這一點,高加林無疑是可悲的,他終究被現實所打敗。”浮得高,跌得重。”是啊!高加林追求理想沒有錯,但也要基於現實,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人一出生便註定有不公平的存在。想要成功,應該做好當下,一步一個腳印走好。我之所以同情高加林,是因為他的背景讓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多了一些阻力。不過,我相信,只要有夢想,有耐心,有實力,有動力且夢想並不脫離現實,不脫離自身所擁有的條件和能力,是終會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加林心灰意冷回村的時候,還以為村裡的人會嘲笑他,但事實是,高家村的人紛紛出來安慰他。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平凡,但是他們的安慰和善良讓我們感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路上也正因為有他們,才更美好!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作者引用作家柳青的話,更突顯了人生的主題,而且《人生》講的便是高加林年輕的時候所經歷的事。人生充滿著道路口,也就充滿著許多選擇。高加林選擇了一天向理想前進的道路,一心想離開農村生活,卻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有做錯選擇的時候,讓我們為他最後的結果嘆息。

《人生》雖然完結了,但路遙先生在最後一章卻註明並非結局。想想也是,高加林的人生還很漫長,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我們不清楚。生活是無法預知的,只能一步一步走,之後回過頭來,也許只剩下回憶和那些對你潛在的影響了。

合上了書,我便把路遙所寫的《人生》看完了。思考高加林所做的選擇以及他年輕時候的道路,我也該思考一下屬於我的人生了。這是一條需要用一輩子去走,去探索的道路,而且這條道路是曲折的,但即使有不如意的事,也有身邊的人鼓勵我們,也有夢想支撐著我們。珍惜眼前,走好每一步,做出正確的選擇,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吧!

人生,這條面臨著選擇的道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參悟!

《人生》讀後感 篇14

雖不諳世事,倒也常常感嘆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但終究自覺尤欠思想,苦於無處得解。終於在驀然回首間,覓得《人生》於燈火闌珊處。

一如路遙先生一貫風格,《人生》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淡如水,但小說卻是一波三折,迭起波瀾。不知是否巧合,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嗎?不流於華麗堆砌,終要歸於平淡,可又不是那麼順當。人生本是如此。

書中主人公高加林是個有知識有才華有理想的青年,卻被村支書的兒子頂替了民辦教師的職位,無奈只有當回農民,他的內心痛苦不堪,他倔強的性格使他不願屈服於村支書的不光彩的行為。他將內心的苦悶訴之於毀滅性的勞動,藉以轉移精神上的痛苦。但同時他仍未放棄夢想。這是他的第一次選擇。

人生如夢,美好不期而遇——他與善良美麗的巧珍戀愛了。愛情滋潤了他的心田,巧珍陪伴他走過了這段最苦悶的日子。而此時的加林並未放棄他的理想。終於,轉機來了,加林的叔父高玉智調回大馬河任職。他的下屬為討好他,安排加林到縣裡當了通訊幹事,而他也又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感受到自己走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風風光光的他此時高興的如狂似醉。而不知不覺中他已經做了第二次選擇。

真正重要的是最後一次選擇。是他在人生岔道口的選擇。就在這時聰敏大方,脫俗出眾的黃亞萍闖入了他的生活。志趣相投的黃亞萍有意與他到大城市生活。面對遠大前程與甜美愛情的艱難選擇,也正是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一生——他的私慾戰勝了良知,他背棄巧珍選擇了那既屬於他又不屬他的生活。這是第三次選擇。但生活永不會一帆風順,不久加林被告發走後門遭到開除。所有的一切都灰飛煙滅,包括金子般的巧珍也嫁為人妻。高加林又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土地,回到了現實。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他始終心懷理想,沒有人可以否認他追求理想的想法,但他的錯誤就在於沒有正確對待理想和現實,武斷的選擇了眼前的那道“彩虹”。可彩虹終究只是彩虹,通往未來的橋需要自己鋪設。

其實,人生事事難料,選擇也無所謂對錯,我們也不必過分薄責高加林的過失。因為未來永遠無法預測,不然我們也無需選擇。選擇不可魯莽,不可盲目,要深思熟慮,仔細推敲,審慎地下決定。有的決定決定一生。西漢班超心懷壯志,投筆從戎,為國征戰,終成一代名將。那是他謹慎思考後的決定,因為他知道自己在文學方面難有成就,於是毅然放棄。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果斷的抉擇建立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之上。但當時間這塊試金石證明選擇錯誤時,也要及時懸崖勒馬,重新思量人生之路。

選擇的過程無疑是艱難的,但更重要的是選擇後的堅持以及敢於承擔後果的勇氣。保羅·柯艾略曾說過:“凡是值得一去的地方都不會有捷徑。”人生的道路如此漫長,怎能沒有幾日風雨?一旦認定選擇,就不要畏縮,更不能後悔,後悔只能羈絆你前進的腳步。我十分佩服巨人集團董事長史玉柱,拿得起,放得下,面對破產,他沒有沉淪,沒有陷於後悔而不思進取,如今重又捲土重來,輝煌更甚昔日。所以人生不是不允許犯錯,只要誠實承認自己的錯誤,加以修正,及時調整方向,理想終會實現。

高加林的悲劇的確是他個人的選擇的錯誤,但正如路遙先生在書中說的:“社會不能逃脫它的責任。我們應該廓清生活中無數數不清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讓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這個社會應當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渠道供高加林一樣有才華的年輕人選擇,而不應被村支書那樣的人阻塞了他們騰飛的道路。

人生的未知性,它的無數選擇,它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繪就了它的繽紛多彩,雕琢了這樣的純粹唯美。馮小剛的電影《童夢奇緣》有這麼一句臺詞:生命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不能重來,可喜的是它無需重來。站在人生的岔道口,少一分彷徨,多一分淡定,少一點草率,多一點思索,少一些猶豫,少一些果敢,選擇那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把握人生,把握命運,堅定勇敢地走好奇妙人生每一步。

《人生》讀後感 篇15

好的文學作品,其一能讓你身臨其境;其二會讓你反思。藝術真的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高加林可能當時就是為了突破桎梏與傳統,與劉巧珍開始了這一段沒有結局的戀情;黃亞萍平衡不了愛高加林與高加林幾經輾轉又變成農民的事實。高明樓與馬佔勝可能則是狡詐社會的部分代表。現在的快餐時代,讓愛變得也不再純粹質樸,摻雜了慾望與權衡;現在的素質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能原本的我們真的想保持本心,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但在社會的大染缸裡,你這樣做,可能會顯得格格不入。

黃亞萍是個好女孩,劉巧珍更是一個金子般的姑娘,但高加林的命運也終究歸向孤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高加林的結局,雖說不完美,但最起碼他學到了一些東西,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但在現實社會的這場牌局,有很大的概率不會是這個結局。這也許就是小說與現實的區別吧。

《人生》讀後感 篇16

買這本書,起先是因為作者是寫出了《平凡的世界》的路遙,但當我看完第一遍這本書的時候,作者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給我帶來的體驗。

故事是平鋪直敘的,沒有多麼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多麼晦澀高明的哲理,它就像一杯白水,遇到什麼樣的人,就自然的散發出什麼氣味的"生活氣息",以及什麼程度的"生活營養"。更沒有條條框框的灌輸你一堆客觀的道理和規則,而是讓你自發的從中思考總結並且吸收其中的"經驗"。

我想這也是小說在哲學方面的魅力所在吧。

故事階段性分明,總共三個階段:高加林回到土地;高加林離開土地;高加林再次回到土地。

我是個小眾讀者,不會過多的去關注小說體現的社會矛盾,但我喜歡關注故事中人物在人性上的表現,去體驗這些表現中體現出的人物的心理,再將這些心理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包括我自己)相聯絡起來,以此得到我想要的收穫。

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有四個地方。

一是,高加林強烈的自尊心、遠大的抱負以及融入縣城的強烈慾望與現實狀況的劇烈衝突下,劇烈的心理反應。

二是,劉巧珍在對高加林飛蛾撲火般的愛情中,那種只付出不索取的心理描述。

三是,德順爺爺的生活態度。

四是,黃亞萍在高加林進入縣城到離開縣城這個過程中,激烈而直白的心理活動。

每每讀到這四個地方,我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朋友的影子,父母的影子,甚至是名人的影子,因為人性是相似卻又不同的呀。

從中,看到故事人物面臨著和自己相似的困惑時,心裡也跟著矛盾困擾,作出決定後,又跟著人物內疚難受並且難以執行決定,當結果證明決定錯誤的時候,也跟著人物懊悔無助,又有那麼一絲慶幸那種經歷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

初次讀完之後,那極其濃烈的人生滋味聚集於腦海,隨著每一分每一秒的持續發酵,趨於濃稠,就差一壺清水,將其稀釋成一壺清酒。而這盛著我一字一句的一席白紙,便是清水了。

真真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答:“你有故事,我便有酒。”

人生若清酒,萬般皆滋味。

《人生》讀後感 篇17

好久沒有讀小說了,也好久沒有看電視連續劇了,因為怕那些複雜的情節所感染而一發不可收拾,果然如此,看了路遙的《人生》,他的入筆是那樣輕但是引人入勝,沒有恢弘的氣勢,沒有九曲迴腸的情節,但是會給人心靈的震撼,農村題材,如同《平凡的世界》也是農村題材,用細膩的筆劃刻畫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再用鮮活的人物說明著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

《人生》措寫了一個優秀的農村青年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歷程,從一個普通農民到一個代課老師,代課老師的名額被擠,從代課老師再到農民,因為叔父的關係又轉正成了國家公務員,後又因為別人告發(因為走後門),重新回到農村的經過。其間高加林經歷了愛情,深深愛他的農村姑娘巧珍,後因為成為國家公務員又戀上了城市女孩黃亞萍,當他再走回農村,不得不和黃亞萍分手,此時巧珍也已經嫁人。一段人生歷程,一段愛情故事,雖然前前後後的幾年時間,但像是人的一輩子,什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

人一生有很多的誘惑、有很多的理想,但我們不能夠飄,我們必須在路上走才會更踏實,命運也許會給我們一些機遇,但機遇來臨,我們不能夠忘乎所以,因為命運也許會索回他的贈予。就如一句話:厚德載物。當人得到太多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德行來承載得到的所有。

我想作者為什麼沒有寫人的完整一生,也許他就是讓人有機會來自省,來修正自己的錯誤。但真實的人生是殘酷的,我們不能拿我們自己短暫的人生做為試驗場,我們必須好好的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次機遇。那樣才會少留遺憾,多些精彩。

《人生》讀後感 篇18

小說的開篇就是男主角高加林從學校回到家中,情緒非常的不佳,他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在鄉村做了3年的民辦教師,學生們都很喜歡這個長相英俊且多才多藝的老師,高加林更是想著能夠通過轉正成為一位正式的老師,但就在這時,他的老師職位被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了。

也就是說,一心一意想要成為正式教師的高加林失業了,他面對的唯一出路就是跟隨父母下地勞動。只是這十幾年來,他努力學習,唯一的想法就是不再像父母一般與土地為伍,現如今面對突然的變故,前途一片茫然。

剛開始的一個月他睡的很早,起的很遲,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愣怔半天,在農村你做不講理的事情大家可能習以為常,但是如果你不幹活就特別讓人反感。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高加林開始跟隨父母下地。

做農活,高加林還做不習慣,手上磨得都是血泡,父母心疼他,不想讓他在地裡勞動,就讓他把家裡蒸好的饅頭拿到城裡賣掉,清高而稍顯自卑的高加林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根本就開不了口。

在落日餘暉中沮喪的高加林拿著一筐一個都沒有賣掉的饅頭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巧珍,這個想要讀書卻沒有讀成的姑娘,喜歡有文化的高加林。

巧珍早就猜到高加林不可能把饅頭賣掉的,於是在半路上等著他,然後幫他把饅頭都賣掉了,其實是送給了住在城裡的姨姨家。

也就是這次,巧珍鼓起了勇氣表白了高加林,巧珍從很早就開始喜歡高加林了,只是那個時候高加林開始讀高中,又開始教書,不認字的巧珍只能遠遠的關心著,而這一次,高加林又回到了村子,巧珍再也不願意錯過這次機會了。

面對巧珍真誠的表白,高加林明顯是慌亂的,但也被真誠所打動,他接受了巧珍的表白,但卻在冷靜之後懊悔自己的衝動。

鄉村生活的無聊和單調,還好有巧珍無微不至的關懷,撫慰了高加林因為丟掉教師職位而沮喪的心情,他開始期待每天與巧珍的見面,甚至開始適應每天的勞作,對黃土地也慢慢產生了感情。

當愛情在一個青年人身上第一次甦醒以後,它會轉變為一種巨大的力量,甚至對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熱烈的愛情也可能會使他的精神重新閃閃發光。

如果生活能夠繼續這般平靜下去那也應該是幸福且美好的吧,只是人的心總是不甘於眼前所看到的世界,嚮往著出走到更加廣闊的世界裡。

《人生》讀後感 篇19

張克男的媽媽一紙檢舉信便把還在雲端飄飄然的高加林拉到了地面,處理的結果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真是的猶如從天堂跌落到了地獄。

黃亞萍呢,她喜歡高加林但又怕他當農民,所以她矛盾的痛苦。

生活對於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如果她不確定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她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她選擇。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脫它。

高加林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離他遠去,黃亞萍的生活更是退出了他的生活之中,如今該怎麼辦呢?

生活啊,真是開了一個玩笑!

曾經失意的時候,有巧珍在自己的身邊安撫自己,而如今呢,巧珍已經嫁與別人了,命運讓他品嚐了一下甜美的滋味就重重的把他拍打在地上,這一次還能站得起來嗎?

或許,生活就是想要讓他明白,所有的悲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為了虛榮而拋棄生活的原則,如果不是生活給他重擊讓他止步,虛榮只會把他帶入更加無可挽回的深淵。

只是,現在是否太遲了,事業沒有了,珍愛的人也丟棄了,生活還要怎麼繼續呢?

《人生》讀後感 篇20

人生,是不可預測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條直線,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延伸。沒有“曲”的積累,“直”永遠是危險的。

生活沒有永恆的痛苦,也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就象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和緩和,有時又是那麼曲折和洶湧。

路遙在《人生》中,敘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體現著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命運總是不如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難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堅強起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受中給人帶來的並不都是歡樂。

人生,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這無關對與錯,而僅僅在於你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並勇敢承擔一切的後果。

高加林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青年人有信念、敢於追求,但也有自身的弱點。甚至有些人為了達到某個目標,連基本的做人原則都出賣了。人生都會走彎路,跌倒了,但你要敢於爬起來,因為人生的路還要繼續。

雖然高加林最終還是回到了高家村,但只要他夢想不熄滅,以往的經歷就會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因為痛苦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課程。

《人生》讀後感 篇21

打破平靜生活的事情是高加林的叔叔被調回了縣城工作,叔叔的下屬為了討好這個新上任的上司提前幫高加林安排了到縣委通訊組做通訊員。

從教師到失業做農民,再從農民突然到做通訊員的正式幹部,小人物的命運被玩弄於鼓掌之中,如果沒有自己長久以來秉持的原則,那麼註定了隨波逐流,而這對於高加林來說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開始。

幸運的是高加林非常勝任這個工作,他不僅文筆好而且積極向上,很快便嶄露頭角,但對於年輕的高加林來說,對於這突然而來的幸運也免不了的飄飄然。

曾經的同班同學黃亞萍在高中的時候就對高加林有好感,只是工作的原因便沒有繼續發展,而現在高加林也在縣城工作,高加林寫的很多通訊稿都是由在廣播站工作的黃亞萍來讀的。

兩人的接觸便也多了起來,黃亞萍確定了高加林對自己也有好感之後便跟相處了幾年的男朋友張克男分手了,高加林面對來看望自己的巧珍,最大的藉口就是: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對此巧珍還能說什麼呢?傷心欲絕的巧珍,知道即便是再愛高加林,可也是勉強不了的,很快便答應鄰村馬栓的求親。

高加林與黃亞萍兩個人沉浸在愛河之中,完全不顧小小的縣城有多少人的眼睛都盯著他們,他們高調示愛絲毫不在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