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讀後感700字

來源:才華庫 3.0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匠人》讀後感7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匠人》讀後感700字

他們不在了,我的故鄉也就沒有了,我將真正成為漂流在城市的孤兒。”或許是觸及到了文字裡憂思,我帶著這本黑乎乎的“書”回了家。

如其所名《匠人》,這是一本很普通無華的工匠類散文,並沒有什麼華美的辭藻,只有15名手藝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日常,寥寥一生。它的書皮是焦炭般的黑,看起來髒兮兮的,而細品故事卻有另一番樣的韻味。

捧書細品,我想象著外公手指如飛地扎著各種各樣精巧玲瓏的紙燈。最讓我震撼的是每年東嶽會裡所有的燈都是外公親手做的。無數花燈,滿街明亮,是何其絢爛啊!沒有生在那個時代,沒有能去看看這麼精美的燈籠,還真是有些遺憾。我想去看看申村的土地廟裡雕匠細細打磨的土地公公、土地娘娘像,那是他一個人孤零零地在一片荒坡上做的。我想看看篾匠編竹籃,打竹涼蓆。是多麼靈巧的手才能做出來啊!

可現在呢?清一色的大紅燈籠好像只剩下了紅,它們大多出爐於冰冷的機器。那些小彩燈纏繞在店門前,五彩斑斕卻過於刺目,亮得有些晃眼。這少了的又豈止是精美呢?

在這本書裡我找到了內心的寧靜,在這本書裡,我暫時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我隨著這本書走進了作者的童年。我看到了頑皮的“我”和桶頭烤蛇肉被發現的無奈窘迫;看到了外公為他的戰友拉瞎子的知恩圖報;看到了22歲的'許氏在丈夫被殺後,將13個月大的獨子養大,未曾改嫁;看到了在那個缺少糧食的年代,總能找出食物,自己卻餓得面黃肌瘦,得胃癌而死的那個溫柔的奶奶……

而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總是步履匆匆,表無表情地穿過馬路;那些居住在高樓大廈的人們,可能連隔壁人家的臉都沒記住:那些閃婚又閃離的人們將婚姻當成了兒戲;那些被各種興趣班擠滿時間的孩子,或許都不曾有過漫步於鄉村的田間小道……

現代的人們似乎得到了很多,又好像失去了什麼最純粹的東西。是什麼呢?是傳承,是真情,是一種“慢”生活。他們我們一味地追求速度與效率,卻慢慢忘卻了那一點菸火氣。

新與舊從來不是相悖的,不該是水火不容,生生取代的你死我活。新與舊是相輔相成的,在幾百年前傳到現在的優秀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瑰麗寶藏,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學,去傳。

翻到書的最後,看到有“像是從著火的鍋灶裡搶出來的”這麼一句話形容封面。一瞬間,我想明白了很多。傳統的老手藝,傳統文化都在慢慢消逝。趁著現在還不算晚,趁著還能留住這可貴的精神,精湛的手藝,趁著還能搶救,留住它們。別讓他們徹底成為歷史,別讓它們永遠留在過去。誰都不敢想象新與舊的結合會爆發出多大的火花,開闢出多大一個洞天!

帶著這些寶藏與新的力量一起慢而穩定地向前走,一路學習,一路成長,一路強大。一起去啊,更遠的遠方!一起去啊,更美好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