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 媽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2.69W

朋友們推薦的《孩子的成長 媽媽的修行》,這兩天一氣呵成讀完了。這真是一本好書,所以我打算寫一篇讀後感。 這本書有六個章節,分別是:如何傾聽年幼的孩子、如何教會年幼的孩子表達自我、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如何給孩子簡化生活、浪漫——每個媽媽都可以做藝術家、育兒先育己。

《孩子的成長 媽媽的修行》讀後感範文

書中涉及到幼兒養育的方方面面,本文僅談談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冰山理論與真正的傾聽

薩提亞的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海里的一座冰山,我們看到的行為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水面以下隱藏的更多的部分才是行為的深層次原因。不要僅僅停留於行為的表面,而是去發現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內心世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書中談到作者雲香的兒子豆豆有一段時間打自己的小妹妹(雲香的侄女,得到雲香的喜愛、擁抱、親吻),在媽媽跟他講道理之後仍然變本加厲的打妹妹。 雲香當時生氣打了孩子,後來通過P.E.T.父母效能訓練、完形心理學、家庭系列排序等培訓,才認識到豆豆的所謂“不良行為”並不能膚淺的以“自私”來概括。豆豆的打人行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在水面以下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引起媽媽的關注,以便驗證媽媽對他的愛,確定自己是媽媽最重要的孩子。

還有一次,豆豆把自己的一個心愛的玩具忘在幼兒園沒有帶回家,晚上哭鬧得很厲害,一再要求“你陪我一起去把車拿回來”。雲香試著去傾聽他,直到幾個小時以後方才明白,豆豆的重點不在“把車拿回來”,而在“你陪我一起”。

原來,豆豆當時正處在剛剛入園的時期,雖然表面看起來適應得很好,但是內心還是有些焦慮。當他因為忘記帶回玩具而難過,希望媽媽的陪伴來緩解這種難過;或者說,他就是希望媽媽一直陪著他,包括上幼兒園。

在書中,雲香詳細的記錄了當時傾聽的經過,並且在她最後告訴孩子“我在這裡陪著你”、“你要媽媽陪著你”的時候,豆豆緊繃的身體一下子柔軟了,抽泣著開始入睡。當孩子夢中驚醒要哭時,媽媽告訴她:“你要媽媽陪著你,你要和媽媽在一起。”然後孩子接著安然入睡。雲香說,經過這次深度的傾聽,豆豆彷彿一下子釋放了入園焦慮,開始真正開心的享受幼兒園生活。

P.E.T.父母效能訓練的理論認為,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不是他真正想要表達的問題,前者與後者的關係就好像洋蔥皮與洋蔥核的關係。要剝開層層的洋蔥皮,看到孩子表達的真正的核心,唯有真正的傾聽才可以做到。

真正的傾聽必須是不帶任何猜測和預設的,不能是“我早知道你心裡想什麼,但是我要裝作來傾聽你”,而是真正的“清空”自己,做到“無我”,任由孩子帶著我們信馬由韁,才能真正識別水下的冰山,看清洋蔥的核心。

當然,這樣的傾聽顯然很難。雲香在書中還花了一定的篇幅講解傾聽的“四有一無”原則,即便如此,這仍是個需要不斷練習的艱難任務。但是無論如何,當我們願意不帶預設和猜測的陪伴孩子,願意蹲下來聽他說話,願意花時間聽他說話,這對於孩子和我們自己,都是莫大的幸福吧!

2、正確的表達擔心孩子

有沒有過讓我們非常擔心的時候呢?比如:我們以為孩子丟了。我們緊張、擔心、害怕、抓狂。

當我們發現孩子安然無恙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欣喜、高興、情形。

我們會這麼對孩子做什麼呢?講道理、罵一頓甚至打一頓,表達我們的憤怒,讓他長點記性?

豆豆就在一次和雲香在醫院排隊的過程中“走丟了”,事實上他去扔垃圾去了,但是突然找不到孩子的媽媽擔心得發狂了。

雲香認為,上述的打罵的方法也許讓孩子記住更多的是父母暴怒的情緒,而不是下次應該怎麼做。孩子只看到大人的憤怒,卻不知道父母找不到他時的擔心與害怕,以及看到他安然無恙時的欣喜與感恩,因為大人並沒有對他們表達這一點。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找到你我實在是太高興了!剛才看不到你的時候,我特別擔心,以為你丟了。”這樣的表達方式同樣適用於成人之間。

設想一個妻子在結婚紀念日的時候做了一桌好菜,滿心歡喜等待丈夫回家。可是等到菜都涼了丈夫還沒有回來,就會覺得失望,甚至為丈夫不記得紀念日而委屈:丈夫再不回來,開始擔心出了什麼事;如果連電話也打不通,那更是擔心得要發狂了。

當滿身酒氣的丈夫安全回來的那一刻,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但是這個時候妻子可能會忘掉之前的所有情緒,只剩下憤怒:“你還知道回來!還喝了酒!為什麼不打電話?為什麼不死在外面?”丈夫可能被激怒了,一場脣槍舌戰多半在所難免了。

看,妻子此時表達的情緒只是她所有情緒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最慣常表達的這一小部分往往是負面情緒,在這負面情緒之後,埋藏了很多我們的'渴望、需要以及其他的情緒,這往往才是我們真正的情緒。

如果妻子能夠在表達憤怒之前及時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如實的告訴丈夫:“今天是咱們的結婚紀念日,我滿心歡喜的準備了一桌飯菜等你回來,可你一直沒有回來,手機也打不通,我都快擔心死了。看你平安回來的那一瞬間,我真高興。不過,我現在很憤怒。”丈夫可能會覺得懊悔、心疼,夫妻之間的關係一定會因為妻子的這番表達而向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3、尊重孩子的感受

雲香提到一個叫洋洋的孩子非常害怕洗澡,每到洗澡時間就激烈反抗彷彿上刑場,大人嘗試了多種方法仍然不得要領。直到有一天,洋洋學會了說“燙”,才發現孩子一直不願意洗澡的原因。

水是否燙了,其實之前就考慮過的,不過每次保姆和老人都試過水溫之後說不燙。甚至洋洋在剛剛學會“燙!燙!燙!”的時候,大人們都會以更大的聲音說:“不燙!不燙!我試過了”,同時把孩子往澡盆裡塞。

孩子對熱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洋洋儘管表達了他的感受,卻被大人忽視了。

生活中,大人們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事例真的是非常的多。孩子說熱,大人說“不熱,我都不熱你怎麼會熱?”孩子說吃飽了,大人說:“你沒有飽,你才吃這一點怎麼會飽?來再吃點。”孩子摔倒了說疼,大人說“不疼不疼,男子漢不怕疼。”

孩子通過自己的感覺來認識世界,可是我們經常去否定孩子的感覺;否定孩子的感覺,相當於否定孩子的認識,孩子的自我都被扼殺了。

著名的心理學暢銷書作家武志紅也在他的書中多次提到要“尊重孩子的感覺”。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才能對世界保持靈敏的覺知;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才能相信他身體的的感覺,才能和他的內在自我保持真正的聯結;而一個與內外在自我和諧統一的人,往往可以自然釋放出巨大的成長的力量。

4、你在擔心什麼?

雲香提到,一次她帶著孩子去主持一個活動,因為擔心遲到,路上太用力拖著孩子走,孩子都摔倒了。這個時候,旁邊一個人告訴她:“孩子是最重要的。”此時雲香開始覺察:我在害怕什麼?我在擔心什麼?我在擔心別人說我是不守信的人,我擔心他們以後都不再信任我,所以我這樣對待我的孩子。

生活中我們太需要這樣的覺察了。我們埋怨孩子不分享玩具、不主動招呼別人,因為我們擔心別人說我們不會教育孩子;我們催孩子快點快點,因為我們認為孩子快一點我們方便又省事;孩子不聽話我們很生氣,是因為我們體會到了“失控”的感覺,這讓我們感覺無力和焦慮。而如果我們及時的覺察自己,看清我們的情緒背後的擔心和需要,就會更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讀完這本書,我除了對很多關於教育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對於雲香本人的成長由衷的佩服。

雲香本來學的是化學專業,在孩子一歲八個月時辭職做了全職媽媽。通過不斷地學習轉入教育領域,迎來了事業的又一個春天。這讓我聯想到《不完美才美》的作者海藍博士,她在38歲才從醫學領域轉向心理學領域,同樣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看來,只要想改變,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讀任何一本教育類的書籍,都會讓人深深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父母的自我成長的重要性。然而即便不斷的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也總是充滿遺憾和內疚。

雲香說:“做媽媽就是與內疚相伴而行的,我們確實沒辦法完全不內疚 ,內疚就是媽媽的代名詞。”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接受自己不是完美媽媽的事實,接受我們在育兒的路上犯了很多錯誤的事實,繼續前進,做個會犯錯、會改錯,有時進步、有時退步的“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