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的讀後感(精選11篇)

來源:才華庫 2.38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終身成長》的讀後感(精選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精選11篇)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1

認知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選擇,選擇影響命運。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受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在“聰明,尖子生,三好學生”這種基於考試成績的評價下,我想我們這一代人的很多個“我”都養成了很明顯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會努力學習,但是為了獲得成績和認可,而並不是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學會”帶來的樂趣;我們會死摳自己,不願意和周圍人探討,擔心會暴露自己的無知;我們頭腦裡會天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遲遲沒有勇氣採取行動,因為有聲音告訴你:哪有那麼簡單,不可能成功的……

現在的我正在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過程中,處於一個既有成長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這種變化更多的源自於工作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指數型成長”的氛圍,源自於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總會有人去發現你的變化提點你的成長。所以思維模式是需要以身作則示範而非要求的。

在成長型思維模式裡,如果認知到“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提升的”僅僅是第一步,止步於此便是“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真正挑戰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在於“制定目標和階段性的具體的行動計劃並且去踐行,直至養成迴圈的習慣”,以及“用俯瞰視角跳出來擁抱並觀察現在的你,瞭解思考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並教育它”。

終身,唯成長不可辜負!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2

《終身成長》的作者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做事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因此害怕錯誤,覺得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智力是後天努力可以提高的,做事的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會把錯誤和挑戰看成成長和改善的機會。

看完這本書,我的感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我成長,另一個是人際交往;對我思維的最大改變,是學會了如何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某一個時間段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去學習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遊戲都是在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天賦與能力,喜歡裝作一個輕鬆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歡提問、不喜歡向他人求助……其實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對自己發展的限制,看待事物發展的眼光也會受到侷限。

比如,我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獸世界”狂熱追求者,從大學伊始,孜孜不倦的玩了很多年,平時也會與我交流一些遊戲情況,因此,我認為遊戲裡不同等級的資源都是恆定的,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部落的能力也是恆定的,低級別不可能打敗高級別的角色;直到有一天,我先生告訴我,他帶團成功的把一個八十級的boss打敗,當時他們團隊基本都是七十級左右,並向我展示他是如何佈局下兵的、細節到每一秒、每一處,策略又是怎麼講究的,換作以前,我一定會不屑一顧,本身對遊戲的興趣就不大,但恰巧那段時間我讀到了這本書,我驚奇地發現固定型思維模式在我身上就是這樣運作的。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思維模式呢?這本書指出了很多的案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自己,必須承認自己的普通。承認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來就是特別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帶有著一些別的光環。當你覺得自己普通時、當你覺得自己並非一個天才時,你才會更虛心地學習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議、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敗與成功,這樣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能力。

第二點的啟發來自人際關係中相處的思維模式的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一個人只想找完美的人來做朋友,那麼他的社交圈子會變得非常有限。這也是“完美主義”這個詞第一次從我的認知發現原來它含有貶義。無論是要求他人還是要求自己,“完美主義”的出現都需要反省。

我覺得並不是說明企業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勝過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絕對是一句廢話結論,而是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比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任何環境下保持謙虛平和的心態,從而這種人,不論是員工還是領導更有助於企業的發展,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3

《終身成長》是卡羅爾·德韋克的代表作,書中卡羅爾·德韋克從教育、體育、商業、人際關係等領域總結了自己對於固定型思維以及成長型思維的研究。

這本書把人的思維模式分成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抱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身才能是不變的,不屑於努力,並且熱衷、在乎別人的評判和結果導向,總是掩飾自己不足,往往更易焦慮和抑鬱,遇挫時容易放棄,拒絕自省,一旦失敗,一蹶不振。

另外一種是成長型思維,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信任團隊和人才的力量,會把挫折、失敗當作一種體驗和學習經歷,善於總結經驗,不會因為失敗而氣餒。

終生成長的本質就是我們需要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而不是靠天賦。

成長型思維非常重要,它可以讓人看待問題有不同的視野,進而有不同的行動,獲得成功。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的矛盾體,我們要能勇於發現、承認自己的固定思維,分析自身原因,勇敢面對和接受,用成長思維去幫助自己擁有正確的成長心態,訓練積極強大的內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脆弱、克服恐懼,消除自我,進而終身成長。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4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從樊登老師那兒獲得的認知,今年五月有幸讀到,收穫很大。

有這樣一個例子,區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早上起來出門,發現特別倒黴,車上被警察貼條了,到了辦公室發現遲到了,又被老闆罵了一頓,跟別人開會又發生了爭執,然後自己的意見被領導否定了,晚上回家跟家人又大吵了一架,”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就能看出來固定型思維的人,和成長型思維的人的不同。固定思維的人第一反應是:今天太糟糕了,就不適合出門,就不該去上班,或者覺得自己就不適合跟人溝通,甚至想換工作……可以看出來,故事中的“它”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產生,“他”認為這一天真的太糟了。但是成長型的思維的人會說:“我以後停車的時候要注意,我要把自己的時間管理抓起來,我上鬧鐘要上得稍微早一些,為什麼開會的時候領導會否定我的意見?是不是我表達的不夠清楚?我找什麼機會跟領導再表達一下?還是說我從領導身上能夠學到更重要,更正確的想法?”這才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去思考問題的角度。

《終身成長》這本書講的是思維模式的問題。思維決定認知,認知引導行動,行動又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所以結論就是:思維其實是我們達到滿意生活的本源。透過現象看本質,當我們能夠看到事件的底層邏輯時,那些表面的浮華才能被踩在腳底下。這本書會告訴我們:是什麼導致了自己可以擁有一個滿意的人生。它屬於心理學範疇的書,核心就是要相信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優秀,便為之努力,每天進步一點點。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5

讀這本書是改變思維方式的開始。正如這本書的作者所言,改變不是外科手術,舊的信念會和新的信念共存、你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學會享受付出努力的過程,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開始學習用虛心學習的思維考慮問題。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而是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我發現我自己可能就是經常被固定型思維模式控制的那類人。毫無疑問,固定型思維模式會阻礙人的進步,不利於實現長遠的人生目標,所以有必要對此加以反思,然後逐步轉換到成長型思維模式。

讓我想想我的固定型人格在什麼時候出現呢:

在我想要偷懶的時候,它會慫恿我說:你一直都是這樣過來的啊,再多玩會兒也無妨。

在我遭受挫折的時候,它會安慰我說:可能你就是在這方面做不好吧,乾脆別做了。

就這樣,我的年歲虛長了這麼多,卻始終沒有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

終身成長的本質是把自己從舒適中拉出來。要改變心態,更要付出努力。把自己作為一個白紙一張的嬰兒來看待吧。不要輕易給自己下定語、貼標籤,我們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但還是有很多的可能,並不會被過去和現在的我所侷限。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畢竟改變習慣並非一日之功,要改變心態也許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永遠永遠不能鬆懈。

相比之下,相信天賦論真的很省事,它讓人覺得缺乏天賦的話努力也沒有用,天才天生就是成功的。天賦論給平庸找到一個無懈可擊的藉口,相信它的人可以正大光明的躺平。

但是,那不是真相!知乎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遠遠不到拼天賦的地步。還有人說: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比任何人都努力得多。

貼一下書中教的如何轉換到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

第一步:接受。擁抱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第二步:觀察。觀察是什麼激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第三步:命名。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描述他的影響;

第四步:教育。在他出現並阻止你時,告訴自己為什麼要邁出這一步,並要求他和你一起踏上旅程,慢慢教他用不同的方法想問題。

轉變思維模式也許不容易,有些想法、觀念、認知已在我們的大腦中運行了很多年。改變是痛苦的,我們得和自己的侷限、脆弱、恐懼,以及未知作鬥爭。但正如作者所說,改變也許艱難,卻從未有人說過不值得。也許當你看過《終身成長》這本書以後,當你對自己面臨的囧狀就有了一種合理的解釋,你至少多了一個理論武器,你腦袋裡的小人會告訴你:所有的評價只是在描述現狀,你不需要現在去證明什麼,每一次經歷都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機會。

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終身學習方可終身成長。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6

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她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你認為才智和努力哪個重要,能力能否通過努力改變,決定了你是會滿足於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才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

德韋克揭示的成功法則已被很多具有發展眼光的父母、老師、運動員和管理者應用,並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通過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並做出改變,人們能以最簡單的方式培養對學習的熱情,和在任何領域內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壓力。

《終身成長》這本書告訴我一個資訊—人與人之間存在一種可選擇的差異,即思維模式。我們每個人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都是它無意識的寫照,而思維模式是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塑造而成。我大部分時間所持的想法是,一個人的所能達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天分,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的起跑線可能會落後於那些生來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現實中不乏通過後天鍛鍊努力獲得不世成就的人,全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我們落後於人,還是有方法以及途徑來追趕。智力並不是一個定量,能力更不是,他們是像肌肉一樣,愈鍛鍊愈加強大。

許多人格外推崇天賦,輕視努力的價值,認為需要努力就意味著存在缺陷,缺少才能,甚至不具備與之競爭的資格,如果需要為某事或某物而努力,說明它本身註定不屬於你,這是固定思維模式的偏見。抱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熱衷於評判,結果導向,往往更在意成敗,也更難以面對失敗,遇挫時更易放棄,更易焦慮與抑鬱。想要毀掉一個天才,只需要誇獎他是天才便夠了,這會讓他從此活在擔心跌下神壇的恐懼與不安中,縮手縮腳,再也難以發現做事的樂趣。諷刺的是,頂峰是固定思維模式者渴望抵達的地方,卻是很多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產品。他們相信,即便此刻自己不是最好的,也可以全心投入並堅持下去,遭遇失敗也更具有復原力。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7

思維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本書作者不是一棒子打死一個的態度,他認為這兩張模式都存在,它們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一個人會同時具備這兩種思維模式,不同的時間只使用其中一種而已。當然,使用了不同的模式就帶來了不同的結果。結果顯示,成長型思維模式狀態往往能給人帶來好的結果。

那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呢?生活中我們常說一句話,“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也想努力啊,可我不會啊!”前面一句是我常說的話,後面一句我是兒子常說的。顯然我們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很難付諸行動,對他們來說,行動了也會有失敗的可能,而這件事情失敗就表示我這個人也很失敗,努力了也可能失敗,還努力幹嘛呢?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差,於是就不努力,不努力你總不能說我天生能力差吧!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他們放棄努力。我給孩子規定了時間,讓他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什麼作業,然後我去檢查的時候才發現他更本做不到。我就會很有情緒,始終認為他不主動想要變得更好,不在乎他在別人眼中的好壞,因自己有那一點點努力就停滯不前。我也總是在情緒中發洩自己的不滿,跟他講道理,讓他再努力一點。“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是有努力,但這點努力還不夠。我給你的時間,你都幹嘛了?是我給你的時間不夠還是你根本就沒想要抓緊?”

被我指責了一通之後,他說:“是我的問題。”在這之後他又做了一個作業,這次是又積極又努力,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後他告訴我:“媽媽,你知道我這次為什麼做的這麼快嗎?因為我腦子裡一直有個鈴鐺在響,它提醒著我。所以我就很快很好,不然。”

我一直都在強調努力的不夠,要主動想好,因為我曾經真的經歷過這樣一段想努力,但最終沒能實現的事情。那是高中的大學聯考前了,我的成績一直不理想,我很想提高成績,也告訴自己要努力才行,那段時間努力聽,可已經越來越多的內容聽不懂了,越來越多的題目不會做了。我百爪撓心啊,想努力,可就是找不到一努力就能上去的學習方法。我內心有些放棄了,我不想努力了,因為努力了也沒用,也提高不了。就這樣我和努力這件事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只要我看見孩子不努力,我就受不了。看見他不努力就像看見當初放棄努力的我自己。我用發洩情緒繼續保護我的那一點點自尊。

發現了嗎?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為自己找到藉口不去做某些事,比如不去找學習方法。不去總結自己的問題,而只想著改正錯誤。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更看中行動和方法,看中如何努力提高自己。

可笑的是,一次我把兒子留在車裡,我回家取個東西,回來時他不願意了,說我怎麼去了這麼久,他快悶死了,其實也不到10分鐘,而且車窗是開著的。他一個勁的怪我,也讓我很快有了情緒,跟他理論了半天,他說:“你只考慮自己,都不考慮我,你說什麼都是對的,我說什麼都不對。你覺得快就是快,是吧!那我還覺得慢呢!你覺得快那是你覺得。”理論中我絲毫沒覺得自己不對,只想著“他覺得不舒服了,應該自己想辦法,而不是指責別人。一味地指責別人是不對的。”

不過他的話還是讓我察覺到我沒有同理他的感受,也沒能看到他的情緒和需要了。我立刻收拾好自己的情緒,感受他的感受,最後我送給兒子一個小鈴鐺,希望在我有情緒的時候,讓兒子用它來提醒我,這一下他的情緒平復了許多。他鬆開了緊鎖的眉頭,臉上露出來信任的微笑。

當情緒來臨時,我很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是隻要觀察情緒就可以,不要讓頭腦跟著情緒走。這一點很難,真的很難。不是一次兩次的事,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不斷的重複練習觀察情緒而不作為。

就目前而言,我需要幫助兒子總結學習方法,總結自己的不足,在不足的地方多練習而不是責怪他不夠努力。努力這個詞不夠具體和細節化,孩子聽不懂。比如,他不懂題目的意思,那就要每天閱讀,最好讀完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作業方面不求做快,只求做對。生活中引導孩子多思考。當然了,要想做到這些,首先父母必須是會主動這樣做的人,不是為孩子而特意做的,是父母本生就是個愛思考的人,是個愛看書,愛思考,愛總結,求隊而不求快的人。當然後如我們本來不是這樣的人,現在開始努力練習,讓自己朝這方向努力。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8

近期有幸拜讀了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代表作《終身成長》。她在這本書中總結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通過對大量真實案例的分析闡述了成長型思維的優點,從體育、商業、人際關係、教育等四方面反映出成長型思維是成功的推動力。

固定型思維:是認為一切成功都是天賦使然,不斷地給予自我滿足的暗示,停滯學習,不思進取的想法。

成長型思維:是認為一切成功都是可以靠努力實現的,只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思考,總結成功經驗並付諸實踐,就會有所進步的想法。

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者的區別。課堂上,點名回答問題。固定思維的人會想,課堂上這麼多人,怎麼偏偏會是我被叫到,一定要好好回答不能出錯。而成長思維的人想的是給了我這麼好的機會,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會給予糾正。一個看重的是回答問題的結果,另一個看重的是回答問題並糾正、肯定所帶來的提高。

雖然不願意承認,我大多數都是以固定思維去看問題。害怕被點名、害怕新的環境、害怕不熟悉的人,每天從事著一成不變的工作,不願意嘗試新的挑戰。經常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總是從別人身上挑毛病,不從自身找原因,藉口總是比辦法多。看過這本書後感覺思想的轉變是迫在眉睫了,按照書中提到的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四個步驟:接受,面對自己的固定思維;觀察,明確出現固定思維的原因;命名,給這個思維定式一個名字;教育,用成長型思維來反覆教育、溝通。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走向更好的那個自己。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9

只看書名,都能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有八十歲的“常青樹”,也有二十歲的“朽木”。我想,這就是對終身成長的最好詮釋吧。

作者把人的思維大致分為兩類: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才能一成不變。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徵。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培養。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學習和經歷來改變。

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人,帶來的最終結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學習修煉,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人際交往方面讓成長型思維佔據我們的內心。

書中的建議還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觀點。以前認為:只要父母積極向上,孩子肯定不會消極怠慢。殊不知多麼幼稚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陳舊觀念,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孩子,不要誇獎她的天賦,而要欣賞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評,而要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僅僅是敷衍的說一句你真棒。

改變是不易的,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終身學習方可終身成長。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10

說實話,我是在被逼迫的情況下才看這本書的。如果不是為了躲避罰款,我或許不會看這些絮絮叨叨的雞湯文學。說來也可笑,我的這個出發點正好印證了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在本書中的觀點。一個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他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他會覺得好讀書、讀好書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當他遇到某種諸如讀書、學習之類的挑戰的時候,他就會無可避免地在通過固定型思維模式把自己保護在舒適區,用一句“我看不進去書或者我學不進去”之類的話去逃避困難,避免去主動積極的接受挑戰。

然而書中提到的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不然,我給這類人起了一個相當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養成的,他們面對困難的態度則是積極主動的、樂觀坦然的去消滅它,直到達到自己心裡預期的目標。提到擁有這類思維模式的人,除了書中列舉的一些人之外,歷史長河中凡是取得過巨大成就的人簡直是不勝列舉。

如果非要舉個例子,首先湧現在我腦海裡的就是楚漢爭霸中的項羽和劉邦了。劉邦地痞無賴一個、出身卑微低賤,當項羽都已成為“西楚霸王”的時候,劉邦還不知道在哪裡領兵廝混,沒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下,他卻隱忍著改變著環境。他知人善任、能進能退、能屈能伸,最終正是靠著這樣的氣魄和膽識才成就了大漢王朝長達四百多年之久的輝煌盛世。反觀項羽,當他面對劉邦帶領的異軍突起的漢家軍、當他聽到烏江邊浩浩湯湯的嘹亮鐵蹄聲、當他想到江東父老的那種期盼眼神時,他發出了一聲無力迴天的哀嚎,最終自刎烏江邊。試想,如果項羽放下所謂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時奮勇向前,或許歷史也就有可能會被改寫吧。

縱觀身邊的好多人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混合物。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徹底的跳出這種思維的框架需要時間和勇氣,但這正是需要我們去改變和提高的地方。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讓大腦運作起來,養成成長型思維的習慣,才能不斷的有衝動和熱情去接受挑戰,在挑戰中不斷的去成長、去學習。

就我們現在這個年紀而言,20幾歲正是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關鍵時候。這個時候的我們可能更需要把回報看的輕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勞累看的輕一些,把培養自己的樂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謂的別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輕一些,把與人之間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樂享受看的輕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奮鬥看的重一些、把金錢看的輕一些,把目標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我不敢說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篤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終身成長》的讀後感11

人們常說“最美不過書香氣”,閱讀,可以讓我們跟隨書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對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現著他們的期望,每一本書都會給我們帶來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的一本書,書名是《終身成長》。

書中寫到,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性思維模式。

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才能一成不變。這讓人們時刻想證明自己的智力、個性和特徵。他們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養。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特別受震撼。原來我們需要成為一個成長型的教師,也需要培養孩子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方式。那麼,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呢。比如說喬丹。

當我們提到喬丹這個人,大家一定會認為,喬丹這麼偉大的球員。他的成功是因為天賦,是因為他特別厲害。他一帆風順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實上你知道嗎,他是一個連高中球隊,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喪,跟他媽媽講說。球隊不要我。說我的身體素質不行。他媽媽說:“那就練唄”於是,喬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練球,喬丹每次打輸比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練球。

他的運動生涯在所有運動員裡面都是特別長的,他有一段時間去挑戰棒球。在所有人看來,真是瘋了,你有光環,是那麼偉大的名人,怎麼可能去打棒球,這是多丟臉的一件事。可是,喬丹是一個成長型的人格,他認為,這怎麼能是丟臉呢?這是我的愛好,這是我的人生。有什麼不行呢。

隨著他的年齡的不斷增長,喬丹的身體素質一定是在下降,但你發現喬丹在後期打球已經不靠身體了,因為他不斷練習著自己的技能,讓自己能夠適應如今這個老一點的身體。這就是一個成長型的選手表現出來的偉大之處。

那麼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是怎樣應用到學習上的。

成長型的人是不會死記硬背的,我現在回憶起來我們上學的時候的很多同學,他們覺得要把這個課學好就是背過,沒有別的辦法,其實這種想法就是一個固定型的心態的人了。然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是,我腦子不行,背不會。你看他其實沒有下過功夫去研究裡面的機理。而是簡單的認為學的好的人都是因為背過了。所以就出現了一種人叫做死記硬背,而真正成長型的人心態的人會去琢磨,會去想,會去做過一遍題之後去歸納總結,會去思考。這才是他們的學習方法。從學習方法來說,他們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態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試過程中,只要能夠達標就好。所以,為什麼家長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真的是有影響,因為你想讓一個孩子擁有一個超強的成長型心態,說一個孩子在一個特別差的學校,也能考上清華,北大。或者是哈佛。難度很高。因為孩子們經常是對標的。他一對標我已經比別人高出來那麼多嗎,那我還需要付出努力嗎,這就是固定型思維的自我就會出現,你已經很好了。這時候這種狀態就會成為虛榮。認為我很有天分。人們都希望自己和別人不同。在心理學上叫做價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成長型的書中案例。

加菲爾德高中,是洛杉磯的一所低收入學校,大多學生來自貧困家庭。它被認為是當地最差的高中之一。這裡的學生拒絕學習,老師也無可奈何。傑米·埃斯卡蘭特的出現,他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問自己,我應該怎麼去教他們,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們。固定型思維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長型,是怎麼教他們。改變了人們的看法。他開始教這些孩子大學水平的微積分。運用成長型思維,他總是思考怎麼去教、怎樣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關注自己會不會教、他們能不能學會。後來,他不僅教會了這些學生微積分,還讓他們在全國數學考試中取得了領先成績。這在很多人看是奇蹟。其實奇蹟是成長型思維成就的。這一事蹟,便是電影《為人師表》的原型。

其實,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終身學習需要每一個人去不斷踐行和修正。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希望推薦給大家,讓我們共同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