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7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1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早我就聽到過生本教育的思想,而今能夠認真的拜讀並學習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感覺生本教育這個理念確實是非常的好,能解決我們當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難題,讓我們的教育走出困境,步入下一個成功。

生本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學生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從學生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認知能力來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生本教育的方法論所談到的“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觀點,與我們現行的《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倡導學生要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

生本教育就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本體。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心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後,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二)生本教育給我的啟示

生本教育構成了一種全新的格局。兒童獲得的東西,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正是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真知,獲得最寶貴的知識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學生,認識需要多次或長期來複式提高才能完成。這就要建立起在這種格局下的錯誤觀。要相信學生的“大器晚成”,我們為什麼不能允許學生有一段相當笨拙的學習過程呢?你只要認同學生是可以自己發展的,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都可以進行生本教育。就像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及到的,如果對蒸饅頭的過程實行開蓋主義,不斷開蓋窺視,饅頭反而蒸不熟。所以我們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後,必將收穫一鍋熟透而美味的饅頭。

(三)生本教育讓我頓悟

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為每個兒童個性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是生本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提升,併為每個兒童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孩子的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學習的效績也是顯著的。他們在這種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迅速,所以,生本教育主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照教師提供的框架,儘可能為學生留足時空,讓學生活動。就像郭教授所說的那樣,教師應當是“牧者”,他把“羊群”帶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讓羊兒歡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呢,則在不斷地尋找、發現新的、肥美的草地,並時刻警惕惡狼的出現。為每個兒童個性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

2、使每位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是生本教育的宗旨

由於生本教育的課堂給學生這種個體精神生命活動有很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併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情感氛圍和資訊資料的環境,因此,它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去探究和實踐的願望,並從中獲得知識與經驗。

生本教育的每節課前,學生都已習慣了進行大量的自主的學習與研究,也習慣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共同分享和討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的知識、資訊會不斷地生長,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同時,又為他們的潛能的發揮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每位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四)生本教育思想對我的影響

1、生本教育注重和強調以學生為根本,不同於現行的教學模式。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

由此不難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根本,為出發點。而我們現在的習慣的教學模式是重教不重學,重灌輸不重引導,教學對老師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樣學好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老師考慮的是如何完成教學目標,設計得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希望課堂教學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下去,而忽視了學生的感受。

2、生本教育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快樂學習。

生本教育認為人之初,性本學,也就是說兒童的天性是活動的、是創造的,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也就是說學生是樂於學習的,喜歡探究的。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把課堂或者說是教學的主動權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也會快樂地學習,沒有壓迫感,沒有牴觸情緒,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有學習的興趣,因為疑問而學習,進而進行探究。

例如,我在講六年級的一篇自讀課文時,考慮到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而且本課的知識結構清晰,語言生動有趣,匯入之後我就告訴大家,我們把這篇文章當做一篇作文,如何進行這篇作文的評註,這時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開頭短短的十幾個字,作用與好處,學生分析的淋漓盡致,而且把本課的語言風格與寫作思路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整理,最後一起來進行情感的體會,通過這些,讓學生進行批註,進行學習。學生學得都很開心,同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試著用這種方法進行及時的創作。在後來的一次作文中,很多學生都嘗試著這種寫作方法。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思路方面,我也是及時進行評價,對於一個問題,讓學生換一種思路進行表達,而且表達的效果非常好,這也就是實現了答題的規範性,避免單純的在閱讀中給學生強行灌輸知識點,讓學生在自由快樂的學習中去體會,想去記住,想去了解。

3、生本教育能讓教師的工作更加輕鬆、快樂。

生本教育並沒有給教師上許多緊錮咒,沒有強調讓教師如何拼命工作,沒有束縛住教師的手腳,對教師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種解放,可以讓教師發揮聰明才智,更好的成為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以數學教學為例,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內容的開放,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實踐,以與教科書上的內容相融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生活中。例如,教學圖形的認識時,讓學生先觀看生活中的實物,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數一數、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抽象出圖形的特徵,使單調枯燥的知識具體化、實在化。

(2)教學過程的開放,使學生觀察生活的眼光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獲取了算理、定理後,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去觀察身邊的事和物,使他們受到數學的簡單應用的訓練。比方說,學生學習了有關圓的知識後,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學習了計量單位以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得出: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重量是一千克?哪些東西重一克?什麼東西長一釐米?哪些物體的邊長是一米?有意識地將已有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育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課堂練習形式的開放,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知識的實際應用與知識的理解及鞏固程度是密切聯絡的,學生在學完新知識後,教師既要佈置一些應用學過的知識去完成一些練習題,又要注意加強實踐操作。如,學完元角分的認識後,讓學生到商場超市進行實地調查,瞭解常用物品的價錢,進一步認識到元角分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完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面積後,除了計算書中所給圖形的面積之外,可以讓學生到室外去實地測量一下,將結果進行計算,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應用知識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實踐能力。

以學定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育的戰線上,讓我們各盡其才,桃李滿天下!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2

《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郭思樂教授所提出的“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讓我重新審視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一、一切為了兒童的價值觀

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到:“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生本教育的特徵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和把握兒童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兒童作為教育價值原則。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教育物件,但傳統觀念使我們對教育物件缺乏完全而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並沒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我們的教育過程,並沒能從物件的生長和生成規律去設計;我們的教育常常為社會習俗所左右,從而偏離了教育物件的本體。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認識,把教師的教育設計誤認為是為兒童設計的,教師的意志誤認為是兒童的意志,教師的興趣誤認為是兒童的興趣。現在,我們教師迫切需要的是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是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而我們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視了教育主體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備課,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去揣度學生的內心想法,這是有所欠缺的,並不能完全做到以學生為本,學生學習的效果當然也不會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這就要求我們應充分調動孩子的快樂情緒,運用能激發孩子快樂情緒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主動地去學習。任何生命都會對某些物件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一旦他們發生興趣時,也就是教育的好時機。“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話在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知識獲取的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法則。同樣,“誘導是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這句話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

教育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兒童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像裁縫那樣對兒童進行裁剪,也不能像理髮師那樣對兒童進行修剪,更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兒童進行打磨。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兒童的外部,不是裝飾兒童,而是改變兒童自身。我們可用語言來影響他,用環境來教育他,用活動來培養他,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師、牙醫那樣地對兒童進行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實現,這一點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就是兒童自己,我們教師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所有教師都應力爭做到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學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二、高度尊重兒童的倫理觀

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到:“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的天性是活動的、創造的,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如,人在成功時獲得的快樂;在自我實現是得到的高峰體驗;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充實感。都說明兒童無時不刻地在運用自己的思維跟物跟人打交道。兒童的這種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導,正確地對待與呵護,才能長久地保持。兒童的潛能無限。人的潛能無限在於人是一個可以自激勵的系統。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現,你又受到激勵,你就會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國斯賓塞在快樂教育這本書在論述兒童的潛能無限時寫道:當人類沒學會開發石油時,不能說這裡沒有石油的存在,這個地方不儲藏石油,也不能說這個地方沒有儲藏其他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人的潛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個等待人去開發,等待人去激發的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學習者對他們自身的潛能進行開發。蘇格拉底說,教育者這種地位猶如產婆。產婆再辛苦,也只是助產,而不是自己生產。教育的本體是兒童,而教師只是服務於這個本體的。教育最終不是為了發揮我們教師的聰明,而是要通過教師,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的聰明才智。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求的身體、心智與道德。它不是一種用固定模式進行簡單的複製的過程,而是一個反思,實踐,再反思的歷程。而自我教育,是兒童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推動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認為,應該儘量鼓勵孩子自我發展,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從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看,最主要的獲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識獲取與能力培養也應該參照這一方式。這一點,在許多靠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斷得到證實。一些從學校練習中教育出來的人,總以為教育只有在那種方式下才可能實現,總覺得讓兒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師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實這的確是一個誤區,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並促成他在這方面的願望,要儘量培養他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體一樣靈敏,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麵臨各方面考驗時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甚至讓成人都感到吃驚,同樣如果有一天你讓孩子完全自由地表達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敏銳,生動也會使你吃驚。

三、全面依靠兒童的行為觀

郭教授還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兒童。”因此我們活動過程中應讓兒童有獨立有效的思維時間。教師不應全面控制整個活動過程,讓兒童做思維的奴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過: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當然這裡我們應該這樣認為,兒童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並不是教師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

兒童不僅是教育物件更是教育資源。兒童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應為教師的教學所用,應當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而且它不僅是教育的一般性資源,更是基礎性資源。生本教育體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託兒童資源來進行教育,而獲得事半功倍之效。長期以來,師本教育總是把兒童的蘊藏看作與正規教育無關的,它對教育過程的認識是單向的,認為教育的主要資源是教師和教材、活動室裝置等。它對極其豐富和生動的兒童資源視而不見。在這樣的狀況下,依靠兒童資源來時行教育,就變得更有潛力。

總之,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時不以為然,然而今天在書中讀來竟蘊含著深厚的內涵,當然,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自己在教學中深刻體會。期盼著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中,自己的學生也能如此的成長、如此的學習,期盼著“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裡,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遊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樂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