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850字(精選24篇)

來源:才華庫 1.0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850字(精選2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簡史讀後感範文850字(精選24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

由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創作的科學鉅著《時間簡史》,包括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宇宙影象、空間和時間、宇宙膨脹、不確定性原理等資料,為了能讓科普的效果最佳化,霍金以儘可能淺顯易懂的語言地介紹了遠星系、粒子、黑洞、反物質等相關知識,並闡述了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經典命題。

在讀過這本書之後,發現雖然霍金雖然已經儘可能地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描述,讓更多的人能夠容易理解,可是也有很多地方讀起來比較難於理解,並且會發現學過的大學物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理解他的一些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我們理解這本書有極大的益處。

讀完《時間簡史》後,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奇點理論。在這個理論中,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整個宇宙是濃縮成一個點的,而這個點,就稱之為奇點。它被認為是這個宇宙的開端。而這個奇點正是霍金和另一位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利用數學計算得出的,他們兩人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第二方面是無邊界宇宙模型。結合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霍金提出了有限無邊界宇宙。這個模型我們應當怎樣理解?

以地球為例,它是有限的,可是當我們在地球上一向向一個方向前進,卻永遠也走不到盡頭,這就是無邊界的的體現。第三個,黑洞是有輻射的。一個物體質量越大,引力也就越大。一般一個恆星在衰老之後,由於引力而收縮到一個體積很小,可是引力很大的狀態時,就構成了黑洞。可是,有溫度的物質就會發射粒子,可是黑洞引力十分大,粒子怎樣逃脫呢?關於這個矛盾的問題,霍金認為,黑洞也是有輻射的,可是輻射不是從黑洞裡面發射出來的,而是從黑洞的邊緣,邊緣空虛的空間。那裡產生的負離子會被黑洞吸收,可是一些運氣比較好的正離子能夠逃出黑洞。處於外面的我們,就會發現黑洞有輻射。這個輻射也被稱之為霍金輻射。

這些科學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我的課外精神生活,也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相信在《時間簡史》的感召下,有更多的人會變得熱愛科學,熱愛探索。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

我選擇閱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那本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以成為科學著述的里程碑。這不僅歸因於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於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

另外霍金在書中寫到,宇宙的誕生源於一次空前絕後的大爆炸,大爆炸大約發生在146億年前,此後便有了空間與時間,而且空間與時間是共生共滅的。大約在50億年前,太陽誕生,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大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此後才出現了人類,才有了一切繁華文明的地方。據天文學家觀測,近地恆星正在遠離我們的地球。這說明什麼?說明宇宙正在不斷膨脹擴大,終有一日宇宙或許還會縮小,逐漸變成一個點,時間與空間都將灰飛煙滅,化為烏有。當然這是根據“物極必反”作出的大膽的猜測,或許會有些荒謬,但這是後話,暫且不談,就由時間來檢驗一切吧!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建設好世界這個大家庭,以抵禦一—切可能突發的變故。

其次,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比如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才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峰,因為沒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現在是適者生存,他們為了不淘汰而競爭,這也會使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最讓我欽佩的莫過於霍金偉大的精神品格。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硬化症,導致癱瘓。此後數十年間始終要依賴輪椅生活,甚至只能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記得他曾經說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顆感恩的心。”這是多麼熱愛生活而發出的肺腑之言啊!他是物理學家中的巨人,更是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習的榜樣!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3

這個寒假,我讀了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後,我腦中一直縈繞著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能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該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該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該多多向老師請教,畢竟老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該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4

一開始覺得這本書好無聊,可是深入進去,感慨甚多。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必須有這樣一種感覺:窺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讓你筋疲力盡,何不到茫茫宇宙中暢遊一番。這不就有了蘇東坡的“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古人尚且如此,我輩何為小處而大傷腦筋。

《時間簡史》所闡述的大部分資料都會牽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為之動容,為之感嘆。茫茫宇宙在她誕生之日起就註定有那麼多的故事,讓你有讀不完的精彩,讀不完的歡樂,更有讀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讓我輩容顏盡失,儼然失去了生活的無窮空間,在被填充滿滿的生活中,我還能找到什麼呢?對,也許那是對的,當一個空間束縛你時,你需要做的不是逃離這個空間,而是在另一個高度去享受它。到達這個高度需要不是一本書的閱讀,而是對一本書的感悟。

《時間簡史》一本科學界的劃時代著作,為何被冠以人生的禮讚。不有一位名人說的好嗎:有一百個人讀《紅樓夢》,會有一百零一個觀點去洞悉這部偉作。一部科學著作除去它身上的科學價值外,還有它那不可或缺的文學光環。科學留給理性的人,而文學留給的是感性的人。而具有的是理性的頭腦感性的思維,因而我讀《時間簡史》就會有不一樣的思維火花碰撞出來,讓我不禁一陣舒心,快感之意不言而語。

忽然間我發現平日裡的那些瑣事早已把我的生活搞的亂七八糟,讓我渾渾噩噩,但終不知為何忙碌,為何心驚膽戰。如今換個高度,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生活依然忙碌,但你卻不會心碎,因為一切已變得那麼淡定,那麼從容;生活依舊殘酷,壓得喘可是氣來,但你不會放棄,因為你早把一切盡收眼底。原因在於你站得高度不一樣,把生活的高度比作宇宙空間的長度,這種比喻不禁讓人有些難以理解,高度決定人生的寬度,寬度就是人的施展程度了。由此能夠看出眼界之廣能夠反應出你的思維的廣度。放棄思想包袱,做一個簡便的有心人,不要累壞了,才明白你在做無用功。

《時間簡史》一部科學著作折射出不一樣的人生理論史,沒想到此心裡不易樂乎!跳出生活來觀察生活,多靜下來回頭看看,不會累壞了,也不會沒有方向。會生活的人就會駕馭生活,而不會讓生活牽著鼻子走!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5

逆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倒流。

超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跳躍。

逆時和超時,在大家看來,無非是兩個新名詞,根本無法實現。但是,假設在宇宙中有蟲洞存在,兩者就可能實現。

超時空旅行,也就是從a時點瞬間跳躍至b時點,不用再經過a、b之間的時段。看過《哆啦a夢》的朋友可能會聯想起哆啦a夢的時光機,乘坐時光機可以到達未來或從前的世界。那麼,如何進行超時空旅行呢?

超時空旅行有個前提條件:假設光速是100,就是要把宇宙飛船加速度達到9999,還差ool就到100。當近光速行駛一段時間後?就會到達將來的一個時段。譬如,小明從8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9點鐘到達。塵軍從9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10點鐘到達。當然,你不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越過,有二、三、四、五、六個小時,甚至一年也可以越過。而且,在未來的世界裡,你可以見到另一個你,另一個你的爸爸媽媽呢!

逆時空旅行,是從b時點瞬間返回到a時點。它的前提條件是要超越光速。這似乎無法達到。現在,有家公司製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達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宇宙中具備彎曲空間條件的蟲洞。何謂彎曲空間呢?就是能將時空彎曲的物質,縮短了a、b之間的距離為彎曲空間。假設地球與比鄰星之間的距離是200光年,那麼如果蟲洞存在的話,它可以為地球與比鄰星之間提供已經縮短了的捷徑:可能是150、100光年,甚至更近的距離。當飛船通過蟲洞飛速行駛時,它一定能打破光速堡壘,回到從前。而且同超時空旅行一樣,能看見當時你的家人和當時的你。遺憾的是,至今科學家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半個蟲洞。

我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和發明,一定有更多的機器會超過《哆啦a夢》中所描述的機器!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6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後,我腦中一向縈繞著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以往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終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此刻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明白,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一樣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提高,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先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終,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我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當慶幸自我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我的知識,開闊自我的眼界,培養自我的本事。其次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當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當帶著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見解。我們也應當多多向教師請教,畢竟教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當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我多方面思考問題的本事,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我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我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我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7

“時間”究竟是什麼?晚上,我坐在窗前,出神地望著無限的夜空,反芻著剛剛讀完,放在一邊的《時間簡史》。

“時間”,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它可以被浪費時間的人無限縮小,幾年如同幾日一般重複;它也可以被珍惜時間的人無限放大,變成在無限的宇宙中也能看得見的閃耀光點。霍金便是一個可以讓有限的時間無限放大的人,他對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告訴了我們“時間”的樣貌,告訴我們如何“書寫”自己的“時間”。

“他機智而清晰的闡釋宇宙物理的奧祕……他擁有無與倫比的頭腦”——《紐約書評》這麼評價霍金,這位出身劍橋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

如一般的科普讀物一樣,書中提到了宇宙的過去,宇宙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從此開始。

按照霍金的理論,宇宙持續地在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便會結束。

時間終究會結束,這些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的理論,卻在霍金的拷問下延伸到每個普通人的生存意義——既然我們生在當下的“時間”之中,又怎麼能辜負“時間”?因為有了那次大爆炸,才有了地球,才有了我們。也許在很久之後宇宙真的收縮成了一個點,我們的文明會被終結。但終有一天宇宙會再發生一次爆炸,會再次產生新的文明,新的我們,如此周而復始。然而,我們應當對自己,對“時間”負責,不能失去“時間”了才感到遺憾。

無疑,霍金的遭遇為這本書做了最好的註解。一個盧伽雷氏症的患者,肌肉一點一點萎縮,卻在用上天賜予的頭顱窺測著宇宙的奧祕,證實人生的意義。對比霍金,我們是何等的幸運,畢竟我們沒有疾病扭曲著身體,沒有因為手術而被徹底剝奪說話能力。我們應當像霍金所證實的那樣,努力做有意義的事情,讓生命留下輝煌的印記。

現在,我瞭解了這些,我不僅對書中的宇宙學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感嘆霍金是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著作。現在,我面對著美麗的夜空,繼續讓自己沉浸在深遠的思考中,雖然不能像霍金那樣洞察宇宙,完成對“時間”的書寫,但我會讓自己與宇宙相比猶如一粒塵埃一般的生命放出光芒。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8

我們生存在一個奇妙無比的宇宙中,這浩瀚的宇宙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抬頭仰望夜空,那些形似光點的恆星究竟離我們多遠?無人知曉,關於宇宙我們又知道什麼?這答案或許有朝一日會變得像地球圍著太陽公轉那麼顯而易見,我抱著這個問題翻開《時間簡史》,一股閱讀的渴望頓時湧上心頭。在這本書中,從前無法追求到答案的問題現在一道道都迎刃而解了。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他的代表作還有《霍金演講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果殼中的宇宙》等。他的一生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醫學上都堪稱奇蹟。《時間簡史》這本書為我們講述了宇宙中的科學問題,它的主題是人類時空觀和宇宙觀的變革,以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是無法去理解宇宙的真正含義。只是一味的去猜測宇宙,還自認為自己瞭解宇宙。其實,宇宙在任何人心中都是十分神祕的,沒人能準確無誤的說出宇宙中的一切原理的原因。相反,宇宙中的事物也許有一天會為我們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答案。時間在策劃這些。

首先,這本書告訴我們看待世間各物事,要用科學去解決,不要去迷信歪理邪說,任何事物在這個世間上,就有一定的價值,不要以“高貴”的眼神去看一切東西。就如蒼蠅在食物會傳播病毒一樣,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蒼蠅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係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不是嗎?其次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這本書寫的是關於宇宙中的祕密。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最高境界往往是簡單易懂的。任何事在努力下都是十分容易完成的,比如,一家公司要招聘人才,出了個題目一加九等於幾?有的人說:一加九是十是經營,一加九是一百是賄賂。有的人耍小聰明,說是想讓他等於多少就多少。只有一個年輕人回答了十,最後他被僱傭了。這家公司服務的宗旨是不要把簡單的事情看得過於複雜,也不要把複雜的事情看得過於簡單。

通過讀《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清楚後才可以行動,而且要相信科學,不要相信歪理邪說。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吧!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9

初讀此書,不得不讚嘆史蒂芬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能夠把相對論當作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我在閱讀中學到了好多以前不明白的,比如宇宙誕生的過程,以及地球的一些知識。

此刻生活的宇宙有自我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構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構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構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構成。因為地球,才有人類,才有我們生活的世界。

記得整本書裡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再重複一下,由於時間和空間是相關的,一個和逆時旅行緊密相關的問題是你能否進行得比光還快,這一點也許不會使你驚訝。很容易看出,時間旅行意味著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終階段做逆時旅行,就能夠使你的整個旅行,在你期望的時間內完成,而這樣你就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行進!可是,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倒過來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前進,你也就能夠逆時旅行。其中一者成立而另一種不成立是不可能的。

無可挑剔的邏輯在字裡行間展露鋒芒,無死角的思維在史蒂芬的筆下盡情躍動,讓人無法相信這本書竟然是由僅有三根手指能活動的殘疾人霍金教授寫出的呢?

沒錯,作者雖然幾乎全身殘疾,但在思想和學的領域上,著實是一名偉人!

經過閱讀《時間簡史》,普及天體物理的.知識,讓我對宇宙的神祕產生了濃厚發興趣,更驚訝於那是多少次的必然與偶然,才有了太陽系,才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類生命的場所。這樣的夜色下,總是令我的思考走向深遠,可是,就如同無法洞穿那無窮的宇宙一樣,我無法想象,霍金教授,是運用了怎能樣的力量才能完成這“時間”的書寫!他的書中的資料令我神往,他的精神更令我敬佩!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0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霍金的一部鉅著——《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著作。主要向人們介紹了什麼是宇宙論,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宇宙中的各個星體及宇宙現象。開始我還以為這部書一定非常難懂,必須有很強的科學素養和很多的天文知識才能讀懂。都隨著我閱讀的漸漸深入,我發現這本書通篇沒有一個刁鑽的數學、物理公式,用的都是普通讀者讀得懂的語句,舉的都是人人皆知的例子。用淺顯的道理解釋了深奧的宇宙奧祕,對一些最古老的問題做了闡述。《時間簡史》是上個世紀的科學無與倫比的著作。值得大家好好地閱讀,可以增長大家的知識與才幹。

在讀完這部書後我的感受頗深,並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宇宙學知識。並且我甚至對宇宙的將來做了大膽地推測。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時間和宇宙都是有開始的。霍金提出時間開始的第一年第一月就有了宇宙大爆炸即形成了宇宙。並且時間開始於150到200億年前,再加上有科學家說我們正處於宇宙的中年時期。於是,我便開始了大膽的推測。宇宙的年齡應該在300到400一年,且宇宙距離毀滅還有150到200億年。我還認為宇宙在毀滅時還會以爆炸的形式,並最終回到一個點的狀態,與此同時時間也將結束。但是宇宙在毀滅之後仍然會重新誕生,也就是說人類也將重新發展並照此規律一直輪迴下去。在書中,霍金還提出宇宙是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有限大的物體。通過物理的學習,我知道密度=質量除以體積,既然其中密度無限大,體積有限大。那麼,由此我推斷:宇宙的質量為無限大。並且在宇宙外應該還有物體,宇宙僅僅是它們的一部分。

其實這些僅僅是我在看完本書後的一些感受和推斷,在真正的物理、天文學家眼裡恐怕只是一些茶餘飯後的的笑話。但這本書不但讓我長了有關宇宙的知識,還增加了我的想象力,結論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人類只有擁有不斷猜想和探索的精神,科學才能一步一步向前發展,不斷超越現在,邁向更高的水平。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1

在喜馬拉雅聽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系統自動給推薦了霍金的《時間簡史》。試著聽了三章,出乎意料地發現該書寫得深入淺出,對原來覺得很玄妙的話題給出了非常簡明扼要的敘述,讓人腦洞大開。說完全能夠聽懂那是自欺欺人,但確實讓人長了不少見識,瞭解到現代物理學的一些經典學說。後面一些難懂的章節只是跳著聽,特別是基本粒子夸克部分,如同聽天書,但終於還是囫圇吞棗聽完了。

想起來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個觀點,即未來的宗教一定是來源於科學,其實在在《時間簡史》這本書裡很多關於宇宙起源時間的討論都可以說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探索的是我們的世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基本的哲學命題,當然這裡沒有任何關於意識的討論,僅僅是從物理的宇宙巨集觀到粒子微觀的討論,也涉及到了很多科學史的內容。

本質上這還是一本科普讀物,向人們介紹物理學前沿的一些理論,但並沒有任何數學推演(如果有,那就真成天書了)。而且書中內容也大部分限於作者的研究領域,向美劇《生活大爆炸》裡Sheldon研究的弦理論,書中就沒有提到(弦理論應該是在時間簡史之後誕生的)。

說個書中的小細節:大爆炸理論的重要依據就是天文學家觀察到幾乎所有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這是怎麼觀測到的呢?其實就是基於很簡單的波源在運動中頻率的變化(火車由遠而近向你駛來時汽笛的聲音會變尖),又叫多普勒效應來判斷的。既然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是不是說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呢?作者給了一個很形象比喻:一個正在充氣膨脹的氣球,在氣球上每一個點上看,其他點都在遠離自己。

霍金的後半生只能坐在輪椅上靠著機器合成的聲音向人們發表些他的見解和預言,比如警告人們不要以向外太空發無線電波的方式試圖跟外星人聯絡(中國科幻作家獲獎作品《三體》就描述了類似宇宙叢林法則和這樣做的後果);還警告機器人的進化遠遠超出了生物進化的節奏,可能會最終取代人類......

而今,霍金走了,大概上帝怕他洩漏太多天機。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2

關於霍金其實我只有一些朦朦朧朧的印象,比如“運動神經元疾病”、“黑洞”、“《時間簡史》”,但是他到底是研究什麼方向的我不知道,他有什麼重大研究成果我也不知道,估計我也看不懂。

可是霍金去世了。

對霍金一點都不瞭解的我卻感到這是物理學的一大損失,我知道還有好多和我一樣不是非常瞭解霍金的人和我有著一樣的感受。想起在圖書館借過的時間簡史只看了一點

想起很多次作文借用你的名字提到要向你學習如何不屈服命運的安排,想起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那個宇宙從一個點要擴張到哪裡才是盡頭,想起媒體上你的那些預言會不會實現,想起你全身癱瘓臥在輪椅上的束縛和你自由的思想會去到哪裡才是盡頭,想起有人說不了解全部你就沒資格懷緬就想給這群無知的人一個白眼明明什麼都不瞭解,可還是覺得你的離開有點難過有點惋惜,這大概就是霍金的偉大之處。

科學不同於文學,文學是貼近大眾的,翻開書就可讀的,可是科學不是,科學始終和大眾保持著距離感,大眾看到的科技方面的新聞更多感到的是不明覺厲 這也就使得科學家在大眾眼裡是不熟悉的,有距離感的,可霍金不是,霍金一本《時間簡史》的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幾乎能與幼兒階段的《十萬個為什麼》並肩,他成功地做到了把科學推向了大眾,大眾也會永遠永遠地記住他。活大爆炸裡再也不會有他客串。很好奇下一個指引人類前進的科學家是誰。

我對高深的物理知識一無所知,但還是感謝他為科學所做的一切,如果沒有這些充滿創造力的人,我們可能還在農耕時代吧,謝謝所有的科學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感謝你們讓我們期待更好的未來

雖然之前也有很多名人的逝去令人嘆惋,但是霍金先生的離開真的讓我很難受,就像一個長輩和偶像的離去一樣。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大抵也是一位哲學家,霍金一定是這樣的,經歷了這麼多他大概已經不畏懼死亡了,對於霍金,死亡可能意味著解脫與釋放,我們應該為他感到高興,因為他終於再也不需要被他的軀殼束縛了。想他的時候,望望星空,他永遠活在那裡。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3

一本書,一段故事,一個人物,一段歷程。史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向我們展現了一副令人歎為觀止的宇宙世界,描繪了幾百年來物理大廈的構成,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牛頓,至愛因斯坦等等,描述著各個時代的科學家的理論,一步步構建大廈。

宇宙是什麼樣的,這本書中並沒有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科學並不能保證所有問題都有一個答案。雖然我們不能找到解釋整個宇宙的理論,但我們可以把這些小問題分成許多小塊,每小塊理論都解釋有限範圍。這種方法獲得了極大成功,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星球的質量就能精確的計算出他們的軌道,而對於星球的結構,上面有沒有智慧生物等等完全可以忽略。

我讀完全書後,腦中一直縈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一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是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

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了嗎?以至於黑洞成為人類無法逾越的鴻溝,物質的最小部分是什麼………所以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問號是那麼有趣,那麼吸引我的目光,讓人想入非非。但是可能沒有人能給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樣,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最後,我認為,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一本讓人有所思所感的好書。在科學成就上,霍金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領域中締造了人間天堂!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心中那深刻的感受!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4

昨天晚上終於把它看完了,雲裡霧裡,很多地方不知所云,正如霍金所說的那樣:“在牛頓時代,一個受教育的人至少能夠在梗概上掌握人類知識。但從那以後,科學發展的節奏使之不再可能。因為理論總是被改變以解釋新的觀察結果,它們從未被消化或者簡化到使常人能夠理解。”嘿嘿,由此得出,自己只不過是個常人罷了……

拿到這本書已經兩個月了,說實話,我不太願意翻開它,雖說是普及版,但過於深奧的內容,作為一位科學專職的我來說,實在有點慚愧。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本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科學著作,看了這本書後,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整理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怎麼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我們要把霍金的這種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學習上,作為一名學生,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資訊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5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斯蒂芬·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部書中,他帶領讀者遨遊外太空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品讀書籍,不得不讚嘆霍金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書中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對黑洞的研究,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著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在大擠壓奇點處出現區域性區域或整個宇宙坍縮,從而消亡結束。

《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霍金用他被禁錮的身軀,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暢遊,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向真理髮出了挑戰,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感嘆霍金教授帶給我的龐大科學資訊之餘,更多的是敬佩他敢於質疑、敢於想象,更勇於論證的精神。這本書,不管我們是否能讀懂,總會讓你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6

最近讀了《時間簡史》,重新更新了一下自己對宇宙的認識。對本書及其作者,我是久聞大名,直到最近才有機會讀到本書。書有些難懂,裡面有不少專業知識,比如粒子左旋右旋之類的概念,但並不影響普通人理解其主要理念。

人類能夠認識宇宙的本質嗎?從神話到地心說、日心說,從時間的絕對性到相對性,從巨集觀宇宙到微觀量子,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進步,現在已建立一系列的宇宙理論。但讀了本書,我反倒對人類認識宇宙本質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因為人類的侷限性。

從量子的測不準原理等等理論可以看到,不論是從微觀量子到巨集觀宇宙,人類雖然極大的提高了科技水平,但在宇宙面前我們仍然顯得那麼無力,我們無法觀察最微小的粒子,無法觀察宇宙巨集觀結構,我們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樣認識宇宙。目前大多數理論的建立,多依賴於數學計算推匯出的理論,甚至只是通過觀測結果的一種猜想性的反推,永遠無法真正得到驗證。

人類通過感官認識世界,感官是人類認識的基礎,但對於宇宙我們只能通過抽象的概念來理解。這很像是一維世界不能認識二維世界的面,二維世界不能認識三維世界的立體空間,我們也不能認識更高維世界一樣,只能看到的是高維世界在我們世界的投影。我們可以用數學去構建,但只能是認識其投影,就像是柏拉圖的洞穴。比如絕對時間和相對時間概念,我只能從概念上教條式的理解,很難從感官上進行深刻認識,我想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是很難深刻認識和理解的。

如果把科學等同於神話幻想,我們可以看到,在對宇宙的認識上,科學以遠遠走在了神話的前面,有些概念甚至是神話也不敢想象的。比如宇宙的尺度、黑洞、大爆炸理論等。孫悟空的金箍棒不過一萬三千斤,宇宙弦的大小和質量完全不是古人能夠想象到的。

但有意思的是,古人對宇宙的理解和現代科學理論對宇宙的理論非常相似。《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古人很早就把空間和時間聯絡在一起。現代對宇宙解釋: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兩者都是把空間和時間聯絡在一起。

前一陣子在省圖書館,展館裡介紹的無限多元宇宙,其中宇宙的觀念很像是西幻DND設定裡的宇宙,位面(維度)、晶壁(子宇宙、母宇宙)。科學理論又和神話幻想相似了。

經典力學、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我們越走越遠,巴比倫塔越來越高,但是我們能不能找到最終的真理呢?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7

時間是什麼,時間有沒有盡頭,宇宙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也不會去研究。但有一個人,卻熱衷於這類的科學研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霍金。

如書上說的,命運對霍金十分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就讀時,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導致全身癱瘓。1985年,他又因肺炎做了手術,從此不能說話。40年過去了,霍金的身體已嚴重變形,只得終身坐在輪椅上,只能用全身唯一能活動的三根手指叩擊語音合成器來說話。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向病魔屈服,沒有像命運屈服,更沒有向生活屈服。他坐在輪椅上,卻完成了連健全人都完成不了的事。從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奧祕,哪一樣不是高深莫測,但他卻在裡面任意“翱翔”而不迷路。並且根據自己的推算寫出了科學鉅著《大設計》《果殼中的宇宙》《時間簡史》等等。可以說,病魔禁錮了他的身體,卻沒有禁錮住他的思想。

我十分佩服霍金,佩服他的人格力量,也佩服他的學術廣泛。他在輪椅上做了四十年,卻從來沒有忘記過學習。也許,正是這種精神,才能讓他成為“宇宙之王”他這種精神,是我們許多人都熟悉但卻沒有的。從這位科學巨匠的身上,我不僅看到了熱愛學習,不屈不撓的精神。還學到了不向命運低頭的品質。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會被命運束縛,但只要像霍金那樣束縛命運,就是一個成功者。

而我讀的《時間簡史》和那些其它的科學鉅著比起來,當然是冰山一角。但當你翻開他時,哪一頁不是如同珠穆朗瑪峰那樣“難以攀登”。以至於你讀完時,每一頁上都畫滿了問號。這樣的著作,除了霍金,恐怕就只有牛頓才能書寫了。

《時間簡史》中,精彩的知識很多,而且還有很多的設想。這些設想雖異想天開,但卻能讓無數人難以捉摸。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黑洞這一章,書上說:“一個收縮的恆星增長的引力場對周圍空間的效應可以將想象的空間具體化為一張敏感的彈性的紙。物質越重,凹入處就越深。此處見到的最終引力內爆代表黑洞的奇性。”這句話,到現在我都無法理解,但它卻體現了《時間簡史》的高深莫測。

《時間簡史》把時間和宇宙用文字書寫了出來,他讓我們能更深的瞭解宇宙,發現宇宙。是一部耐人尋味的鉅著。雖然讀《時間簡史》可能像在讀小說,隨便就能閱覽完,卻只能讀懂九牛一毛。但只要不斷的學習,我相信,我一定能讀完他所有的“毫毛”。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8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謎團,他們就像一塊磁石一樣牢牢的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十分密切的關注著這些謎團的研究近況。這個假期,我有幸從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時間簡史》,我正襟危坐,準備細細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當我翻開書,發現自我果真“不虛此行”,書中觀點獨到、措詞精準,在“相對論”與“彎由空間”之兩章節中,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把它們闡釋得深入淺出,淋漓盡致,霍金用諧恢的筆調向大眾展示了觀點,而又不讓人感到單調與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麼牛鬼蛇神,對科學情有獨鍾,而《時間簡史》就是用那些簡學先輩的實驗結果,以及人們對這種的看法與態度去編寫的,並且作者還不失時機的納入理論和觀測的最新成果,使人興奮不已。且書中完全沒能那些認讀者昏昏欲睡的長篇大論,都是用極其精練的短式文章,更是加深了我對它的好感。

被人攪渾的河水,你一時很難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僅有平靜內心,等塵埃、沙石落定,這是河底的游魚、彩石、蠕蟲就一目瞭然了。這就是我閱讀《時間簡史》的心得,雖然書經人修改已變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還需要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徹的讀懂,倘若你這時心急氣躁,就會欲速不達,一段時間內很難讀懂。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許多插圖,幫忙我們們讀懂它,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推測與猜想。優美的詞句記我們恍然置身於宇宙中,親眼目睹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紹瞭如牛頓、伽利略、阿爾伯特等科學狂人的生平,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看完《時間簡史》後發現,書中的知識與精髓相當於“聽君十席話”。

再談本書作者,斯蒂芬·霍金,大家都學過《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症”,被禁錮在一把輪椅上40年之久,但他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身體缺陷而成為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學”、“大爆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儘管他那麼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超越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我的住處,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堂,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19

從小時侯,我就常常抬頭仰望星空,那些亮閃閃的小點給人一種神祕的感覺,讓人想去不斷探索,不斷揭開其中的奧祕。

到此刻,我的心裡又有了一些疑問:宇宙有沒有邊界?如果有,那宇宙的外面又會是什麼?它會不會消失?沒有宇宙之前有沒有時間?時間的本質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在我心裡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紗。在《時間簡史》這本書裡,霍金先生對這些問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了探討,讓我明白了更多的知識。

初讀此書,我就被霍金先生那簡單趣味,而又充滿著道理的語言給折服了,他把那些複雜,枯燥無味的公式,還有科學道理給分析的十分易懂,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祕。整本書的編排從淺顯到深入,讓我讀了還想讀,讓人慾罷不能。

雖然我只讀懂了一小部分,但我依然能夠從霍金先生幽默的言語中發現他對生命、自由與死亡的獨特見解。霍金先生總是用最平易的語言向我們闡述時間與空間的本質以及宇宙的發展。他以簡單的例子解釋著黑洞理論,反粒子和虛粒子的概念。這本書加深了我對宇宙知識的瞭解,聽到了一些一齊全然不知的名詞,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我對宇宙的興趣也更濃了。

宇宙,這個對於我異常神祕的世界,我也開始了對於它的探索。

搬出天文望遠鏡,調整好焦距,把鏡頭對準了一個我觀察了很久的星星——土星。看到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小點後,我開始了微調。視野中的影象越來越清晰,一個帶有光環的黃色星星展此刻我的眼前,看到它,我不禁高喊起來:“我成功啦,我看到了土星!”在那一刻,我又不禁想起中國在天文領域的發展:2.16米天文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也是遠東最大的光學望遠鏡,1998年榮獲國家科技提高一等獎,FAST天眼無線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還有數不勝數的火箭、衛星等等,都代表了我國天文領域的重要發展,也體現了我國的科技技術的提升。

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可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趣味,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覺得神祕無比。這些問題必須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發展而解開。此刻,就讓我們將這一切留給時間吧!

讀了這本書,我已經置身於廣闊的宇宙,期待解開更多的謎題。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0

剛剛拿到這本書不知從何讀起,因為這對於我來說太過於陌生,陌生的難免讓我覺得空洞……

硬著頭皮讀了下來,心中又生一絲欣慰,不禁感慨良久。忽然,情感隨之而來,人生可嘆……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一種感覺:窺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讓你筋疲力盡,何不到茫茫宇宙中暢遊一番。這不就有了蘇東坡的“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古人尚且如此,我輩何為小處而大傷腦筋。

《時間簡史》所闡述的大部分內容都會牽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為之動容,為之感嘆。茫茫宇宙在她誕生之日起就註定有那麼多的故事,讓你有讀不完的精彩,讀不完的快樂,更有讀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讓我輩容顏盡失,儼然失去了生活的無窮空間,在被填充滿滿的生活中,我還能找到什麼呢?對,也許那是對的,當一個空間束縛你時,你需要做的不是逃離這個空間,而是在另一個高度去享受它。達到這個高度需要不是一本書的閱讀,而是對一本書的感悟。

《時間簡史》一本科學界的劃時代著作,為何被冠以人生的禮讚。不有一位名人說的好嗎:有一百個人讀《紅樓夢》,會有一百零一個觀點去洞悉這部偉作。一部科學著作除去它身上的科學價值外,還有它那不可或缺的文學光環。科學留給理性的人,而文學留給的是感性的人。而具有的是理性的頭腦感性的思維,因而我讀《時間簡史》就會有不同的思維火花碰撞出來,讓我不禁一陣舒心,快感之意不言而語。

忽然間我發現平日裡的那些瑣事早已把我的生活搞的亂七八糟,讓我渾渾噩噩,但終不知為何忙碌,為何心驚膽戰。如今換個高度,你會有不同的感受,生活依然忙碌,但你卻不會心碎,因為一切已變得那麼淡定,那麼從容;生活依舊殘酷,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你不會放棄,因為你早把一切盡收眼底。原因在於你站得高度不同,把生活的高度比作宇宙空間的長度,這種比喻不禁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但細究起來,還是頗有意味的。廣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人生的寬度,寬度就是人的施展程度了。由此可以看出眼界之廣可以反應出你的思維的廣度。放棄思想包袱,做一個輕鬆的有心人,不要累壞了,才知道你在做無用功。

《時間簡史》一部科學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論史,沒想到此心裡不易樂乎!跳出生活來觀察生活,多靜下來回頭看看,不會累壞了,也不會沒有方向。會生活的人就會駕馭生活,而不會讓生活牽著鼻子走!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1

霍金的《時刻簡史》是那樣的富有想象力,讀完後。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沒留下,想象的東西還是有的。時刻,空間,物質,在加上主觀活動意識,或許就是對整個自然世界的抽象了!

時空,這個概念在百度百科裡面有更為詳細的解釋,愛因斯坦提出的新詞,他將現實世界的空間抽象為三維,在加上時刻一維,四維時空。在那裡邊,關於空間的爭論不一。那裡邊也不乏想象的東西。咱們能夠感知的空間就是長,寬,高,以及時刻也能被感知。時刻,是空間中的物質變化有了一個合乎咱們邏輯的秩序,規律。笛卡爾的座標系的提出,這個貢獻對人類有著太大的貢獻了,高中時,咱們的數學老師常感嘆,有了座標,只有你高興,能夠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座標中!

那是,一句在平凡但是的話了,可此刻才明白那裡邊的包含的思想!可惜的是,咱們從此不再領悟數學了!把整個整個世界放到座標系中,不違揹他的意思。但是,為了到達想要到達的目地,就需要在這個目標上對其進行抽象。我也不知道,要幹什麼的,因此也不知道怎樣抽象!姑且,先加個簡短的廣告吧!央視那個《堅信品牌的力量》的廣告很有美感。融中國傳統水墨藝術與現代氣息,漂亮!計算機的領悟,是我瞭解到了它的製作原理!先看頭頂的電棒吧!它欺騙了咱們的眼睛!

高中時,還是那位數學老師告訴咱們的!那時尚小,也就認為就是那樣的!如果,用時刻與電棒的電流影象表示,它是間斷的!離散的!不連續的!但自然的界的所有物質的變化的時刻函式是一個連續的線(找不到一個嚴密而又科學的詞來表達此點,任何物質都是有存在週期的,因此要有兩個端點,但它不是線段,這個曲線段還比較適宜些)。如果,電棒是二維座標上的小騙子,那麼,那個漂亮的廣告動畫就是在三維座標上的大騙子了!同樣的以一個視覺暫留!換湯不換藥!這個廣告長了些!如果把咱們空間全部的看作平面的話,咱們也是平面人,在有關神話的電視劇中看到過這種藝術手法!這個假設實現了所有期望成為演員人的一個夢想!在此,所有的人都是演員!可在那個未知的世界中不知又沒觀眾?

朱光潛老先生的那篇《看戲與演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只要有人演戲,就必須有人看戲,有人看戲,就必須有人演戲!這是一種辯證法!因此,未知中好像有觀眾!但是,我的假設是不成立!前提是咱們是不是平面人!當咱們看到所有的觀點都藐視正確的時候,所有觀點的出發點也就是立場或是基礎的正確性,需要個性的注意!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2

突發奇想,想挑戰自己。我竟然從長長的書架上取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一扇通向宇宙奧祕的窗戶隨之向我開啟。

史蒂夫·霍金,那個在輪椅上以一種奇怪姿勢坐著,身體只有極少部分可以動的男人,卻在思考著我們的宇宙。

在他之前,還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去認識這個宇宙,儘管我們對於這個宇宙來說甚至連大海里的一滴水都算不上。

這本書給我的感慨不僅僅是驚訝於宇宙的神奇,還發現了自己的渺小。平時對物理數學不屑一顧的我從翻開書的第一頁就碰了釘子。

我臣服於他們天馬行空但卻又切合實際的猜想。

舉個例子,你也許從沒思考過速度這個問題,至少是深入地思考過。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猜想。

在一列飛馳火車上打乒乓球,假設擊球者為觀察者A,他向另一個球手擊出球的速度假設是10km/h。這便是觀察者A看見的速度。假若這是鐵軌旁站著一個人,假設為觀察者B,而且這時火車的速度為80km/h,那麼觀察者B看到的速度又是多少呢?顯而易見是90km/h。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不同的觀察者對物體的速度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對那個物體本身並沒有改變什麼,我們甚至可以看遠些!地球也在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那麼那個顆球的速度對於一個在月亮上的觀察者C來說又是多少呢?也許會比音速還快得多呢!速度到底究竟取決於什麼呢?

不得不說,世界很神奇,而這些科學家卻更為厲害,從這些平常的事件中發現神奇。

也許你會覺得有些糊塗了現在。

不過還有更玄的呢!

在眾多科幻電影、圖片中,黑洞都被幻想成了一個洞,但事實並非如此。我覺得黑洞依然是一個球狀的,是質量無比大,密度無比大的球狀,那是恆星的最終結局,並且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體的引力由它的質量和密度決定。對於恆星坍縮而成的黑洞那麼它的引力自然是無比的大!

更恐怖的是,光是被人們看作粒子或者波,所以光同樣也會受到引力的吸引,所以在黑洞連光也無法逃逸,會被強大的引力吸想黑洞。

這篇我覺得根本算不上是讀後感,我只是想把我說的一點點寫出來,甚至還有許多是錯的。

現在每當我翻開《時間簡史》我都會一次我的觀點,感覺在接受一次洗禮,人類智慧的洗禮!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3

霍金先生在今年3月14日離開人世,但是他的思想成果永留人間。《時間簡史》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普書,迄今已經發行了2500萬冊。早就知道《時間簡史》,但是自以為這是一部比較難懂的作品,所以一直都沒看。最近,喜歡上了物理科普作品,翻開了《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並非是一部很難看懂的作品,霍金先生將深奧的物理學知識寫的生動易懂,讀完此書像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新奇震撼。我的視野一下變得開闊,開拓到宇宙的視野。我們對於宇宙充滿好奇,宇宙究竟是怎樣的?探索宇宙本身就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而《時間簡史》正是帶我們進行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當然,我們會因此書而重新認識時間。我們可能認為生命是有限的,而時間是無限的。往回追溯,我們所知古代、蠻荒時期、恐龍時代......似乎可以無限追溯無法窮盡,而往後時間也不知有無盡頭。,經過科學家的不斷探索,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時間有一個開端--宇宙大爆炸,而時間也相應的會有一個終結。人類是看不到終結的時候,但是,終結的狀態卻可以預言,終結點應該和宇宙大爆炸時點類似。所以,我們只要探索出時間的開端,也就能預言時間的終結;兩大哲學問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也就能回答了。

讀這本書的收穫不僅僅是知道了物理知識,還開拓了眼界,以及瞭解科學家們探索世界的思維方式。當我們站在宇宙的視野審視自身時,渺小不足以形容,無限小也許更合適;因此,我們會懂得謙卑,相比於宇宙,也許我們身邊發生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真的不足為道。有些時候有些問題我們無法理解,也許是我們所站的高度不夠。

人類探索世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雖然,牛頓,愛因斯坦個體的偉大,但是他們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思考發現。科學的探索,是在尋求某一理論能夠準確的描述我們現實大量的觀測,也能對未來的觀測結果做出明確的預言。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就是因為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某些觀測了,而去尋求新的更合適的理論以解釋觀測。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當現有理論和實際觀測有所不符時,我們要有質疑理論的勇氣,不要因為某一理論是大神,而不敢質疑。

看《時間簡史》收穫的絕對不僅僅是獲得了一些物理科普知識,而是一次有趣、奇妙的思維旅行。雖然,我看的是中文版,但是其文字充滿閱讀愉悅感,我想英文原版的文字應該更有魅力!

時間簡史讀後感 篇24

在孩童時期,我們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們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否有邊際,它是否有一天會消亡?”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會經常縈繞在我們稚嫩的腦海中。但是隨著我們漸漸的成年,這溯本求源的好奇心、毫無束縛的想象力卻淡去了,開始滿足於各種現成的似是而非的論斷,於是,眼中的世界慢慢地由奇妙的立體變成了平淡的扁平。然而,對自己存身於其中的宇宙的神祕感卻永遠潛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普及版)就試圖帶我們這些常人去解讀時間和空間的奧祕。

在書中霍金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他所理解的宇宙:“我們生存在一個奇妙無比的宇宙。只有憑藉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鑑賞其年齡、尺度、狂暴甚至美麗。在這個極其廣袤的宇宙中,我們人類所處的地位似乎微不足道。因此我們試圖理解這一切的含義,並且瞭解我們在宇宙中的角色。”

儘管只是“普及版”,但以我目前的知識水平,很難真正理解霍金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所涉及的哲學理論是同樣偉大的,我實在理解不了,只能是最粗淺的體會,因此,也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了。

霍金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一樣是一個奇蹟,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霍金卻創造了奇蹟。因為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症”。儘管如今他只能坐在裝有馬達的輪椅裡,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

就是這樣一位被漸凍症固定在輪椅上的人,他的思維卻穿越時間與空間,追尋著宇宙的盡頭、黑洞的隱祕;他敏銳的直覺和堅定的推理直接挑戰已被人廣泛認同的傳統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甚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雖然我不僅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而且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一顆偉大的心靈。但是在瑣碎的生活中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讓《時間簡史》把我沐浴一番,這樣,它能使我在這個變得日益浮躁和功利的世界裡沉下心來,收拾一下雜亂的思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有必要翻開《時間簡史》,讓我們一起,心平氣和地傾聽霍金對我們人類和宇宙說了什麼,儘管你可能聽不明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