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漢字之謎》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8K

香港愛國學者安子介先生以深沉的愛國熱情,撰著了《解開漢字之謎》這部漢字研究著作。這部集科學性、趣味性於一爐,充滿機智幽默的漢字研究新著,對於弘揚中華文化,使漢字更好地為當代世界所理解,讓漢字更好地傳播,必將產生良好的影響。

《解開漢字之謎》讀後感範文

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文化財富,它在中華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後,也必將繼續發揮其應有作用。也許會像安先生所預見的:“廿一世紀是漢字發揮威力的時代。”這是有可能的。對於我們祖先創造的這份極寶貴的文化財富—安先生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財富,建國40多年來,研究得很不夠,特別是在深度上、創新方面,有更大的欠缺。面對新世紀,我們必須加強漢字的研究,使它能發揮更大的“威力”。安子介先生《解開漢字之謎》在這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安先生這部研究漢字的新著著意在創新,但他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安先生對《說文解字》、《正字通》、《玉篇》等經典字書,對甲骨、金文等均有深湛的研究。他在創新時常藉助於傳統,藉助於前人研究的成果。如第十七章解釋“得”字時,還原為小篆“得”,這樣,再解釋為錢(貝)到手為得,就很自然,容易理解,也容易被接受。此種情況在《解開漢字之謎》中所在多是。

當然,《解開漢字之謎》主要的貢獻在於創新。安先生認為漢字創制雖有“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之說,但“大部分是‘會意字”,。然而,他的“會意字”並不囿守傳統的“會意”,而是通過豐富、合理的想像,“會”出新“意”來。安先生的想像力很豐富,通過想象去“會”出來的新“意”,是對漢字的新的解釋。這些新解釋有它的根據,有某種合理性。如在解釋“帆”字時,安先生解釋為“在汛濫的水上掛著一條長布”使漂浮的`船行駛快速。”又如解釋“利”字時,安先生解釋為“用手將‘刀’加於‘禾’谷莖時,人們除了想到‘好’之外,不會再期望有其他,這就是‘有利’。這些新解,同傳統的字書解釋不一樣。這是安先生的創新。這種情況安先生自謙曰“杜撰”,但應該說這是研究漢字的一種很有特色的創新。他的“會意”並不作過多的考證,而多是採用“拆字”的方法。安先生認為“只求在邏輯上能說得過去,我就採用我的解釋”。這是他研究漢字的新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也許能形成新的系統,在漢字研究領域能給人以新的啟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