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冊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8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命冊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冊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生命冊讀後感1

我要收回之前說《生命冊》是一本爛尾的書的說法,最近重讀了這本小說,作為一部“鉅著”,它的確不夠巨集大。它的敘事結構是鬆散的,對家鄉人物的刻畫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線不夠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點單薄。但作為一本小說,它比許許多多書店販賣的新書的確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於語言,在於那粗糙的方言俚語,在於作者的沉澱,讓我相信,讀下來,你對書中的人物會更有理解,你對自己的人生會更有感悟。讀下去吧。

主人公吳志鵬是無樑村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他受了全村人太多的好處,從一個嬰兒開始,老村長就抱著他串門入戶求嬸子“給口奶吃吧”,大學又是佔了全村唯一的推薦名額。這樣一個受了恩惠的人,他的內心除了感激外,更多的卻是逃離,他想逃出窮苦的平原山村,他終於到了城市裡。無疑,他是發奮的,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起初,他想在大學教書評職稱娶系花,但他走出了無樑村,他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稻草。那些給過奶喝的人的忙,能不幫嗎?老村長的紙條,“見字如面”,這是給了他命的人啊,能不幫嗎?但是,救命稻草只是稻草,他救不了全村的命,反而要被那些無形的手一同拉進河裡了。他逃離了,不止是逃離無樑村,而是逃離所有跟無樑村有關係的人。吳志鵬,書裡的“我”,成了一個沒有根的人。

我說過,這本書在12年的時候,我就讀過,系列書再版的編輯是好朋友波姐。當時讀的確沒有留下更深的印象,不然也不會在今年拿出再讀。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佩甫的另一本書《羊的門》。這本《生命冊》,我也一直沒有把它當做尋根文學的代表,重讀後,卻有了體會,“我”終於逃離了,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東,成了有錢人,四五百萬,那是第一桶金啊,“我”把它鋪在了床上,整整7層,睡在了錢上,終於踏實了。但是,“我”硌得慌,睡在錢上還是不踏實啊。而且,我總感覺背後有人,確切地說,不是人,而是一雙眼睛,無論走到哪裡,“我”都被一雙眼睛盯著,吳莉莉和小喬都問我,“你背後是不是有人呢?”

可以說,結構無論如何變幻,從“我”的主線,寫到拐嫂、樑五方、杜秋月、蔡總、春才,無論寫到村裡的哪個人,還是萬變不離其宗,因為,“我”的背後始終有一個人。那個人或許是埋在盆景裡的老村長的一顆頭顱,也或許是開了天眼的五方,“我”始終是提心吊膽的……一個沒了根的人,背後卻老是被一雙眼睛盯著,能不害怕嗎?但是這個害怕,這個凡事都要先慢一慢,卻到最後救了“我”,否則,“我”是不是也早就和駱駝一樣,從十八樓跳下去了呢?

“我”是沒有辦法脫離無樑村的,正如作者在開頭寫的,“在這個世界上,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有背景的,一個人的童年或者說是背景,是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我”也是有背景的人,“我”的背景,就是無樑村,是無樑村裡那些把“我”奶大、讓我揹負了還不清的債的村人,就是這個“背景”,讓“我”成了事。“我”的結局,是回到無樑村,但是債卻還不完了,老村長臨終前的紙條上寫了“丟,我想聽聽國家的聲音”,他是想要一臺錄音機,但是“我”給不了,等“我”能給的時候,人已經不在了,那些債,是還不清的,所以即使回到了無樑村,“我”也知道,回不去了。

重讀《生命冊》,回憶起李佩甫寫的《羊的門》,也是這樣平淡的敘事,每一句話,他都是像講給你聽,你只是在聽一個故事。聽的時候,你也只覺平淡,聽完了,回味一下,卻想哭。不知不覺,聽的人已經被感染了。主人公的小名叫“丟”,他一出生就被丟棄了,沒有父母。他是獨特的,但也是普通的,他如同所有有父母卻離開了父母的人,所有逃離家鄉,忘了本的人,但是真的能逃離嗎?離開了,根在哪兒呢?每個個體,都只覺得自己也不過是離鄉背井,有自己要過的生活。不過是活著活著,忘了一些東西,丟了一些東西?不過是覺得大城市的機遇更多,能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不就行了嗎?何必回去,何必回頭?

我的外公,還住在村裡,村裡只剩下不多的老人了。每每去,都能聽到老人們談著哪家孝順哪家不孝順的家常閒話?聽到哪家老太被嫌棄,哪家老大爺生病是被活活氣死的,每每我都疑惑,我問,那些小輩呢?怎麼不勸勸父母呢?也沒有人回答我的,老人間只是抱怨,他們自然也不用我去當熱心的說客,也不想聽我的義憤填膺。他們最多會說,作孽呢,語氣裡也風平浪靜。他們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已經把生活過長日子了。

但我總有不甘,卻沒有對策。別人家的事,我是沒有資格說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方式,外人多說一句也是不敬了。但我現在總想到了一個辦法,或許我早就在不知覺中這麼實踐了。但凡聽說這家小輩是不孝順的,我堅決不去和他交友做事。仔細一想,我所有的好朋友,無一不是對長輩敬重。和閨蜜聊天,她說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春耕秋收時,外婆總帶她去田地裡,路上會經過一個小賣部,外婆總會賒東西給她吃。她說,沒想到啊,我是吃著賒的東西長大的。言談間沒有不好意思的自卑感,反而充滿濃濃的幸福炫耀。即使嫁了人,她現在有機會便去看望外婆。

看完一本小說,總以為人生沒有小說裡那麼激烈動盪,也沒有選擇考驗。但或許有一天回過頭,每一條路的每一個選擇,都充滿了二次可能,每個人都是在迷宮般的人生裡走了自己的枝椏,完成了生命之樹。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說。作文

生命冊讀後感2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高三做語文模擬卷的小說閱讀,當時第一眼就被書名吸引了,於是去買了這本書來讀。

這是一部鄉土氣息極濃的小說。是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農村孤兒吳志鵬的人生經歷紀錄。故事按第一人稱"我"既吳志鵬離開農村前後兩條線交叉敘述。農村時的吳志鵬父母雙亡,在村長老蔡的帶領下,吃全村女人的奶,全村挨家挨戶蹭飯長大,然後靠全村人的支柱讀完大學和研究生。但在去省城之前卻無時不刻不受村人的鄙夷。離村後的吳志鵬在省城工作,卻又不堪村人的求助壓力,和研究生同學駱駝逃去北京。在經歷了做槍手的不堪歲月後,兩人去南方下海,炒股掙錢後做投機生意,最後贏得億萬身家。男主及時收手,追尋年輕時的愛情並回歸鄉土。而駱駝因行賄投機敗露跳樓自殺。

整篇小說無不透漏著濃濃的悲劇色彩。揭露了在中國政治經濟翻天覆地的那段時間裡,農村人和從農村走出來的那批人的奮鬥歷程和悲歡離合。

小說中的人物刻畫及其飽滿而又性格分明。我最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是"姑父"蔡國寅。他做村支書後成了抵禦農村種種運動對村民傷害的剎車器,但也逐漸沾染了山大王難免的一些壞習氣。作為村支書,他舉全村之力把孤兒“丟”即吳志鵬養大成人並讓他上了大學,後來也因此當了用一張張“見字如面”的紙條,代表無樑村鄉親向吳志鵬求助的代言人。這個人物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似乎是有點討人嫌的;寫到最後,卻讓人由衷地敬重了。作家透過他性格上浮游的暗影不斷地穿掘下去,一點一點地掘出那暗影下“埋藏的光耀”和“真正的潔白”來。

這本小說。通過吳志鵬跌宕的人生經歷,來觀察眾多不同背景下的人的生活狀態,每個人都代表了背後的一個群體。沒有任何對錯的評價,只有面對生活的不同選擇。

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閱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帶給我新的零碎的感受。

生命冊讀後感3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小說《羊的門》、《城的燈》、《生命冊》,全部以中原文化為背景,構建了深厚、凝重的歷史厚實感。昨天,讀完了《生命冊》,給我的感覺是那麼熟悉的鄉土氣息,通過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發展軌跡得以展現。或者說,小人物的描寫充滿了鄉土氣息,也可以說鄉土氣息瀰漫了人物的奮鬥全程。

小說中的“我”吳志鵬是“一粒種子”,把自己移栽進了城市;"我"是一個楔子,強行嵌進城市的柳木楔子,雖然滿身是芽兒,卻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紮下根來。……要想在城市裡生活,你必須擁有三要素:身份、單位、關係。要不就是一個漂泊者。可是,一個來自於鄉村的大學老師在追求正常理想的過程中,卻被自己的背景和關係所拖累,不得不逃離,成為一個“北漂”。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創業,從最初的要擁有一萬元的目標,到最後擁有百萬、千萬,甚至對億元也不滿意了,在追求中漸漸淪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沒有走出鄉村的小人物,命運更是不堪!

老姑夫蔡國寅是一個身歷戰功的英雄,卻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無休止的家庭戰爭,他雖然身為村支書,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卻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兒理解,最後慘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樑五方曾經多麼春風得意,後來在運動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後半生成為一個上訪者,一個流浪者;蟲嫂身小力薄,但她堅韌地活著,為丈夫、為孩子,她不惜賤踏人格,以"偷"養家;春才下河坡——去球,這句話隱含著一個悲劇故事。性格內向、羞澀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朧期,不堪眾婦女的調侃戲謔,又無人訴說無法排解,竟“自宮”殘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風的問題被下放到農村改造,他滿腹才華卻活得那樣卑微,最終雖被平反卻始終沒有擺脫鄉村老婆還不得不依靠她,可見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葦香從“腳屋”做起,發跡後搖身一變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難以為自己正名……

善良樸實的鄉親們呢,你們辛勤善良,卻又愚蠢可笑,你們的唾沫淹死了罪惡,你們的閒言逼死了善良,你們的感情喧洩盲目順從打死了正義的才華呀!可誰能怪你們呢?你們的知識境界、生活閱歷、價值觀念束縛了你們的思想,綁架了你們的行為……

這些人物的命運是悲劇性的,是歷史的侷限性造成的。“駱駝”與吳志鵬是現代知識分子,他們的命運卻也是悲劇性的。“駱駝”碩士畢業,身殘志堅,智力超群,嗅覺敏銳,當他通過個人奮鬥終於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之後,卻沒能及時收手,最終被迫跳樓身亡。這是現實社會的殘酷和無奈造成的,當然,個人無止境的慾望也是導致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懷念家鄉的牛毛細雨。我懷念家鄉夜半的狗咬聲。我懷念藏在平原夜色裡的咳嗽聲或是問候語。我懷念蛐蛐的叫聲。我懷念倒沫的老牛。我懷念冬日裡失落在黃土路上的老牛蹄印。我懷念靜靜的場院和一個一個的穀草垛。我懷念釘在黃泥牆上的木橛兒。我懷念那種簡易的、有著四條木腿兒的小凳。我懷念門搭的聲音。我甚至於懷念家鄉那種有風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後有人!

——這些語句,意味學長!是的,“我”的背景,就是我成長的鄉村,鄉村的人,鄉村的土地,鄉村的風俗,鄉村的觀念;“我”身後的人,就是“我”的關係,是我終生不能“負”不敢“負”的鄉間恩人!

生命冊讀後感4

行走在這茫茫塵世,看匆匆忙忙行走的他們或為責任,為慾望,為名利而奔走勞累。然而當天黑以後,夜幕降臨。當心靈四處流浪奔波之後,他們是否能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曾以為自己活在這茫茫塵世是累的。被疾病侵襲,被痛苦折磨,被慾望負累。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生命冊》中一群群唱著生命哀歌的人,他們用一生闡釋了活著的真諦,用血淚譜寫了一部動人的生命冊。因此,我才懂得生命之深,才知道活著是一段艱難的歷程。

故事中的“我”是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孤兒。從社會最底層,通過大學這座獨木橋成為了城裡人。然而等“我”找到工作成了“吃國家飯”的人時,鄉親們紛紛找“我”來幫忙。各種繁瑣之事使“我”無法正常工作,因此我不斷的逃離,最終辭去了工作。和大學同學駱駝一同北漂,最終紮根於城市,成為了成功人士。然而最終也擺脫不了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故鄉是一個烙印,深深烙在“我”的身上。

故事中“我”生命中的貴人“駱駝”,他執著,能幹,精明。是時代的弄潮兒。他雖然身體上殘疾,但卻以自己的能力,從最初以最殘忍的方式——以命相逼奪得稿費,到最後為名利慾望奔走,機關算盡,在無盡慾望壓迫下患上了抑鬱症,最終以跳樓結束了生命。他的一生,擁有錢權名利,讓無數女人追捧,然而他的無盡貪慾和慾望,一步步讓他走上絕命之路。

看完駱駝的結局,我不盡悲嘆這世間無數為名利奔走的人,為名利勞累一生,最終卻為名利而亡。故事中的“我”和駱駝算得上是社會上的上層人物。然而,最讓人心酸的是那些掙扎在社會最底層,被命運玩弄,讓命運隨意擺弄的可憐人。他們活在社會最底層,為活著而拼命著,為生存而掙扎著。讀完不禁讓人淚流滿面。

故事中最讓人心痛的要數那個活的最卑微的女人——蟲嫂。她卑微而又艱難屈辱的捱過了一生。他不顧自己的貞潔與名譽,通過偷竊換取餵養丈夫和孩子的食物。用乞討換取肉包子,滿足了丈夫死前的小小願望。然而當她得知因為自己的作風,自己的偷竊行為,使得三個孩子感到厭惡時,這時她開始去尋找尊嚴,努力去改過自新。通過撿垃圾和賣自己血,供養了3個孩子成為了大學生。當鄉里人都以為她要享福了,然而卻遭到了孩子們的嫌棄。最終抱著那把破扇子回到村裡病死老去。三個孩子卻在蟲嫂死後,為了破扇子裡那幾萬元的存摺而撕破臉。

蟲草的悲劇不禁讓人感嘆世態之炎涼,生活之艱辛。然而那些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呢,她們和蟲嫂一樣,一樣掙扎著,掙扎著……

活於這茫茫塵世,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感嘆世事之無常。世事變遷,我們無法預料,一個人的命運又該如何?有時候,人似乎成了命運手中的'玩偶。那個年輕時歷經戰場,叱吒風雲,那個為愛情而遷移他鄉的老姑夫——蔡國宴。在鄉里,是一個為鄉里人操勞一輩子的村支書,然而年輕時卻和妻子打了一輩子,年老時眼睛看不見了。卻遭到老婆和女兒蔡韋香的無限欺辱,直到最後臨死前想聽聽國家的聲音(想有臺收音機),這個小小的願望都未能實現。

或許當我們還在感嘆,老姑父蔡國宴一生悲慘的命運,感嘆世事之無常時。故事中我們又看到了另外一個人樑五方。他聰慧能幹,是鄉里有名的能工巧匠。然而卻因自己驕傲自持的個性,遭到了人們的厭惡,因此被鄉人毆打,並沒收家產。從此他休掉愛妻,走上上訪之路。20多年的上訪之路,二十多年的艱辛歷程,使他最終走不動了回到了福利院。

故事中因作風的問題而被下放農村的農村老師杜秋月。經歷了重重批判後,與劉玉翠成立了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當他經歷平反,回城之後卻逼迫劉玉翠離婚。最終在與妻子的頂撞磨損中成為乞討者。讓人不禁感嘆世事之悲涼。奮鬥了大半生最終卻成了一個乞討者。故事中還有那個讓我們感到無限憐憫的人物春才,還記得無樑村的那句俗語——春才下河破。他本是村裡能幹的小夥子,他善良帥氣,然而卻因為青春時期的心理困擾。選擇了自宮的方式讓自己的大好青春香消玉殞。

每一個故事,每一個鮮活的靈魂都彷彿在訴說著一段段悲傷的故事。我不忍心再讀下去了,也不忍心再寫下去了,因為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是血與淚堆積成悲劇。再寫下去,我會在一個個悲傷的故事裡壓抑,痛哭不止。合上書的那一瞬間,我已淚流滿面。為那些被命運辜負,被命運玩弄的人而哭,為一個個生命的悲劇而落淚,為世事無常,人生苦短而悲嘆。我合上雙手,為《生命冊》裡那些活著的人祈福,為《生命冊》裡那些逝去的靈魂默哀,願仁慈的地母永安他們的靈魂。

生命冊讀後感5

靈動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正如艾青的詩歌:“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閱讀完李佩甫《生命冊》中那些質樸的文字,讓我感受到了一種靈動的氣息。

每一個離開土地的孩子,無論走多遠飛多高,對故鄉、對土地、對父老鄉親、對花草樹木的懷戀永遠都是內心最深處的柔軟,孤獨的生長在每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心中,以倔強的姿態。無論是書中離開農村走進城市的吳志鵬,還是現實中如我一樣走出苞米地、走進大城市的鄉土遊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努力擺脫土地束縛”的過程。

“生命冊”其實就是對人生過程的記錄,每個生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冊,只是有些人的生命冊是有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冊是無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冊是樹碑立傳的,有些人的生命冊是口耳相傳的。

《生命冊》這本書以獨特的筆觸記錄了很多人的一生,駱駝,老姑父,吳玉花,蟲嫂,老拐,樑五方,老杜,劉玉翠,春才……,更記錄了他們每個人對待生命、對待感情、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正是所謂的態度決定了他們生命歷程的迥異,同時這態度裡主要蘊藏的是性格,然而一個人的性格又是生命在幼年成長經歷中所養成的,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經歷養成性格。

《生命冊》寫出了鄉土人的真實,寫出了鄉土人的曾經,寫出了讓走出鄉土的遊子看到了曾經的自己,看到了祖祖輩輩鄉土人的影子,這就是共鳴。可以說,現在讀鄉土文字的人,都是離開鄉土的遊子,因為真正的鄉土人是不讀這些鄉土文字的,甚至是不讀書的,只有真正走出鄉土的遊子才會以一顆懷戀的心在倍加珍惜地閱讀這有深切情感共鳴的鄉土文字,來慰藉自己努力的疲憊,來鼓勵自己奮鬥的艱辛,來提醒自己心底的真實,來承載歲月帶給自己的改變。

說到改變,鄉土人的改變相對更加艱難。很多人的改變或許是時間的改變,或許是社會的改變,人也隨之進行了改變,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對於鄉土人來說,改變的首要條件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社會的改變對於真實的鄉土來說是極其緩慢和滯後的,這其中有大環境的客觀因素,也有鄉土人自身思想鈍化和不思進取的主觀因素,所以改變,對於真實的鄉土,更難。走出來的鄉土人,改變了衣著打扮,改變了言談舉止,甚至改變了生活習慣,但改不掉的是對鄉土的懷念,和在鄉土生活經歷中養成的質樸和善良。在走出鄉土的鄉土人極力改變的外表之下,有一顆無比懷念的初心,身體已然真實走進城市,但靈魂卻深深埋在了鄉土。

故鄉,離不開,也回不去,是情,更是結,濃得化不開。這是一種無法釋然的存在,一種由幼年成長經歷決定的存在,一種現實中再也找不到的真實存在,一種在內心深處永遠存在的存在。我們所懷念的故鄉,已經不再是真實的故鄉,而是內心深處對自己生活經歷的懷念,懷念的是記憶中的故鄉,記憶中的情感,記憶中的故事和故人。

這一生,如何寫完屬於自己的“生命冊”,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命,但又好似冥冥之中的註定,是土地養育了我們,但我們卻在以背叛的姿態前行在逃離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要離開土地併為此付諸加倍努力,然而鄉土對成長經歷的深刻影響又是我們一生都無法蛻變的本質,或許鄉土已經成了我們這一類人的靈魂歸宿,我們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並且不忘背後的土地,以踏實質樸的真誠,才能寫完屬於自己的“生命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