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著教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3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不跪著教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1

聽到《不跪著教書》這個書名就覺著新奇,教書就教書幹嘛是跪著,和不跪呢?帶著這份好奇我捧起了這本書。

本書作者是任教於南京師大附中的教授級高階教師王棟生老師寫的教育隨筆。書的封面就告訴我《不跪著教書》告訴你,教育有多難,教育有多美,同時封面也為我解讀了跪與不跪的涵義。既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她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發人深省的思考引出,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不跪著教書?

人們常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無私的春蠶等等,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自己本身應該是朵花,賞心悅目,吸引學生,教師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所以教師就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自己的生理想,教師也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讓學生銘記於心並學習的人。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師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因為我們不僅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既傳道,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師首先要是一個思想先進,厚重,不盲從,很自信的人,學生才能懂得為人處事世,更能成為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教師自身缺乏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很難想象他所教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子,真如王老師所說培養精神的侏儒。

所以作為教師就要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有愛心的人,如《永不凋謝的玫瑰》一文,深深打動了我,它告訴我們在教育中給學生留一些申訴的時間,不要讓孩子的善意被忽略,都一些耐心,都一些機智保護孩子的純真善念,,這樣就為將來就會更加美好。

同時書中好多關於教師自身素養提高對於教學的作用也讓我受益匪淺,所以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我更清晰的意識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傳道。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受益他人,讓我們不斷修煉自己,做一個具有精神高度和生命厚度的人。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2

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裡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物件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3

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本身本身就應該是一朵俏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著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貢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大概用一個牢固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本身來“照亮”學生。其實,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早在上世紀末就阻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稱頌教師。“為了崗位拋棄做父親、做丈夫、做兒子的責任,我以為他的情感雖不健全的,其價值觀也是賣弄的。”選自《模範如是說》——被“主流媒體”大肆頌揚的“模範”,也是跪著的人。

有人把教師比著辛勤的園丁,培育著祖國俏麗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師比著無私的春蠶,為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還有人把教師比著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著學生美好的心靈;更有人把教師比著燃燒的蠟燭,燃燒本身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

我關心的還是在我看到書名後就想弄懂的幾個問題: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麼教書?

書中並未對此作出系統的敘述,但透過那些零瑣屑碎的感言,不難窺見問題的答案:

“多年來,語文教師屈從於世俗的評價,憂饞畏飢,跟在別人後面馬首是瞻,教學上也搞‘無一句無來處’,言必稱宗師權勢鉅子。”選自《召喚氣勢派頭》——這是一種跪。

“有的教師,真像打手一樣,一天不入手打學生,他的骨頭就發癢,他們的人格猥瑣,生理昏暗……”選自《你為何要開釋粗俗》——這是另一種跪。

“為了崗位拋棄做父親、做丈夫、做兒子的責任,我以為他的情感雖不健全的,其價值觀也是賣弄的。”選自《模範如是說》——被“主流媒體”大肆頌揚的“模範”,也是跪著的人。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4

我一直覺得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先要保持一個頂天立地的獨立的靈魂。而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首先在做人品格上要站著。

吳非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不跪著教書》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後受益匪淺。“在讀的時候,我也摘抄了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就像吳老師說的,也許這些資料除了自己以外,可能沒有一個人會感興趣,但這是自己讀書的經過。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封面上的這兩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記得剛參加工作那年,個別家長看我是一個年輕老師,有些想法,每次考完試就給我打電話說:“鄭老師,我的孩子怎麼考的這麼不好啊?”還有的家長直接到學校找我,一學年結束後和我說:“哎呀,鄭老師啊,我孩子的數學怎麼從來都沒考好過”。我們校長吃到這件事後找我談話,和我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校長說:“我們當老師要不卑不亢”。是啊,我盡心盡力的去教每一個孩子,那些考不好的孩子習慣不好,家長也沒有用心去輔導他們,考得不好了就埋怨老師,哪有這樣的道理?我們只要問心無愧就好了,以後再有這樣的家長就要反問她為孩子付出了多少?我們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吳非老師所說的,得要站直了教書,得要有鐵骨!

“評價一個老師的工作: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多好的評價標準,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應該用這三點約束自己,即使這不是自己學校的評價標準,我相信,只要我們做到了,學生和我們自己都會受益匪淺。

羅素曾經說過:你教的學生開始懷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這裡的“懷疑”內涵是“思考”,並不等同於“什麼也不相信”。在分析中展現獨到的推理,新穎獨到的見解,常在於對事物的大膽懷疑。因此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質疑,而且要教會他們大膽的假設。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懷疑”精神。

最後我想說:《不跪著教書》真是一本好書。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謝吳非老師,他給我帶來了觸及靈魂的感悟。為了愛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我希望著生活中能有這樣的美好,追求高遠,內涵豐厚,人格高尚。而達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不跪著教書讀後感5

近日,讀了吳非先生的《不跪著教書》,內心頗有感觸,進而又覺得當下的教育豈止是在“跪著”,更是於“跪”後又“伏身於地”,任人踐踏了。

吳先生在這本書中強調了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尤其是獨立精神與品行意識。在我看來,這兩點恰是當前中國教育的絕對空白。

不得不承認,在絕大多數的教師眼裡,除了“作業要獨立完成”一句中強調了“獨立”外,學生是沒有“有獨立性”的必要的,而即使是這幾乎是獨剩的所謂“獨立”,也不過是獨立做出符合教師意旨的無限接近標準答案的答案。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被教導“要聽老師的話”,這在培養遵章守紀的模範的同時,確確實實是對“獨立精神”的扼殺了。都說中國學生缺乏質疑思辨的精神,且善長於無頭腦的盲從,以至於中學教師在課堂上百般啟發,我們可愛的中學生也只是一味心思地捉摸教師心中的“標答”。從小就沒有“獨立”意識的灌輸,耳朵裡充斥著不容分辯的“錯!坐下!”之類,又怎能指望我們的中學生能和師長平起平坐地“坐而論道”呢?坐而論道只存在於理想之中,現實是“你說我聽,你講我記,你考我背”的尷尬。

眼前,學術界的混沌,剽竊抄襲成風,且能搬出紀昀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來自我麻醉,這樣的“極致”學風很大程度上是拜中國教育所賜。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究其根源,與中國教育也不無關係。我們的教育中,德行的教化又幾乎是個空白。中國的學校裡有“品行教育”嗎?

中學的課目中,有一門可能和“品行”沾邊——思想品德課,又好像叫“政治思想品德”課,但據我所知,其中,政治是第一位的,而品德放在了第三位上,以致於這門課被普遍地簡稱為“政治”課。國外有評論家說過“政治家是高階流氓”的話,我無法考證這話是從哪裡流傳出來的,但若是針對外國的政治家,國人還是基本可以認同的,而在我國,卻完全不能適用。要不然,何以致我們的中學生還在稚嫩的年齡便早早地學起了“政治”。對國家政體先進性和科學性的宣傳是必要的,但政治畢竟不應超越人性。政治離百姓遠,人性的教化才是中學課堂的首要任務。

我幾年前曾到北京,起了大早趕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國旗”儀式。的確莊嚴,令人心血澎湃。然而儀式結束後,人群散去,地上卻是散落的早點包裝袋塑料兜,這樣的愛國場面令人嘆息——國人只知空喊愛國,卻不知不亂丟垃圾也是愛國。

為什麼?學校裡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我們的老師沒有多餘的課時來教化學生,在這些小事上耗費時間,被絕大多數教師認為是“無意義”的,而且是會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的,而考試成績是學生的“命根”。即便是“政治思想品德”的考試,真正的有關“品德”的試題有能有幾道呢?其他科目的教師更是帶著“關我何事”的超然心態,“只教課,不教人”。如果在考試卷上無分可得的內容,比較現實的教師大可以不必再教了。大家都有了相同的“關我何事”的心態,或跪或伏於“分數”大棒下,唯“分數”是瞻。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不跪著教書”似乎是屬於少數的另類甚至是異類了,而在任何社會環境下,另類總是易受排擠的,而異類的結局可能更加悲慘。

所以,作“不跪”的另類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吳先生的這部《不跪著教書》可以算是一聲吶喊,於當下的教育界有著非凡的意義。然而一部書終究只是一部書,即使有開化啟迪之用,也未必能擔得起引導教育理想化的重任。教師“不跪著”,關鍵仍要靠教育決策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應該是吳先生著書的真正目的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