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時間簡史》有感

來源:才華庫 2.4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時間簡史》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時間簡史》有感

讀《時間簡史》有感1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說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才會進步,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直旋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說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說:“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但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著這樣的宇宙!

讀《時間簡史》有感2

宇宙從何而來,他又向何處去,宇宙有一個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他會達到一個終點嗎,我們能在時間中返回過去嗎?在第一章的結尾,霍金提出了這些問題,一如艾伯特向蘇菲提出的問題,“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哲學中最本源的問題促使蘇菲開始思考,並在艾伯特的引導下開始了一次奇妙的哲學旅程,是時間簡史的開篇,霍金也向我們丟擲了宇宙學的基礎問題,而後帶領我們進行一次《星際迷航》。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

一切的一切都聯絡著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於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或別的什麼為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為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是座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設是X軸,那麼Y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我說說我對宇宙的理解:我一直想象把地球當作一個細胞,而我們人類就是細胞裡面的。每一個細胞都有著自己的生命,最終有一天這個細胞會枯竭。而宇宙可能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內部。而這個人又是一個細胞裡的微小部分……一直迴圈下去。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人類渴望瞭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讀《時間簡史》有感3

今天,我看了現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寫的著作——《時間簡史》。

這本書重點寫了我的宇宙、宇宙和時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黑洞、時間箭頭與時間膨脹這五個方面。

聽說,當時霍金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全身癱瘓的狀態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經只有兩個手指能動了,但他還是每天堅持閱讀。這種堅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輪椅上的霍金,雖然已經全身癱瘓了,但他的思緒飛出了太陽系,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

他寫出了現代人最喜歡看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他還發明出了一套科學模組,成為了英國皇家研究院最早的會員。

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主要介紹了宇宙是怎樣由來的到黑洞的形成。說起黑洞大家也應該知道,黑洞是由一顆恆星衰變只後,變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變了之後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黑洞。同時黑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體,它的大的連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現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樣,不斷努力,才能成功。

讀《時間簡史》有感4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霍金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

在研究宇宙的過程中。引力波,黑洞,近幾年宇宙研究領域出了不少重量級的發現,但是聯絡到我們本身從事的地質勘探行業,有一個最關鍵的領域常被人忽略,那就是行星地質學,天文、物理這些科研領域可以說是仰望星空,已經發展到了多少萬億光年以外,而行星地質學則是真正的腳踏實地,從地球到月球,到火星,到太陽系,行星地質學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

行星地質學是研究太陽系中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環等固態天體形成和演化過程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在地質學和天文學發展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行星地質學是跳出地球看地球,進一步比較、拓展、深化和推動地球科學的創新發展。

隨著天體觀測和空間探測的不斷髮展,地質學和天文學的契合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天文觀測和太陽系探測需要利用地質學方法和積累的地學資料揭示觀測現象、指導工程探測;另一方面,研究太陽系類地行星和其他天體的地質演化,將之與地球地質歷史的研究相結合,可以闡明最難辨認的或我們還不知道的地質歷史事件。現在我們知道,所有類地天體都具有類似的形成及分異過程,研究月球、火星、金星時,我們實際也在類比研究地球的早期地質歷史,而這些資訊是不能僅從地球本身獲得的。

地質學家早就認識到對地球表面形態造成影響的主要有3種地質作用:構造作用、火山作用、夷平作用。而對其他行星表面的改造作用還需加上撞擊作用,而且這一作用對行星表面形貌的形成影響很大,在火星上依然可以沿用這種地球科學的研究思路。

火星的研究領域幾乎包括地球科學的全部領域。目前和近期可以開展的研究物件和內容包括:生物學、沉積地層與環境學、火山學、全球構造模擬、礦物及岩石學、成分與演化、地質填圖、撞擊構造、與地球的相似性研究等等。火星是除地球之外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對地球的瞭解。目前在火星固體地球物理、基岩地質與地質單元、表面性質和過程、現代大氣圈、生態學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而且都可以歸納到廣義的行星地質學範疇。

隨著我國社會的巨大進步和科技實力的增強,尤其是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成功為標誌和起點,開展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第一步的重大舉措。實現月球探測將是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月球已成為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其他深空探測任務的成功實施和推進,我國行星地質學正在快速發展,我國積極參與深空探測將獲得第一手行星地質資料,國際深空探測計劃的持續實施和資料的廣泛共享為中國科學家參與行星地質學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學習,開闊視野,努力提升自身知識的深度與寬度。

讀《時間簡史》有感5

霍金的勵志故事從小便耳熟能詳,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我卻知之甚少。趁著科技節到來之際的濃厚學習氛圍,詳讀了一遍《時間簡史》,感悟甚深。

《時間簡史》是霍金最大的成就之一。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未知”。我曾接觸過的知識大多是用周密的公式或知識體系解決問題,卻從未一次接觸過如此多的未知之謎。

讀完之後,腦海中縈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多大?它曾經是一個點嗎?是一次大爆炸讓宇宙成為如今模樣的?還有腦海中模稜兩可的“廣義相對論”的概念、速度的極限和黑洞的未解之謎……自然,最令我感興趣的還是“人類能達到宇宙最遠的地方是哪裡?我們能夠製造出時光機嗎?”這一切新奇而從未有過的想法衝擊著我的神經,彷彿來自宇宙深處的資訊進行著漫長的生命之旅。一直以來的學習讓我形成了“一切都會有答案”的定式思維,卻不知即使現代的科技多麼先進,擺在人們面前仍有無數複雜困難的問題,我們對科技的探索也不能僅僅滿足於此,在此止步,科技探索的腳步應該永無停息!

一遍閱讀自然不可能讀懂深奧的《時間簡史》,而我所領悟到的也僅僅是皮毛的科學知識及對科學的態度。對我而言,所獲得的求知慾和對待學習的態度顯得彌足珍貴。

“思維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時間簡史》上記載的大多是經過試驗或有根據的推論所得出的結果,而我卻不能清楚地理解。這讓我感受到科學是需要理解和領會的,若是缺乏取得這種結論的方法和思考方式,便很難理解。學習也是如此,必須掌握思考的方式,自己不斷探索,才能真正將知識瞭然於心。除此之外,知識的取得途徑不能是單一的,知識的積累亦不能停止。我們只有更多地瞭解各種型別的知識,才能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時間延伸深邃的宇宙,霍金用思想譜寫了一本簡史,然而還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謎團等待我們去了解揭示。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不被時間的潮流所捲走。去閱讀吧!去探索吧!未來閃耀著美好和神祕。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時間簡史》有感6

史蒂芬霍金是當代享有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科學家,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這一本《時間簡史》就是他的智慧結晶之一。

《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圍繞我們從何而來?宇宙為什麼會是這樣子的?等等幾個深奧的宇宙祕密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他講解黑洞的那部分,也就是書中的第六章。主要說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黑洞是怎麼被發現的,黑洞的特性,以及它帶來的能源——引力波有什麼用途。在這些分支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從書上了解到黑洞的形成過程:先有一個質量為10個太陽以上的恆星在核心中燃燒氫元素,接著當氫元素燃料被耗盡的時候,一個氣體的外層開始膨脹,成為超巨星,這是一個質量從10超過30個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最後具有30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引力坍縮成一個黑洞(具有1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變成中子星)。其次,我感興趣的就是黑洞對於光的影響。在沒有發現黑洞這個天體前,我們認為光的速度是無限的,只要有縫隙,它都能穿過,可認識了黑洞以後,我們又認識到光的速度是有限的。否則它怎麼穿不過黑洞呢?黑洞的引力對光的限制實在是太強大了,它不是慢慢的吸收光線,而是吞噬光線。

《時間簡史》這本書還寫了許許多多有關宇宙的問題,快去讀讀看吧!可不要辜負了這位跨過時間與空間來講學的大師的一番心血啊

讀《時間簡史》有感7

這個暑假,讀完了《時間簡史》,我才知道自己在這個物理學大師面前是有多麼的渺小,斯蒂芬霍金。大師帶給我們的,是物理學的精華,根據他的文字,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書裡面提到的思想,這種思想對於現代物理學的進步有重大的意義,既將經典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結合。現代物理學近百年的發展史來看,許多人都在做類似的嘗試,包括愛因斯坦他自己也在做與量子理論相和諧的相對論的延伸理論,不過他知難而退了,最後他把目光又放在了宇宙常數上,這是這個天才的失敗之處。不少人為了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和諧,做了許多邊緣學科,但我個人認為,都不如霍金大師做的那麼徹底——量子引力論,量子是物質粒子的非連續運動,而所有的量子困惑都起源於這種非連續運動。量子理論與引力的結合,即量子引力理論,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這種理論的歷史說來話長,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家彭羅斯在昌德拉塞卡解出Dirac方程後,和霍金一道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隨後霍金做出了黑洞熱輻射定理,既從黑洞面積的非減效能讓人自然而然的想起叫做熵的物理量,黑洞處也具有熵的特性。

從數學角度來看,不管量子引力論是不是大統一理論,但它有它的意義,對物理學有很好的影響。

霍金對於時間箭頭的描述十分有趣,讓我不禁想起曾經尋根究底的哲學與科學理論齊頭並進的時代,但是現在科學對於哲學家來說,太具有數學化了,使得維特根斯坦都說:哲學只剩下了分析語言了。

讀《時間簡史》有感8

也許你還在徘徊,幻想著能得到他人的感恩。也許你還在思考,審視著自己走過的人生。為何感恩總是要躲在某個角落;為何我們苦苦追尋也不曾找到它的背影;為何它會在夜晚被墨色深深的隱去;為何我們會被它所感動,只因我們在感恩中成長。所以,感恩是我們必修的學科。

當我們剛睜開眼睛審視這個陌生的人世時,我們就已經讓周圍關心我們的父母、親人欣喜若狂,同時也讓我們父母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開始了無盡的擔憂與期待。他們擔心的是我們的健康,是我們人生旅途的坎坷與否;他們期待的是我們第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媽媽”,我們第一次得到老師的表揚,第一次拿回優異的成績單,以及我們成長過程中許許多多的第一次。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值得我們感恩嗎?曾經讀到《時間簡史》,它的作者想必大家不會不熟悉吧。他就是史蒂芬~霍金,一個身患[size=12。0pt]盧伽雷氏症,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人。

但他的生命確是不平凡的,他的思維已深入遙遠的宇宙,他用畢生心血終於寫出了長達幾十萬字的《時間簡史》。你一定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霍金卻做到了,是他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有一次,一個記者問霍金:“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經將你永久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嗎?”但是他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著的親人與朋友。”我想,不論是遭遇失敗還是不幸,我們都應該感謝生活。

只是這樣,失敗時,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幸時,我們還能感受到安慰和溫暖。這些就能幫我們找回勇氣,戰勝困難,並獲取前進的強大動力。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感恩是一首歌,唱響生命的節奏;感恩是一杯茶,溫暖冰冷的手心;感恩是一陣風,吹拂我們的臉龐。

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笑著面對生活,感恩會指引你前進的方向。朋友,學會感恩吧,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

讀《時間簡史》有感9

是不是每個人都想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又將走向何處?是不是每個人也都想知道生命如何產生?又有何意義?

我們迷惑,而又不知道使我們迷惑的是什麼?我們勞累,而又不知道我們是在為誰而學習?我們尋找幸福,可是幸福在那裡,它又是什麼?

如果沒有這個宇宙就不會有這一切。大家寄希望於《時間簡史》會告訴我們一切,因為裡面講述的正是宇宙的起源,和可能有也可能無的終結。雖然我沒有看明白,可是知道這裡面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我記得在上高中時,班裡有一個入學成績第一的男生。他有點與眾不同。當人家都在學習的時候,他天天思考生命是怎麼回事,“我”是什麼?想不明白,就問老師。很多人都覺得這人真不正常。可是,如果稍微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活得很明白呢?

當然,最後那位仁兄自己也沒想明白。笑話他的人也自不必說。其實人類對自己的思考,和對宇宙的思考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這類問題在中國古已有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曾作過《天問》,蘇軾也有“明月幾時有?”的思考。

頭段時間,有位學者在我們學校給高三學生做報告。他講快樂學習,學習快樂,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每個人的求知慾是天生的,人們從小在心裡都有一個為什麼。只是有的人在別人的嘲笑聲中,越來越沒問題了。可是,求知慾還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每個人都想了解自身,弄清這個寄身的宇宙。

讀《時間簡史》有感10

《時間簡史》,霍金用了最簡單明瞭,深入淺出的解釋深奧的知識,可是對於我這個“理科文盲”還是具有與相當大的挑戰性的。花了很長時間去讀它,至今也沒能讀完,雖然仔細閱讀,可還是有些雲裡霧裡的。不過,雖然不能透徹的理解其中各種原理推理,但仍然還是讓我獲益匪淺。

《時間簡史》從思索宇宙的年輕人演講到宇宙演化的影象,從牛頓宇宙到相對論,之後講了彎曲空間、黑洞、大爆炸、蟲洞等等理論。一個個理論誕生、發展,一層一層的剖析,然後又被新的理論替代,每一個理論像一個個時代的英雄從弱小到偉大,從成長到衰落。誰能相信,這種殘廢程度,這樣一個骨瘦如柴的人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擁有與肉體不相符合的無與倫比的頭腦。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家和宇宙論家。

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這些知識讓我們覺得深思給人以啟示。它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如人存原理是指我們之所以看到宇宙是這個樣子,是因為如果它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在這裡去觀察它。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雖然《時間簡史》對我來說如若“天書”,但使它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