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也可以這樣藝術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97W

早就聽說過字理識字,但是就是苦於沒有相關資料來參考學習,因此總是無緣與字理識字相識。

識字也可以這樣藝術讀後感

這次在新鄉舉辦的識字寫字研討會上有幸聆聽了黃亢美老師的課,才“一睹廬山真面目”。這節課帶給我的更多的是震撼!在我們的教學中,僅僅是從字形上讓孩子們進行分析,進行識記,並沒有進行“刨根問底”。而在黃老師這兩節課中,我感覺我就像小草在吮吸著春天的雨露。他所執教的字理識字所體現的是培養學生識一字明一理,從而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去記生字。

下面是我記錄的幾個片段,與大家共享:

片段一:

“陽”是什麼偏旁?什麼結構?這樣的偏旁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前兩個問題很好回答,但第三個問題對於聽課的老師都覺得有些納悶,左耳旁估計與耳朵有關吧?果不其然,孩子們的回答和我們心裡想的是一樣,答案當然是錯誤的!

黃老師的正確解釋是:把左耳旁旋轉一下,那一豎變成一橫,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左耳旁竟然變成了一座小山,原來左耳旁表示的是山坡,那麼“陽”也就顧名思義是紅日從山坡上升起來。噢,原來是這樣的!

想想自己平常的教學,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沒有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別說學生不會,連我們自己也是第一次聽說。

片段二:

(一 )球拍

為什麼要用“副”?黃老師先是給我們講了古代的人借錢的一個故事引入,講明“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內涵,既而又開始延伸,還有哪些事物也能用上“副”?引導學生說出“一副對聯”,“一副眼鏡”,“一副手套”等等,讓孩子們真實地理解“副”的內涵。

原以為黃老師講到這裡已經夠深入淺出了,誰知道他又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理解”,讓學生分辨“副”和“幅”的用法,在讓學生說“一副笑臉”時,學生卡殼了,這時,黃老師笑眯眯地說:左臉笑了,右臉也笑了!這樣一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一副笑臉”。我想若干年後,這些聆聽了黃老師講這節課的孩子和老師們都不會忘記這個經典之語,細想想,這樣的話語也只有這些大師能說出來!

我們的教學中常常會有一種“雨過地皮溼”,或者說“雨過地皮連溼都不溼”的局面,究其根源,只能是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地研究,教師尚且不知道的事情,孩子們從何得知呢?

片段三:

在引導孩子認識“章”的時候,我心中暗自想:這個字我可知道怎麼記憶,不就是立早章嗎?沒想到的是我的記憶方式還是錯誤的。原來黃老師不是從字形上去記憶的,經過他的講解,聽課的老師和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音樂唱了十小段為一章,因此正確的記憶方法應該是音十章。

真是印證了黃老師說的一句話:有文化的說音十章,沒文化的說立早章。細想想,黃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慚愧我教了十年的書,卻從來沒想過這麼深奧的,這麼有哲理的問題,看來我真的是沒文化的人呀!

片段四:

在黃老師執教的《草》中,黃老師沒有簡單地把詩意告知孩子們,而是通過一系列靈活的方式,讓那草兒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在課堂上他用惟妙惟肖的簡筆畫勾勒出小草的生長過程,他用簡筆畫演示“盡”,讓孩子們形象地感知“盡”就是沒有了;他引導學生用手演示小草的榮——枯的成長曆程,這時的課堂所呈現出來的精彩博得全體教師熱烈的掌聲。在理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千古傳誦的詩句時,他依然引導學生在自我表演中理解詩句的意思。他大手一揮,指著學生大聲地說:“燒燒燒!”聰明的孩子馬上趴到了桌子上,但還有幾個調皮的孩子,或者說沒有明白老師的學生傻愣愣地看著黃老師,他馬上指著那幾個孩子說:“咦,怎麼還沒燒完呢?”聰明的孩子們馬上也趴到了桌子上。在理解“吹又生”的時候,他和孩子們一起用手演示著,課堂上小手林立,真的如同那生機勃勃的小草!

大師的風采不是我能用手中的筆描寫下來的,精彩無限,我只能用我稚嫩的筆寫出幾個小小的片段。

聆聽了黃老師的兩節識字課,最大的感受之一:真實地領略了字理識字法的魅力,在他們的講解中,每個字似乎都有一個美妙的故事,似乎都可以把生字有機地分解開來,再把它合併起來,一分一閤中呈現出了驚人俄祕密,美不勝收,讓人應接不暇。

感受之二:名師就是名師,一根粉筆,一張嘴照樣能讓課堂精彩無限;他根據詩意創設詩境,面對難以理解的字詞,沒有生搬硬套的講解,有的只是恰如其分的簡筆畫,有的是師生互動的精彩演示。如果以後我們在教學生字的時候,也沉下心來,認真研究,不是簡單地從字形上分析,而是引導學生從字的特點上去分析,從字本身的內涵上去研究探索,才能使我們的漢字不失真,不走味,才能真正讓我們的漢字煥發它應有的光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