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通用15篇)

來源:才華庫 1.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通用15篇),歡迎大家分享。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通用15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

看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這本《追風箏的人》終於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有時,我常幻想自己來自未來,這樣,我就會對未來某一天發生的突然變化,更加從容。這是一本關於救贖的書,也是一本關於友情、善良的書。

對於這本書所寫的年代與歷史,由於年幼,我並不清楚,只知道是一個連年戰爭,充滿硝煙的地方,在我的意識裡,那裡的人民飽受戰爭的折磨,所以根本不會想到那裡也是一個春暖花開,羊肉串飄香,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追風箏的地方。

而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說他們是朋友,那為什麼當哈桑被一些年齡大的孩子欺負時,阿米爾不挺身而出,卻沉默和逃避?如果說他們是主僕之間的忠誠之情,那阿米爾為什麼要在十幾年後再次踏上這個充滿戰火的土地上來救贖呢?

從這本書裡,我看見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用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從放風箏開始,很多年後,能讓阿米爾記憶猶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著風箏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看清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

儘管小說的敘述如同流水一般,將故事的發展情節徐徐展開,但作者內心確如同奔騰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正反兩面。一冷一熱,使得整本小說有了正常的體溫,甚至能讓人聽到書頁裡的血脈的流動和心跳,最後都衝破作者的身軀和思想,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狀況,是不能體會作者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但我能從作品中體會他作為主人和僕人之間的尊卑,作為貴族與賤民的隔閡,作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對歷史和現無法轉變的種種無奈卻又想要傾訴的一種訴求。

《追風箏的人》將兩個不同人生的人放在歷史的巨集大背景下,運用生動而細膩的刻畫,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不得不說,這些是吸引我繼續讀完它的一個理由。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2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拴著正直、勇敢、善良、忠誠。它是象徵我們人格的風箏,讓我們勇敢地追尋那支風箏。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年少時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爺,他本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卻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因此阿米爾捉弄哈桑之後,儘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後,因為阿米爾的懦弱間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後看書也隨父親去美國。成年後的他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卻發現了一個驚喜謊言。他一點點探索,在戰爭中的阿富汗,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已經離世的哈桑的兒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丟棄了的風箏。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爾是懦弱的,無法保護也無法面對自己的夥伴。好在他還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傷害都可以彌補的。有的風箏是再也找尋不到的。所以說阿米爾是幸運的。

這也使我聯想到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有時是懦弱地遠離難題,有時盜取別人的方法解決難題,難題於我們而言,難道不是一次好的鍛鍊機會嗎?正確的應該是迎難而上。抓住成長的機會,抓住即將遠走高飛的“風箏”。

細細想來,我們似乎比阿米爾更幸運,他與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風箏”是殘缺的,而在這“風箏”的背後,附著的是人性、是誠實、勇敢、善良的品質。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們的“風箏”才算一個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爾,他那懦弱的表現使他的“風箏”丟失。即使後來不顧一切的救贖,得到的也只有殘敗的“風箏”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而罪惡導致的善行,卻是最大的救贖。

在那飄蕩的風箏上有著對人命運的掌控。無論因什麼,為什麼,我們都應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錯過了花滿枝椏的昨日,也不要錯過今朝。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3

窗外的煙火絢爛,鞭炮聲還是很密集。在除夕夜裡我心潮澎湃的合上了卡勒德·胡賽尼的書《追風箏的人》,我知道今夜很難睡下了。

故事發生在三十年前阿富汗,一個飽經戰亂困擾的國家,閱讀過程中文字所表達的那些溫情和悲苦,寬宥與救贖,施惡和抗爭,無不讓我為之疼徹心扉,那個叫哈桑的僕人之子為了他的小主人阿米爾,到離世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哥哥:為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位僑居國美國加州的阿富汗人,同時他也是一名外科大夫。《追風箏的人》是他第一部半自傳體小說。

他經歷了政變後的國家改制,蘇聯入侵阿富汗,和艱辛的巴基斯坦和美國的流亡之路。已經在美國有著幸福家庭和成功事業的阿米爾,2001年夏天的一天,拉辛汗的遙遠的電話的召喚,讓他去走一遍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阿米爾爸爸生意的合夥人,第一個把他當朋友的成年人,是在文學道路上給予他鼓勵最多的人。拉辛汗也洞悉一切真相:關於阿米爾父子種種謊言,背叛和祕密。

故事通過12歲的富人之子阿米爾的眼光,描繪富家少爺與僕人之子喝著同樣的乳汁,自小就一起成長,情同手足的友誼,可是阿米爾因為爸爸定義自己為缺了卑劣的性格而變的敏感,猜嫉,1970年的阿富汗時局動盪、宗教信仰的分歧、民族間的摩擦已經初顯端倪,歷史大背景下的溫馨閒適的富足生活漸行漸遠。

這些孩子們是感覺不到的:12歲之前,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跟哈桑玩耍。有時候回想起來,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的夏日。哈桑的心目中阿米爾少爺就是他的一切,甚至他出生後學語的第一個詞彙就是:阿米爾。就是這樣的哈拉爾文盲指出了他的寫作情節破綻。

內心困擾著夢魘的阿米爾,心靈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埋怨、羞恥,他選擇了一種卑劣的逃避。他心裡面以為這就是一個少主人對於奴僕關於正直和忠誠的考驗。在勸說自己父親辭退哈桑父子無果之後,阿米爾選擇了更卑鄙的栽贓手段,把自己生日禮物放在哈桑簡陋的房間裡,哈桑父子的隱忍離去,讓阿米爾終結了年少的負罪和遺忘。也從此少年靈魂揹負了此生負罪感。

哈桑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4

終於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經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著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可以為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為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圖片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為什麼父親對自己時有厭惡,為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己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為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知道哈桑為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為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終於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為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裡藏著陰暗,有些人敢於面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擇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為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希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5

看了《追風箏的人》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是一個沉下心來讀書的開始,一個深入思考的開始,不得不承認,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刻裡,我幾乎對讀書喪失了興趣。經常是拿起一本書——放下。看起來,我與書無緣了。但總會有一個轉折點的。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一層層斑斕雲彩中有一片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著長長尾巴的風箏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正因一個書名,正因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戰爭、難民、死亡聯絡在一齊。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驚恐的臉,沒有簡單,更不會有笑容。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齊長大的主僕,或者說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父親,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為了得到父親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為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負,卻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裡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為了贏回父親,也許哈桑只是務必付出的代價,使我務必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父親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戰爭的槍下。

是他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為他的不幸所悲傷,為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為這一切值得嗎?他為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為自己只但是是一個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為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這也許對他來說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嗎?

但有一點能夠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正因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6

偶然間聽人說起這本書,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奇特的書名。如今,我真正得到了它——這本《追風箏的人》。

哈扎拉族人,一個經歷了被羞辱、被踐踏,在蹂躪中頑強抵抗的民族。阿米爾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爺。而哈桑,僅僅是阿米爾家的僕人,在後來的戰爭中被隨意殘害的哈扎拉族人。兩個人身份截然不同。哈桑,至始至終對阿米爾——他的少爺懷著至高無上的敬意。即使在那場風箏比賽後。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阿米爾少爺,眼睜睜地看著他被侮辱,看著他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沒有反抗的能力。而他,卻跑了。即使哈桑知道,知道阿米爾背叛了他。卻毫無怨言。他具有令人敬佩的寬容、忠心。哈桑敬愛他的阿米爾少爺。不只是敬愛,是一種無私的愛,可以用一切去為他付出,卻從不求回報的人。

像綠葉,從來都只是在背後默默襯托著鮮花的光輝,像野草,在風中堅韌不拔,傲然挺立。哈桑,始終在堅持,始終在等待阿米爾,等待著自己在出生時說出的第一個名字的主人。可惜,終歸他們並沒有相逢。哈桑走了,離開了,被殘忍的組織輕鬆地用地雷炸死了。一個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往事永遠不會被埋沒。我看到,一個人犯下可怕的錯誤,他可能用一生來彌補。有些事錯過了,就再也不會來了。阿米爾就是背叛過後,重新踏上尋找本質的路的人。哈桑走了,不會再回來。阿米爾即使用他的性命,也要把哈桑的兒子帶出戰場。帶到自己的身邊。這是給自己內心的救贖吧,我想。錯過的就過了,再一次的情形,就不會再放棄了。

當一個人犯下了讓自己不可原諒的錯誤,背叛了對自己全心全意的人,他的心裡好像就留下了一道刀口。當再一次的情景,相似的人再次出現,人就開始贖罪。他們對不起自己的心靈,想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即使這很困難,但或許他們會用一生去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

錯過的,犯下的錯,都是過去的了,而現在,曾經背叛過最重要的人的他們,也許只能用那種方法,抹掉自己曾經的過錯。用對他人、對對於被自己背叛的人來說是無比重要的人的無私奉獻,來彌補,彌補往事割下的傷口。即使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因為自己的靈魂,已經得到了救贖,那一道傷口,也即將癒合。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7

對於總是在奉獻的羔羊,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推動它走向這樣一個結局:徹底為自己獻身。否則,便只有我們為它獻身,因為它此前的奉獻是如此之重,我們已無法承擔。

所以,在小說、電影和電視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局面——勇於獻身者,最後的結局常是徹底獻身。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說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因為小說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區域性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脣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群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為捍衛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併成為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麼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為伴隨著的細緻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彷彿都是必然。

例如,小說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裡,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8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對書沒有興趣人,一次偶然,讓我有機會翻開了這本橙色封面書,翻開了,就欲罷不能了。原本以為以這樣一個有意境題目命名書,應該展示是一幅唯美畫面,然而情況卻完全相反,這是一部震撼人心作品,讀過之後,我心久久不能平靜。

《追風箏的人》講述是一個阿富汗少爺阿米爾和他僕人哈桑之間點點滴滴,也是阿米爾對哈桑從犯錯到後悔再到去設法救贖過程描述。書中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特點,阿米爾、阿米爾父親、哈桑、阿里、拉辛汗,他們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人性閃光點。從阿里身上,我看到一種忠誠盡職盡責,這在哈桑身上也有同樣體現,他對阿米爾少爺保護,甚至就算犧牲自己生命也毫不猶豫,這似乎已經超越了忠誠這個詞界限,這是真正朋友之間兩肋插刀,又或許這是這份同父異母兄弟之情本能反應,無論是那種,都體現了哈桑那種人性光輝,一種無私付出。而在阿米爾一直為自己怯懦,自己自私而愧疚時,哈桑卻早已原諒了他,沒有再提起以前事,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般,照片上他依舊笑容燦爛。而這本書主人公,也就是阿米爾,雖然他曾因為太過怯懦,太過自私而犯下一些可能永遠彌補不了錯,但他卻始終揹負著這個罪責,說明他還是一個善良人。在書後半部分中,主要講述了他救贖自己過程,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兄弟後,悔恨萬分,不顧自己生命危險去救自己侄子,這正是一種自我救贖表現。人犯錯並不可怕,可怕是不知道自己錯了。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獲救",人一生難免會犯錯,面對這些過錯,我們不應逃避,而是試著去彌補,即使永遠都彌補不了,但至少一些善行能讓自己解脫一點,心安一點。這正是我從阿米爾身上學到,故事最後,阿米爾還在追逐那隻人性風箏。

讀過《追風箏的人》,我從阿米爾身上學到要將罪行轉化為善行,從哈桑身上,我學會了"為你,千千萬萬遍"。我也開始追逐起了那隻能點綴我生命,讓其大放異彩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9

這本小說寫的是人性的本質與救贖,每次讀到這本書都令我感到震撼,隨之一種鹹鹹的東西在眼眶呼之欲出。

小說寫的是: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阿米爾自小母親因生他而難產死了,他父親善於做公益,卻吝嗇給他關愛,但他父親時常會給予哈桑關愛,這令阿米爾產生了嫉妒。

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眼看哈桑被人揍,都沒有出手相救,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他以不正當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不久後在阿富汗有戰爭,他也隨父親逃亡到美國。他在美國學習,有了車子房子妻子,但他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救贖,阿米爾再度回了故鄉,希望能夠為不幸的好友盡力,哈桑已經死了,留下他的兒子再恤孤院,卻也得知原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選擇諒解,面對,他為了找回“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在被拳擊的捶打中找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種勇敢,他最終救出了他的侄子。

在文中提到三次“為你,千千萬萬遍”。第一次是他們十二歲那年鬥風箏比賽,哈桑為阿米爾追逐那隻贏得勝利的風箏,“他飛奔到街角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這句承諾糾纏了阿米爾大半生,直到最後追回那隻遺失的風箏。自那次,哈桑被欺辱,阿米爾一直被這個噩夢,緊緊纏繞,他在等待時光癒合一切。

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16年後,阿米爾回到阿富汗為救侄子被打的住院無法動彈,“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幫助他的法裡德說的。就這樣,阿米爾哭了起來,不顧他折斷的肋骨,讓他無法呼吸,不顧淚水刺痛它裂開的嘴脣。

最後一次聽到是在結尾,阿米爾收養了侄子索拉博,他帶著孩子放風箏,書中寫道“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他問索拉博,。風掠過他的頭髮。我想我看到了他點頭。“為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於是我追……

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想流淚,三次話的含義都不同,阿米爾的前半生都在逃避,追風箏成為阿米爾長大的儀式,書中風箏是一種象徵。而我們,只有一直追天上的風箏,追逐心靈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0

哈桑和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哈桑是阿米爾家僕人的兒子,老爺是阿米爾的爸爸,阿里是哈桑的父親,兩個小朋友本是很好的玩伴,以為他們的友情能夠天長地久,就在一個追風箏的冬天,阿米爾犯了這一生最大的一個錯誤,當哈桑為了阿米爾奮不顧身的追風箏而受到欺辱的時候,阿米爾沒有勇氣挺身而出,他選擇懦弱的躲在黑暗裡,更錯的是,回到家不久後,他還冤枉哈桑偷東西,把他給趕走了,可是這個錯誤一直深深地壓在阿米爾的心裡,他不敢向任何人提起,因為那是他這一生犯下最嚴重的錯誤。

很多年之後,阿米爾又和他的忘年交朋友拉辛汗聯絡上了,從他那裡阿米爾得到了哈桑的訊息,並且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兒子,而且阿米爾還知道了一個驚天祕密,他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是自己爸爸的兒子,是爸爸和阿里妻子生的孩子,為此爸爸一生都在感到懊悔,不斷的彌補過去自己一時犯下的錯誤,阿米爾的爸爸出資建造恤孤院,幫助朋友,施捨窮人,在很多關鍵的時候阿米爾的爸爸都挺身而出,其實就是想為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贖罪。當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兒子的時候,阿米爾就決定找到他,其實他也想為當年自己犯下的錯誤贖罪,阿米爾歷盡千辛,排除萬難終於把哈桑的兒子帶回了他的家中,在小說的最後,又是一個追風箏比賽,這一次是阿米爾為哈桑千千萬萬遍,在這本小說裡,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代表著親情,友情,愛情,也代表著正直,善良,勇敢。

看完這部小說覺得,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段不願言說的傷,不願提及的痛。對於曾經犯過錯誤的人來說,他們不知道上帝會不會原諒他,去彌補曾經的錯誤是為了讓自己好過點兒,誰能保證這一生不犯錯誤呢,曾經哈桑為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今天阿米爾為了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這是一種愛的傳承,我們同情哈桑為了朋友的那種付出,但是我們也不能指責阿米爾的懦弱,因為事情發生的時候他也是一個需要保護的孩子,我們同情阿里的忠誠,我們也在指責阿米爾爸爸強盜似的行為,但是他也在為自己曾經的行為贖罪,追風箏其實是對我們每一個人人性的一種拷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1

再次看到風箏時,已然是七月。綠草如茵的空地上,幾個人在放風箏,臉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後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睏倦。不知是睜眼之時還是閉眼之時,我望見一片瑰麗的蒼穹,燦爛的雲朵中是成片的風箏,如同飛鳥。遠處,放風箏的人佇立,追風箏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追風箏的人》中的對白此刻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意識到周圍的一切都是一場夢境。我在延續著一個夢,一個《追風箏的人》的夢。

那晚霞的移動盪漾著我的眼睛,那風箏的弧線激揚我的心神。感動與欣慰,害怕與無助,心酸與悲涼,這本書字裡行間帶給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動。是什麼得以有這樣大的力量讓心靈顫抖?那質樸的語言敲響的到底是怎樣一種偉大的樂律?

阿富汗,一個在曾經在我印象中只有戰火紛飛的地方。而《追風箏的人》卻為我呈現了一個真正的阿富汗——一個有歡樂,有情誼的國土。阿米爾和哈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樣幸福。雖然身份與種族的差異不時擾亂兩人的友誼,但是誰也無法忽視這之中令人豔羨的美好。然而,這樣一個美好的開頭,冥冥之中註定會有一個令全文發生折的岔路口。阿米爾和哈桑在當地的鬥風箏比賽中取得了勝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隻被割下的風箏。那一刻,我彷彿預感到了之後的事情,我聽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個看客。我只能一頁頁翻下去,看著阿米爾走街串巷尋找著哈桑,看著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著阿米爾在這重要的岔路口選擇了膽怯。當那隻風箏墜落,陰影掃過白雪上斑駁的血漬,我知道,墜落的不僅是風箏,還有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一整個過去,連同快樂與悲傷。

那時的我想,如果是我,我會挺身而出嗎?如果阿米爾當時用自己救下哈桑,他們之後又會如何?我不知道。這世界沒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爾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錯過了什麼重要的東西,而正是這一錯過,將用他的一生來補救。我們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幾次這樣的錯過?人生竟是這樣堅強而又脆弱!

無盡的痛苦讓阿米爾逼走了哈桑。而同時,阿富汗的戰火也開始燃起。阿米爾隨著父親逃到了美國,背離了戰火卻始終無法背離對哈桑的自責和愧疚。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著風箏。那風箏究竟是什麼?到底誰才是追風箏的人?這兩個問題一直伴隨我到最後。我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我知道,這問題阿米爾已經明白了,我也已經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鮮紅或湛藍。望著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一整個世界。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擔起責任,鼓起勇氣,翻過千山萬水,跨越艱難險阻。我相信,我的風箏一定會在某座山的後面等著我。

睜開眼睛,聲旁依然是碧綠的草地。放風箏的人越來越多,陽光在各種風箏下投下細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時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風箏,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揚。

吶,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2

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即使是在年幼無知的孩童也會選擇奔向天堂吧!

這是今天寫這篇讀後感最想提的一件事情,也許是因為自己今天中午才將這本書讀完,對最後的阿桑的孩子的一舉一動更加揪心的緣故。

當生命對於自己已經沒有太大的希望,當世界上沒有更多的期望,更多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甚至一點點的希望也被一個自己以為已經逃脫困境的事情而打破的時候,那麼還有什麼選擇,唯一的選擇只有是:死。他,一個孩子,一個僅有幾歲的孩子就是這樣,“我保證”,但是“我保證”卻因為沒有辦法而變成“下不為例”,於是導致了死亡,導致了一個大膽的行動,即使對於一個剛開要開花的花朵。

“孩子終歸是孩子,過一會就忘記了”語言大概是這樣的,我提出這樣的想法時,我忘記了索拉博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而是一個在戰火中長大的孩子,是一個小小的年紀就已經經歷了太多的生死,太多的人間疾苦的孩子,如果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麼,這樣的阿富汗,這樣的悲慘的世界造就的不是一個天將降大任的人,而是一個人間煉獄下悲慘的孩子的童年和一個更加堅強,更容易獲得希望的孩子。但是當一切的希望,那麼一丁點都已經沒有了,也是更容易喪失希望的孩子。

經歷了大苦大難,這樣的孩子的成熟度要完全超出他們的實際年齡,這就是我的低估,於是,沒有太多的在意,悲劇導致了,滿盆的鮮血,滿眼的鮮紅,這對於我無疑是一個噩夢,一個久久不能抹去的記憶。

上面的這段也算是,我如果作為作者會針對最後的幾章節而寫的自己的感想吧。

最後只想說一件事,請不要無情的打破別人的希望,請哪怕是在最最沒有希望已經逼到絕望的懸崖邊,也請留下下一根樹藤,哪怕短短的一根,給予一點絕望中的希望,也許樹藤的盡頭,在懸崖邊將會有別有洞天。

“一點點微笑,雖然不是很大但是我覺察到了”,“我知道,有那麼一片雪花正在融化,雖然是一片,但是一年復一年,一冬的雪一定會在春天融化”大致書本的最後是這樣寫的,希望,一個春天足以融化深埋在索拉博內心的一冬的冰雪。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3

“我追”讀完最後兩個字,我輕輕將書本合上,眼淚浸潤了我的眼眶。這是第一次那麼認真的讀一本書,不再是戲謔,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靜靜地用心讀。

“為你,千千萬萬遍。”反覆咀嚼著這句話,內心彷彿迷失在縱橫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安的旋暈佔滿心扉;像落入蜘蛛網的飛蟲,無力的掙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腳心的疼痛,像掉入萬丈深淵,不安的情緒像芥末,嗆入鼻腔,嗆入大腦。這是第一次那麼靠近一個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的仰望,而是站到了它的左邊,離心最近的地方。除去那些動盪,除去那些戰亂,我45°仰望天空,咧開嘴角,看,那些曾經飛揚在阿富汗上空的風箏,那些執著的單純的追風箏的人。

哈森,阿米爾,兩個十二歲的少年。最初的最初,他們是最親密的朋友,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憧憬未來。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牆”,那株石榴樹,那個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們友誼的見證。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有時候會想:是不是隻要長大了,過去那些單純無比的東西都會變質。時間過去,他們在一點點長大。阿米爾發現爸爸對自己的冷淡,而對哈森卻總是給予鼓勵和讚賞,

他開始慢慢感覺到失落,偶爾也會發發脾氣,卻總是被哈森的寬容所化解。有時候想:如果這種歡樂時光能一直持續到永遠該多好。可是沒有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災難早已籠罩在這個城市上方,隨時能將他們的友誼無情摧毀。

一次追風箏的比賽打破了寧靜的一切。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訓。他本可以挺身而出的,就像哈森每一次為他挺身而出一樣。可是他沒有,僅僅因為他的懦弱。他就這樣把哈森落在了那個小巷子裡。從此,哈森成為了他生命裡的一個惡魔,他處處躲避哈森,最後還設法趕走了哈森。後來,自己也跟父親遠離阿富汗,去了美國。就這樣,帶著纏繞了一生的負罪感去了美國。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父親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個曾有自己無比歡樂的童年的地方,那個記錄了他與哈森友誼的故土。只因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決定勇敢的邁出救贖的第一步。可是,一個驚人祕密被揭開。阿米爾與哈森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過去的種種,似乎理解了過去父親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最卑劣的手段,傷害了哈森。經過深刻的反省後,他決心找回那個遺失了過去的自我,找回遺失已久的善良。他收留了哈森的兒子,雖然最後自己傷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遺失已久的東西。

那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風箏再一次高高飛起。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4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為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著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裡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著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揹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僕人,看著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為腦袋瓜裡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 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5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林。主人公阿米爾是個富家少爺,他的父親不僅富甲一方,而且樂善好施、正直剛烈。阿米爾的性格里卻缺少父親的豪邁勇敢,只喜埋頭讀書,被人欺負也不還手。與他截然不同的是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這個兔脣的男孩有著令人吃驚的運動天賦,每當阿米爾遭人欺負,總是哈桑為他挺身而出。阿米爾和哈桑雖然情同手足,卻有些嫉妒父親對哈桑的欣賞和疼愛。每年冬天的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孩子們最重要的活動,用自己的風箏線把別人的線割斷,然後追到那隻掉落的風箏,就是贏者。阿米爾是鬥風箏的好手,哈桑是追風箏的好手。那年的冬天,喀布林迎來了最大的一次風箏聯賽,阿米爾希望能在這次大賽上奪冠,以贏得爸爸的鐘愛。當他把最後的對手的一隻藍風箏割落時,整個賽場都沸騰了,他看到父親在為他歡呼。追風箏的任務落在哈桑身上,哈桑果然不負所托,成功追到藍風箏,不想被小混混阿塞夫和他的同伴們截住。哈桑不願意交出風箏,遭到阿塞夫的報復。尋找哈桑的阿米爾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卻沒有勇氣上前救助。阿米爾得到了父親夢寐以求的關愛,但哈桑的存在卻讓他內疚痛苦。終於,他不堪重負,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同時離開的還有他們對真情的失落迷惑與痛楚。也許愛到極至便是相互的傷害吧。聰明自尊的哈桑父子選擇了遠離與隱忍。也許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欺負弱小,用卑鄙掩蓋。然而再弱小的人也有自尊與庇護。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隨著阿富汗政變,阿米爾隨父逃到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已移居美國併成為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父親的好友拉辛汗的電話,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重回故土的阿米爾得到了哈桑的獨生子被曾經的宿敵綁架的訊息。人性的膽怯和本真在阿米爾又一次面對命運考驗時做出了他早該在幾十年前就做出的選擇,面對曾經羞辱過哈桑的敵人,阿米爾用自己的方式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現在難得看到好看的書了,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書本中那些善良的人民如哈桑,能一如既往的為朋友付出,是不計前嫌的付出,還有在艱難的困境中,從不失望從不詛喪,堅忍,刻苦耐勞,這麼正面的任務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少見了,雖然不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形勢,但是畢竟是奮進的,正面的能量,能觸動自己。從而可以反省自己,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不在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發牢騷,影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質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