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歡喜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7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皆大歡喜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皆大歡喜讀後感

皆大歡喜讀後感1

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是他早期創作的著名喜劇,與《無事生非》、《第十二夜》並稱為三大歡慶喜劇。此劇創作於1599年,主要劇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到森林尋父和她的愛情故事。正如劇名所表現的那樣,劇中被壓迫受害的人紛紛得到好報,而惡人則受到感化,最後所有的愛情都得到美滿的結局,反映了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以善勝惡的理想境界。

這部喜劇在語言,人物,線索,主題意義方面都具有其獨特的創作方式。

從語言上來說,這部喜劇的語言豐富活潑、具有生命力。一方面,作品中的語言廣泛運用書面語和口語,這是作品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廣泛採用了民間諺語和俚語,兩者互相結合,莎士比亞甚至自己創造新詞,使其增添了不少的新鮮感。他豐富的語言往往能夠隨著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不同來深刻的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

最重要的是,這部劇中許多的語言都已成為英國乃至全世界語言的精華,既生動活潑又耐人尋味。如“美貌比金銀更容易引起盜心”、“ 心裡儘管隱藏著女人家的膽怯,俺要在外表上裝出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來,正像那些冒充好漢的懦夫一般”、“ 現在我們是滿心的歡暢,去找尋自由,不是流亡。”、“假如你記不得你為了愛情而作出來的一件最瑣細的傻事,你就不算真的戀愛過。假如你不曾像我現在這樣坐著絮絮講你的姑娘的好處,使聽的人不耐煩,你就不算真的戀愛過。假如你不曾突然離開你的同伴,像我的熱情現在驅使著我一樣,你也不算真的戀愛過。”、“假如你們用你們所沒有的東西起誓,你們便不算是發的假誓。”、“給我穿一件綵衣,准許我說我心裡的話;我一定會痛痛快快地把這染病的世界的醜惡的身體清洗個乾淨,假如他們肯耐心接受我的藥方。”等等,都具有深刻的意味和哲理,既是對當時貴族上流社會罪惡醜行的揭露批判,同時也表達了莎士比亞對於理想社會的強烈渴望。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莎士比亞借傑奎斯這個角色所提出來的“人生七個階段”的感想:“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為七個時期。最初是嬰孩,在保姆的懷中啼哭嘔吐。然後是揹著書包、滿臉紅光的學童,像蝸牛一樣慢騰騰地拖著腳步,不情願地嗚咽著上學堂。然後是情人,像爐灶一樣嘆著氣,寫了一首悲哀的詩歌詠著他戀人的眉毛。然後是一個軍人,滿口發著古怪的誓,鬍鬚長得像豹子一樣,愛惜著名譽,動不動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尋求著泡沫一樣的榮名。然後是法官,胖胖圓圓的肚子塞滿了閹雞,凜然的眼光,整潔的鬍鬚,滿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談;他這樣扮了他的一個角色。第六個時期變成了精瘦的趿著拖鞋的龍鍾老叟,鼻子上架著眼鏡,腰邊懸著錢袋;他那年輕時候節省下來的長襪子套在他皺癟的小腿上顯得寬大異常;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變成了孩子似的尖聲,像是吹著風笛和哨子。終結著這段古怪的多事的歷史的最後一場,是孩提時代的再現,全然的遺忘,沒有牙齒,沒有眼睛,沒有口味,沒有一切。”這短短的一段話概括得既準確又精簡,十分讓人贊同。

人物上,劇中的每個角色都具有獨特的性格特徵,奧蘭多對羅瑟琳的真誠愛情與和兄長奧列弗的手足之情,西莉亞與羅瑟琳的姐妹情深和最後與奧列弗的一見鍾情,老公爵的寬容大方與其弟篡位的陰險狡詐,試金石和亞當的忠心跟隨,希爾維斯的痴情與非瑟最終的接受,共同構成了這部喜劇的美滿結局,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的喜劇色彩。

在這部劇中,個性鮮明,光彩奪目的羅瑟琳更是格外突出,她天生麗質、年輕、善良、聰明,更突出的是活潑開朗,而且又蘊含著某種調皮狡黠,這一個性是在進入亞登森林後才顯露出來的,羅瑟琳在得知心上人奧蘭多也來到亞登森林時,她興奮連忙詢問西莉亞:“噯喲!我這一身大衫短褲該怎麼辦呢?你看見他的時候他在作些什麼?他說些什麼?他瞧上去怎樣?他穿著些什麼?他為什麼到這兒來?他問起我嗎?他住在哪兒?他怎樣跟你分別的?你什麼時候再去看他?用一個字回答我。”這麼多的問題,卻要別人用一個字回答,分明是不讓西莉亞回答,只是想把自己的興奮之情表現得更露骨些罷了,她的活潑可愛正是在這一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當她看到奧蘭多時,她並沒有換上女兒裝,仍然披著大衫短褲,提出了要奧蘭多把她當作心上人,每天到草屋前向她求愛,以治療他的“相思病”,最後,她不僅促成了自己與奧蘭多的愛情,還讓父親與自己的女兒重聚,讓希爾維斯與非瑟終成眷屬。她的聰明、活潑、甚至有點狡黠的性格展露無遺,因此,羅瑟琳也成為了莎翁筆下最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另外,這部戲劇有三條主要線索:公爵被弟弟篡奪爵位;公爵之女羅瑟琳和僭主之女西莉婭被放逐;青年奧蘭多被哥哥奪去產業。三條線索裡的正面人物都會合在亞登森林裡,最後惡人悔改,公爵復位,情人結為終身伴侶。是典型的大團圓結局。

最後,這部喜劇顯示出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和格利烏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和“萬物之靈”。古希臘,古羅馬哲學注重對人的根本的思考,經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發展,初步奠定了人文主義的傳統。人本主義作為一種較系統的思想狀態是和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聯絡在一起的。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主旋律和靈魂,它反對封建專制的統治與基督教神學的禁錮,大力讚美和宣揚人的偉大,尊嚴,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在這場“最偉大的,最進步的變革”運動中,湧現了許多“巨人”,莎士比亞就是這批“巨人”中的一位。莎士比亞的戲劇從主題到人物刻畫和細節描寫,處處反映出了他的反封建,反神權的強烈思想。《皆大歡喜》通過對照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利益為上,篡權,謀害等人類醜惡現象與牧歌社會中無憂無慮,互敬互助的人際關係,最終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對於平等,自由,幸福的田園生活的嚮往。在第一幕第一場中摔跤師查理告訴奧列佛說老公爵“已經在阿爾登森林中,許多快樂的人們和他在一起;在那裡他們像古時候英國的羅賓漢一樣生活著;聽說每天都有許多青年貴族們成群地去依附他,他們無憂無慮的打發歲月,像人類在黃金時代那樣。”這裡,阿爾登森林被描繪成一個牧歌式的社會。在這樣的一個靜謐祥和之地,這群被放逐的人過著天真、純樸的田園生活,擁有沒有界石的廣闊平原,這裡沒有私有制,沒有剝削。在阿爾登森林中,人們呼吸著自然、純樸、幸福和平和的空氣,真正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對田園生活的理想和願望。《皆大歡喜》主人公之—奧蘭多受盡兄長奧列佛的虐待和陷害,選擇逃往森林。由於對羅瑟琳一見鍾情,奧蘭多在林中樹上到處刻寫情詩,以抒發對羅瑟琳的相思之苦。在林中,當發現正面臨來自蛇和老虎雙重危險的熟睡人是苛待他的親哥哥奧列佛時,手足之情和善良天性促使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哥哥解救出來。這樣一個勇於追求自己幸福,善良的人正是莎翁筆下“真、善、美”的體現。在劇中,這樣的人最終抱得美人歸,與羅瑟琳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另外,故事中兩個“反面”人物—弗萊德里克和奧列佛痛改前非,由“惡”到“善”的轉變也反映了作者希望人類的善良和慷慨能化解邪惡,最終人類能和諧相處的一種美好願望。劇中弗萊德里克貪慕權勢,篡奪了自己親哥哥的爵位,自己當上了新公爵,把老公爵放逐到亞登森林裡。羅蘭爵士的大兒子奧列佛部遵亡父的遺志,不但不好生教養弟弟奧蘭多,反而視他為仇敵。先是挑唆拳師查爾斯在角鬥中摔死他,繼而又準備放火燒死他。奧蘭多被迫於老僕亞當一起逃進亞登森林。老公爵的親女兒羅瑟琳原來一直居住在宮廷中,弗萊德里克唯恐她的好名聲掩蓋了自己女兒西莉亞的賢德,把她從宮中驅逐出來,西莉亞隨同她一道也投奔了亞登森林。作品情節生動豐富,富於生活氣息,思想也更加成熟,既宣揚了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又嘲笑了封建教會的禁慾主義。在作品中,小丑試金石就用及其通俗的語言,把這個意思清楚的表達出來,他對傑奎斯說:“先生,牛有軛,馬有勒,獵鷹腿上掛金鈴,人非木石豈無情?鴿子也要親個嘴;女大當嫁,男大當婚。”(第三幕第三場)這種嶄新的愛情觀與宗教禁慾主義和封建婚姻制度截然對立,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銳利武器。劇中(第一幕第二場)羅瑟琳和西莉亞談論命運女神,覺得她的“賞賜老是不公平”,尤其是她在給女人賞賜的時候,尤其亂來。還有把“造物”取笑為傻瓜。作品通過兩位公爵的具有初步人文主義智慧的女兒的消遣對話,反映出了人文主義對上帝絕對權威的質疑。

通過《皆大歡喜》這一喜劇,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思想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一種進步的思想,在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中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它畢竟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沒有能從階級鬥爭的高度去認識社會現象,社會鬥爭的一方—“善”的一方在面臨個人生命、權力和領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無情的掠奪後,而不是積極地去迎戰,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和利益,而是選擇了逃避,逃到了所謂的世外桃源:森林中。再有,從最後的大團圓結局來看,也是有些牽強。兩個 “反面”人物的棄惡從善,改過自新雖說是最完美的結局,但卻有些突然,讓人讀起來不禁啞然失笑,感覺有些不可思議。在此劇中,莎士比亞揭示了篡權、謀害等反映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但卻沒能從根本上發掘出這些現象之後的本質—產生“惡”的社會根源,因而只能在喜劇中想出道德感化和宗教教化的辦法。這無疑是莎士比亞的侷限,也是那個時代人文主義者的侷限。但我們應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不能簡單地用“虛偽性”、 “不真實”等結論去否定它的歷史進步意義,相反,甚至我們可以說,莎士比亞的偉大就是在於在扼殺人性的封建社會裡,他發現了人性。

《皆大歡喜》雖然只是一部小小的劇本,其中也有作者過於理想化的一面,但從裡面折射出來的人文主義的光輝卻發出了萬丈光芒,激勵了當時許多的具有初步人文主義思想的青年男女。

皆大歡喜讀後感2

《皆大歡喜》是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裡面的一個故事,這本書裡有:暴風雨、仲夏夜之夢、冬天的童話、無事生非、威尼斯商人、李爾王、麥克白、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等故事,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皆大歡喜這個故事。這本書是來源於英國的蘭姆姐弟很著名的書本,我一口氣就把皆大歡喜這本書讀完了,現在給大家介紹介紹。

主要的故事就是弗雷德裡克打倒了他哥哥這一合法的公爵,並把他流放在遙遠的阿登森林裡。而流放的公爵有個獨生女,叫羅瑟琳。弗雷德裡克是想把羅瑟琳留下來陪伴他的女兒西莉亞。一次偶然的機會,城堡外有兩個人準備角鬥,那兩個姑娘也去湊熱鬧!一個人高馬大,身強力壯,是角鬥的老手了。而另外一個年少骨嫩,大家都覺得他必死無疑。兩個姑娘都去勸說他別角鬥了,可他卻說他沒有家人,哥哥對他一點也不好,還不如死了好。羅瑟琳非常同情這位年輕人,也似乎可以說她已經愛上了他,原來那位年輕人叫奧蘭多,他在決鬥中居然贏了!。

後來,由於弗雷德裡克不想讓羅瑟琳再待在宮裡,便準備把她也趕去阿登森林,西莉亞不贊成,便與堂姐一起前往阿登森林。然後,羅瑟琳和西莉亞竟然在阿登森林不僅碰見了奧蘭多和他的哥哥奧列佛,也碰見了羅瑟琳的父親。奧蘭多和他的哥哥奧列佛現在已經友好相處了。

最後,羅瑟琳和奧蘭多、西利亞和奧列佛同時舉行了婚禮!接著,又傳來了好訊息,羅瑟琳父親的國土歸還給他了。西利亞也為此祝賀堂姐,雖然她已經不在是繼承人了,堂姐妹兩的感情是那麼的純真,一點都沒陷入嫉妒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