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記》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78W

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千年以後繁華落幕,我還在風雨之中為你守候。

《石頭記》讀後感

——題記

《石頭記》(即《紅樓夢》)詩云:“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這《石頭記》第一回寫到,女媧煉石補天之時,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了青埂峰下。不料這石頭竟然有了靈性,感嘆自己無才,日夜悲哀。後來經過一僧一道的點化,便到那“盛世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裡走了一遭。

幾世幾劫(或許是千年)之後,一位空空道人在青埂峰下發現一塊大石頭,上面字跡分明,編述歷歷。原來這就是那塊無才補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頑石。空空道人把石頭上的字跡抄錄下來,後來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便是《石頭記》的緣起。

這《石頭記》的內容無非家庭瑣事、閨閣閒情、詩詞謎語等,卻成就了千古經典之作,古往今來無人能及,為何?且看那石頭怎麼說的:“我半世親見親聞的'這幾個女子,雖不敢說強似前代書中所有之人,但觀其事蹟原委,亦可消愁破悶;至於幾首歪詩,亦可以噴飯供酒。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循蹤,不敢稍加穿鑿,自失其真。”

我覺得石頭之言很有道理,言辭也是極為謙遜,只怕它自己也未料到,一部《石頭記》,打動了多少人呀!

《石頭記》的主人公賈寶玉“一落胎,嘴裡便含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今人以為,此稱作“通靈寶玉”的就是雨花石。理由:質、色、形、紋類似。《石頭記》卷八雲:此玉“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與史料對雨花石的描述如出一轍。另外作者曹雪芹自幼在南京生活,至十三歲才離開,此後一直愛石詠石畫石。祖輩也極為好石,所以他就在作品中生造出一個“通靈寶玉”來的,也不是沒可能。

其實關於雨花石也有一個類似的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發生在南朝梁代。

說的是南朝梁武帝時,有個叫雲光的高僧在石子崗(今雨花臺)設壇講經說法,感動上蒼,為之雨花,落地後便幻成了五彩繽紛的雨花石,後人將講經處便稱之為雨花臺。還有不少散見於史料中的詩文稱:雨花石為女媧補天的遺石。如“珍重養清泉,有時天可補”。

當然,這都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想象,不足為據。其實,雨花石的形成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經地礦學家考證,雨花石形成於距今250萬年至150萬年之間,是地球岩漿從地殼噴出,四處流淌,凝固後留下孔洞,涓涓細流沿孔洞滲進岩石內部,將其中的二氧化矽慢慢分離出來,逐漸沉積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雨花石的顏色和花紋,則是在逐漸分離、不斷沉積成無色透明體二氧化矽過程中的夾雜物而已。仔細欣賞雨花石,箇中藏有山川雲彩、人物神仙、花鳥蟲魚,色彩豔麗,變化萬千。人們多愛將其置於水盂中,陳設於書齋、案頭,不失為高雅之物。

一塊石頭成就了《石頭記》,成就了《紅樓夢》,使這部小說位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成為一部千古不朽的曠世鉅著。

每每看到那些渾然天成、美麗奪目的雨花石,總是引起我的浮想聯翩。我在想,這其中一塊,會不會就是女媧補天之時遺留的那一塊呢?它會不會也是經歷了人世各種滄桑又重新幻化為一塊精美的雨花石呢?

這其中的玄機,只怕是曹雪芹先生也未可知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