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000字

來源:才華庫 2.06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000字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000字1

閒暇之餘,拜讀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像是與老朋友娓娓交談,那麼親近、真切、理解,因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與勞累感覺是那麼值得,幸福感與成就感就會縈繞心頭,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自然也成為我的一種願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寫道:“遇到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只會想一想,發表一點意見和個人看法,而不會思考。所以,那些意見和看法,往往經不起推敲,顯得膚淺,甚至似是而非。”

作為教師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做法仍是膚淺。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想”,更要發展學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髮表意見,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研究與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於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駕馭課堂,更不能做到遊刃有餘,從而造成課堂效果不滿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才能紮紮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師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對其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按著馬的頭讓它飲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理論支撐的,高度自覺的對自己實踐的回顧與審思——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基礎,自我反思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至於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

作為教師,教育探索並不一定要有研究課題,如果你真是為了提高自己,為了更好地勝任你的工作,為了更好的成長,而不是因為外在功利的誘惑,那麼,只要你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可進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裝置,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我們不斷咀嚼、反覆琢磨、再三玩味。

這本書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師,運用教師的智慧去啟發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永遠充滿希望和自信。在對待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教師要有超強的責任心與耐心,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盪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

《教育的力量》讀後感1000字2

教育信念是教師的生命,教育信念的力量。但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教育追求的教師少之又少,更遑論為了個人的信念幾十年執著追求。

曾國壽老師就是難得的一個。在獲得“英特爾傑出教學獎”第一名之前,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老師,在他們那一代,他的人生軌跡並無多少特別之外,缺少戲劇性的教師生涯似乎註定了一輩子的平淡無奇。現在他成了教育界的“明星”,這是多少人的夢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他為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也可以說是人生信念)默默工作著,365天都在實驗室裡,多少次冒著生命危險帶領學生做課題研究。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還有多少人能夠忍受這樣平淡的生活?

在許多人看來,他的教育信念似乎缺乏詩意,我對農村很感興趣,對生物感興趣,加上自己的實踐經驗,覺得應該在這方面做一點貢獻。”沒有流俗的詞語,全是大實話。但在我看來,這樣樸實的信念才具有植根生活和大地的頑強生命力。生活,尤其是教育生活,大多數時候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優雅的詩情畫意,多少教師因這些枯燥而瑣碎的生活放棄了理想,。我一直懷疑一個執教多年的教師還能否用青春的.浮麗辭彩描繪個人的教育信念。

不是說教育生活缺乏詩意,也不是說教學過程中沒有激動人心的風景。我不過是想強調,一切的詩意和激情都在於能否學會欣賞與分享。一個傑出的教師,必然有足夠的毅力忍受生活的無奈和平淡,同時,也必然有一種直覺:在瑣碎中發現詩情,在平淡中看到優雅。

有這種毅力和直覺,是因為心中有信念。而這份信念,又必須從生活的錘鍊、拷打中汲取力量,否則,就不過是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鑑別信念的真偽,不在於詩意與否,而在於是否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是否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曾老師的教育信念,就讓我觸控到了力量。

可惜很多教師已經習慣淡漠教育信念,無緣感受教育信念的力量。在專業化的口號下,更多的人把教書當做一種技術性的職業,他們關心的是各種教學技巧;教材教法的橫行,教育理論書籍受到冷落,教師讀書習慣的缺失,也就勢所必然。這是放棄教育之本而去追求教育之末。另一方面,由於各種現實利益的驅使,許多學校和教師也非常熱衷於科研,動輒要上省級或國家級課題,但課題被評審通過或獲了獎就萬事大吉,但是否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形成和改善了教育教學行為,倒成了無關痛癢的問題。這是功利的科研而非求真求善的教育。

現實警告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讓教育信念繼續缺席。

我想,如果需要向曾老師學習什麼的話,就是讓每個教師都擁有自己的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