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社戲》有感800字(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1.4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社戲》有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社戲》有感800字(通用10篇)

讀《社戲》有感 篇1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那夜似的好戲”,便是“我們”江南水鄉的年規戲,是“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去看社戲前,“我”因不能去看而急得要哭,東西也少吃。但在雙喜等小夥伴的幫助下,曾白篷船飛速前往趙莊卻因老旦的出場而掃興而歸,中途投了阿發與六一公公的羅漢豆來煮著吃,次日感慨,那夜的豆語系是再也沒有的好。

真的嗎?這社戲真有那麼好看?這豆真有那麼好吃?

不是。

社戲雖然是我當候最盼望的事,卻也讓“我”不由得昏昏欲睡,敗興而歸。那豆也是普普通通的,遠遠比不上今日加了各種佐料的。

那麼,讓“我”難忘的究竟是什麼?

是那社戲周圍美麗的環境,以及幕布旁邊形形色色的鮮活的鄉民。

平橋村在魯迅是樂土,更是一方淨土。

在那不同於“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環境中,自由的空氣衝於浩瀚天地間。

“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者多呢”,阿發憨厚地答應,將熱情無私的種子播進“我們”的心田;“我寫包票”,“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機靈、聰明、伶俐的形象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淳樸寬容、熱情好客的六一公公的影像彷彿仍在眼前躍動。

淳樸鄉民的音容笑貌仍能在腦海中浮現。但是,成年後的魯迅坐在戲園中,站在人生的十字街頭,看著形形色色來來往往的人,卻彷彿見一群行屍走肉,一群麻木不仁的心在顫抖。人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人人都以利益為目的。冷漠的牆矗立在人群之中,更不用提真誠的微笑,勇氣的讚歌。

魯迅先生閉上眼睛,閏土灰黃,蒼茫的皺紋,紅腫的眼睛,粗笨開裂如松樹皮般的'手,又從記憶的海洋裡躍出。從那一聲“老爺”中,曾經小英雄般的刺猹少年卻又在腦海裡浮現。他曾如平橋村鄉民般純真的人性卻已扭曲,淪為麻木遲鈍的“木頭人”。啊,這黑暗的社會是多麼可怨,這黑屋子中的人們是多麼可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理想中的平橋村怎能不追憶?魯迅當時想必也看厭了,看倦了,早早的收拾好行囊,在一個如詩的月夜,返回心靈的水鄉,在文學的戲臺上猛拍驚堂木,將吶喊聲瀰漫在那片豆田裡。

啊,魯迅那令人神往的“烏托邦”,終是在歲月的風中消散了,難以追回。但是,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卻可以被我們譜寫。將來美麗的華章終會證明,那一聲吶喊絕非定將消散,那一片理想絕非不能成真。

懷念最初的美好

讀《社戲》有感 篇2

翻開語文書,第一眼就看見了魯迅寫的《社戲》——這部我以前就讀過的文章。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完後,我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社戲,江南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似乎聽起來並不稀有。而“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卻在到趙莊看戲”,“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之前,我百思不得其解。

現在,我的目光則集中在了“雙喜”、“阿發”、“桂生”這樣的“小傢伙”和六一公公之類的“農稼漢”上。這些小傢伙,在童年可是主人公的好夥伴,在主人公想去看社戲的時候,是他們自告奮勇“護送”過去,在“我”看戲飢渴時,是他們幫助找吃食,在“我”返航途中,他們帶“我”體驗了不一般的“偷豆煮豆”。六一公公則熱情好客,並沒有因為我們偷豆而處罰我們。

在魯迅先生成年後的那個動亂年代,在他的周圍,有一群人虎視眈眈地凝視著,打壓著。而真正友善如小夥伴、六一公公們卻又少之又少,所以魯迅也許只能通過寫《社戲》來懷念當時的環境和人民,樸實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與人之間有著親密關係的美麗鄉村。

令“我”久久難忘的,應該還有平橋村美麗的自然環境。魯迅作為一個在黑暗現實中生活的“戰士”,“吃人”的場景肯定聽過,反動派醜惡的嘴臉一定看過,人們流離失所的場景也必定見過。作者懷念和平鄉村的美麗環境,而他後來在北京看的所謂“戲劇”,不過是空虛皮襄上的面具罷了。

聯想到我們的生活,有何嘗不是這樣呢?青春期的我們,經歷的事情——日常的瑣碎,內心的.祕密,往往只會告訴我們最好的朋友,而不是經歷更豐富的老師、家長。也許,當老師、家長與學生真正成為“阿發、桂生”之類的好朋友時,生活上的一些思想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吧。

讀《社戲》,我感受到了鄉村生活最初的美好,也感受到了那筆下的——人與人之間最美好最誠摯的情。

讀《社戲》有感 篇3

魯迅先生用他那純樸卻又引人深思的獨特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經歷,充斥著生活之美。

首先是景美。在行船的途中,“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江南水鄉,美麗而又富饒,江河湖水如絲帶般纏繞著她,她也融入了水中,如水般柔軟。美麗景色出發美好心情,美好心情生出美妙感想,將這都記錄下來,便是美之佳作了。

其次是戲美。雖然文中直接描寫社戲的語句並不多,也沒有什麼表現讚美、喜愛的.句子,但中國上百年來沉澱下來的戲劇藝術,還是在文中有了較多的體現。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背上插著四張旗的武老生,還有咿咿呀呀唱著的小旦。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財富,在魯迅等人的傳播下,一定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美。魯迅的文章一向充滿著人性美,總有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比如雙喜,他一眼便看出底細,大聲叫著“寫包票”,為魯迅爭取到了看戲的機會。他划船的技術也是十分嫻熟的,一會兒便領著孩子們到了戲臺。雙喜機靈而又調皮,卻也十分“講義氣”,對待朋友特別真誠。比如母親,在“我”因不能去看戲而不開心,外祖母因“我”不開心而氣惱時,母親一面竭力的囑咐“我”,還一面不停的寬慰外祖母。母親是最辛苦的,她承擔著承前啟後的重大責任,既要教育好孩子,又要贍養好老人。她的壓力是最大的,她卻是那麼的勤勞能幹,我們一定要體諒父母。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生活,將來到了母親這個位置上時,才能盡好自己的責任。再比如六一公公,讀到偷羅漢豆那兒時,本以為他是個吝嗇的鐵公雞,當讀到後面六一公公問“我”豆好不好吃,在得到肯定回答後眉開眼笑大聲誇獎時,我才發現他是一個多麼大度的慈祥老人。他親切的叫雙喜“小鬼”,更反映了他與孩子們的融洽關係,他看著“我”說“請客?——這是應該的”更反映了他的熱情好客。

仔細觀察,認真品味,其美就蘊含在生活中。生活中的美是永不敗的話題。

讀《社戲》有感 篇4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捧普通到滿田遍野的羅漢豆,一場無趣到令人哈欠連連的社戲,為何能令魯迅先生惦念一輩子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上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

“我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

……

作者對社戲場面的這幾處描寫,非常質樸,近乎平淡,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難以忘懷。

我一直在想,魯迅先生為何對社戲如此懷戀?難道是社戲真的“好看”?縱觀全文,我們會發現,魯迅先生真正懷戀的絕不只是平橋村的社戲,還有童年時期那群可愛的小夥伴兒和那些淳樸善良的村民,更有鄉下那種快樂無憂的生活與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童年,總是那麼美好,也總是那麼短暫!

仔細想想,我的童年裡似乎也有這種雖平凡卻快樂的經歷呢——

在我小時候,學校附近的不遠處也有個戲臺,雖然比較普通,也少為人知,但卻同樣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童年的樂趣。這個小小的'戲臺是室內的,僅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塵的、破了許多洞的紅絨布。至於道具什麼的,就更不用提了。

那兒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晉劇,偶爾也會有一些說不上名字的雜牌劇,但無論怎樣,唱起來都是那麼高亢,那麼激昂。每次鑼鼓響起,我便飛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群裡,鑽來鑽去,總想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一飽眼福。

現在回想起來,我依舊不知道他們嘴裡唱的究竟是什麼,但我當時卻常常被感動得淚流滿面。腦海中,船形鞋裡剛烈而又溫柔的腳步,總是搖搖晃晃;褪了色但卻不沾任何塵埃的衣衫,總是起落飛揚;或嫵媚或凝重的眼神,總是攝人魂魄……如今,統統成了回不去的過往。

時代變遷,滄海桑田,曾經男女老少熱捧的戲臺,如今卻像秋後的草木般蕭條。除了幾位老人偶爾光臨之外,幾乎再無人問津。

如今讀到《社戲》,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噓感嘆!唯有懂得珍惜,才不致將來日日嘆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

讀《社戲》有感 篇5

當我看完《社戲》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後,我閉上眼睛,彷彿看到12歲的魯迅正和小夥伴們看戲,他們有說有笑,還喝著豆漿,笑容掛在臉上,享受與夥伴們玩耍的時光。

童年的多姿多彩,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我想起《社戲》的最後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那夜的戲並不真正很好看,只能看到臺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那夜的豆並不真正很好吃,更本比不上別人那香甜可口的豆子。但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只有友好的朋友。

看戲時,大家一會兒討論小旦的動作,一會兒罵老旦的歌,最差的戲也會變得更加精彩!因為有了夥伴。煮豆時,大家說笑打鬧,還把豆殼拋到河裡去,窩在一起品嚐,最壞的豆在會變得更加美味!因為有了夥伴。讀著,讀著,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趣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暑假,我只有7歲,媽媽讓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活動,是到農村體驗鄉村生活。一到農村,我和夥伴們就像一群脫韁的野馬,在草地上狂奔、打滾、呼吸新鮮空氣。穿過草地,便看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中還有成群結隊的魚兒在暢遊。我們不等老師的同意,便紛紛跳入水中,水沒過了我的肩膀。去抓魚!有人提議,大家連聲贊成,可是,魚沒有抓到,卻一腳踩進了泥巴地。看!就在大家玩得熱火朝天之時,吳天亦喊了一聲。我們順著她的目光望去,只見一頭無比巨大的水牛也在這條溪上洗澡!我們哭笑不得。

那句含義深刻的句子,透出了作者魯迅懷念童年的濃情。我的童年還沒有結束,我要去珍惜它,讓它變得更加精彩。去交一些朋友,知心的朋友,這樣,你就能跟她一起分享快樂,承擔痛苦,從此你的童年就不再單調了。

讀完了《社戲》這篇文章,讓我更加熱愛童年了。

讀《社戲》有感 篇6

月色如水,水映月輪。身周的點滴絲縷皆朦朧於融著點點星光的水汽中。河邊,迅哥兒極目遠眺,似乎能看到趙莊的戲臺上老生搖頭晃腦地唱著些什麼。

雙喜正信心十足地向迅哥兒母親打包票;身後幾個少年目光灼灼,眼神中的期盼似比迅哥兒還強烈些;不遠處,阿發又帶幾個少年撐船前來……小船於座座高山間飛快穿過,剛換下的幾個划船的少年直嚷著渾身疲乏,卻依舊陪迅哥兒說笑……

幾個十歲出頭的少年,白日裡雖已看到了社戲最精彩的部分,卻仍懷飽滿熱情張羅帶好友再次看戲。無論是出於對朋友情緒的關心還是年少時天然的玩心,又或是朋友間互相幫助的“俠義之心”,幾人的天真、質樸、單純皆流露於作者的字裡行間。

文章結尾,迅哥兒道:“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好戲了。”細讀文章中間部分便知,那夜的戲並不好看。品讀文章,我想起迅哥兒懷念的應是身邊有好友相伴的充實;渴望的是懷一份童真去發覺幾處野趣,歡笑看臺上老生咿呀著聽不懂的戲曲。再讀文章,又覺得不只是迅哥兒在懷念,魯迅先生也許亦將自己的情愫融入其中。作為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歷經沉浮,見人情冷暖,才會嫉惡如仇,於是便更珍視更渴望少年時的稚氣與單純,朋友間義無反顧的幫助與陪伴。

人總是懷念過往,小心翼翼地捧著“小時候”的回憶念念不忘,於我來說,大腦忙裡偷閒之時思緒便會不經意間輕躍至姥姥家的老房子內。那間屋子實在不適宜居住,每個房間又小又窄,唯有陽臺格外寬敞。我便時常想起姥姥因睡意愈濃而漸漸低沉的讀書聲又因我的一“念”而高昂起來,想起我湊到廚房中吃剛炸好的花生又被嫌礙事而趕出……沒有面對未來的迷茫,沒有“少年強說愁”般的唉聲嘆氣,笑語間是無法藏匿的'天真爛漫與稚氣單純,那段極致溫暖的時光便應被儲存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當年少時強說的愁緒變為真正壓力時,它又會由內而外地將人溫暖,混沌複雜的心又泛起層層漣漪,最溫柔的回憶又支援著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也許正因如此,魯迅先生會回憶童年、渴慕童真;文中的迅哥兒會那樣珍視一次看似平平無奇的看戲經歷;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會頻頻回頭,尋找記憶與過往時光。

讀《社戲》有感 篇7

《社戲》是魯迅寫的一部小說,文章中寫了不少的人,諸如外祖母的疼愛、母親的孝順與關愛,朋友們的關心與聰明等等,都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最深刻的,還是迅哥在平橋村受到的優待。

關於受優待的'原因,可能有許多,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家庭好,迅哥家可能當時算得上大戶,故受大人敬。

二、讀過書,能讀“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之類,所以受所有人特別是孩子們敬。

這讓我想起,在我剛畢業時的一個同事,只讀完國小五年級,也就十二三歲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的國小,還當上了村國小的村長,到我,中專畢業,十八歲開始教學,如今十又五年矣!現在,大學本科畢業,怎麼也少不了二十三四歲,想教國小還得通過招考,看來,讀書人在近三十年,身份下降的不輕呀!不過,社會對讀書人的評價降低,是不是就不要讀書了呢?

當然不可,雖然現在的大本生,有許多得像剛完成義務教育的國中生一樣,下車間,上一線,但他們如果真正地掌握了知識,具備了文化,那麼,不需要很長時間,他們便可以脫穎而出,成為車間、科室的領導,而沒有文化的人,永遠在一線在做著他們能做的貢獻!

其實,上面的過程,與人生完全一樣,人剛出生時,都一樣,都是頑石一塊,隨著不斷地學習,頑石可能開始含鐵,再變銅,最後成金!本科畢業、研究生畢業,甚至博士又如何,我這裡所說的成金,是說你成為真正的文化人,有較高的修養,懂禮儀,精通知識,靈活運用,而非一般的讀書人,特別不是指那些讀死書的人。

當金子與石頭放在一起時,即使是瞎子,也可以憑觸覺,感受到金子的與眾不同的,除非你遇到的是傻子,那就不好說了,因為傻子還不如瞎子。不過,還是不要怕,你可以放棄傻子,去找瞎子甚至是智者!記住,是金子不必怕埋沒,只要有夢在,姜太公八十可以釣到周文王,現在醫療條件這麼好,再創九十釣魚之佳話,不亦不妄此生乎?

讀《社戲》有感 篇8

我從來沒有讀過除課文以外的任何一篇魯迅的文章,因為它太深奧了,看完之後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

魯迅的文章應該是出於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期,《社戲》中有些句子我也覺得有些奇怪。讀完《社戲》後,我並不能從中看出什麼大道理來,但多少還是有點收穫。

從文中,我瞭解了魯迅小時候的生活:抓蚯蚓,釣蝦,放牛……,他和其他所有的孩子們一樣,沉浸在歡樂,幸福的兒童時代,每天都無憂無慮。他也很孩子氣,本來打算去看社戲的,誰知竟然沒有船了,他馬上就不高興了。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我也經常如此,一有不順心的事,臉就立刻板下來,而如果又有一件讓我高興的事,我馬上又會興奮起來。還有就是看戲的時候了。魯迅在文中提到了老生可以翻四十八個筋斗,而當老生並不翻筋斗改為唱時,孩子們卻一點兒也不想看了。這可以看出,孩子們並沒有多大的'耐心去“聽”,反而武打場面更可以吸引他們。相信很多人都不是生來就喜歡京劇的,如果要說討厭京劇的理由,那一定就是類似於唱的部分太煩了這類的。

我要說的最後一部分就是偷羅漢豆了。孩子們餓了,沒東西吃,就想到了去“偷”。更好笑的是,“偷”的還是他們自家的東西,兩個孩子還在比“偷”誰的好。在他人眼裡,或者說是如果這些孩子長大一點,都會為偷而不恥,可是他們小時候卻沒怎麼在乎。孩子是一張白紙,我也從中讀出了孩子們的童真。但是等他們長大以後了呢?白紙被密密麻麻地寫滿字,他們還會那麼無憂無慮嗎?雖然我不確定,但或許這也就是作者在最後說“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可能這並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但我知道了要珍惜童年時的無憂無慮。

讀《社戲》有感 篇9

暮色裡,月光透過竹葉,如醉,輕盈鋪襯安靜的疏影於湖面上,泛著星光般的點點晶瑩。幾位孩童泛著蓬船,聽草臺唱那咿咿呀呀的小曲。江南水鄉,夜深星疏,溟溟濛蒙,靜謐美好。那個如詩如畫之地喚平橋村,是魯迅先生筆下《社戲》的場景。

魯迅,早已家喻戶曉的名字。那位經歷了人生舛錯,身世浮沉卻始終為人民守著一份善良的人;即使身處逆流之中,也要拼搏的人。他勇敢,無畏,看起來無堅不摧。但在寂寥無聲的黑夜,也總會感到一絲疲憊。溫柔的記憶便一點點拼湊,輕柔的拂去人心中的煩悶與疲倦。

我不相信魯迅筆下的人物會沒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願,魯迅塑造了他,相信,也成全了自己。

寫到夏夜行船,魯迅先生也定懷著急切的心情吧;筆落歸航偷豆,先生嘴角也定噙著幾分笑意吧。那是迅哥兒心中的美好,更是魯迅先生心中的依戀,心裡的`故鄉!

迅哥兒不是魯迅,但一定是魯迅的寫照。記得開頭說“倒數上去二十年”。那時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灰濛濛的天空被雲翳蒙蓋,廣袤的土地上不知流淌過多少親人的鮮血,每個人的眼裡皆是一片死氣沉沉,看不到一絲光亮。北京?也無什麼區別。

迅哥兒去看戲,卻看透了社會風氣。此番此景,他想起了平橋村,想起了那些雖不會讀“秩秩斯干”卻天真純樸的夥伴,想起了那夜並不美味的豆子。他看厭了,看倦瞭如今的人心,他的心兒早已回去,回到那方藍天白雲下的水鄉。

魯迅不也如此?

我們,大抵都如此,誰的心兒不安於一處?夜深人靜的時候,守著一份美好;孤獨惘然之時,懂得一份初心。

流浪求學的人,無論身在何間,心總在故鄉。所以,即使前路再艱難,路途再遙遠,他們都不孤獨。

“咿——呀!”

平橋村的社戲又開始了,少年還是少年。渺遠的黑夜上沒有如沸的繁星,取而代之的是不喧鬧的稀疏星兒。少年輕搖櫓,搖皺了這一汪清水。

他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讀《社戲》有感 篇10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熱門標籤