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來源:才華庫 2.7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反脆弱》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反脆弱》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反脆弱》讀後感 篇1

初次讀這本書被"反脆弱"這個概念吸引到了,只聽說過脆弱,不脆弱,卻不甚瞭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義。大體來說,反脆弱指的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獲取收益,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玻璃杯放到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個杯子,被摔到地上後不僅沒有破碎,反而變成兩個漂亮的杯子,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個概念,風會熄滅蠟燭,也會使火越燒越旺,這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概念。對於不確定的東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們,而不是躲避,這個世界上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們總是傾向於安全感和確定性,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為作為"眾"而言,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偏向尋求安全。但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們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文中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槓鈴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說的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事物本只有兩個維度,就像長與短,就像明與暗,就像脆弱與不脆弱,為什麼憑空會多出第三個維度——反脆弱?汪靜波在文思靜語中把這個歸結為生命體的靈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體面對完整與破碎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生長,即我們會在衝擊中不斷學習,在錯誤中不斷進步,我們不斷的生長,來源就是外界不停的衝擊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這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期望得到並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可以說,世界的本質上是不確定的,確定性只存在於人類的思維中,人類對確定性的追求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也就需要我們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值得花費時間去擔心和預測黑天鵝的降臨;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們都要認真面對,沒有疼痛,就不會有記憶,利用所有的機會去反思,時刻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什麼?需要放棄什麼?順勢而為。

《反脆弱》讀後感 篇2

《反脆弱》是一本非常有啟發寓意的書,作者是著名經濟學家、風險投資家尼古拉斯。塔勒布,這本書總共分為25個章節,通過一個個看似鬆散毫無聯絡的案例向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脆弱”,什麼是“反脆弱”,為什麼要學會反脆弱,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和方法。

一個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個塑料杯,它不會破碎而會在地上彈兩下,所以塑料杯是強韌的;想象一下有種杯子,當摔到地下的時候,它非但沒有破碎反而變成了兩個杯子,這個時候它就是反脆弱的。書中所言的反脆弱簡單說來就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衝擊下獲益的能力。

在《反脆弱》一書中,塔勒佈告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則,他找到並定義了“反脆弱”類事物:每一個事物都會從波動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損失,脆弱性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性則是指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他指出了反脆弱思想的核心藝術,即情緒的不穩定性,思維的鬥爭。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強壯,謠言或暴亂在有人試圖壓制它們時會變本加厲一樣,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不確定。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知道的反脆弱是,我應該有一個強大的內心,積極尋找改變和挑戰。塔勒布的最後一段話,寫出了我的心聲。玻璃是死的東西,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驗證你是否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請記住,如果不覺得飢餓,山珍也為也會味同嚼蠟;如果沒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結果將毫無意義;同樣的,沒有經歷過傷痛,便不懂歡樂,沒有經歷過磨難,信念就不會堅固;被剝奪了個人風險,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沒有意義。

《反脆弱》讀後感 篇3

我們很容易認為,生活裡發生的絕大部分都是命定,是由日復一日的重複或者是自己的際遇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一個人成功與否,從事了什麼工作,和什麼人在一起,遇到了什麼事,和下一代的關係如何… 所有在生活中的和諧平靜 或者失控浮躁極端不可解,在我們看不到的後面一定是有什麼強勁而博大的力量,在推動,在支撐,如同平靜的水面下定然有洶湧暗流湧動,心理學可以打破水面,和看不到的暗流聯接,感受巨大冰山力量的存在……挖掘出現象之下的根源,然後我們就可以覺得,我又瞭解了一些我自己,又懂得了一些和人相處的同理心,又瞭解了一些這個世界。

越來越覺得,為人父母要接觸一些心理學,學校教學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學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撐智力和能力的基礎,在人格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發揮自然而然,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再超群能力再強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精神分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人格是由早年所處的心靈成長環境決定,在成年以後,他(她)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內心、語言和行為、成功與失敗、幸福和悲傷等等,都直接或間接、或隱晦或明顯的與童年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我們成長在一個平和,有財力有遠見,能為個人提供好的基礎和條件,是值得慶幸的事兒,但絕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幸運,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如書中所說: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內心的心理衝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經歷的錯嗎?從一方面來講,不能否認這些說法,當孩子還不具備判斷能力的時候,最基本的`觀念和認知和處世方法,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都來自家庭,每個人的身上多少都會有父母的影子,所以人常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強調出身,家風,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原生家庭也不完全是制約人的最主要因素,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對人影響的程度也來自於個人成長的力量和家庭影響力量的對比,也就是說,個體的成長的力量越大,那家庭對人的影響就越小,如果個體成長的力量越小,影響就會越大。

如果有改變自己的意願,就會在自我成長中有機會走出原生家庭,跳脫出來看世界,有機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立成熟正確的認知。

假如現實不順,和人相處的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停止抱怨,無論你的原生家庭什麼樣,這都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和解決的客觀現實,既然是現實,抱怨無用,不如去尋找突破和改變的方法,讓以前錯誤的,不堪的,變成自己規避繼續犯錯的資源,想辦法糾正和超越是正解。

如本書結束精神分析傑出貢獻者史蒂芬。米歇爾所說:我們必須承受生命早期的困擾或創傷會在成年後再現和重複,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觀察和理解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即過去如何成為現在的基礎,過去怎樣作用於未來?

最後,我覺得不要一味只是看到自己的期待和創傷,自問我們理解父母嗎?他們那個年代,他們的童年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能同感深切同感悲憫,我只知道眾生皆不易,人們的喜樂悲歡愛恨情仇很多時候都孤獨的存在於踽踽獨行的暗夜,即使血脈相連或情感相通也各有各的感受,心有千千結卻不得吐,體諒原諒原生家庭,學著去改變,去承擔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苦難,平庸和幸福……

《反脆弱》讀後感 篇4

書的作者是塔勒布,屬於當今十分有名的思想家,《黑天鵝》、《隨機漫步的傻瓜》都是十分有名的暢銷書,裡面的觀點非常具有衝擊性,當然,收穫也很大。而這一本《反脆弱》亦然。

世界是脆弱的,充滿著隨機性,也就對應著不可預測。

脆弱的闡述,讓人想起來另一本暢銷書《崩潰》(也是讀起來,滿滿的恐懼和收穫感)。

脆弱的方面,不是不受傷,不是保持不變,都是在風險中保全自我,如果有可能再來一個反手一擊,撤退中的冒進。如果僅僅是陷入不可知論而無法自拔的話,那隻能說明未能得到精髓,需要多看幾遍,通過認真的去分析書中的案例,進行理解、消化。

世界更像生物體的存在,具備良好的反脆弱性,所發生的事情更是因果關係不清晰。

書中的槓鈴策略,給出瞭解決之道,或者說更好的應對方式。

在槓鈴兩頭均給予重視,提前進行準備。摸索出符合自然規律的模型。在有限損失和無限收益之間,必然有些平衡。或者說,試著將線性的作用分解成為非線性的作用,從大到小,分化瓦解。

世界本身不希望我們去了解它,實際的內涵或許是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的去了解,這應該屬於不確定性和不對稱的表現。當然,而世界並沒有將口子全部封死,留下了很多的可選擇。如此就要求我們,更好的去進行甄別,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槓鈴策略,達成自己諸多方面的平衡。

讀書是為了提升自我,有些書還是需要多看幾遍,比如說《反脆弱》。

《反脆弱》讀後感 篇5

參加讀書會已經半年,特別感謝周老師的靈光一閃,籌辦了讀書會,特別感謝小夥伴們一直以來的陪伴,也感謝自己,當時勇敢地報名參加了這個活動

這個6月,我們一起共讀了塔勒布的《反脆弱》,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維邏輯:

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非線性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出現了錯誤,很習慣圍繞錯誤的點展開解決,強行把因和果之間的非線性關係當成可以預測的線性關係,未必能真正的、徹底的解決問題。要想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裡立於不敗之地,我們需要擁抱變化,把自己變成一個反脆弱的系統,像生命而不是機器那樣去生存。

解決職業規劃的思維邏輯:槓鈴策略。

槓鈴兩頭重,中間輕,可以理解為最好和最壞的兩種極端情況都是我們需要重視的重點,而中間的中庸情況,恰恰是我們要規避的,避免無意義的事情牽扯我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可以把大部分的資源放在收益確定、風險足夠小的事情上,同時把少量資源放在高風險、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棄那些中等風險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養育孩子的思維邏輯:反脆弱思維。

以前,我總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擊、冷落和挫折,哪怕這個傷害性極小,我也依然極力地去替孩子解決,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感覺自己就像達摩克利斯一樣,特別脆弱,回想以前的行為,再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為一顆老母親的心,完全沒有了章法。

九頭蛇怪的案例讓我明白,我們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戰、困難的洗禮,才能越挫越勇,逐漸形成反脆弱系統。我們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堅強的後盾,不應該充當保護傘,隔離掉這些挑戰給孩子所需要的成長養料,過度保護只能養育出脆弱的孩子。

覺察和接納。我們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充滿著更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如何應該不確定性,顯得特別重要。面對不確定性,我們自己首先需要學會接納和擁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點。

《反脆弱》讀後感 篇6

初讀《反脆弱》這本書,讓我感覺晦澀難懂,好不容易讀完後,看到封面的”反脆弱“那幾個大字下的小字:”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們從事期貨投資,不就是從不確定性中獲益嗎,要獲益不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反脆弱系統嗎。

“反脆弱”這個詞是作者創造出來的,意思是“我們設計的生活模式,應當在各種意外發生之後,不但不會在風險中受損,反而還能獲得額外的收益。”大自然世界中,一切都會從波動性中獲得收益或者遭受損失。脆弱性,就是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而,反脆弱,則是收益。

我理解的關於建立“反脆弱”系統,有3個要點。

一、減少不利因素來降低脆弱性。可以用過度補償的方式避開風險、降低脆弱性,對系統進行干預也是降低脆弱性的有效途徑。

二、注重應用槓鈴策略。提升反脆弱的能力,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採用槓鈴策略。槓鈴策略不是對未來的預測,其實未來是難以預測的。簡單的說,在總的投資策略上,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在中低風險資產上面投資多一點,避免我們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我們把一小部分資本投資在收益可能無窮大的高風險資產上面。我發現投資高手的策略一般也是如此,他們會在很多次投資中當中輸一點點,但是會在某一次贏非常多,而低手可能會在很多次中贏一點點,然後在某一次全部輸進去。

三、主動並理性“試錯“。在很多時候,雖然我們經過大量的分析推理,我們都無法預見未來的走勢,所以我們需要試錯,塔勒布稱之為“選擇權”,“選擇權”或者說“試錯”是面對不確定的終極武器。我們的交易本質上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需要“順勢而為”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交易過程中的”止損“等等,才能取得成功的交易。

《反脆弱》讀後感 篇7

脆弱是心理

脆弱不止是物質,更多的是精神,如果在心理上對失敗能有所防備,並接受,那反脆弱就是成功的。例如王陽明,他就是事上練,什麼叫事上練,就是說我幹這件事,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都無所謂,成功了固然是喜,不成功就當是一種經驗,這就是最強的反脆弱。

反脆弱就是計算投入風險

如果計算出損失很小,收益很大,那還有什麼能阻止你大幅投入的呢?失敗也無損根本,這也可以用於創業中。例如我當年和朋友作專案時,最初每個人投入只要六千塊,那根本就沒有什麼可猶豫的,抱著玩的心態作進去再說。

反脆弱就是兩手準備

很多人幹事都是全副投入,這就是風險,在反脆弱中,作者稱為槓鈴效應,其實在中國人中,叫兩手準備,我在投入前就計算好了風險,如果失敗也無損於我正常的生活,切忌賣房創業。例如我現在的情況就是有專案幹就賺錢,沒專案幹就讀書寫文章,反正無損於生活,不管哪種情況都有助於自己的進步。

越是精確的方式就越是脆弱,要留有餘地

你如果精確的計算某件事情,算得越是精確,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多留點餘量,這樣反脆弱性就越強。例如我當年親自實踐運營,利潤能達到百分百,但其實讓員工來運營,可能利潤就只有百分之三十,這中間巨大的利潤差,會導致你的創業模式徹底崩潰。所以必須要以員工的運營收入來計算收益比。

脆弱是可以轉移的:

比如你是公司領導,可以把脆弱轉移給下屬,優勝劣汰,這樣企業的反脆弱性就增強了。比如公司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這樣就轉移了脆弱,自然自己公司的反脆弱性就增強了。讀後感·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萬一承受不了生病老人帶來的壓力,可以適當的把壓力轉移給保姆一段時間,以來回復心情。

脆弱是可以增強反脆弱的

比如一件事情的失敗,這是脆弱,但如果從這件失敗的事情中吸引教訓,來改進制度和思維模式,避免同類事情的失敗,就這是增強了反脆弱性,亡羊補牢未晚也。

學習了反脆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壓能力,也是教導大家如何去避免風險,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這是句鬼話。風險小收益大,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永遠不要把自己置於賭徒的位置,要知道美團的CEO王興創業十幾次才成功,你憑什麼就能確定你這次就能成功?不光要看到他的成功,更要看到的是他的韌性,這才是反脆弱的典型,失敗十幾次都能重來,證明每一次失敗的損失都是可控的且有限的,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反脆弱》讀後感 篇8

1、界限問題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別人的、老天的。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的時,常把自己的事託付給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猛一看這話特別貼心,很贊同,仔細與現實一對比,頓時疑問重重。

現實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認為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認為那些事屬於別人的事情,而這個“自以為”沒有規範,沒有權威指導,沒有有效的溝通渠道,導致工作中的矛盾凸顯,影響整個專案的進度和成績。

說一個朋友的故事,他負責的一個檔案裡面有一些資料、細節內容需要其他部門的負責人提供,他跟負責專案的溝通,負責專案的說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強加給我,該你做的事憑啥讓我做?溝通的人解釋,這個專案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負責,這些詳細的東西只有你知道,我們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願意動手,只要你能說準確和詳細就行,不要影響後面的工作和進度。負責專案的人反而脾氣根據無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說的理由拒絕配合和提供。

主動溝通的人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沒有侵犯他人的界限。但是他自以為正確的界限並沒有被其他人認可和承認,沒有共識的基礎上就沒法談界限。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有。通過有限人數團隊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協同、高度信任,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擊隊執行伊拉克任務一樣。

這個時候,《混亂》、《盜火》、《重新整理》裡的新觀念就起到了指導作用,面對複雜的情況混亂、跨界、轉換、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場。工具很多,在於使用它的人如何靈活使用。

2、情緒問題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強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情緒化,你最終才能贏。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

情緒常被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贏”,贏指的是什麼?

贏得是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夠居安思危,拋棄誘惑,堅定不移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最後搞清楚情緒和感覺、心情、情感的區別。

感覺(feelings)個人對情緒的主觀認識,更私人化,因人而異。心情(moods)主體所處在的感情狀態,比"情緒"延續時間長,感情波動不如"情緒"強烈。

情感(affect)一個籠統概念,有時包括情緒、感覺和心情,有時可以專指"情緒"。

3、心態問題

長期處於稀缺的狀態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態。我覺得不光是心態,還有思維和認知以及膽量。

稀缺的內容可能是錢、時間、愛、資源、領導力等。

稀缺會阻礙人變得富有:忽略長期投資、借用未來的資源滿足現在、引發寬頻不足。對如何改變稀缺的心態也給出了3點建議:節約頻寬、不要透支、每天設定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對於最後一條建議我想說一下發現在現實中的現象。很多管理類的書籍都說要“要事第一”、做最有價值的事情,我想說的是:不是每一個工作中的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的。很所員工他沒有可以選擇的權利,不具備這樣的機會、環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員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會有什麼任務,任務多是突然的、隨機的、不固定的,沒有辦法提前規劃、計劃。

本應該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於各種原因會被要求週末完成,員工個人的生活計劃會被全部打亂。每一天的任務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但是工作的本質是加量不加價。老闆們美其名曰是重視員工、培養員工。其實同時執行多工,不僅會讓人分心,還有個致命傷害——短時間內拉低人的智商。種種情況,導致了員工時間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財富稀缺、見識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願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