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後感範文650字(通用21篇)

來源:才華庫 5.35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範文650字(通用2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昆蟲記讀後感範文650字(通用21篇)

昆蟲記讀後感1

讀了《昆蟲記》這本書,我彷彿和法布林一起走進了森林,走到了田野,走到了河邊,走進了花叢……我看到了開隧道的礦蜂、超級愛美麗的被管蟲、喜愛冒險的蜂蟎、快樂歡唱的蟋蟀、專吃枯露菌的小甲蟲,還有各種叫不上名的有趣的昆蟲。我不禁要問:為什麼法布林能找到那麼多有趣的昆蟲呢?為什麼他能找到大自然那麼美的小精靈呢?

原來,法布林從小就非常喜歡觀察和懷疑一切事物。他可以在院子裡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去研究昆蟲。他甚至還因此遭到了別人的嘲笑,覺得他花那麼多時間在那些不起眼的昆蟲上“不是瘋了就是傻了”。他的爸爸媽媽也覺得因為研究昆蟲而影響了他的學習,很反對他研究昆蟲。但是,法布林並沒有因為受到別人的懷疑而放棄對昆蟲的觀察和研究,他繼續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和無限的熱愛。他繼續用自己對動植物特別敏銳的眼睛,獨自觀察著一切驚奇的事物。他繼續研究昆蟲,撰寫了偉大的著作《昆蟲記》,用他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很多時候,我們看什麼東西都覺得沒勁,做什麼事情都覺得無趣,就是因為我們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感受美的心。如果,我們都能像法布林一樣,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中,就能領略到平時發現不了的美。

法布林的經歷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論學什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識的慾望。如果能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一朵小小的雛菊,一片枯黃的落葉,一隻啾啾鳴叫的小蟲,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張大雙眼,用心觀察;豎起耳朵,用心聆聽;敞開心扉,用心感受,我們就會發現大自然的美好,因為大自然只會把祕密告訴那些善於觀察、聆聽和感受的人。

昆蟲記讀後感2

最近,我看了《昆蟲記》這本書,對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向我展現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昆蟲世界,看著這本書,就像在和書中的昆蟲聯歡一樣。這本書是作者法布林透過對昆蟲的觀察,帶回家培養,然後細生動描述的結晶。記錄下了昆蟲的體貌特點、食性、喜好、生存捕食和繁衍的技巧。

在昆蟲的世界裡,有著許許多多的聰明建築師,但是最出類拔萃的建築師,非蜂家族和蜘蛛家族這兩個大家庭了。先說說蜂家族吧,它們有的在岩石上壘灰泥籬笆,再鑲一層小石頭,之後再壘一層、再鑲一層。然後,在頂層開個眼,就成了一個小窩。有的靠團隊合作的精神,把木頭轉化成一種富有彈性的灰色紙,用它來做蜂巢,蜂巢的各層外殼都有這種紙片疊成的大“毛毯”即厚實又多孔,能夠到達保溫的目地。

還有最神奇的焦葉蜂,能把自我的身體當圓規,一邊轉動一邊剪樹葉,剪出的樹葉就像一個模行刻出來的,它用這葉子來建巢。所以,在幾何學上,我們還真給向焦葉蜂這位不用任何工具的幾何學家學習呢!再說說蜘蛛這一家族吧,一聽到蜘蛛這個詞,大家都會感到很害怕,但是,你明白嗎?它不僅僅僅是會織網,而且還是一個建築高手呢!它們會挖地下坑道,在洞口豎起一道防禦牆,它一般都會就近取材做牆。有的還會在枝幹間織一個大大的網,網絲是空心的,會分泌出黏液粘住獵物,而蜘蛛能夠透過發汗、塗油脂來防止被粘住。

大自然不僅僅給了昆蟲的智慧,也給了昆蟲的品質,如:金龜子夫婦兩人的合作精神,松毛蟲的無私奉獻給朋友絲線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像課文裡《去開啟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告訴我們的道理一樣,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藏有很多,但是務必用心,用眼睛去觀察,去探索才會成功,《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成功了,他發現了大自然的寶藏。這就是《昆蟲記》告訴我的一個道理。讓我們去發現大自然的寶藏吧!

昆蟲記讀後感3

自從讀了《昆蟲記》之後我就愛上了科學,我從《昆蟲記》裡知道了:金蟬怎樣脫殼,狼蛛的家園是怎樣的,蜣螂怎樣做卵袋,孔雀蛾的由來。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想到這裡我便知道了這些動物也和人一樣狡猾。但是這些科學知識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呀!《昆蟲記》裡有許多有趣的故事:狼蛛的居住大約有一尺深,一寸寬,這就說明了狼蛛的體型有多大,由此可見,現在的科技是多麼發達。別看小小的狼蛛,他們自己的家可是用自己的毒牙一點一點挖出來的,洞邊有一堵牆,是用廢料做成的,大約有一寸高,這是用來保護自己的家園,不遭受其它動物襲擊的盾牌。

蜣螂的卵袋是完整的球,先做成一道圓環,直到圓環形成一個深溝,後來,像一個瓶頸的形狀加上壓力,壓成一個凸起的中央,做成一個火山口,是邊厚,凹穴深,最後漸漸形成一個袋子。真沒想到這些小動物的本事也不小啊!這些袋卵的層端朝著封口,如果塞子重壓深入卵就會很痛苦,甚至死亡。所以甲蟲把瓶口塞住,卻不撞下去。

孔雀蛾,最大有小鳥那麼大,都喜歡在天花板下飛翔,都喜歡成群飛,最少有2只,最多有隻左右。在我們的生活中的蛾一般都是很小的,但是孔雀蛾卻有小鳥那麼大還真是希奇啊!這些孔雀蛾很堅強,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即使是在烈日下,還是在狂風暴雨下,依舊要堅持飛行達到目的地。孔雀蛾果然比我們人類要堅強。孔雀蛾一生中最想找到一個合適的配偶,理念是不管路途多麼遙遠,多麼堅苦,也依然堅持。孔雀蛾的壽命只有兩三天,因為他們不懂吃。我真為他們感到惋惜。孔雀蛾是由一隻漂亮的毛蟲變來的,脖子上有一個領結,他們的身體為底色。

這些小動物都是法布林細心觀察所得的結果,科學,可以讓你確切知道動物的大小或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讀了《昆蟲記》使我彷彿置身於現場,看著小動物怎樣產卵,聽見他們怎樣鳴叫,是法布林帶領著我們走向科技的未來。

昆蟲記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頗有心得。《昆蟲記》是法國文學家法布林的一部著作,他用了人生大部分時間來觀察昆蟲,更寫出了十卷觀察後的感言,世界怎能不為之轟動?《昆蟲記》不僅是一篇鉅作,還是一部昆蟲科學百科呢!法布林用他一生大量的時間觀察昆蟲,收穫非同小可,他利用智慧觀察到了昆蟲們的所有習性,並且不斷思考,必要時總會將昆蟲帶到家裡養,以便觀察更方便。

其實,這篇文章還讚頌了動物生命的巨集偉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就是生命,往往一些微小的生命容易被忽略,人類雖然在生物鏈的頂端,可我們卻不知道如果沒有了這些微小的生命這個世界到底會有怎樣的變化,這些小生命就是法布林所讚美的昆蟲,他們是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們對我們來說萬般重要,它們的生命也應該得到尊重。整本書很多處都用了擬人句,形象生動地使這些動物變得更加可愛。

整本書介紹了不同昆蟲的不同習性和各自捕捉獵物的方法,勤勞的蜜蜂,愚笨的毛蟲,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它們可稱得上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其中,我對《狼蛛》這一篇最感興趣,每個動物都會有自己的殺手鐗,狼蛛的殺手鐗則是它的兩顆毒牙,十分凶猛,可以立刻致它的獵物於死地。狼蛛的腹部長著黑色的絨毛和褐色的條紋,腿部有一圈圈灰色和白色的斑紋,長著四隻可怕的眼睛,最喜歡住在長著百里香的乾燥沙地上,每天都會吃新鮮的食物,它殺敵的方法就是撲在敵人身上,將毒牙刺入敵人致命的地方才能將它徹底殺死,成為自己豐盛的晚餐。

法布林的堅持不懈使我很敬佩他,因為他不怕困難,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著的昆蟲來觀察,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一定要向法布林那樣,努力、堅持不懈,我們的成績一定會更好的!

昆蟲記讀後感5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一部不朽的傳世佳作,在書中,他把昆蟲對自己的生活產生的影響,還有昆蟲的生活都詳細地寫了出來。

一提起昆蟲,我就最不喜歡蜜蜂了,因為蜜蜂曾經一直繞著我團團轉;還有一次,蜜蜂直接飛到我耳朵邊上來了,我還以為蜜蜂要蜇我,嚇死我了。法布林的書裡寫了三種蜂,分別是採脂蜂、隧蜂和胡峰。這三種蜂也會蜇人,特別是胡峰,觀察它們若是被胡峰發現了,可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不過,法布林並沒有過多地寫出它們的壞,而是寫了它們做地下巢穴的手藝有多麼精湛。哎,從這裡我就該學學法布林。

在書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螽斯的奇異婚戀這個故事了。因為自從螽斯夫人把那個授精袋吃下去了之後,我就一直很好奇,它們螽斯家族究竟是怎麼繁衍後代的呢?可惜書上沒有講。

在法布林的書裡,各種各樣的昆蟲們作為演員和主角,上演著由大自然贊助的節目,它們表現得多棒啊!迷宮蛛在自己的節目快接近尾聲的時候,咬破了孩子們的房間,好讓它的孩子們爬出來,盡到了一個最慈愛的母親所應盡的全部責任;聖甲蟲帶著一個比自己的身體大好幾倍的重糞球硬要往斜坡上走,摔了不知道多少次後才醒悟過來,選擇走安全的平地了。

哎,這個牛脾氣!螳螂不知從哪兒弄來的武器,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全副武裝的戰士……每個昆蟲都有自己的節目,都有自己的趣事。在《昆蟲記》裡,我還看見就因為法布林抓了一隻雌的大孔雀蝶,到了那天晚上就有一大堆雄大孔雀蝶飛到他的家裡來,讓他家裡的保姆又驚又怕。那群大孔雀蝶已經把法布林的家佔領了,好可怕。

法布林把一生心血融入到這本《昆蟲記》裡,我卻無法完全體會。我只能儘量多看看這本書,才能對法布林所研究的昆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昆蟲記讀後感6

今天,我看了《昆蟲記》,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昆蟲記讀後感7

曾經,爸爸媽媽給了我一本書——《昆蟲記》,那時的我一個字也不想看。直到有一次,我被一道關於蟲子的題目難住了,便想起了《昆蟲記》這本書。當我一字不落的讀完了《昆蟲記》,我便深深地愛上了它。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家法布林寫的關於昆蟲的本能與習性的著作,其中的內容都是源於法布林對於昆蟲的觀察和實驗,都是真實的記錄。其中幾乎都是我們熟悉的蟬、蟋蟀、螞蟻等昆蟲,我們對於這些小蟲子不僅能有更深入的瞭解,還能隨時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跟書中的內容一一印證,有趣極了。

例如,螢火蟲,它是那麼的漂亮,彷彿一隻只舞動的精靈,那麼嬌小柔弱,讓人十分愛憐。可是,螢火蟲卻是一位有著稀奇古怪捕食方法的高超獵手哦。螢火蟲是肉食動物,它的獵物都是蝸牛。看起來柔弱的螢火蟲卻要捕食有著堅硬外殼的蝸牛,聽起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啊!原來,螢火蟲的兩片顎,彎曲成鉤狀,尖利細小如髮絲,上面還有一道細細的槽。只要蝸牛有一點軟肉露在外面,螢火蟲就會用這樣的顎去掐蝸牛,注入毒素,它不緊不慢,一下一下,很快就能讓蝸牛失去知覺,成為螢火蟲的盤中餐。當我看完這一段的時候,我真想馬上找一隻螢火蟲來實驗一下。

還有蟬,夏天時我們很煩躁它們那吵鬧的叫聲,看了書我才知道,它們需要四年在泥土中的努力,才能在夏天時站在枝頭歌唱一個月;還有松毛蟲,它們外出時會排隊……書中有些熟悉又有些新奇的內容對我的吸引力可大了,我已經深深地陷入了《昆蟲記》這本書,我真是愛不釋手啊!

我們這些生活中鋼筋水泥大樓中的孩子,對於自然一樣有著無比熱切的求知慾。《昆蟲記》這本書可以引導我們慢慢地了熟悉昆蟲,瞭解昆蟲,對於自然不再恐懼,可以更好地去野外探索,發現。我愛《昆蟲記》,我把它推薦給所有的小朋友。

昆蟲記讀後感8

無意中整理書架,看到了一本《昆蟲記》,連自己都詫異,我努力回想是什麼時候買的,畢竟已經與那東西毫無瓜葛好久了。

再一次閱讀,《昆蟲記》雖然沒有小說的好看,沒有笑話的幽默,沒有童話的美好,但它很真實的體現了作者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

《昆蟲記》的作者是讓·亨利·法布林。他以散文式的文筆向大家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昆蟲的景況,有關昆蟲的進食﹑保護自己﹑養育後代等等,都做了詳盡的描述。法布林懷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餘年深入到昆蟲世界中,用畢生的經歷對昆蟲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真實﹑細微﹑詳實的記錄了昆蟲的本能和特徵,用第一手資料將紛繁複雜的昆蟲世界真實而形象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我非常喜歡《昆蟲記》中的那些小昆蟲們,它們一個個是那麼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佈滿著靈性,讓我看了之後覺得十分可愛,就連討厭的糞金龜都讓我看了覺得妙趣橫生。我更佩服法布林的毅力,因為《昆蟲記》這部書共31個片段,長達二三百萬字,再加上作者細細觀察這些昆蟲,不知道需要幾個春秋才能完成這部著作,而且《昆蟲記》不但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著作,更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巨集偉詩篇。它讓我瞭解了為自己喜愛的東西而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精神,瞭解了一種追隨遠離塵囂世界的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尊重。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呢,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所以,以前老師叫我們寫觀察類的作文時我也總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題材。最後,我看了《昆蟲記》才明白了: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即使是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如果你問我:“這本書真的有這麼好看、有趣、並且生動嗎?”我一定不假思索的回答你:“當然了,不信你看看。它會帶你一起闖進一個奇妙、充滿幻想的昆蟲世界。”

法布林讓我瞭解昆蟲世界,而昆蟲則讓我永遠記住法布林!

昆蟲記讀後感9

《昆蟲記》是法布林花了一生的心血完成的。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的世界是有那麼多的奧祕,這種奧祕讓我又有了新的夢想當一名昆蟲學家去研究昆蟲的奧祕!

從這本書裡我知道了螞蟻怎樣和蚜蟲合作,寄生蟲是怎樣潛入其他昆蟲的家,禪是怎樣脫殼但是最讓我佩服的還是屎殼郎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他們為大自然無私的奉獻。屎殼郎在許多人們心中都是有著不好的形象,但是因為有屎殼郎為我們清理大自然的垃圾,我們的才有乾淨的環境居住,如果沒有了屎殼郎,可能地球現在到處都是髒兮兮的大便。

雖然屎殼郎受到這樣的恥辱,仍然無私的奉獻。我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關於屎殼郎故事:在以前,屎殼郎因為吃的是大便,所以被許多昆蟲看不起,這時有的屎殼郎就嘗試吃草生活,後來許多屎殼郎因為營養不良死亡了。過了一段時間,森林裡沒有昆蟲清理垃圾,森林裡到處都是昆蟲的排洩物、枯萎的植物,昆蟲們現在才知道了自己錯了,立刻去請屎殼郎為它們清理森林,後來森林又變回了原來美麗一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其他人的一個缺點而看不起他們,要從被人身上發現優點。

屎殼郎是一種只知道工作的昆蟲,它的一生差不多都在工作,它跟懶惰的寄生蟲相差就是一個南極一個北極。屎殼郎的家是住在地底下的,屎殼郎一出生就先把母親留給它的遺產(一個梨)吃了維持生命,最後經過一次次的脫殼,它就成為一個健壯的屎殼郎青年。屎殼郎中有許多小偷,它們為了不用勞動也能的到勞動果實就不折手段的搶自己同胞的食物,有時還避免不了一場激烈的戰爭。但是如果哪隻屎殼郎的食物被偷了,它只能自認倒黴重新再去尋找食物,就算它認識偷它食物的屎殼郎,當它們再見面時,被偷食物的屎殼郎也會友好地跟偷它食物的屎殼郎打招呼。這就是屎殼郎的品質。

屎殼郎雖然在我心目中也有不好的印象,但是現在我對屎殼郎又有了一種敬佩之情!

昆蟲記讀後感10

法布林是一位法國著名的科學家,科普作家。這天,我懷著無比喜悅的情緒讀法布林所寫的一部著作--《昆蟲記》。法布林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法布林刻苦鑽研,犧牲了自我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禮貌。

法布林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並不是容易。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後取得多個學位。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林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於自修,精心選取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法布林一生最大興趣,盡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昆蟲記》。

我多麼渴望像法布林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祕,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林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林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髮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11

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有昆蟲的影子。而法布林作為一位昆蟲學家,他為我們記載了關於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知識,那便是《昆蟲記》。在《昆蟲記》中,有美麗的孔雀蛾、防不勝防的寄生蟲、清理屍體的碧蠅、貪吃的捲心菜毛蟲、像柴堆的柴把毛蟲、可愛的松毛蟲、住在地下的斑紋蜂、生生不息的黃蜂、吃蘑菇的甲蟲、擅長咬的白臉螽斯、會發光的螢火蟲、辛勤的蟹蛛、有毒的狼蛛、網像迷宮一樣的迷宮蛛等各種各樣的昆蟲。

在這本書中,法布林觀察昆蟲時是那麼的認真、仔細,把昆蟲的世界描寫的生動有趣,而且詳細介紹了每個昆蟲的特點,讓我們對昆蟲們有了新的瞭解。

其中,最讓我感到新鮮的,是有關昆蟲的感情。在現實生活中,我所遇見的一切昆蟲,雖然也會去憐憫它,但因為不瞭解昆蟲的習性,並且沒有深入地觀察它,也不是帶著問題去觀察它,因此,對於昆蟲的感情我並不瞭解。

但在這本書裡,昆蟲是有感情的。首先,成千上萬的孔雀蛾用它僅僅兩三天的生命去守候被法布林抓住的孔雀蛾“公主”;還有,工蜂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不是親生的黃蜂寶寶;蜘蛛媽媽們用盡最後的一絲力量去幫助孩子們出生;最令我深思的是,在寫寄生蟲的章篇裡,法布林寫道“與昆蟲的寄生相比,有時候我們人類的做法反而更讓人難過呢。因為昆蟲,無論它們自己有多麼狡詐,永遠不會把詭計用在同胞的身上”。

是啊,昆蟲也是有愛的,昆蟲也是有感情的。他們和人類一樣,只不過是更為嬌小的生命罷了。有些時候,人類更應該向昆蟲學習:應該盡心盡力用盡自己所有的力量照顧孩子,而不是把自己不想要的孩子拋棄在街上;此外,還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所有的孩子,就要像對待自己家的孩子一樣,對待所有的老人,也有像對待自己家的老人一樣;應該同胞之間相互有愛,而不是自相殘殺……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愛,昆蟲的生活中也充滿愛,但我們在某些地方需要向昆蟲學習,取長補短,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昆蟲記讀後感12

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科學名著,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有霍金的《時間簡史》;有布林斯廷的《發現者》……但在數百本科學名著中,我最喜愛的莫過於法國作者法布林的傳世佳作《昆蟲記》了。

《昆蟲記》不僅是一本文學鉅著,而且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全書,它花盡了作者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這本書以人性比照蟲性,彷彿昆蟲就像作者的好朋友似的,裡面記載了近百來種昆蟲的樣貌、生活習慣,令人目不暇接,沉迷於這本書中。

這部書使我瞭解了許多昆蟲,在沒讀這本書之前,對於屎殼郎如何會滾得一個比自己身體還大的糞球令我總是很疑惑,我曾經懷疑過是不是屎殼郎的力氣比人還大?也很疑惑屎殼郎為何要滾糞球?甚至覺得屎殼郎是天底下最噁心的蟲子。

後來我才明白,原來屎殼郎有個很好聽的學名叫蜣螂,它可是大自然潔淨的主力軍,它不辭辛苦地滾出的大糞球就是它孩子們的產房和臥室。想想屎殼郎是那麼辛苦,為自己兒女能有個安穩的家,用它那細小的身軀完成了這麼巨大而繁重的工作,我突然不再覺得屎殼郎噁心了,反而被它那份愛心和責任心深深感動了。

同時在《昆蟲記》中我還了解了許多其他動物,像螳螂是我最怕的一種動物,兩隻突眼比頭還大,長而細的脖子,帶著倒鉤的長腳,鋒利的大螯就像兩把剪刀,能輕鬆地剪斷一隻蜻蜓的身體,別看它這麼厲害其實螳螂的幼仔是十分弱小的,連小小的螞蟻都能輕易將它打敗吃掉,所以螳螂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保護非常周到,甚至為自己的孩子能付出自己的生命!

讀完這部書,我十分興奮,因為我從中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瞭解了許多昆蟲不為人知的祕密,我很敬仰本書的作者,完成這本書要經過多少次細心的觀察,耐心地等待和不厭其煩的記錄呀!是他用自己超強的觀察力和意志力開拓了有關動物知識的新天地,這本鉅著的問世,讓全世界無數兒童受益匪淺!他對科學的熱情也將激勵著我好好學習永不放棄!

昆蟲記讀後感13

今天,我匆匆忙忙地跑進書店,高興地買到了我盼望已久的《昆蟲記》。我拿著它愛不釋手,小心翼翼地開啟,立刻被裡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它們身體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這些鮮豔的顏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嚇退天敵”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彷彿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螢的捕食過程、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我不禁歎服他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和勤勉的作風。

合上《昆蟲記》,細細“咀嚼”。我明白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我體會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

《昆蟲記》讓我開闊了眼界,小小的昆蟲蘊含著大學問。我要向法布林學習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萬物的奇妙!將來當個科學家!

昆蟲記讀後感14

前幾天,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深有感觸。法布林通過細心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法,向讀者們展現了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法布林寫得生動有趣,讓讀者讀得興趣盎然。昆蟲記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非常有趣。

這些都靠法布林的細心觀察,細緻描寫。比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長著三顆大牙。“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們才能看懂,比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地神奇!在我沒讀昆蟲記這本書之前,我還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鬆蛾蟲會預測天氣,螳螂會吃。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法布林寫出昆蟲記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雖然會觀察生活,但是,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發現了一群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我仔細地觀察,我發現了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小塊的,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物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神奇。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15

假期,媽媽從同事阿姨那裡借來一套圖畫叢書—法布林《昆蟲記》,一共十二冊。一開始我就被圖書的精美圖畫吸引了,爸爸告訴我這書寫很有意思,非常值得看的。

爸爸還告訴我這本書的作者法布林也很厲害,他是一個法國人,小時候他家很窮,因為連買麵包的錢也沒有,但他仍然努力學習,獲得了物理、數學、自然科學學士學位,以及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用了畢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蟲世界,寫成了《昆蟲記》這本書,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翻譯改編的版本。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昆蟲世界非常奇妙!有些昆蟲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捲心菜毛蟲,每年十月左右他的媽媽就會把卵產在捲心菜上。小毛蟲出來的時候就開始吃菜葉了,不到兩個小時,它們就把一大堆捲心菜的葉子給吃光了,只剩下中間粗大的葉脈。

又如高鼻蜂把卵產在蒼蠅的卵旁,他的孩子出生後直接將蒼蠅的幼蟲當食物,怎麼樣?聰明吧!還有蜣螂就是我們非常厭惡的屎殼螂,整天和那些糞便糞便打交道,揉成團佔為己有,但它是名副其實的大自然的“清潔工”,他們愛吃牛、馬等的糞便,還將糞便球的外表修理的很光很結實,將自己的孩子放在裡面生長,孩子們既不會被餓到,也不會被其他動物傷害。

蜣螂雖然外表醜陋,但是他清理一些動物的糞便,讓人類的家園更加美麗;穿著綠色霓裳羽衣的美麗螳螂,它可是一種肉食性昆蟲,最喜歡吃蚊子、蝗蟲、蛾類、蟋蟀等,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就像一把鋒利的大刀。別看它身材纖細優雅,只要有蟲子飛過,它馬上就揮舞起大刀迅速捕殺。

我很喜歡這套書,一有時間就看,很快就把這套書看完,從書中我瞭解了很多科普知識,也想到了應該保護環境。不管那種昆蟲外表美麗還是醜陋,外殼堅硬還是身體纖軟,不論體型大小,都會出生、死亡,都能會全力捕捉食物,都會成為天敵的食物,每種動物都有他存在的道理,所有必須保護環境,保持生態的平衡,愛護地球--我們人類和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昆蟲記讀後感16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如痴如醉的書,它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蹟——《昆蟲記》。它的作者法布林是法國的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文學家。

讀了《昆蟲記》後,我不僅對這本書非常著迷,而且對昆蟲世界更加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書中講述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

“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位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這些美妙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我思考起來: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是不是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我不知不覺對我之前瞧不起的昆蟲肅然起敬。從字裡行間我瞭解到建築師:蜘蛛;編織家:被管蟲;預測天氣的大師:松毛蟲。使我對這奇妙的昆蟲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非常佩服法布林,他是這樣的頑強,在身體十分虛弱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出堪稱精品的好書——《昆蟲記》。他擁有對觀察的熱心、熱情、細緻、用心,使我佩服。我認為這是一種毅力的堅持。他的辛苦沒有白費,四十年後,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著作。我非常敬佩他為了自己喜歡的昆蟲世界而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創作的精神。

法布林這種執著精神,把他引進了科學這個奇妙的世界。這一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也像法布林能堅持不懈的話,那麼我們的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並且我相信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法布林這種執著、持之以恆的精神,也一定會成功。

這是讓我記憶深刻的一本書。法布林讓我瞭解了昆蟲世界,而他的著作《昆蟲記》則令我永遠記住了法布林這位偉大、執著的科學家!

昆蟲記讀後感17

法布林不僅是個昆蟲學家,還是一個文學家。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耐讀正和他那細膩風趣的文筆有關。很顯然,在他的眼裡,這個昆蟲的世界是如此有趣,他是那麼地熱愛這些昆蟲,所以筆下的昆蟲都是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他對昆蟲充滿了感情,在這裡,昆蟲就是他的朋友。

當他想去挖黃蜂的窠巢時,選擇早上動手,因為這時候“我希望清晨的冷氣多少可以為它們降降火氣,削弱它們的惱怒和氣焰。”他說“螳螂天生就有著一副嫻美且優雅的身材。”說到蜜蜂的寄生蟲,法布林憤憤不平:“這些心狠手辣的強盜鳩佔鵲巢,把別人的家佔為己有,卻毫無羞愧之心。

到了來年,巢穴的主人早已慘遭不幸,而壞事做盡的惡棍卻順利地迎來了自己的幼蟲。”清道的甲蟲犀頭母親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孩子,連續四個月不吃不喝,實在困了就在旁邊睡上一小會兒,打個小盹。法布林對這樣的犧牲精神讚賞有加:“這位母親就是這樣辛苦地看守它的卵,為後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真是操碎了一顆心。”這樣的文字,讀起來會是覺得在讀科普文章嗎?不,這就是文學作品,有趣神奇的文學作品。

讀著《昆蟲記》,我不得不為法布林對昆蟲的痴迷和犧牲精神所震撼。他可以為了觀察捕蠅蜂,站在烈日下半天不動;他可以為了瞭解蜣螂的做球過程,躺在地上與蜣螂為伍,髒?那算什麼;他可以冒著被黃蜂蜇傷的危險,無遮無擋地站在蜂窩旁看蜜蜂如何餵養它們的孩子;他可以在松樹林裡和松毛蟲相伴到深夜;他可以整天整天地呆在昆蟲室,眼睛不敢眨一下地觀察那些幼蟲的孵化過程……也許任何人的人生都該這樣吧,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為之付出,為之犧牲,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當然,我相信他是快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吃再多的苦,也是一種樂趣。

讀完這本書,我想說,感謝法布林,因為這世界有這麼個奇人,有他一輩子的觀察和研究,我們才可以讀到這本奇特的書。

昆蟲記讀後感18

《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法布林,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我讀得津津有味。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極了!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細心觀察,細緻描寫。“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悄悄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

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這些細緻描寫,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昆蟲世界的奇妙,使整本書更加引人入勝,也使我大開眼界。在這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更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

作者能寫得如此惟妙惟肖,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呢?卻是一個不善於觀察生活的人。看看法布林,想想我自己,真是羞愧難當。每當老師佈置我們作文時,我總是不知所措,總想不到題材,不是胡編亂造,就是作文書上參考,難怪老師經常說我缺少真情實感。不過有一次還真是例外:那天在去上學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運食物,出於好奇,我便蹲下身來細細觀察,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的。再原路返回,繼續搬。

我把這一發現寫成了週記,還被老師大大表揚了一番。讀著法布林的《昆蟲記》,我終於明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我們要細心觀察,對周圍的生活我們更要學會善於觀察,這樣才會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泉源,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深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19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

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

昆蟲學家法布林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包涵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一個個小動物被刻畫的那樣美妙。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閱讀的好書。

昆蟲記讀後感20

《昆蟲記》這本書,將我們帶到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使我異常著迷。書中記載了十幾種昆蟲的生活方式,上演了一幕幕昆蟲大戰,原先昆蟲之間的愛恨情仇竟然和我們人類驚人地相似,太精彩了,真讓人愛不釋手……

先讓我們認識的是掠奪者——紅螞蟻,他們驍勇好戰,以搶奪為生。他們不會哺育兒女,也不善於尋找食物,它們需要有人伺候。它們的目的是搶奪黑螞蟻的蛹,孵化成自我的奴隸。

在紅螞蟻進軍的途中,作者——法布林先生耐心地設下了四次圈套“阻擾”紅螞蟻的集團大軍前進,難度一次次增加,結果還是沒能阻止紅螞蟻前進的步伐。看來它們不僅僅有著堅強的毅力,並且還具有準確度極高的記憶力。雖然紅螞蟻很頑強,但我並不欣賞它們,因為它們總想不勞而獲,是一群以強欺弱、不折不扣的強盜!

每種昆蟲都有它們自我的特性:蜘蛛是不動聲色、老奸巨猾的;蟋蟀是夏夜裡的演奏大師;蜜蜂是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蜣螂是裝模作樣、投機取巧的。關於執著於感情的蠍子,我就有點弄不明白了:為什麼他們結婚後,雌蠍必須要吃掉雄蠍呢?真是殘忍,太讓人不可思議了!或許另有原因吧?

法布林先生很有耐心,他認真觀察蟬幼蟲的地下生活,才明白它們要在地底下生活四年之久,正如他所說的,這是觀察者的優秀品質。他很有智慧,每當研究沒有進展的時候,他總能別出心裁,使問題迎刃而解。他很有愛心,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蟋蟀卵一個個被順利孵化,每次實驗完成後都會將它們送回家——大自然!

我也很喜歡小動物,偶爾也會細心地觀察一會兒,可是遠不及法布林先生那麼執著、那麼痴迷。他讓我們瞭解了在我們身邊,還有這麼多小生命是以另一種狀態生活著的,他的這種求知慾和探索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這部偉大的著作更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昆蟲記讀後感21

緩緩合上書,輕嘆一口氣,終於我讀完了法國作家法布林所寫的《昆蟲記》這本書,讀完之後給了我眾多感受。

《昆蟲記》是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也是文學鉅著,而它的作者法布林31歲時,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河馬”,他十分痴迷與昆蟲,在日日夜夜不斷的觀察與實驗之中,得到了許多關於昆蟲的問題的答案,也創作了《昆蟲記》這本曠世鉅作,讓人們可以更真實的瞭解不同種類的昆蟲,感受昆蟲世界的奇妙,明白昆蟲同人一樣擁有情感。

如今閉上眼睛細細回憶《昆蟲記》中的眾多情節,那關於狼蛛的情節卻首先浮現於我的腦海之中。

狼蛛擁有排成三列的8只黑色的眼睛,步足粗壯,多刺,善於奔跑、跳躍,行動敏姐猶如一位身經百鍊的刺客,性情凶猛,擁有很強的毒性,大的狼蛛甚至可以毒死一個人,背上還長著恍若狼毫的毛,令人僅是看上一眼便心生恐懼,因此人們給它賜予了狼蛛的名字,而就是如此恐怖的昆蟲卻存在著不為人知的溫柔母愛。

在狼蛛母親生產前,會織一個鬆軟,舒服的小床,之後將卵放在這個小床上,然後用線裹好成為一個絲袋,保護著孩子們的安全,但狼蛛媽媽仍是擔憂便一直將這個絲袋背在身後,直到孩子們陸續破卵而出。

到了9月孩子們從卵袋裡鑽出,且迅速爬到母親身上,直到爬到背部後就一動不動地趴在那裡。200只左右的小狼蛛挨挨擠擠地趴在母親背上,甚至連前胸和兩側都擠滿了,承想,這是多麼壯觀,小狼蛛在母親身上一待就是大半年,狼蛛母親該多麼勞累啊,即便如此,狼蛛母親也十分樂意地帶著孩子們周遊世界。

狼蛛的母愛,令我為之敬佩,而我們的母親也何嘗不是這樣不求回報的養育我們,她們的恩情我們擁有報答不完。這也讓我明白昆蟲世界與人類世界一樣都是有著情感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