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3篇

來源:才華庫 1.76W

《卡爾·威特的教育》,被譽為“家教奇書”,又被國外幾所知名大學聯合推薦。初讀以後,覺得作者卡爾威特闡述的教育方式方法,體例周詳、博大精深,“全”的特點十分明顯。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3篇,歡迎閱讀。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3篇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一

正在讀的純教育理論的《透視課堂》《批判反思教師ABC》被暫時擱下。這兩本書讀著較生澀,較費神,需要細細琢磨,需要對照自己曾經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方式,因此閱讀的進度較慢,也較吃力。

如今換讀《卡爾·威特的教育》,換換口味,換換讀書的情緒,也是自然之事。

《卡爾·威特的教育》第十一章說到培養孩子的四種良好習慣:

1、專心致志的習慣;

2、敏捷靈巧的習慣;

3、精益求精的習慣;

4、堅持不懈的習慣。

我認為不僅僅是孩子需要培養出這良好習慣,大人們也需要以這些好習慣來支援自己的事業,滲透自己的生活。

無論在學習什麼,我都能達到專心致志的境界嗎?如果不能用心一處,那麼一切都是白費;如果不能專心一處,即使整天捧著書,整天坐在書桌旁,那只是對時間的任意踐踏,也是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

做事我也欠缺敏捷靈巧的習慣。工作起來,持續一段時間仍然沒有開始工作,在磨磨蹭蹭中浪費了多少時間。我需要做事專心,提高效率,善於抓緊時間做一些事,別讓寶貴的時間像水一樣悄悄流走。一個完美的人應該做事果斷,行為靈巧,這樣才會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所作為的事情來。

精益求精的習慣似乎也是我的弱項,無論做什麼都不去進行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事往往只有大的效果,沒有讓人值得回味的東西,甚至在很多方面有不可饒恕的錯誤。我應該儘量把一切事都做得盡善盡美。無論對於學習還是於愛好,都要講究一個“精”字。任何事情只要有了給人以“精”的感覺,這件事一定就有了價值。

同時還應該兼具備堅持不懈的習慣,認準一件事後就應盡全力去做,只要有恆心,只要能夠堅持,那麼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二

《卡爾·威特的教育》,被譽為“家教奇書”,又被國外幾所知名大學聯合推薦。初讀以後,覺得作者卡爾威特闡述的教育方式方法,體例周詳、博大精深,“全”的特點十分明顯。

在這本書裡,我讀到了三個關鍵詞。

第一是“多元”。

這本書忠實地記錄了作者把自己的兒子從懵懂無知的嬰兒,一步步培養成卓越兒童、傑出學者的過程。根據國情,出版社所設想的這本書潛在的中國讀者,可能更多關心的是“了不起的孩子”這個結果,而容易忽略了卡爾·威特本人的教育理念,是多元化的——既有目標的多元,亦有方法的多元。前者,表現在他設定了孩子從身體成長到知識接受再到價值觀形成的多個目標並一一實現,後者,表現在他使出渾身解數,要讓每一個教育過程變得有趣,變得讓孩子樂於接受,比如數學遊戲的時間每次不超過十分鐘,因為這耗費腦力,十分鐘以後兒童會累!如此多元化的教學構思,恐怕很多熱衷於追求分數的中國家長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施行的。

第二是“實踐”。

教育不是隻坐著學習書本知識,教育還應該是走向大自然,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讓孩子獲得資訊和知識。這是實踐的教育,也把教育的形態從扁平的紙面拓展到立體的生活空間。從《全書》來看,卡爾·威特簡直是以個人之力,完成了現今一所獨立的學校都未必能很好完成的任務!“只要有時間,我就帶著兒子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植物園、工廠、礦山、醫院和保育院等,讓他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每次參觀前,兒子都要閱讀大量相關的書籍,對要參觀的物件有一個大體的瞭解……”(第四章第十節)細想想,大概也只有個人,才可能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因為當今的學校,受到從上到下各種各樣的壓力,掣肘太多,離初心,相去太遠了。

第三是“系統性”。

《全書》裡每一節所說的`具體例子,似乎都不難做到,只要家長有心,都是在尋常生活中可以實現的。可是把《全書》作為一個整體來看而求其全,就會發現,把孩子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培養成“柏林大學最年輕的法學教授”、“23歲研究但丁的權威”,這其中所需要的知識儲備,所慢慢構築的教育體系,所長久耗費的教學精力,難道是現今某個普通家庭可以完成的嗎?難道是現今某所學校有條件實現的嗎?我必須以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雙重身份宣佈:我目力所及的範圍內,如此的實踐可能性微乎其微。

讀完這本書,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童話大王鄭淵潔。出於對學校教育的不信任,鄭淵潔讓兒子鄭亞旗早早輟學,在家裡使用他自己用童話體例編寫的一整套教材進行學習;我還想到了作家範福潮在《父子大學》這本書裡所記敘的,他父親在文革時,當學校教育已經荒廢后,在家自己教他讀書、念“大學”的情境。中外教育,雖具體環境不同,但以上案例都有可供個體家庭借鑑之處。

當然,面對兩百年前這位可敬的德國牧師的教育實踐和奇蹟,我的內心大概過於悲觀了。時代在變,讀這本《教育全書》,也應該師精神而去皮毛,不求培養卓越全才,但求教出有特點的學生,努力營構健全的教育環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卡爾·威特的教育》讀後感三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爾·威特的父親有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

這位父親採取的教育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完全做到。作為德國鄉村的一位普通牧師,老威特一生都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但是,這位鄉村牧師卻與別人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看到周圍的許多人都在虛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圍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驚訝。他想,“這些人都沒有運用上帝賦予給他們的智慧。如果他們有著智慧的頭腦,他們的生活就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從小時侯起,就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他們也就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對此,學校是應該受到責備的,但是更應該受到責備的是他們的父母親。假如他們的父母親很早就把真善美的東西教給他們,從小就培養他們對於知識的熱愛,他們今天就不至於過著這樣可憐的生活。”正是抱著這樣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兒子卡爾出生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早期家庭教育計劃。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於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後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於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

當兒子還在啞啞學語的時候,老威特就開始教他辨認身體器官和家中的各種用具並說出他們的名稱。隨著兒子逐漸長大,他可以磕磕絆絆地上下樓梯和走路之後,老威特就讓他走出家門,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不斷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兒子問題的時候,他又儘可能用一種討論的方式解釋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對於兒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從來不會敷衍了事。他注意從小培養兒子對所有事物的分析鑑別能力。在平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老威特從來不像許多父母那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兒子說話,也不會對兒子信口瞎扯。

語言是我們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儘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能夠正確地發音和流利地表達。所有與孩子說話的大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家裡的親戚朋友,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音和用語,以便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的薰陶下,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卡爾不僅表現出一種超凡的理解力,而且還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知識興趣。卡爾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他對許多事物都有著精確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語言方面也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卡爾的早期教育當然沒有僅僅侷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為了使卡爾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養兒子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愛好。儘管他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總是想法激起兒子對於與藝術和科學的熱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著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通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

除了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他說“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儘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為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他的自信心。”

正因為有了老威特對兒子的早期教育,卡爾在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由於他的智力水平已經遠遠超出同齡的孩子,在還沒有滿14週歲就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稱號。16歲他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柏林大學聘為大學教員。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上學的年齡”。等到孩子上學之後,我們又急於把許多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於是,過多的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而且還給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

在傳統的教育學觀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被忽略。由於不重視學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學之後不堪重負。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即孩子早期的學前教育將決定他今後一生的道路,因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養和開發,將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學的教育觀念應該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後就發展得愈好。

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兩歲或三歲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進行孩子的智力教育開發。如果耽誤了幼兒的早期教育,將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父母應該做的是儘早喚醒孩子的知識興趣,因為這種興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在知識的遊戲中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讓孩子在那些毫無意義的遊戲中浪費時間。”

我們總是強調不要過早地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壓力,不要過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發育。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需要儘早的智力開發。只要我們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不斷的鍛鍊,就像他們的其他身體器官在平時得到鍛鍊一樣,他們就會從早期的知識活動中得到一種快樂。當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和健康。事實上,卡爾·威特的父親早就在推行這樣的科學新發現了。在傳統教育學理論統治著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時候,這位謙恭的德國鄉村牧師就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們今天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先於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實驗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本書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範本。

當然,我們不能放棄工作,把時間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過我們做父母的只要讓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導孩子的興趣和行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長。做父母的只需牢記老威特所說過的一句話:“儘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體力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